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the Huangshui River Basin, China
1
作者 YUAN Ximin SU Zhiwei +1 位作者 TIAN Fuchang WANG Pengqu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1期1484-1504,共21页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has had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Huangshui River Basin,China through afforestation and grassland restora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However,a comprehensive un...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has had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Huangshui River Basin,China through afforestation and grassland restora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However,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remains incomplete in this basin.In this study,we utilized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 to examin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in the Huangshui River Basin from 2000 to 2020.Additionally,we employed the random forest model,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and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techniques to investigate the primary factors and factor interaction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The findings revealed several key points.First,the high-latitud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study area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ater conservation over the 21-a period.Second,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has played a substantial role in improving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Third,precipitation,plant available water content(PAWC),grassland,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and forest land were primar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Finally,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wa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ons among geographical conditions,climatic factors,vegetation biophysical factors,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The finding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advanc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itiatives,enhancing regional water supply capabilities,and safeguarding ecosystem health and stability in the Huangshui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climate chang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 random forest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 huangshui River Basin
下载PDF
伤科黄水联合骨一方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沈钊雄 吴峰 冯周莲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7期1229-1232,共4页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指导下伤科黄水外敷联合骨一方内服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FIF)早期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F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ERAS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伤科...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指导下伤科黄水外敷联合骨一方内服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FIF)早期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F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ERAS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伤科黄水外敷及骨一方内服。对比两组入院第1、3、7天D-二聚体(D-D)、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全血还原黏度高、低切(ηbrH、ηbrL)、血浆黏度(ηp);第2、7天查血管超声对比DVT发生率。结果基线资料及入院后第1天D-D、HGB、ESR、CRP、ηbrH、ηbrL、η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ESR、CRP、ηbrH、ηbrL、ηp含量均随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入院后第3、7天,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VT发生率为3.33%(2例),低于对照组的13.33%(8例)(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伤科黄水外敷联合骨一方内服能减轻FIF患者炎症反应、降低凝血及纤溶活性、改善血流瘀滞,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深静脉血栓 加速康复外科 伤科黄水 骨一方
下载PDF
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晴 李曌 +3 位作者 丁森 尚光霞 贾晓波 陈立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为探究高原河流中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该文选择黄河流域上游支流湟水河为对象,于2020年9月(秋季)和2021年6月(春季)对湟水河流域23个点位开展着生藻类调查,探究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为探究高原河流中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该文选择黄河流域上游支流湟水河为对象,于2020年9月(秋季)和2021年6月(春季)对湟水河流域23个点位开展着生藻类调查,探究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湟水河共检出着生藻类5门172种,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主要优势种时空差异明显,上游段着生藻类群落主要由小席藻、鞘丝藻和披针形曲壳藻等清洁种构成,中下游段优势种则逐渐出现放射舟形藻和谷皮菱形藻等耐污种。春季湟水河着生藻类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低于秋季,分别为41.55×10^(4)cells/cm^(2)和66.45×10^(4)cells/cm^(2)、0.60mg/cm^(2)和12.50mg/cm^(2)。春秋两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上游段均高于中下游段。MRPP检验分析发现,着生藻类群落存在显著的时间(春季v.s.秋季)和空间(上游段v.s.中下游段)差异。就β多样性而言,上游段Jaccard指数低于中下游段,春季Jaccard指数高于秋季。RDA分析识别出春季影响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的环境因子是硝酸盐、总氮、总磷和溶解氧,秋季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的是浊度和总氮。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与水环境因子变化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氮磷营养盐控制减排等管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 着生藻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湟水与黄河交汇区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雁 王凯 +3 位作者 谌霞 魏子淳 李昇 杨天啸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1,共10页
河流交汇区在流域系统治理中发挥着控制节点作用。为探究中国西北地区典型Y型天然河流交汇区的水动力特性,以湟水与黄河交汇区为例,构建交汇区紊动水流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湟水与黄河交汇区存在典型的高流速... 河流交汇区在流域系统治理中发挥着控制节点作用。为探究中国西北地区典型Y型天然河流交汇区的水动力特性,以湟水与黄河交汇区为例,构建交汇区紊动水流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湟水与黄河交汇区存在典型的高流速区,且其位置和大小与汇流比有关;交汇区在各水文条件下均未形成明显的水流分离区;受干流顶托影响,支流入汇口左右岸会出现反方向回流区,沿水流方向呈翼状贴合壁面分布,其形态随汇流比发生变化。交汇区水流紊动能较大的区域分布在水流剪切层和下游右岸,在各水文时期,随着汇流比增大,剪切层紊动能减小;随着干流流速增大,交汇区下游右岸紊动能增大。本研究可为该交汇区及下游的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及防洪减灾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交汇区 水动力特性 汇流比 湟水 黄河
下载PDF
酿酒黄水粗多糖与纯化多糖的体外肠道益生活性研究
5
作者 裴文豪 廖勤俭 +5 位作者 李杨华 吴继红 郑佳 黄明泉 赵东 郑福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27-134,共8页
黄水是一种典型的固态白酒酿造副产物,年产量大且具有污染性与资源性双重属性。该研究应用体外发酵模型,评估了前期从黄水中分离提取得到的2种多糖(粗多糖和纯化多糖)的肠道益生活性,测定了发酵过程中pH、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和2种多糖分... 黄水是一种典型的固态白酒酿造副产物,年产量大且具有污染性与资源性双重属性。该研究应用体外发酵模型,评估了前期从黄水中分离提取得到的2种多糖(粗多糖和纯化多糖)的肠道益生活性,测定了发酵过程中pH、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和2种多糖分子质量的变化,并在发酵结束后测定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结果表明,相较于阴性对照,粗多糖和纯化多糖均能显著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P<0.05),降低发酵液的pH;与阳性对照(菊糖)相比,粗多糖能够产生更高含量的短链脂肪酸(P<0.05),2种多糖的分子质量在发酵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它们均可被肠道微生物降解利用。肠道菌群丰度测定的结果显示,粗多糖有效促进了发酵液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拟杆菌属(Bacteroides)、粪球菌属(Coprococcus)、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和厌氧棒状菌属(Anaerostipes)等有益菌的增殖,降低了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泰泽雷拉菌属(Tyzzrerlla)等的相对丰度;而纯化多糖组上调了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的相对丰度。粗多糖和纯化多糖均具有潜在的益生活性,且粗多糖的效果更好,这可能与粗多糖中含有多种多糖以及更高含量的酯类和蛋白质等有关。因此,黄水副产物高值利用不应忽视粗多糖组分的活性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多糖 体外发酵 短链脂肪酸 肠道菌群 益生活性
下载PDF
固态法白酒糟醅添加黄原胶保水发酵研究
6
作者 祝云飞 林培 +5 位作者 吴生文 曾婷婷 梁小兵 刘伟刚 刘小琴 叶芝红 《酿酒》 CAS 2024年第3期62-68,共7页
[目的]提升糟醅的保水能力,增加糟醅的液相含量。[方法]以特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糟醅添加黄原胶的模拟酿造试验(1.5%添加量、稻壳用量减少10%)与车间窖池试验(0.7%添加量),分析保水发酵对白酒酿造的影响。[结果]黄原胶具有良好... [目的]提升糟醅的保水能力,增加糟醅的液相含量。[方法]以特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糟醅添加黄原胶的模拟酿造试验(1.5%添加量、稻壳用量减少10%)与车间窖池试验(0.7%添加量),分析保水发酵对白酒酿造的影响。[结果]黄原胶具有良好的保水作用,上层/粮糟层水分升高,上下层/粮糟层与底糟层水分差异变小,水分含量与糟醅酒精度正相关,与酸度无明显相关性。模拟酿造试验发现基酒总酸总酯含量升高,表现出“增乙抑乳”与降低高级醇含量的作用。车间试验面糟酒、粮糟酒出酒数与总产量均增加,粮糟层基酒总酯含量更高,而底糟酒出酒数下降,己酸、己酸乙酯含量更低;粮糟酒感官评价优于对照组。[结论]添加一定比例的黄原胶可增强糟醅的保水能力,提升基酒总酯含量,本研究为固态法白酒糟醅改良、降低稻壳用量、提升基酒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香型白酒 固态发酵 黄原胶 黄水 保水作用
下载PDF
西宁湟水河人工湿地对水体氮、磷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研究
7
作者 张莉 刘玮 +5 位作者 张瑞 周华坤 毛旭锋 金艳霞 陈哲 汪海波 《青海科技》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人工湿地建设是我国北方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生态优化措施,其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净化水体、调节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探明高原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后对水体的水质改善、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生态效应,在6月... 人工湿地建设是我国北方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生态优化措施,其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净化水体、调节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探明高原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后对水体的水质改善、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生态效应,在6月-11月重点监测了青海西宁火烧沟湿地、海湖湿地、北川湿地三处水体不同断面氮、磷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沟湿地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在枯水期,而丰水期浓度普遍较低,海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丰水期污染物浓度较高。(2)湿地对水体主要污染物负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主要体现在海湖湿地和北川湿地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OD_(Cr))、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去除效果,海湖湿地对其削减率分别为11.74%、29.32%、41%和25.19%,北川湿地中削减率分别为25.02%、54.71%、32.03%和1.91%。且三处湿地来水的TN、TP、COD_(Cr)、COD_(Mn)含量均值普遍达到Ⅱ类水标准。其中,火烧沟湿地和北川湿地COD_(Cr)浓度达到Ⅰ类水标准,而海湖湿地COD_(Mn)含量较高,属Ⅲ类水标准。(3)通过对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TP与p H、降水量、温度的相关性较高,TN与COD_(Cr)的相关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水污染 水体净化 湿地修复
下载PDF
伤科黄水干预红肿祛腐期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姚南珍 林旋 魏爱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756-1764,共9页
【目的】观察伤科黄水外敷对红肿祛腐期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愈合及血清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含量的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伤科黄水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途径。【方法】将72例处于红肿祛腐期的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 【目的】观察伤科黄水外敷对红肿祛腐期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愈合及血清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含量的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伤科黄水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途径。【方法】将72例处于红肿祛腐期的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2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控制感染、改善循环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局部清创处理和安尔碘外敷治疗,治疗组给予对照组相同的糖尿病足创面清创处理和伤科黄水外敷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创面面积和深度、创面分泌物培养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MG水平和血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4 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4%(29/31),对照组为81.25%(26/32),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创面面积和深度、病原菌检出率、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和次症积分以及血清MG水平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上述指标(除血糖指标外)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且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均未见异常,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基于中医外治法,采用伤科黄水纱外敷治疗红肿祛腐期糖尿病足患者疗效确切,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的代谢指标血清MG含量,提示伤科黄水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MG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红肿祛腐期 伤科黄水 中医外治法 甲基乙二醛(MG)
下载PDF
基于小分子化学成分的黄水资源再利用研究
9
作者 陈丹丹 曾燕凤 +4 位作者 盛望龙 韩秉辰 马志良 李竣 安明哲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225-229,235,共6页
研究了黄水的小分子化学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发掘黄水资源再利用的潜在价值。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对黄水中的氨基酸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分子筛、硅胶、OSD等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黄水进行纯化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 研究了黄水的小分子化学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发掘黄水资源再利用的潜在价值。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对黄水中的氨基酸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分子筛、硅胶、OSD等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黄水进行纯化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探究黄水提取物对L-92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靶向测定结果显示黄水中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丝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含量相对最高,达到了3007.27、4883.83、3017.61、3362.24、5812.48μg/g;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methyl-9-hydroxyl-8,9,10,11-tetrahydro-β-carboline(1)、1,2,3,4-tetrahydro-1-methyl-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2),均为氨基酸衍生物;细胞划痕结果显示:黄水提取物作用于L-929细胞24 h、36 h后划痕明显缩小,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上升。指出了黄水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成分,化合物1、2为首次从黄水中分离的氨基酸衍生物成分,且黄水提取物对L-929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效果,说明黄水提取物具有作为营养物质的潜在作用,为黄水提供新的资源利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氨基酸 资源利用
下载PDF
基于黄水线上下层酒醅及基酒的风味特征分析
10
作者 牟薏 卫春会 +2 位作者 曾波 黄治国 邓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21-330,共10页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黄水线上下层的出窖酒醅及其基酒风味物质的差异,以典型窖池的黄水线以上酒醅(上层)和黄水层酒醅(下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法对上下层糟醅以及出窖糟醅蒸馏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同时...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黄水线上下层的出窖酒醅及其基酒风味物质的差异,以典型窖池的黄水线以上酒醅(上层)和黄水层酒醅(下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法对上下层糟醅以及出窖糟醅蒸馏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同时对两层酒醅中主要的差异性物质在发酵过程含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糟醅中检出136种风味物质,基酒中检出152种风味物质,上下层糟醅风味物质总量和基酒风味物质总量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以出窖酒醅及其基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糟醅以及基酒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根据模型的变量权重系数(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与相对百分含量大于1%筛选出18种主要差异化合物;酒醅与原酒中共有差异性风味物质正丙醇、正丁醇、正己醇、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含量差异性显著(P<0.05),分析差异性风味物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发现其在发酵后期含量变化较大。该研究解析了浓香型白酒黄水上下层酒醅的风味差异,结果可为浓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形成机制以及调控发酵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层次 酒醅 浓香型白酒 风味物质
下载PDF
白酒发酵副产物黄水原核微生物组成及理化特性研究
11
作者 唐艳平 高秀兵 +1 位作者 倪婕 张凤琴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8,共7页
黄水是固态发酵白酒的副产物,其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该研究采用常规理化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了不同来源黄水在理化特性和原核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不同车间黄水的pH、总酸、不挥发酸、酒精度、还原糖和淀粉... 黄水是固态发酵白酒的副产物,其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该研究采用常规理化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了不同来源黄水在理化特性和原核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不同车间黄水的pH、总酸、不挥发酸、酒精度、还原糖和淀粉含量等理化指标均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不同车间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结构组成差异显著(P<0.05)。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所有原核微生物的优势属,其相对丰度为72.34%~98.52%,与总酸、酒精度、不挥发酸和淀粉含量呈正相关。黄水中含有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这些微生物与pH和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此外,不同车间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差异会影响原酒酸酯的含量,乳酸杆菌属与原酒总酸和总酯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车间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与理化因子显著相关,了解理化因子对原核微生物的影响,可为以黄水为原料筛选功能菌株提供数据基础。理化因子显著影响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车间黄水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与理化因子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发酵 白酒 原核微生物群落 理化特性
下载PDF
流加黄水对浓香型白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2
作者 潘玲玲 班世栋 +3 位作者 王媚 邱树毅 冯学愚 罗明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为探究流加黄水对浓香型白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该试验利用顶端可流加黄水的固态发酵罐为发酵容器,对实验罐、对照罐(未流加黄水)与窖池(未流加黄水)发酵过程中糟醅理化指标和主要风味物质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发酵结束后基酒的产量... 为探究流加黄水对浓香型白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该试验利用顶端可流加黄水的固态发酵罐为发酵容器,对实验罐、对照罐(未流加黄水)与窖池(未流加黄水)发酵过程中糟醅理化指标和主要风味物质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发酵结束后基酒的产量和质量。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实验罐、对照罐与窖池糟醅的水分、淀粉、还原糖、酸度、酒精度、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14~50 d是风味物质高产期,35~50 d则是重要酯类物质的合成期。发酵结束后,实验罐的出酒率比对照罐和窖池分别提升1.4%和6.5%。实验罐二段基酒感官评价优于对照罐和窖池,其主要风味成分含量优于对照罐,与窖池差异不大,其中二段基酒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丁酸比对照罐分别高9.3%、7.8%、47.2%、2.7%、7.7%、10.6%。可见,窖外发酵流加黄水能提高浓香型白酒的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加黄水 窖外发酵 浓香型白酒 产量 质量
下载PDF
基于CARS-SPA特征提取的黄水淀粉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优化
13
作者 母雯竹 张贵宇 +2 位作者 张维 姚瑞 付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14,共7页
为提高白酒固态发酵的副产物黄水中淀粉含量预测模型精度和建模效率。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黄水光谱信息,利用一阶导数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黄水淀粉定量预测... 为提高白酒固态发酵的副产物黄水中淀粉含量预测模型精度和建模效率。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黄水光谱信息,利用一阶导数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黄水淀粉定量预测模型。使用决定系数(R^(2))和预测均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评价模型性能。光谱中含有大量冗余信息,为有效提升黄水淀粉含量检测精度和优化模型效率,将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优点结合,发现使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提取的光谱特征所建立的PLSR模型,相较于未使用特征提取或仅使用单一特征提取所建立的模型均有明显提升。在单一使用CARS时,模型的R^(2)为0.9654,RMSEP为0.2012%,而结合SPA后,R2为0.9738,RMSEP为0.1748%。此外,光谱维度从2203个减少到了126个,不仅提高了预测精度,也提升了建模效率。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作为黄水近红外定量模型优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近红外光谱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 连续投影算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下载PDF
复方黄水联合红外线治疗早期外阴白斑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邝就英 何伟婷 梁美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7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究复方黄水联合红外线治疗早期外阴白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早期外阴白斑患者,采用随机数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红外线照射外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复方黄水湿敷外阴治... 目的探究复方黄水联合红外线治疗早期外阴白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早期外阴白斑患者,采用随机数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红外线照射外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复方黄水湿敷外阴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外阴瘙痒、白斑面积、皮肤弹性、其他症状积分分别为(3.6±1.2)、(6.1±1.3)、(8.8±1.6)、(4.2±1.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2±1.3)、(10.5±2.1)、(10.5±1.9)、(8.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水联合红外线治疗早期外阴白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外阴瘙痒、病变区域的面积、皮肤的弹性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白斑 复方黄水 红外线照射 疗效
下载PDF
青海省湟水流域潜在地质灾害识别与易发性评价
15
作者 高崇越 赵健赟 +2 位作者 王志超 温兰冲 姜传礼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7,共13页
[目的]明确青海省湟水流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小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点,结... [目的]明确青海省湟水流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小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点,结合地形因素、地质因素、环境因素、气象因素、人类活动因素进行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建立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频率比(frequency response,FR)模型并检验,利用返回概率值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①湟水流域所分布的潜在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多种类型潜在地质灾害并生。滑坡与不稳定斜坡通常发育于坡度较缓的山坡上,通常伴有大量张拉与剪切裂缝,尤其在雨季发育明显,对山体下方交通、居民安全构成威胁。发育于河谷两岸的滑坡与不稳定斜坡还可能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进一步加剧灾害风险。崩塌多发育在岩石结构较为疏松或风化严重的陡峭山壁,因地质脆弱,加之降雨等自然因素刺激,易使山体土块、岩石块下落,对下方的居民区和交通线路构成威胁。②研究区2425—3650 m高程区间的地质灾害分布较多,东北向为地质灾害易发坡向;地质灾害易发性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gital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加而降低,随坡度、地形起伏度、日降水量增加而升高,随距断层距离增加而减少。③湟水流域高易发区及较高易发区,面积约5937.60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约38.78%,主要集中在湟水流域南、北边缘地区,湟中、大通、海晏交界处,以及建筑区周边边坡上。④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模型预测性能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87,易发区由高至低FR逐级减小,与实际灾害点的分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⑤断层核密度为湟水流域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子,坡向、地形起伏度、道路核密度次之,剖面曲率对地质灾害发育影响最小。[结论]①利用SBAS-InSAR技术能有效识别湟水流域潜在地质灾害,LR-FR模型获得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可靠。②湟水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植被覆盖率较低、降雨量较大、距离断层近的地区,断层核密度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主控因子。③湟水流域的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给当地居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流域 SBAS-InSAR 逻辑回归—频率比 空间分布 易发性评价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基于通量贡献法的河流断面污染定量溯源
16
作者 丁雪连 赵琰鑫 +1 位作者 陈岩 王永桂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1,共8页
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背景下,需要对影响河湖水质的污染物进行溯源。以湟水河流域为例,将污染源按照点源和非点源进行分类量化,基于污染物通量贡献溯源方法,利用清单分析法、输出系数法对点源和非点源的氨氮、TP入河量及其贡献率进行核... 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背景下,需要对影响河湖水质的污染物进行溯源。以湟水河流域为例,将污染源按照点源和非点源进行分类量化,基于污染物通量贡献溯源方法,利用清单分析法、输出系数法对点源和非点源的氨氮、TP入河量及其贡献率进行核算,根据贡献率识别主要点源类型及其位置,并在乡镇尺度识别非点源污染热点区、重点污染源种类。结果表明:点源中,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源对氨氮的贡献率最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TP的贡献率最大;点源主要分布在湟水河中游和西宁市城区,且点源在旱季对断面污染物的影响远大于雨季;非点源单元中,湟水河流域一些乡镇的城镇生活源是边墙村断面氨氮的重要来源,湟水河流域中游和上游一些乡镇的非点源对边墙村断面TP有重要影响,其中城镇生活源、农业种植源是TP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溯源 点源 非点源 氨氮 总磷 湟水河流域
下载PDF
湟水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实践与探索
17
作者 赵帅鹏 黄文海 席春辉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6期191-193,共3页
目的:按照构建的湟水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湟水河流健康评价,并识别湟水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湟水健康的对策及建议。方法:以青海省湟水开展的河流健康评价工作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评价方案制定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 目的:按照构建的湟水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湟水河流健康评价,并识别湟水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湟水健康的对策及建议。方法:以青海省湟水开展的河流健康评价工作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评价方案制定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湟水河流健康评价指标综合赋分为86.55分,等级为二类河流。结论: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湟水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完整性、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等方面虽有一定程度受损,但目前仍处于健康状态,所以可以为其他河流的类似研究开展相关评价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 河流健康 评价指南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Forming Model of Fluvial Terrace in the Huangshui Catchment and its Tectonic Indication 被引量:3
18
作者 WANG Xianyan LU Huayu +2 位作者 Jef VANDENBERGHE CHEN Zhongyan LI Langp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15-423,共9页
The Huang Shui River, a main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crosses a series of tectonically subsided and uplifted areas that show different patterns of terrace 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uvial terrace of the Hu... The Huang Shui River, a main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crosses a series of tectonically subsided and uplifted areas that show different patterns of terrace 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uvial terrace of the Huang Shui River is studied through topographic and sedimentologic terrace mapping. Three terraces in the Haiyan Basin, four terraces in the Huangyuan Basin, 19 terraces in the Xi'ning Basin (the four high terraces may belong to another river), nine terraces in the Ping'an Basin, five terraces in the Ledu Basin and 12 terraces in the Minhe Basin are recognized. Sedimentolog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eomorphologic and sedimentological pattern of the Huang Shui River,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margin of Tibet,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rivers at other region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terrace is more complicated at the Huang Shui catchment: both accumulation terrace and erosion terrace were formed in each basin and accumulation terraces were developed in some basins when erosion terraces were formed in other basins, indicating fluvial aggradation may occur in some basins simultaneously with river incision in other basin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se two kinds of fluvial terraces at Huang Shui catchment is brought forwar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equilibrium state of the river is broken because of climatic change and/or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river incises in all basins in the whole catchment until reaching a new equilibrium state. Then, the downstream basin subsides quickly and the equilibrium state is broken again, and the river incises at upstream basins while the river accumulates at the subsidence basin quickly until approaching a new equilibrium state again. Finally, the river incises in the whole catchment because of climatic change and/or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accumulation terrace is formed at the subsidence basin while the erosion terrace is formed at other basins. The existence of the accumulation terrace implied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in the sub-basins in Huang Shui catchment. These tectonic subsidence movement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downstream Minhe Basin to the upstream Huangyuan Basin. Dating the terrace sequence has potential to un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sidence in the catchment and the regional tectonic at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shui catchment fluvial terrace tectonic subsidenc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late Cenozoic
下载PDF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est Landscape Value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Huangshui Forest Park in Xining,Qinghai Province 被引量:2
19
作者 MA Shengde WANG Jianfe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3年第6期27-28,共2页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VM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economic value of Huangshui Forest Park in Xining,Qinghai.Value of its forest landscapes was assessed,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correl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VM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economic value of Huangshui Forest Park in Xining,Qinghai.Value of its forest landscapes was assessed,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tors related to willingness-to-pay(W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VALUE assessment WILLINGNESS-TO-PAY huangshui FOREST PARK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of Fluvial Terraces in Huangshui Catchment(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20
作者 Jef Vandenbergh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67-268,共2页
River evolution at margi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a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climatic change and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past. Here we focus on the Huangshui River,a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 River evolution at margi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a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climatic change and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past. Here we focus on the Huangshui River,a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crossing a series of tectonically subsided and uplifted areas that show diversity patterns of terrace formation.The distribution of fluvial terrace is studied by mapping and dating.Three terraces in Haiyan basin,four terraces in Huangyuan basin,19 terraces in Xi’ning basin,nine terraces in Ping’an basin,five terraces in Ledu basin and 12 terraces in Minhe basin are recognized.Mag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shui CATCHMENT FLUVIAL TERRACE TECTONIC SUBSIDENC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late CENOZOI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