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resilience in South China Karst:Quantification,interac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
1
作者 Tiantian Chen Yuxi Wang Li Peng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CSCD 2024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China’s Grain to Green Program(GTGP),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in the world,has made significant ecological improvements to the environment.However,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its o... China’s Grain to Green Program(GTGP),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in the world,has made significant ecological improvements to the environment.However,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its outcomes on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remains limited.Therefore,taking the South China Karst as an example,a SES resilie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followed by an exploratory spatial analysis,root mean square error,and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 to clarify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and relationship of SES resilience,achieve the zoning of SES resilience and provide restoration measures.The results showed an upward trend in social resilience from 2000 to 2020,especially its subsystem of social development.Regional ecological resilience was stable,owing to a slightly decline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ncreased landscape pattern.Spatially,nearly half of the counties exhibited a distribution mismatch in SES resilience.There was an obvious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of SES resilience,indicating a clear threshold effect,and the constraint relation-ship of SES resilience eased over time,demonstr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GTGP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reducing regional SES trade-off,but this positive effect was limited,reflecting the limitations of overemphasizing the conversion from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Regional SES resili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lusters,which were the key optimization zone for social system,the SES resilience safety zone,the key restoration zone for SES resilience,and the key optimization zone for ecological system.Adaptive adjustments for the GTGP in these zones should be taken to achieve maximum SES benefit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S resilience Trade-off CLUSTERING GTGP south china karst
下载PDF
Geometry and 3D seismic characterisation of post-rift normal fault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2
作者 Yuanhang Liu Jinwei Gao +2 位作者 Wanli Chen Jiliang Wang Umair Kh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5-39,共15页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Pearl(Zhujiang)River Mouth Basin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geometry,spatial extension,and throw distribution of the post-rift ...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Pearl(Zhujiang)River Mouth Basin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geometry,spatial extension,and throw distribution of the post-rift normal fault through detaile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fault modeling.A total of 289 post-rift normal fault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1)isolated normal faults above the carbonate platform;(2)isolated normal faults cutting through the carbonate platform;(3)conjugate normal faults,and(4)connecting normal faults.Throw distribution analysis on the fault planes show that the vertical throw profiles of most normal fault exhibit flat-topped profiles.Isolated normal faults above the carbonate platform exhibit roughly concentric ellipses with maximum throw zones in the central section whereas the normal faults cutting through the carbonate platform miss the lowermost section due to the chaotic seismic reflection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The vertical throws of conjugate normal faults anomalously decrease toward their intersection region on the fault plane whereas the connecting normal faults present two maximum throw zones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fault plane.According to the symmetric elliptic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fault throw,an estimation was made indicating that normal faults cutting through the carbonate platform extended downward between-1308 s and-1780 s(two-way travel time)in depth and may not penetrate the entire Liuhua carbonate platform.Moreover,it is observ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caves on the top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 disaccord with those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the post-rift normal faults cutting through the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study area.We propose that these karst caves formed most probably by corrosive fluids derived from mag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Dongsha event,rather than pore waters or hydrocarb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rift normal faults fault throw karst caves Corrosive fluids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The Karst Landscape of South China,a Heritage to Preserve
3
作者 LOUISE CADIEUX 《China Today》 2007年第6期24-29,共6页
KARST is a Slovene word that sounds as hard as rock. You need to be a scientis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se calcareous formations carved in the rock by water; but anyone can admire the soectacular landscap... KARST is a Slovene word that sounds as hard as rock. You need to be a scientis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se calcareous formations carved in the rock by water; but anyone can admire the soectacular landscapes they provide. This is what China has for us to marvel at. This is a country which, according to experts, is home to half of the world's emerged calcareous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Landscape south china Heritage marvel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作者 李倩 《大众科学》 2024年第4期66-69,共4页
喀斯特是我国乃至世界层面的重要全球性地貌类型,其特殊的地上地下二元结构,极易造成生活污水由“点源”污染发展到“线源、面源”污染。为此,笔者基于我国南方喀斯特环境特点,明确了当前喀斯特农村生活污水量大、为数不多的生活污水处... 喀斯特是我国乃至世界层面的重要全球性地貌类型,其特殊的地上地下二元结构,极易造成生活污水由“点源”污染发展到“线源、面源”污染。为此,笔者基于我国南方喀斯特环境特点,明确了当前喀斯特农村生活污水量大、为数不多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非坏或停”、喀斯特地区排污直接影响下游水体、生活污水直排农田及水体、基层组织思想不到位,更无专门污水监督管理人员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大力发展生物净化、加大已有设备的监管力度、严格喀斯特地区落水洞监管、控制地表污水排放加强监管、强化环保思想,确立专门污水监督管理人员等措施。通过多举措的协调发展,力争在生活污水处理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也建议设置农村生活污水管理监督岗位,并将农村生活污水管理监督人员纳入农村公益性岗位的行列,此举会对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中国南方喀斯特 落水洞 策略 农村地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南方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与过程 被引量:53
5
作者 李森 魏兴琥 +3 位作者 黄金国 王明刚 罗红波 李红兵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8-926,共9页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为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南方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的起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地质-历史时期其自身环境孕育和存在着自然石漠化过程,在历史时期—现代自然石漠化过程又叠加了人为石漠化过程,人为活动加速...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为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南方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的起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地质-历史时期其自身环境孕育和存在着自然石漠化过程,在历史时期—现代自然石漠化过程又叠加了人为石漠化过程,人为活动加速、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清朝初、中期是人为活动影响石漠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此后人为因素作用比重逐渐超过自然因素的作用比重。岩溶区土地石漠化过程是由植被退化丧失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水流失过程、基岩溶蚀侵蚀过程、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过程合成的地表生态过程,其实质是形成石质荒漠的土地退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成因 过程 中国南方岩溶区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6
作者 王世杰 刘再华 +2 位作者 倪健 闫俊华 刘秀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9,共8页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路径与过程基本清晰,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明显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雨热同季、地质构造背景与碳酸盐岩可溶性的耦合,导致碳酸盐岩中大量封存的碳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碳的循环;二元三维结构中地下空间CO_2具...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路径与过程基本清晰,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明显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雨热同季、地质构造背景与碳酸盐岩可溶性的耦合,导致碳酸盐岩中大量封存的碳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碳的循环;二元三维结构中地下空间CO_2具体动态变化性,可视为次级碳库,影响生态系统碳的循环过程;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均有利用HCO_3^-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新途径;发现了碳酸盐岩快速的风化作用与水生植物生物碳泵的耦合机制,喀斯特作用碳汇效应得以确证。但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的研究还存在明显不足:喀斯特作用碳汇量的估算受到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正负机制、外源酸等多因素的挑战,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植被、土壤与岩石、地下空间次级碳库、大气、大气降水存在复杂的多界面作用过程,碳的通量及迁移转化机制仍不明确。未来研究应重视:针对喀斯特地区特点的新研究方法、技术的研发;喀斯特关键带理念的统领;联网长期观测;模型的集成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 喀斯特作用碳汇效应
下载PDF
南方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点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夏日元 邹胜章 +3 位作者 唐建生 梁彬 曹建文 卢海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9-608,共10页
通过总结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6个方面成果,得出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具有10个特性:岩溶发育受层组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格局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的综合性,岩溶地下水分布的非均一性... 通过总结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6个方面成果,得出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具有10个特性:岩溶发育受层组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格局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的综合性,岩溶地下水分布的非均一性,岩溶含水介质由孔、隙、缝、管、洞构成的多重性,岩溶地下水流运动的多相性,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剧变性,岩溶水资源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干旱与洪涝的交替性,岩溶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岩溶地下水的深埋性,岩溶地下水与生态经济的相关性;论述了对碳酸盐岩层组结构类型、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期次、岩溶形态组合关系、表层岩溶带、岩溶地下水系统、岩溶地下河、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8个关键科学问题调查研究的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岩溶地区 水文地质调查 环境地质问题 地下河 水资源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熊康宁 肖时珍 +1 位作者 刘子琦 陈品冬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4期17-28,共12页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方面,结合世界遗产第viii条评价标准,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个遗产地置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云南石林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石柱的形态最丰富,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方面,结合世界遗产第viii条评价标准,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个遗产地置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云南石林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石柱的形态最丰富,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机制;荔波锥状喀斯特锥峰单体最典型,地貌组合形态最丰富,代表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反映出大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模式与过程;武隆峡谷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个峡谷喀斯特发育演化系统,例证了正在进行的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峡谷喀斯特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第一批遗产地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多期演化历史;代表地球热带—亚热带典型的锥状、石林和峡谷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演化机制及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代表地球三大喀斯特片区之最大片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对比研究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洼地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40
9
作者 张继光 陈洪松 +2 位作者 苏以荣 张伟 孔祥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334-6343,共10页
研究用地统计学方法在桂西北典型喀斯特洼地研究了表层土壤水分(0~15cm)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取样时段内洼地表层土壤水分总体不高(15.0%~27.5%),呈现弱至中等变异特征,并且中等变异一般与含水量较低相对应。洼地... 研究用地统计学方法在桂西北典型喀斯特洼地研究了表层土壤水分(0~15cm)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取样时段内洼地表层土壤水分总体不高(15.0%~27.5%),呈现弱至中等变异特征,并且中等变异一般与含水量较低相对应。洼地表层土壤水分的半变异函数参数及其影响因素产生一定的季节变化;块金值、基台值和变程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01~2.74,2.04~7.52和6.0~36.8。块金值和基台值的变化大致与平均含水量呈相反变化趋势;变程在采样初期和中期与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相反,在后期变化趋势相同,结果说明平均含水量对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具有持续主导作用,结合研究目标可以有效指导后续的土壤采样。在剔除趋势效应后,表层土壤水分呈明显的斑块或条带状分布,样块土壤水分不仅具有空间分布的差异而且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其中旱、雨季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明显不同。在喀斯特山区特殊地貌中,土壤平均含水量、地形、微地貌(石丛)和人为管理等因素是造成洼地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下载PDF
兴文喀斯特与中国南方喀斯特旅游资源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兴贵 税伟 +1 位作者 陈毅萍 兰肖雄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5-263,共9页
中国南方喀斯特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内的兴文县拥有国内罕见的完整喀斯特景观,丰富独特的喀斯特景观被朱学稳研究员誉为"兴文式喀斯特"。本文运用比较法、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对... 中国南方喀斯特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内的兴文县拥有国内罕见的完整喀斯特景观,丰富独特的喀斯特景观被朱学稳研究员誉为"兴文式喀斯特"。本文运用比较法、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兴文喀斯特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以及天坑、溶洞、石林等典型喀斯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资源优势。研究认为,兴文县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上发育了类型丰富多样、品位高、组合好且分布集中的喀斯特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生态僰苗文化资源,与"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一、二期7个代表地一样具有代表性,具有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进一步补充、完善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资源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世界自然遗产 比较 兴文县
下载PDF
南海石炭系潜山储层特征及地震识别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广坡 徐国盛 +1 位作者 贾义蓉 陈志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2-45,134,共4页
南海某盆地A凹陷基底石炭系碳酸盐岩遭受了二叠纪—白垩纪期间漫长地质时期的风化和侵蚀,发育了大量的优质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但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型储层发育的复杂性,一直制约着对其进一步的勘探。为此,通过对岩溶型储集层的划分对... 南海某盆地A凹陷基底石炭系碳酸盐岩遭受了二叠纪—白垩纪期间漫长地质时期的风化和侵蚀,发育了大量的优质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但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型储层发育的复杂性,一直制约着对其进一步的勘探。为此,通过对岩溶型储集层的划分对比,认为该区岩溶型储集层可以划分为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其储集层主要以溶蚀孔洞、洞穴以及构造裂缝组成,其中溶蚀孔洞、洞穴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构造裂缝主要起着连通基质孔隙、溶蚀孔洞、洞穴和改善储集层渗滤条件的作用。利用钻井资料对岩溶型储集层进行标定后,认为表层岩溶储集层为弱振幅、弱连续(低相干)和低阻抗的特征,内幕储集层则为短轴状强振幅、高能量和低阻抗的特征,能够利用地震属性对岩溶型储集层进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古潜山 储集层 岩溶作用 地震勘探 南海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与监测技术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朝阳 况顺达 +1 位作者 李志忠 白惠芳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5,共6页
应用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遥感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石漠化演变图像提取、石漠化变化信息的分类分级、石漠化变化信息自动提取等方面入手,总结了利用改进的EVI提取石漠化信息,二次图像分类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应用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遥感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石漠化演变图像提取、石漠化变化信息的分类分级、石漠化变化信息自动提取等方面入手,总结了利用改进的EVI提取石漠化信息,二次图像分类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野外调查验证表明,该技术方法实用、监测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遥感监测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变化及成因辨识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玲玲 陈喜 +1 位作者 夏军 郭凤睿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4,共6页
为了阐明气候变化下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利用乌江思南以上流域1961—2007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验证了该区域蒸散发量存在互补关系;采用蒸散发互补关系模型和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估算该区域蒸散发量,并分析了气候变化... 为了阐明气候变化下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利用乌江思南以上流域1961—2007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验证了该区域蒸散发量存在互补关系;采用蒸散发互补关系模型和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估算该区域蒸散发量,并分析了气候变化下该区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显著,基于互补关系估算的该流域1961—2007年该区域蒸散发量减少趋势显著,变化率为1.65 mm/a;实际蒸散发、湿润环境蒸散发和蒸散发能力的显著下降趋势导致了1961—2007年该区域蒸散发互补关系表现为具有下降趋势的互补关系.1961—2007年的年日照时数减少导致太阳辐射能量下降以及年降水量的减少致使可供蒸散发水量减少可能是造成蒸散发互补关系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蒸散发互补关系 实际蒸散发量 气候变化 南方喀斯特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质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霍斯佳 孙克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216-220,共5页
喀斯特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2%,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南方喀斯特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武隆喀斯特三处自然遗产地,总面积146 016 hm^2。本文首先将其基于全球视角进行对... 喀斯特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2%,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南方喀斯特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武隆喀斯特三处自然遗产地,总面积146 016 hm^2。本文首先将其基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显着价值。其次是将自然遗产地的遗产资源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还指出了世界遗产地存在的问题,诸如地质灾害,过度开发,石漠化等。最后提出了保护对策,包括科学管理,灾害预警系统等,以促进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喀斯特 地质遗产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论南方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元素有效态 被引量:43
15
作者 蒋忠诚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岩溶环境的元素有效态应当考虑土壤固体、岩溶水、土壤水三种载体。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使土壤中的元素有效态含量较低 ,但相对来说 ,岩石背景含量高的元素 ,其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也明显较高。南方岩溶区强烈的岩溶作用 ,不但... 岩溶环境的元素有效态应当考虑土壤固体、岩溶水、土壤水三种载体。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使土壤中的元素有效态含量较低 ,但相对来说 ,岩石背景含量高的元素 ,其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也明显较高。南方岩溶区强烈的岩溶作用 ,不但使岩石和土壤中可溶性的Ca、Mg、Na、K大量溶解于水中 ,而且 ,某些难溶元素 ,如 Si、Al、Fe、Mn等在岩溶水和土壤水中也有一定的离子含量 ,使之成为植物中元素的一部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有效态 岩溶生态 南方岩溶山区 岩溶水
下载PDF
桂林喀斯特区与世界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龚克 邓春凤 刘声炜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6-152,共7页
2007年,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3个地区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而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游览区却没有列入申报地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桂林喀斯特区具有区别于其他三地的喀斯特景观特... 2007年,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3个地区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而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游览区却没有列入申报地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桂林喀斯特区具有区别于其他三地的喀斯特景观特征,即峰林(孤峰)平原和峰丛洼地,是世界上湿润热带到亚热带低海拔地区喀斯特景观最壮观的范例,是对世界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类型与分布特征的有力补充。因此,有必要将桂林喀斯特区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扩展地申报世界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对比分析 中国南方喀斯特 桂林
下载PDF
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61
17
作者 蒋忠诚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22-326,共5页
表层岩溶带以密集发育的岩溶微形态呈不规则带状组合于浅层地表为特征。它广布于中国南方岩溶区,但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征三地质、气候等因素的控制。表层岩溶带的存在使南方岩溶区具有浅表层岩溶水循环与地下管道水循环耦合的二次岩... 表层岩溶带以密集发育的岩溶微形态呈不规则带状组合于浅层地表为特征。它广布于中国南方岩溶区,但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征三地质、气候等因素的控制。表层岩溶带的存在使南方岩溶区具有浅表层岩溶水循环与地下管道水循环耦合的二次岩溶水循环的结构特征。坚硬纯灰岩的广泛分布,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发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四大圈层的交汇,碳-水-钙循环活跃,使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作用明显高于其下部包气带甚至饱水带。表层岩溶带形成是地表强烈岩溶化过程的结果,强的溶蚀动力,水流的快速溶蚀并达到碳酸盐成分饱和状态是表层岩溶带发育机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岩溶带 岩溶形成 中国 南方地区 岩溶特征
下载PDF
湖南兜率岩溶洞特征及形成发育过程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新平 袁瑞强 皮建高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2-467,共6页
为阐明兜率岩溶洞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调查了兜率岩溶洞及其周边区域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测量了溶洞形态及溶蚀堆积物特征;用^(14)C法或U系法对洞内典型堆积物样品进行测年,估算出岩溶堆积物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兜率岩溶洞是完... 为阐明兜率岩溶洞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调查了兜率岩溶洞及其周边区域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测量了溶洞形态及溶蚀堆积物特征;用^(14)C法或U系法对洞内典型堆积物样品进行测年,估算出岩溶堆积物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兜率岩溶洞是完整的独立溶腔碳酸盐岩洞穴;溶洞内石笋发育强烈,石笋的生长速度略快于石钟乳的生长速度,石笋高度为2~26 m,直径在0.5~5 m,生长速度为0.24~0.50 mm·a^(-1);石钟乳长度为3~20 m,生长速度为0.20~0.40·a^(-1);洞内最高石柱高达37 m,最高的二次沉积物可达12 m,直径为0.6 m。兜率岩溶洞的形成是岩石、水流与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构造产生的断层和裂隙使区内碳酸盐岩石破碎并遭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在区域缓慢抬升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兜率岩溶洞;溶洞的发育经历了三个阶段:距今200~78万年的初始形成阶段,距今78~14万年的发展壮大阶段和距今14万年前至今的稳定沉积阶段。溶洞内大多数的溶蚀堆积物产生于14万年以来,少量的新生溶蚀堆积物基本形成于700年以前。在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形成二次沉积物。目前,兜率岩溶洞进入稳定沉积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 洞穴特征 碳酸盐岩 南方岩溶 形成时代
下载PDF
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河系形成演变的链式规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纯青 刘景兰 +1 位作者 王洪涛 邓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S1期153-156,共4页
在分析中国南方岩溶区地下河系形成与发育的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地下河系形成演变的链式规律,并加以详细评述,为今后岩溶地下河系水能调控空间定位与水资源开发提供相关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岩溶地下河系 链式规律
下载PDF
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 被引量:118
20
作者 袁道先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3-108,共6页
提出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根据本地区国家目标及社会需求 ,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 ,并结合国内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技术新进展 ,采用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 3S及计算机技术 ... 提出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根据本地区国家目标及社会需求 ,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 ,并结合国内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技术新进展 ,采用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 3S及计算机技术 ,重点调查 80年代初完成 1/ 2 0万水文地质普查以来出现的新问题 ,诸如土地利状况改变 ,及相应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水源枯竭和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在工作布署上 ,一定要把岩溶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土地利用结合起来 ;在具体的操作上 ,既要认真考虑地区差别和岩溶类型的差别 ,又要认真考虑示范性作用 ,分片实施调查 ,并且注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力求在为防治灾害及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为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及南方石山地区发展服务的同时 ,培育出一批能把水文地质调查同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重建相结合的年青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山地区 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 地质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