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达米施对中国书画中“线”的阐释
1
作者
向维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1,共9页
当代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米施在《论线》一书中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视角阐述了西方艺术史中关于“线”的语法结构。借由“线”的视觉艺术符号,达米施将文艺复兴时期素描中的线与西方当代抽象艺术中有关平面上的线性划痕联系起...
当代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米施在《论线》一书中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视角阐述了西方艺术史中关于“线”的语法结构。借由“线”的视觉艺术符号,达米施将文艺复兴时期素描中的线与西方当代抽象艺术中有关平面上的线性划痕联系起来,以期重构一个以“线”为线索的非历时性叙事的艺术史体系。在这本关于“线”的艺术理论专著中,达米施用一章的篇幅迂回到中国古典绘画中毛笔所画出的线,并将中国文人书画中的线也纳入他的线性艺术语言系统之中。本文通过分析达米施在《论线》一书中的中国书画因素,探讨中西美学中“线”的问题及其两者的互释关系,以期呈现一种艺术符号学的跨文化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米施
《论线》
线的理论
中国书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美在愉悦与性别差异:达弥施论美及其起源
2
作者
柴冬冬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06-111,共6页
达弥施借助康德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美学进行了改造,重新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其起源。他将美与艺术进行了再区分,厘清了美作为文明之产物的属性,确定了美是精神分析不可回避的领域;他认为美的事物是有其性根基的,但要依靠视觉兴奋的中介作用...
达弥施借助康德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美学进行了改造,重新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其起源。他将美与艺术进行了再区分,厘清了美作为文明之产物的属性,确定了美是精神分析不可回避的领域;他认为美的事物是有其性根基的,但要依靠视觉兴奋的中介作用。视觉兴奋是“器官压抑”之后对嗅觉兴奋的替代,它将美导向次要的性特征,而主体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愉悦感,不过这种愉快感又夹杂着因两性差异而带来的观看欲望。因此,美的起源是与愉悦和性别差异关联在一起的。达弥施的工作打通了精神分析与传统美学、艺术史之间的关联,将美的精神分析引向了观看、主体性与欲望领域,推进了精神分析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弥施
精神分析
美
艺术
愉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审艺术史及其方法论--论达弥施“云的理论”及其艺术史学意义
被引量:
4
3
作者
柴冬冬
金元浦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1,共7页
20世纪后期以来,重新反思传统的艺术史书写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达弥施"云的理论"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意在从方法论和观念两个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艺术史阐释范式。就方法论层面而言,它以福柯的新历史观为依据,对传统...
20世纪后期以来,重新反思传统的艺术史书写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达弥施"云的理论"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意在从方法论和观念两个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艺术史阐释范式。就方法论层面而言,它以福柯的新历史观为依据,对传统的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研究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将艺术史的潜力归结为符号学。就观念层面而言,它重新强调了物质性对绘画的重要性,进而打通了形而上的绘画性与形而下的绘画史,为打破艺术史书写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弥施
艺术史
云的理论
范式重构
原文传递
作为视觉范式的透视——达弥施的透视学及其意义
被引量:
1
4
作者
柴冬冬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4,共12页
达弥施在批判地继承潘诺夫斯基透视理论的基础之上,借助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理论,将透视发展为一种视觉范式,进而在发生学和思想史两个层面重构了透视理论。作为一种视觉体制,透视成为一种视觉句法,它影响了观看活动和观看关系...
达弥施在批判地继承潘诺夫斯基透视理论的基础之上,借助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理论,将透视发展为一种视觉范式,进而在发生学和思想史两个层面重构了透视理论。作为一种视觉体制,透视成为一种视觉句法,它影响了观看活动和观看关系的建构,其价值则体现为意义的生产。作为一种思想史层面的生产,透视成为一个不断被叙述的“理论客体”,从而构筑了关于透视的历史。达弥施无疑将透视学从艺术史领域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视觉解释层面,对重新定位透视在艺术史和视觉生产中的作用极具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弥施
透视
范式
绘画
艺术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达米施对中国书画中“线”的阐释
1
作者
向维维
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1,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法语文论对中国古典书画的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2CWW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当代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米施在《论线》一书中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视角阐述了西方艺术史中关于“线”的语法结构。借由“线”的视觉艺术符号,达米施将文艺复兴时期素描中的线与西方当代抽象艺术中有关平面上的线性划痕联系起来,以期重构一个以“线”为线索的非历时性叙事的艺术史体系。在这本关于“线”的艺术理论专著中,达米施用一章的篇幅迂回到中国古典绘画中毛笔所画出的线,并将中国文人书画中的线也纳入他的线性艺术语言系统之中。本文通过分析达米施在《论线》一书中的中国书画因素,探讨中西美学中“线”的问题及其两者的互释关系,以期呈现一种艺术符号学的跨文化研究范式。
关键词
达米施
《论线》
线的理论
中国书画
Keywords
hubert damisch
Traitédu trait
theory of the trait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在愉悦与性别差异:达弥施论美及其起源
2
作者
柴冬冬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基金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达弥施与20世纪艺术史书写的范式转换”(项目编号:18YJC760003)
2020年杭州市哲社规划课题“数字技术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范式转换”(项目编号:M21JC05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达弥施借助康德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美学进行了改造,重新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其起源。他将美与艺术进行了再区分,厘清了美作为文明之产物的属性,确定了美是精神分析不可回避的领域;他认为美的事物是有其性根基的,但要依靠视觉兴奋的中介作用。视觉兴奋是“器官压抑”之后对嗅觉兴奋的替代,它将美导向次要的性特征,而主体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愉悦感,不过这种愉快感又夹杂着因两性差异而带来的观看欲望。因此,美的起源是与愉悦和性别差异关联在一起的。达弥施的工作打通了精神分析与传统美学、艺术史之间的关联,将美的精神分析引向了观看、主体性与欲望领域,推进了精神分析美学。
关键词
达弥施
精神分析
美
艺术
愉悦
Keywords
hubert damisch
psychoanalysis
beauty
art
pleasure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审艺术史及其方法论--论达弥施“云的理论”及其艺术史学意义
被引量:
4
3
作者
柴冬冬
金元浦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达弥施与20世纪艺术史书写的范式转换”(18YJC76000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0世纪后期以来,重新反思传统的艺术史书写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达弥施"云的理论"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意在从方法论和观念两个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艺术史阐释范式。就方法论层面而言,它以福柯的新历史观为依据,对传统的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研究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将艺术史的潜力归结为符号学。就观念层面而言,它重新强调了物质性对绘画的重要性,进而打通了形而上的绘画性与形而下的绘画史,为打破艺术史书写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
达弥施
艺术史
云的理论
范式重构
Keywords
hubert damisch
art history
a Theory of Cloud
paradigm refactoring
分类号
J02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为视觉范式的透视——达弥施的透视学及其意义
被引量:
1
4
作者
柴冬冬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4,共12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达弥施与20世纪艺术史书写的范式转换”(18YJC76000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影视艺术中的暴力影像批判及其意识形态构建研究”(17CZW003)
文摘
达弥施在批判地继承潘诺夫斯基透视理论的基础之上,借助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理论,将透视发展为一种视觉范式,进而在发生学和思想史两个层面重构了透视理论。作为一种视觉体制,透视成为一种视觉句法,它影响了观看活动和观看关系的建构,其价值则体现为意义的生产。作为一种思想史层面的生产,透视成为一个不断被叙述的“理论客体”,从而构筑了关于透视的历史。达弥施无疑将透视学从艺术史领域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视觉解释层面,对重新定位透视在艺术史和视觉生产中的作用极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
达弥施
透视
范式
绘画
艺术史
Keywords
hubert damisch
perspective
paradigm
painting
art history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达米施对中国书画中“线”的阐释
向维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美在愉悦与性别差异:达弥施论美及其起源
柴冬冬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重审艺术史及其方法论--论达弥施“云的理论”及其艺术史学意义
柴冬冬
金元浦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4
原文传递
4
作为视觉范式的透视——达弥施的透视学及其意义
柴冬冬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