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ed NPK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opsoil available nutrient criteria for wheat in drylands of China
1
作者 Wenjie Yang Jie Yu +9 位作者 Yanhang Li Bingli Jia Longgang Jiang Aijing Yuan Yue Ma Ming Huang Hanbing Cao Jinshan Liu Weihong Qiu Zhaohui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421-2433,共13页
The optimized management of crop fertil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crop yield and reducing the consump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Critical nutrient values can be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 The optimized management of crop fertil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crop yield and reducing the consump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Critical nutrient values can be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a crop,and they reflect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bove which the plant is sufficiently supplied for achieving the maximum potential yield.Based on on-farm surveys of 504 farmers and 60 field experimental sites in the drylands of China,we proposed a recommended fertiliz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nitrogen(N),phosphorus(P),and potassium(K)fertilizer input rates for wheat production,and then validated the method by a field experiment at 66 different sites in northern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grain yield varied from 1.1 to 9.2 t ha^(-1),averaging 4.6 t ha^(-1),and it had a quadra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topsoil(0-20 cm)nitrate N and soil available P contents at harvest.However,yield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inputs of N,P,and K fertilizers.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exponential decay model)between 95–105%of the relative yield and topsoil nitrate N,available P,and available K contents at wheat harvest from 60 field experiments,the topsoil critical nutrient values were determined as 34.6,15.6,and 150 mg kg^(-1)for soil nitrate N,available P,and available K,respectively.Then,based on five groups of relative yield(>125%,115–125%,105–115%,95–105%,and<95%)and the model,the five groups of topsoil critical nutrient levels and fertilization coefficients(Fc)were determined.Finally,we proposed a new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recommended fertilizer input rate as:Fr=Gy×Nr×Fc,where Fr is the recommended fertilizer(N/P/K)input rate;Gy is the potential grain yield;Nr is the N(N_(rN)),P(N_(rP)),and K(N_(rK))nutrient requirements for wheat to produce 1,000 kg of grain;and Fc is a coefficient for N(N_c)/P(P_c)/K(K_c)fertilizer.A 2-year validated experiment confirmed that the new method reduced N fertilizer input by 17.5%(38.5 kg N ha^(-1))and P fertilizer input by 43.5%(57.5 kg P_(2)O_(5) ha^(-1))in northern China and did not reduce the wheat yield.This outcom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farmers’benefits(by 7.58%,or 139 US$ha^(-1)).Therefore,this new recommended fertiliz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tool to guide N,P,and K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for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tilization method dryland wheat soil nutrient critical value soil nitrogen topsoil nutrients
下载PDF
皖西大别山农耕区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董秋瑶 宋超 +3 位作者 温皓天 向娇 王攀 严明疆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5,共12页
土壤养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掌握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对合理使用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耕区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为研究区,采集浅层土壤(0~20cm)样品1295组,采用硫碳仪、X射线荧光... 土壤养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掌握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对合理使用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耕区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为研究区,采集浅层土壤(0~20cm)样品1295组,采用硫碳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技术进行测试。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在分析pH值的基础上,对总氮(TN)、总磷(TP)和钾(K)和土壤有机质(SOM)四个地球化学养分指标进行单指标养分等级划分和土壤养分综合等级评价,并探讨了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98.88%的土壤为酸性土壤(其中8.03%为强酸性土壤),受地貌类型影响较大;TN分布以中等丰富为主,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大;TP以中等含量和缺乏为主,受地貌类型的影响较大;K是最为丰富的元素,其含量在中等及以上的比例达97.81%,主要受地貌类型的影响;SOM以中等和较缺乏为主,受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类型的共同影响,且SOM含量与TN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全区土壤养分等级以中等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60.10%,其次是较缺乏土壤,占25.27%,南部山区养分状况优于北部平原区。整体上,研究区土壤具有养分较差、养分分布不均匀、普遍酸化的特点,部分地区应按需调整肥料的使用平衡土壤养分。可通过农田养分的管理,提高农业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地貌类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陈雅敏 宋效东 +3 位作者 刘峰 叶明亮 张楚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71,共11页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的254个样点表层(发生层A层)土样,测定土壤磁化率和其他土壤属性,结合母质、气候、地形和植被等数据,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母质类型之间,表层土壤磁化率(χ_(lf))无显著差异,百分频率磁化率(χ_(fd)%)差异显著,表现为黄土和砂页岩风化物>冰碛物和结晶盐风化物,其他母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之间,表层土壤χ_(lf)无显著差异,χ_(fd)%差异显著:森林和旱地>草地>荒地。(2)各因子对土壤磁化率影响表现为植被>理化性质>地形>母质。(3)空间分布上,χ_(lf)与χ_(fd)%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此外,χ_(lf)和χ_(fd)%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青藏高原植被分区相吻合。因此,磁化率能更好地指示植被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表土 磁化率 气候
下载PDF
城市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及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研究
4
作者 叶子葳 文建辉 +4 位作者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3-53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环境空间下空气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和来源,在桂林城区与市郊选择8类典型的人类活动环境空间,分别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表层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样... 为探究不同环境空间下空气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和来源,在桂林城区与市郊选择8类典型的人类活动环境空间,分别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表层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样本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则表现出较明显的城区与市郊差异性,同一采样点的PM_(2.5)与表层土壤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PM_(2.5)与表层土壤中的主要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丰度总和超过80%。各个环境空间中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均表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大。此外,不同环境空间中的优势菌属也有所不同,这与环境的特点、细菌的生态功能相关。PM_(2.5)中的优势菌属为异样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 Neorhizobium Pararhizobium Rhizobium)、假双头斧形菌属(Pseudolabry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而表层土壤中的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马赛菌属(Massil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下的Subgroup_6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表层土壤 细菌群落结构 来源分析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南京市表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昱莹 刘亮 +3 位作者 陈明 赖涓涓 王彦瑜 郝燕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10-3918,共9页
以南京市主城区浅表层土壤为例,分析长三角地区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Cd、Cr、Cu、Mn、Ni、Pb和Zn的污染特征,并用克里金法与多元统计分析法,解析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南京市主城区土壤中Cd、Cr、Cu、Mn、Ni、Pb和Zn均存在富集现象... 以南京市主城区浅表层土壤为例,分析长三角地区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Cd、Cr、Cu、Mn、Ni、Pb和Zn的污染特征,并用克里金法与多元统计分析法,解析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南京市主城区土壤中Cd、Cr、Cu、Mn、Ni、Pb和Zn均存在富集现象,含量均值分别为0.24、76.9、36.45、707.22、35.48、32.65和99.75mg/kg.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南京市土壤重金属元素Zn、Cu、Cd和Pb在工业区含量较高,Zn、Cu及Pb在老城区存在高值;Ni、Cr在工业区含量普遍较高,在老城区含量整体较低;Mn分布趋势较平缓,且与其他6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结合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南京市土壤中Zn、Cu、Cd、Pb主要受工业和交通活动的影响,Ni和Cr主要受工业活动影响,Mn主要为自然来源.工业与交通活动是造成长三角地区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表土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物源解析 长三角地区 南京市
下载PDF
张掖盆地1990s表土层深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6
作者 何甘地 何进忠 +1 位作者 牛洪斌 张忠平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5期1388-1399,共12页
甘肃省张掖盆地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1990s迄今唯一农业土壤调查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相重合的地区。笔者搜集了1990s甘肃省物探队与化探队在张掖盆地及其周围山地采集的岩石、表土层深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按照拉... 甘肃省张掖盆地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1990s迄今唯一农业土壤调查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相重合的地区。笔者搜集了1990s甘肃省物探队与化探队在张掖盆地及其周围山地采集的岩石、表土层深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按照拉依达法则和采样介质计算了元素在各个地质单元中的背景值;进而以重金属为主线,采用将区域表土层深部土壤背景值与中国土壤背景值和同时期耕作层土壤平均值作对比、第四系地层土壤背景值与区域土壤背景值作对比,以及将地球化学混合模型与地理学要素相结合的方法,探讨1990s张掖盆地表土层深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物质来源。相对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区表土层深部土壤富集Cu和Cd,贫Zn;与同时期耕作层土壤相比,Cr显著富集,Cu、Zn、Pb和As显著贫化。重金属Zn、Cd和As主要源于北祁连;Pb来源于龙首山;Hg和Cr可能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表土层深部土壤中的H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异常是西北风和东南风共同作用的结果。重金属在表土层深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正相关,与新构造运动强度负相关。本次研究为探讨该区区域土壤环境演化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表土层深部土壤 重金属 物质来源 张掖盆地 甘肃
下载PDF
雨滴击溅下表土孔隙变化及其对入渗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张晓茹 刘志强 +1 位作者 焦钒栩 李光录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1-609,共9页
为探究雨滴击溅下土壤结构与入渗能力的变化规律,为雨滴击溅下土壤侵蚀状况预测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褐土为对象,基于雨滴击溅试验、土壤渗透试验和同步辐射CT扫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表土孔隙结构与土壤渗透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为探究雨滴击溅下土壤结构与入渗能力的变化规律,为雨滴击溅下土壤侵蚀状况预测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褐土为对象,基于雨滴击溅试验、土壤渗透试验和同步辐射CT扫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表土孔隙结构与土壤渗透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雨滴击溅导致土壤总孔隙度和渗透系数显著降低(P<0.05)。2.67、3.39和4.05 mm直径雨滴击溅后土壤的总孔隙度分别降低了20.64%、36.05%和44.88%,土壤渗透系数分别降低了15.69%、40.42%和71.77%。雨滴击溅后土壤孔隙的碎片化程度加剧,导致孔隙形状更不规则,连通性降低。②土壤孔隙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对土壤渗透能力有显著影响(P<0.01):孔隙越大,形状越规则,对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越大。从孔隙连通性角度看,土壤连通孔隙的孔喉半径和孔隙率对入渗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土壤渗透系数(K)与总孔隙度(P_(T))、大孔隙率(P_(lp))、规则孔隙率(P_(rp))、连通孔隙率(P_(cp))和孔喉半径(R_(th))的预测模型:K=0.402P_(T)+0.104P_(lp)+0.1401P_(rp)+0.350P_(cp)+0.003R_(th)-0.415,R^(2)=0.93,P<0.05。综上可见,雨滴击溅通过改变土壤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状况,导致土壤孔隙结构破坏,从而降低了土壤入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击溅 孔隙微观结构 孔隙网络模型 土壤渗透 表土
下载PDF
深厚表土井筒监测及其偏斜规律研究
8
作者 王金正 李国强 +5 位作者 李培帅 孟凡超 孔家 朱晓峻 刘辉 程小龙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149,共11页
为研究深厚表土层立井井筒偏斜变形规律,以山东郭屯煤矿主副井为例,采用钢丝基线法对其展开多期变形监测;基于井筒多期监测数据,获取井筒偏斜动态信息,结合地质条件与矿区活动,研究井筒偏斜变形时空特征,分析井筒局部参数变化,对比井筒... 为研究深厚表土层立井井筒偏斜变形规律,以山东郭屯煤矿主副井为例,采用钢丝基线法对其展开多期变形监测;基于井筒多期监测数据,获取井筒偏斜动态信息,结合地质条件与矿区活动,研究井筒偏斜变形时空特征,分析井筒局部参数变化,对比井筒偏斜差异,揭示深厚表土层井筒偏斜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开采注浆等活动影响立井井筒偏斜时间特征可划分为“增-减-稳”3个阶段,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基岩层偏斜较小而表土层呈函数状显著变化,井筒与其表土层处偏斜动态近似相等,井筒最大偏斜区域也趋近于井口处;主副井整体向西北采空区偏斜且存在方位上的差异,井筒东西方向整体偏斜占比97%以上,而南北方向仅在20%以下,其与工作面方向上远近距离高度相关;开采扰动引发的深厚表土层水平位移随井筒高度上升而增大是造成井筒偏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表土 立井井筒 变形监测 偏斜变形 变形规律
下载PDF
水耕条件下弱结构耕层土壤性状微层化现象的研究
9
作者 王泽 张丽君 +1 位作者 朱洁 章明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78-83,共6页
由于土壤颗粒的选择性沉降,弱结构农田中水耕作用可导致耕层内上下之间物质组成的差别。为了解这种差异化是否会影响土壤性状的分异,本文选择代表性农田比较分析了水耕与旱耕条件下耕作层内上下部之间土壤性状的差异,并与结构发育良好... 由于土壤颗粒的选择性沉降,弱结构农田中水耕作用可导致耕层内上下之间物质组成的差别。为了解这种差异化是否会影响土壤性状的分异,本文选择代表性农田比较分析了水耕与旱耕条件下耕作层内上下部之间土壤性状的差异,并与结构发育良好的土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期水耕的弱结构农田耕作层上下土壤之间颗粒组成、有机质、全氮含量、CEC、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和Cu、Zn、Cd、Pb的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分异,粗颗粒(砾石和砂粒)由上至下增加,而细颗粒(粘粒)从上至下减少。从0~2 cm土层至18~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CEC分别下降达49.77%、48.77%和38.25%;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下降21.23%、13.54%和29.24%;从0~4 cm土层至16~20 cm土层,Cu、Zn、Cd和Pb的含量分别由27.43~28.33、65.45~71.43、0.13~0.15、24.73~27.65 mg/kg下降至23.74~24.32、53.66~54.54、0.053~0.067、18.78~19.54 mg/kg;但土壤pH的变化不明显。结构良好的农田长期水耕对以上性状的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长期旱耕的耕作层中有机质、全氮、CEC、速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Zn、Pb含量也呈上高下低的趋势,但上下之间的差异较小,对耕作层中颗粒组成、pH、Cu和Cd的分布无明显影响。研究认为,长期水耕可导致弱结构耕作层土壤性状的非均质化,可能会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应重视对其结构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 弱结构土壤 颗粒组成 微层化 分异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10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壤中营养元素预测:以N元素为例
11
作者 方景文 彭玉旭 +1 位作者 郭军 卢欣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4期73-75,共3页
本文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土地质量调查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预测方法,通过岳阳市耕地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调查,利用已知的元素含量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未知元素含量的准确预测。本文采用SelectKBest函数进行变... 本文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土地质量调查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预测方法,通过岳阳市耕地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调查,利用已知的元素含量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未知元素含量的准确预测。本文采用SelectKBest函数进行变量选择,并通过训练集、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的数据评估模型性能。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为土地质量调查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预测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BP神经网络 表层土壤 元素预测
下载PDF
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技术指标研究
12
作者 赵晓娟 郑树海 +4 位作者 姚姬璇 王昕宇 段金贵 陈卓 田堪良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2期40-44,I0005,共6页
表土是植物赖以生存的表层土壤,表土剥离和保护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研究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厚度指标对指导绿色电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白鹤滩—江苏±800 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沿线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测值与根据90 m分... 表土是植物赖以生存的表层土壤,表土剥离和保护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研究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厚度指标对指导绿色电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白鹤滩—江苏±800 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沿线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测值与根据90 m分辨率全国土壤有机碳分布数据集得到的有机质含量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预测值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以作为表土剥离等级划分的依据。将90 m分辨率全国土壤有机碳分布数据集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壤有机质分级标准划分出土壤养分等级,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全国范围的土壤养分分级图及表土剥离分级图,并参照表土利用方式确定出表土剥离厚度,即:有机质含量<10 g/kg的地区,土壤养分等级为5~6级,表土的剥离等级为2级,对应的剥离厚度为20~30 cm;而有机质含量≥10 g/kg的地区,土壤养分等级为1~4级,表土的剥离等级为1级,对应的剥离厚度根据需要加深10~20 cm。同时,针对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的表土剥离分级和水土保持功能,提出了适宜的表土剥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 剥离厚度 有机质含量 技术指标 输变电工程
下载PDF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limate response of surface sedimen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Motuo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13
作者 XIE Mengping SONG Yougui +2 位作者 LAN Minwen ZHANG Mingyu HAN Yixiao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624-640,共17页
Background,aim,and scope Certain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of topsoi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topsoil properties and ... Background,aim,and scope Certain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of topsoi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topsoil properties and climatic factors is essential for quantitative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Motuo located in the eastern Himalayas,exhibits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gradient of over 7000 m from Nnamjagbarwa Peak(7782 m a.s.l.)to the Baxika(150 m a.s.l.).This region features a complete vertical zonation of vegetation,from alpine meadow to tropical forest,presenting an ideal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egetation,soi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across altitudinal gradients.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opsoil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seven top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100 m intervals from 800 m to 3600 m a.s.l.along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Grain size,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were measured to discus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psoil composi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limatic factors.Results(1)The grain size of topsoil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Motuo is mainly composed of sand accounting for an averaged 53.2%,followed by silt and clay.(2)In the mixed forest zone,frequency depend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χfd%)shows a clear relationship with altitude,and cla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altitude and climatic factors.(3)The oxides of topsoil in this area mainly consist of SiO_(2),Al_(2)O_(3) and Fe_(2)O_(3),followed by MgO,CaO,Na_(2)O and K_(2)O,with slight variations in the primary componen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The sensitivity of elements to climate varies across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vegetation zone,likely due to the region’s complex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4)Physical and biological weathering dominates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 of Motuo,while chemical weathering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 zone,with the mixed forest zone falling in between.Discussion The formation of topsoil across the three vegetation zone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including parent material,vegetation,and climate.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physical weathering(precipitation,root wedging etc.)and pedogenesis dominate,resulting in finer grain size.The χ_(fd)% increases with altitude likely due to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abundant precipitation in this zone,which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rong magnetic miners into weaker ones,particularly when the soil is oversaturated.Zirconium(Zr),primarily found in zircon,is depleted at lower altitudes by strong current erosion.Barium(Ba)is similarly reduced at low altitudes in this zone.In mixed forest zone,clay content is the lowest,indicating weaker physical weathering conditions than broad-leaved forest zone.The coarser grain size may result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coverage.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organic matter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ltitude.Zr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likely resulting from decreased precipitation.In the coniferous zone,the clay content shows considerable fluctuations,with grain size generally becoming finer as altitude increases.This trend may be explained by intensified soil disintegration from seasonal freeze-thaw cycles.The χ_(fd)% values lack a clear trend or pattern,possibly due to soil erosion causing the mig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or insufficient iron precipitation,which reduces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soil.Additionally,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altitude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with higher altitude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lower microbial activity in colder conditions,which slows the deco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Conclusions The variations in grain size,magnetic susceptibility,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differ across altitudes and vegetation zones,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terrain,vegetation,and climate in Motuo.In the mixed forest,altitud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χfd%,and the clay component i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altitude,mean annual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Zr show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altitude and climate factors,making it a valuable indicator for assessing changes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ithin specific altitude ranges.Recommendations and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opsoil and climate conditions,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in Mot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MOTUO topsoil altitude difference vegetation zone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下载PDF
华南地区某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情况研究
14
作者 施玉娇 杨芳芳 +4 位作者 刘雯婷 林小龙 陈青云 王建超 唐艳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1-214,共4页
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其上游20世纪50年代开采的铅锌矿,该矿于1958年在采矿坑口附近建立了小型浮选厂进行选矿生产,由于在生产期间未对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并且由于强降雨造成尾矿砂坝坍塌,致使携带Pb、Cd、As等重金属... 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其上游20世纪50年代开采的铅锌矿,该矿于1958年在采矿坑口附近建立了小型浮选厂进行选矿生产,由于在生产期间未对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并且由于强降雨造成尾矿砂坝坍塌,致使携带Pb、Cd、As等重金属的尾矿渣和废水流入下游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重金属 安全利用
下载PDF
河套平原表层土壤中天然有机氯代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15
作者 孔瑶瑶 陈柳竹 +3 位作者 巨凡凡 陈占强 陈钰 彭子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88,235,共9页
为查明河套平原表层土壤中天然有机氯代物(Clor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河套平原采集55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对其理化性质(质地、pH值、总有机碳含量)及不同形态氯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为查明河套平原表层土壤中天然有机氯代物(Clor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河套平原采集55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对其理化性质(质地、pH值、总有机碳含量)及不同形态氯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土壤中天然Clorg的含量在18.84~182.75 mg/kg之间,其平均含量为56.06 mg/kg,占总氯(Cltot)含量的1.74%~92.81%;空间上,河套平原西部黄河冲积扇平原表层土壤中天然Clorg含量整体高于东部黄河泛滥冲积平原表层土壤;土壤中天然Clorg的含量与氯离子(C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负相关关系、与总有机碳(TOC)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质地明显影响土壤中天然Clorg的含量,其中砂质壤土中天然Clorg的平均含量最高;天然Clorg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普遍存在,其空间分布格局是Cl-、TOC、pH值、土壤质地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较高的Cl-含量、较低的pH值以及砂质壤土更有利于土壤中天然Clorg的积累,在较高盐度水平下,TOC含量对表层土壤中天然Clorg的积累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氯代物 空间分布特征 表层土壤 河套平原
下载PDF
洞庭湖东缘新开镇土壤重金属特征、来源及评价
16
作者 李聪 陈方伟 +3 位作者 毛雄 李源钊 廖琦 郭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0-1466,共7页
2021年4—9月采集了洞庭湖东缘新开镇的851件土壤样品,分析了As、Pb、Cu、Zn、Ni、Cd、Hg、Cr 8种重金属,并探究了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和来源,对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且利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 2021年4—9月采集了洞庭湖东缘新开镇的851件土壤样品,分析了As、Pb、Cu、Zn、Ni、Cd、Hg、Cr 8种重金属,并探究了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和来源,对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且利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进行了风险地区划分。结果表明:土壤中As、Pb、Cu、Cr、Hg、Ni、Cd、Zn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3.56、34.51、25.91、74.86、0.09、23.46、0.26、74.95 mg/kg。用正定矩阵因子法对8种重金属进行源解析,发现Hg主要来自大气沉降源,Cd主要来自金属冶炼排放源,Pb、Zn、Cu主要来自农业污染活动源,As、Cr、Ni主要来自自然源。8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Hg和Cd贡献。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将新开镇分为3类风险地区,分别为无风险地区(109.00 km^(2),占77.75%)、风险可控地区(29.49 km^(2),占21.03%)、风险较高地区(1.71 km^(2),占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开镇 表层土壤 重金属 源解析 环境质量
下载PDF
云南省农田表土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17
作者 张子豪 李海侠 +4 位作者 王家明 胡静远 王美辰 叶俊民 王杨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为了解云南省农田表土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在全省范围内农田设立了113个具有代表性的表土采样点,测定了样品中Cu、Pb、Cr、Zn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统计学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表土重金... 为了解云南省农田表土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在全省范围内农田设立了113个具有代表性的表土采样点,测定了样品中Cu、Pb、Cr、Zn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统计学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表土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Pb、Cr、Zn四种重金属含量均值分别是云南省背景值的1.87、1.52、1.92、1.39倍;Cu、Cr、Zn含量的空间分布大体呈东高西低,Pb含量呈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综合污染指数分布与重金属含量分布较为一致;相关性分析中Pb、Zn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Cu、Cr与砂粒呈正相关。Cu、Cr、Zn在空间分布和相关性分析中均显示其有相似的来源,推测为有机肥料。整体上,云南省农田污染属于轻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表土 重金属污染 有机质 地统计分析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下载PDF
借鉴与创新:国内外表土剥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18
作者 曹继灵 谭文垦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3期86-88,共3页
耕作层表土是对农业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的背景下,表土剥离工作的系统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外及国内开展表土剥离的实践经验,总结国外表土剥离的研究进展与国内表土剥离的实践特征,然后从制度体系、推... 耕作层表土是对农业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的背景下,表土剥离工作的系统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外及国内开展表土剥离的实践经验,总结国外表土剥离的研究进展与国内表土剥离的实践特征,然后从制度体系、推进机制、市场模式等方面归纳可借鉴的经验启示,以促进我国表土剥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剥离 实践经验 启示
下载PDF
玉米农田行尺度土壤热特性变异特征及其对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响应
19
作者 王月月 任图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定位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监测了玉米农田行尺度4个位置处(1/2行间、1/4行间、棵下和棵间)以及两个深度(2 cm和4.5 cm)土壤热特性的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热导率、... 本研究采用定位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监测了玉米农田行尺度4个位置处(1/2行间、1/4行间、棵下和棵间)以及两个深度(2 cm和4.5 cm)土壤热特性的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热导率、热容量和热扩散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6~2.22 W/(m·K)、1.46~4.49 MJ/(m^(3)·K)和4.07×10^(–7)~6.88×10^(–7)m^(2)/s。降雨之后,热导率和热容量增加,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2cm深度的土壤热特性的波动较大,棵下位置土壤热导率和热容量值最大,波动最为明显;土壤热扩散率在1/2行间位置最大。在4.5 cm深度,各位置土壤热特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热导率和热容量值在1/2行间位置最大,土壤热扩散率在棵间位置最大。综合两个土层数据得出1/4行间位置的热导率和热容量更具代表性。本研究中土壤热特性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规律较为明显,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热导率和热容量线性增加,热扩散率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在测定的土壤温度范围内,热扩散率随土壤温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该研究可以为农田水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农田 行尺度 土壤热特性 时空变异 表层土壤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表土保护有关问题探讨
20
作者 杨路明 王文轩 《海河水利》 2024年第4期28-31,35,共5页
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大、弃方多,设置的弃渣场会增加地表扰动,表土资源存在流失风险。以西南山区某铁路项目为例,分析了弃渣场表土剥离的原则和方法、表土存放的位置选择和防护措施、表土的利用方向。针对弃渣场表土保护... 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大、弃方多,设置的弃渣场会增加地表扰动,表土资源存在流失风险。以西南山区某铁路项目为例,分析了弃渣场表土剥离的原则和方法、表土存放的位置选择和防护措施、表土的利用方向。针对弃渣场表土保护思想意识、规范设计、研究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细化设计、加强创新的建议,旨在为今后的弃渣场表土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场 表土 表土剥离 表土存放 表土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