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煞”考论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成全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6-451,共6页
“回煞”是中国一种传统葬俗信仰。它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汉末魏晋之际,兴盛于隋唐及其后。它主要是利用人们冀福忌祸、好生恶死的天性,满足了人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愿望,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理安慰。方士术士又自神其道,以此... “回煞”是中国一种传统葬俗信仰。它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汉末魏晋之际,兴盛于隋唐及其后。它主要是利用人们冀福忌祸、好生恶死的天性,满足了人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愿望,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理安慰。方士术士又自神其道,以此谋生取利。因此,在隋唐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避煞之俗盛行不衰。佞信者有之,持怀疑批评态度的也代不乏人。批评者从人情天理的角度,力驳回煞术的矛盾与荒谬,对改良社会、移风易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煞 干支五行 煞神 淫俗
下载PDF
古代士人的阶层想象及其悖论——基于“回煞”俗信的考察
2
作者 陶禹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100,共10页
回煞俗信集中体现出对逝去亲属的恐惧与排斥,冲击了中国古代士人所持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基于智性与道德的优越感,士人群体有意以"俗"界定回煞及其相关人群,试图将自身置于"俗"对岸的理想世界,从中获得区别于庸众、... 回煞俗信集中体现出对逝去亲属的恐惧与排斥,冲击了中国古代士人所持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基于智性与道德的优越感,士人群体有意以"俗"界定回煞及其相关人群,试图将自身置于"俗"对岸的理想世界,从中获得区别于庸众、独立高级的身份维度。士人以儒家品格矫正"俗"世界的使命性作为,主要表现为话语批评与躬行示范两种模式。而士人心态与行为的焦虑和分裂,证明其对"俗"阶层的表述与规训终归是一种话语想象的产物。回煞俗信为认识和揭示古代士人的多维思想世界提供了别具价值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 儒家 阶层意识 俗信 回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