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慧远的乐论思想研究
1
作者 王维 《北方音乐》 2024年第2期44-52,共9页
在慧远的乐论中,他认同偈颂之声的本体地位,而偈颂之声又是建立在个体数息禅定的基础上。慧远信奉阿弥陀佛及其所居之极乐净土,因此,他通过“念佛三昧”的方式“察夫玄音之叩心听”,期盼阿弥陀佛在观想中的亲身临在并叩响人之心门,以此... 在慧远的乐论中,他认同偈颂之声的本体地位,而偈颂之声又是建立在个体数息禅定的基础上。慧远信奉阿弥陀佛及其所居之极乐净土,因此,他通过“念佛三昧”的方式“察夫玄音之叩心听”,期盼阿弥陀佛在观想中的亲身临在并叩响人之心门,以此光照消散人心的滞情与郁结。慧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借助超验神性的力量实现对世人的精神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偈颂之声 超验神性 精神引领
下载PDF
东晋慧远佛教美学范畴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运好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60,共9页
缘起与性空的审美本体、寂照与专思的审美心理、拟象与有寄的审美表达,是慧远佛教美学的三组理论范畴。其中,缘起与性空揭示了由现象直觉本体、由本体反观现象的审美直觉的形态生成;寂照与专思揭示了由禅定而生智照、由智照深乎禅定的... 缘起与性空的审美本体、寂照与专思的审美心理、拟象与有寄的审美表达,是慧远佛教美学的三组理论范畴。其中,缘起与性空揭示了由现象直觉本体、由本体反观现象的审美直觉的形态生成;寂照与专思揭示了由禅定而生智照、由智照深乎禅定的审美观照的因果互动;拟象与有寄揭示了由拟象描述触物、由天乐呈现有寄的象意表达的辩证关系。通过美学范畴的本位研究,论证其所蕴含的理论内涵,从而进一步丰满慧远美学理论体系研究,庶几全面揭示其在中国佛教美学发轫期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佛教 美学范畴 美学本位
下载PDF
东晋慧远佛学思想论
3
作者 刘运好 王友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8-66,共9页
道安和慧远师徒是东晋时期本土高僧。慧远不仅继承了道安的佛学思想,而且以民族的理论形态阐释佛教义理、以弘博的文化胸襟融贯佛学儒道、以敏锐的创新精神变革弘教法门。其独到的法性与法身之理论、政教与会宗之态度、禅宗与净土之法门... 道安和慧远师徒是东晋时期本土高僧。慧远不仅继承了道安的佛学思想,而且以民族的理论形态阐释佛教义理、以弘博的文化胸襟融贯佛学儒道、以敏锐的创新精神变革弘教法门。其独到的法性与法身之理论、政教与会宗之态度、禅宗与净土之法门,使其所阐释的法性法身,在理论蕲向上,大乘小乘兼容并蓄;所秉持的政教会宗,在理论襟怀上,佛教儒道融会贯通;所弘扬的禅宗、净土,在修持方式上,汲取、变革并行不悖。它既构成丰富复杂的佛教思想体系,也推进了佛教本土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佛学理论 文化襟怀 修持方式
下载PDF
东晋慧远生平著述考论
4
作者 刘运好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0-76,共7页
在中国佛教史、文学史上,东晋慧远影响十分深远,然而由于有关慧远的早期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失之纪年,加之文集散佚,使之籍贯履历、逸闻趣事、遗诫意蕴以及著述文集存在许多淆乱莫辨、棼丝难理之处。虽然学界对于慧远生平著述考辨成... 在中国佛教史、文学史上,东晋慧远影响十分深远,然而由于有关慧远的早期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失之纪年,加之文集散佚,使之籍贯履历、逸闻趣事、遗诫意蕴以及著述文集存在许多淆乱莫辨、棼丝难理之处。虽然学界对于慧远生平著述考辨成果丰硕,但是有关慧远早年出家楼烦寺、而后受业道安的重大人生履历,“遗诫”死葬林野究竟蕴涵何种佛教意义指向,以及慧远著述版本的三种类型及其存佚真伪,或失之阙如,或语焉不详,深入系统地考辨其生平著述、回应学界纷纭歧说,仍然是重要的学术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生平 佚闻 遗诫 著述
下载PDF
历史社会网络分析在中国佛教研究中的应用——道安、慧远、鸠摩罗什的案例
5
作者 马德伟 唐柔莹(译) 魏翔(译) 《佛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79-208,共30页
本文隶属于一个更大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着重关注历史社会网络分析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包括: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①)的度量是否适用于佛教史,网络可视化能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群体并发现新的... 本文隶属于一个更大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着重关注历史社会网络分析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包括: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①)的度量是否适用于佛教史,网络可视化能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群体并发现新的规律。本作采用中国佛教历史社会网络(Historical Social Network of Chinese Buddhism)数据集中的数据,该数据集涵盖了佛教人物及其传承关系,其数据量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稳步增长,收录超过一万七千五百个中国佛教历史中的人物关系。此数据集开源。理论上,本文所有可视化结果和计量皆可复现。本文着眼于由道安(314-385)、慧远(334-416)、鸠摩罗什(约344-413)及其团体组成的“三角形”样关系。该关系形成于主组件的起始。本文首先阐述了相互联动的节点如何促成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建立,其次研究了如何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来定位迄今为止在佛教历史上被忽视但重要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道安 鸠摩罗什 中国佛教史
下载PDF
“神”与“补特伽罗”:再论庐山慧远的“薪火之喻”与“形尽神不灭”
6
作者 辛放 《佛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52-175,共24页
在庐山慧远的论述中,“薪火之喻”用于譬喻“神”,也就是补特伽罗。学者们常常批评慧远受到犊子部的影响将“神”解释为真实的“神我”,违背了无我学说。本文认为这或许是对慧远和犊子部的双重误解。慧远的“薪火之喻”的确受到了犊子... 在庐山慧远的论述中,“薪火之喻”用于譬喻“神”,也就是补特伽罗。学者们常常批评慧远受到犊子部的影响将“神”解释为真实的“神我”,违背了无我学说。本文认为这或许是对慧远和犊子部的双重误解。慧远的“薪火之喻”的确受到了犊子部“三种施设”的深刻影响,但从未承诺离蕴实我,其论喻主旨在于反驳一期生命结束就不再生的“断灭见”,完全符合原始佛教以来的“无我”教义。此外,慧远解释“神不灭”是为解释烦恼无尽的无奈之举,其根本宗旨不在于解释轮回的原因,而在于论述“化尽则因缘永息”后“身心俱灭”的涅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薪火之喻 庐山 补特伽罗 犊子部
下载PDF
慧远的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炳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8-82,共5页
慧远是东晋名僧,从北土辗转到庐山弘扬净土法门.谢灵运是慧远的晚辈,年龄相差51岁,他们是忘年交.《佛祖统记》卷三六记载,慧远在庐山与刘遗民、雷次宗等18高贤及僧俗共123人结社念佛,“
关键词 净土信仰 谢灵运 山水诗
下载PDF
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 被引量:13
8
作者 普慧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5,共8页
本文指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虚静说的真正确立和形成,是与佛教分不开的。慧远的禅智论在思维与心理活动等方面,为审美虚静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慧远提出的"幽人玄览"与"冥神绝境"的审美虚静说,揭示了艺术审... 本文指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虚静说的真正确立和形成,是与佛教分不开的。慧远的禅智论在思维与心理活动等方面,为审美虚静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慧远提出的"幽人玄览"与"冥神绝境"的审美虚静说,揭示了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宗炳的"澄怀味象",注重超功利的直觉和美感体验,是慧远审美虚静说的进一步发挥。刘的审美虚静说虽语多出庄老,然其内涵则主要是从慧远、宗炳一线而来,它强调了虚静是艺术创作中审美心态变化的全部流程,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的心理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智论 念佛三昧 审美虚静说
下载PDF
慧远同隐士的交游和他的山水诗文 被引量:4
9
作者 何锡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6期81-84,共4页
山水文学从胎孕、初澜到高潮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期间,庐山高僧慧远因喜好山水而结宇林下,并同一些有相同习尚的隐士交游和徜徉林泉。这种山水之游有感于中而形诸言,就是由慧远领头的山水诗文创作。作为群体的艺术审美活动,慧远... 山水文学从胎孕、初澜到高潮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期间,庐山高僧慧远因喜好山水而结宇林下,并同一些有相同习尚的隐士交游和徜徉林泉。这种山水之游有感于中而形诸言,就是由慧远领头的山水诗文创作。作为群体的艺术审美活动,慧远和庐山僧俗众人的吟咏山水上承孙绰、许询,下启谢灵运。由于慧远对谢灵运有多方面的影响,他给山水文学高潮的推动力就较之同时代的殷仲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游 山水诗文
下载PDF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淑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1-575,共5页
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 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它的创立和传播,有其理论基础、道德基石和信奉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报应论 神不灭论 德福统一 敬畏之心
下载PDF
慧远佛学的“寂智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赖功欧 余悦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8-43,共6页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慧之对应。慧远的理念是: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因而,“寂智”论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是“照”,照是般若智的直观之运用,它是一种整体直观或直接体认佛法的智“用”;故慧远倡言“禅智之要”,亦是“照寂之谓”,并得出了“照不离寂,寂不离照”的结论。当禅借助般若智达到“寂”的极致境界,智“照”的功用与视域亦得到扩展,最终,“寂以行智”亦即获得佛教中了达的真实智慧之路。作为对般若种智寂(虚)而能照(观)的一种理论解说,虚寂而能“圆照”,照寂相济论实际上就是慧远独特的“寂智”观的基本内涵。总体上看,慧远的“寂智论”,是基于其自身学养而使佛学契合于中国人根器的一个思想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思想 寂智论
下载PDF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思想——兼与慧远的佛学思想作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淼 刘辉萍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3期108-112,共5页
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表现在“非有非无”的般若中观思维方式、禅智并重的修行方法、“无常”与“无我”的宗教世界观,在这三方面表现出与中土僧人慧远具有不同的佛学旨趣,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对促进大乘中观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起了... 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表现在“非有非无”的般若中观思维方式、禅智并重的修行方法、“无常”与“无我”的宗教世界观,在这三方面表现出与中土僧人慧远具有不同的佛学旨趣,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对促进大乘中观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显示了印中佛教文化的不同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中观 般若思想
下载PDF
“极微论”与反“极微论”--以罗什与慧远在《大乘大义章》中的讨论为中心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27,共3页
在《大乘大义章》中,慧远与罗什对"极微"的不同理解,不仅表现出二人不同的宇宙观、本体论,也显示出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中观学说与"极微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交锋、以及在印度佛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佛教... 在《大乘大义章》中,慧远与罗什对"极微"的不同理解,不仅表现出二人不同的宇宙观、本体论,也显示出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中观学说与"极微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交锋、以及在印度佛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佛教学者对于"毕竟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什 极微论 毕竟空
下载PDF
净影慧远生平小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会智 师焕英 《五台山研究》 2002年第1期27-31,共5页
(净影 )慧远 ,是隋代著名义学高僧。考证慧远的出家年代、受戒之师以及其住持初建的寺庙 ,对于研究《涅经》
关键词 净影 晋城青莲寺 涅鬃经疏
下载PDF
略论慧远对道安的突破和超越 被引量:2
15
作者 普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54,共7页
慧远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之后的一代佛学大师。他深居庐山,却能审时度势,勇于创新,除了佛学理论体系外,在佛教的诸多方面如恪守戒律、讲经说法、终极信仰、扩大像教等对其师道安有重要的突破和超越,一举成为整个佛教丛林当之无愧的领袖。
关键词 道安 东晋中后期
下载PDF
慧远“形象本体”之学与山水诗学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彦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4,共7页
山水诗的兴起是晋宋诗歌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学术界对此做了诸多研究,但是对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在山水诗学的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仍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慧远在佛教信仰活动的基础上,综合玄学和般若思想,发展出处理本末、有无的&qu... 山水诗的兴起是晋宋诗歌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学术界对此做了诸多研究,但是对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在山水诗学的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仍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慧远在佛教信仰活动的基础上,综合玄学和般若思想,发展出处理本末、有无的"形象本体"之学。"形象本体"之学强调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蕴涵了重视"形象"的美学思想内涵,为晋宋之际山水诗学奠定了美学思想基础,在美学史和诗歌史上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 玄学 “形象本体”之学 山水诗学
下载PDF
论说一切有部“实有”观念对慧远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金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4,共6页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的著名高僧。他的思想理论对以后的中国佛教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慧远的佛学思想来看,他接受了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说,特别是其中“一切法实有”的思想,因而认为法性是法真性,是不变的实体。这与“缘起性空”...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的著名高僧。他的思想理论对以后的中国佛教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慧远的佛学思想来看,他接受了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说,特别是其中“一切法实有”的思想,因而认为法性是法真性,是不变的实体。这与“缘起性空”的般若学说是不一致的,所以受到鸠摩罗什的批评。另一点是慧远十分欣赏犊子部一系《三法度论》所说的“有我”思想,以为“我”(慧远称之为“神”)是一种超乎精神与形体之上的东西,并因此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中,以形尽神不灭的议论来反对当时的神灭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有 有我 法身
下载PDF
庐山慧远的山水文学创作 被引量:3
18
作者 龚斌 《殷都学刊》 2010年第3期102-105,共4页
名僧喜欢佳山水,自晋已然。东晋后期庐山高僧慧远三十余年迹不出山,多次游览山中美景,同他的一群信徒咏唱和描绘山水景物,成为早期山水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慧远的《游石门诗》、《游庐山诗》、《庐山记略》,是东晋山水文学的佳作,是了... 名僧喜欢佳山水,自晋已然。东晋后期庐山高僧慧远三十余年迹不出山,多次游览山中美景,同他的一群信徒咏唱和描绘山水景物,成为早期山水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慧远的《游石门诗》、《游庐山诗》、《庐山记略》,是东晋山水文学的佳作,是了解晋宋之前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产生过良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学
下载PDF
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姜剑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3-73,共11页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庐山情结 若即若离 原因
下载PDF
东晋名僧释慧远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雨 《五台山研究》 1999年第1期11-17,47,共8页
慧远,雁门楼烦人。皇始三年(353),出家于五台山北——恒山上的寺庙,后卓锡庐山。他终生著述,组织译场,结社念佛,弘法传教,对佛教的思想理论、组织建设,还是社会地位和发展变化,都作出了不朽贡献。
关键词 五台山 庐山 著述 译经 结念 弘法 祖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