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izhou Move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SHI Hesheng DU Jiayuan +5 位作者 MEI Lianfu ZHANG Xiangtao HAO Shihao LIU Pei DENG Peng ZHANG Q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3期483-498,共16页
The Huizhou Movement refers to the Middle Eocene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Wenchang Rifting stage(about 43 Ma ago)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Ba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drilling, logging an... The Huizhou Movement refers to the Middle Eocene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Wenchang Rifting stage(about 43 Ma ago)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Ba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drilling, logging and geological data, fault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denudation thickness recovery, magmatism statistics, regional tectonic dynamics comparison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propertie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Huizhou Movement. The Huizhou Movement mainly shows the North-South transition of rifting and the migration along the faults, basement uplift, magmatic diapir and stratigraphic denud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Huizhou Movement i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plate interaction and lithospheric thinning proces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ition of lithosphere from initial rifting to rapid thinning, the India-Eurasia hard collision and the change of subduction dire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The Huizhou Movement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and control on the Paleogene hydrocarbon-generating sa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sedimentary system and deep high-quality reservoi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izhou moveme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OCENE Paleocen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下载PDF
试析同乡网络在婺源回皖运动中的社会动员能力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松如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1934年,自婺源划归江西之议发生后,徽属及该县民众乃至旅外乡人,面对着徽州被分割的现实,一场长达十数年的婺源回皖运动拉开了序幕。旅沪徽州组织不仅在上海联动起来,形成同乡网络,同时将这个网络扩散到周边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联系... 1934年,自婺源划归江西之议发生后,徽属及该县民众乃至旅外乡人,面对着徽州被分割的现实,一场长达十数年的婺源回皖运动拉开了序幕。旅沪徽州组织不仅在上海联动起来,形成同乡网络,同时将这个网络扩散到周边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联系密切、相互支持的网络,促使运动逐步走向高潮,最终为婺源成功回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沪徽州同乡组织 婺源回皖运动 同乡网络 社会动员
下载PDF
论徽州木雕艺术内容及其动态美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泽银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徽州木雕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徽州木雕的动态美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题材鲜明,形象生动而传神,艺术表现手法简洁而概括。木雕所刻画的戏剧人物、花卉以及动物、风景等,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给人很强的亲和力和动态美感。
关键词 徽州木雕 运动 装饰 动态美
下载PDF
明清时期徽州雕饰技艺符号的现象阐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晓利 《黄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7-93,共7页
从知觉现象学角度入手,对明清两代艺术设计及当时徽州雕饰技艺符号的生态现象进行剖析。以木雕为例分析时代背景、生态场所、造型与结构技术特点、雕刻技法等生态现象的能动要素,并揭示徽州雕饰技艺符号对明清时期人类生活世界中的体验... 从知觉现象学角度入手,对明清两代艺术设计及当时徽州雕饰技艺符号的生态现象进行剖析。以木雕为例分析时代背景、生态场所、造型与结构技术特点、雕刻技法等生态现象的能动要素,并揭示徽州雕饰技艺符号对明清时期人类生活世界中的体验、意义创造和交流的高度尊重的本质。这不仅是对徽州地区明清时期世界生活的呈现、阐释,而且扩大了现象学和符号学的反思视野,进而探讨人类居住环境中场景的"非固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运动 徽州雕饰技艺 符号 生态现象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运动及其意义 被引量:60
5
作者 施和生 杜家元 +5 位作者 梅廉夫 张向涛 郝世豪 刘培 邓棚 张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7-461,共15页
惠州运动指发生在珠江口盆地中始新世早、晚文昌期(距今43 Ma)之间的构造运动。基于地震、测井、地质、钻井等资料,综合运用断裂特征分析、剥蚀厚度恢复、岩浆作用统计、区域构造动力学比对等方法,揭示惠州运动的特征、属性及动力学机... 惠州运动指发生在珠江口盆地中始新世早、晚文昌期(距今43 Ma)之间的构造运动。基于地震、测井、地质、钻井等资料,综合运用断裂特征分析、剥蚀厚度恢复、岩浆作用统计、区域构造动力学比对等方法,揭示惠州运动的特征、属性及动力学机制。惠州运动主要表现为裂陷作用的南北转变和沿断裂走向的迁移、基底隆升、岩浆底辟以及地层剥蚀等。研究认为惠州运动是珠江口盆地周缘板块相互作用和岩石圈减薄过程的综合反映,特别是与岩石圈由初始张裂到快速减薄的变化、以及印度—欧亚大陆开始硬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有紧密的动力学成因联系。惠州运动对珠江口盆地古近系富生烃凹陷和烃源岩发育、沉积体系和深部优质储集层形成、油气成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运动 油气成藏 始新世 古近系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运动的断裂响应研究:以阳江东凹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向涛 彭光荣 +7 位作者 王光增 刘欣颖 赵利 杨悦 占华旺 于海洋 马晓倩 李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1-175,共15页
惠州运动是最近确定的发生于珠江口盆地早、晚文昌过渡期的构造运动,以珠一坳陷对其响应最为典型。然而,这一运动是否波及珠江口盆地其他坳陷,以及它们的响应特征如何并不清楚。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凹断裂体系为突破口,首先对其几何学... 惠州运动是最近确定的发生于珠江口盆地早、晚文昌过渡期的构造运动,以珠一坳陷对其响应最为典型。然而,这一运动是否波及珠江口盆地其他坳陷,以及它们的响应特征如何并不清楚。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凹断裂体系为突破口,首先对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从断裂体系的优势方位、组合样式、活动和迁移规律等角度对珠江口盆地对惠州运动的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阳江东凹古近系主要发育NE-NEE和E-W-NWW两组不同级别的断裂,这些断裂的发育演化主要受先存构造和区域构造运动两种因素控制。其中,先存构造主要影响主断裂带的优势发育部位、排列方式和整体走向等要素,可为这些断裂沿线后期构造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而区域构造运动则导致该区优势断裂体系发生转换。对于阳江东凹而言,正是阳江—一统断裂前新生界左阶分支的左旋复活,才导致惠州运动后其内部形成了一系列小型走滑拉分盆地;虽然阳江东凹古近系断裂体系仍保留其前新生代先存构造的基本特征,如方位和组合样式等,但与珠一坳陷一致,惠州运动前后,其优势断裂体系也由早文昌沉积期的NE-NEE向张性断裂向晚文昌沉积期的近E-W-NWW向张扭性断裂转换,断裂活动强度也由南往北、由西向东发生了迁移和转换。珠江口盆地古近系断裂体系对惠州运动的统一响应说明惠州运动为南海北部影响广泛的构造运动,珠江口盆地不同坳陷对惠州运动的响应特征研究可为其内部各坳陷孤立发育的文昌组的跨盆对比提供构造依据,同时对于破解阳江东凹油气勘探困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运动 断裂体系 文昌组 阳江东凹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惠州凹陷地层压力特征及演化史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洋 陈景阳 +2 位作者 王柯 黄胜兵 吴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70,153-154,共5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已证实的富烃凹陷,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地层压力场研究较少。以惠州凹陷现今压力场特征及单井超压演化历史的研究为基础,应用2D盆地模拟方法,对惠州凹陷地层压力演化进行了模拟恢复,探讨了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的...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已证实的富烃凹陷,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地层压力场研究较少。以惠州凹陷现今压力场特征及单井超压演化历史的研究为基础,应用2D盆地模拟方法,对惠州凹陷地层压力演化进行了模拟恢复,探讨了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惠州凹陷地层压力经历了2.5个“增压—泄压”旋回,包括始新世末(44.0~34.0 Ma)旋回、早渐新世(34.0~23.8 Ma)旋回及晚渐新世至今(23.8~0.0 Ma)半旋回。现今地层在深层恩平组及文昌组泥岩发育超压带,构造演化导致压力演化的旋回性。揭示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的压力特征有利于该区勘探目标的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演化 盆地模拟 构造运动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幕式裂陷控洼背景下的烃源岩分布及岩浆改造——以珠一坳陷番禺4洼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高阳东 林鹤鸣 +4 位作者 汪旭东 刘培 李振升 张琴 熊万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经历裂陷I幕a期强烈裂陷,a期末北部的抬升和岩浆活动,至裂陷I幕b期北洼萎缩、南洼扩大、新形成北西洼,洼陷整体走向从NE-SW转变为NEE-SSW,珠琼运动II幕整体接受抬升剥蚀。在裂陷I幕演化过程中,半深湖-深湖亚相自下而上呈现自NE向SW迁移... 经历裂陷I幕a期强烈裂陷,a期末北部的抬升和岩浆活动,至裂陷I幕b期北洼萎缩、南洼扩大、新形成北西洼,洼陷整体走向从NE-SW转变为NEE-SSW,珠琼运动II幕整体接受抬升剥蚀。在裂陷I幕演化过程中,半深湖-深湖亚相自下而上呈现自NE向SW迁移特征。上文昌组烃源岩面积较大,但仅南部厚度较大,本身湖相有机质含量较高;下文昌组半深湖-深湖亚相烃源岩面积相对较小,北部在I幕a期末被剥蚀后厚度仍较大,南部厚度较小,岩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下文昌组有机质成熟、加速成烃的作用。上、下文昌组半深湖-深湖亚相烃源岩具有差异分布的特征,下文昌组的生烃强度优于上文昌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式裂陷 岩浆活动 惠州运动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番禺4洼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的女权主义运动 被引量:1
9
作者 鹿迅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3-15,共3页
对民国时期徽州女性在婚姻自主、女子教育和参政议政三个方面的状况进行梳理,综合剖析国民政府的政策、女权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等因素,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的女权主义运动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 民国 徽州 女权运动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徽州专区的爱国丰产运动——兼论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10
作者 闫志远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27-30,共4页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徽州专区广大农村在1951到1952年掀起了一场爱国丰产运动的热潮,不仅促进了徽州专区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还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徽州地区的农业合作化水平。当前推动乡村发展、保障乡村振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徽州专区广大农村在1951到1952年掀起了一场爱国丰产运动的热潮,不仅促进了徽州专区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还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徽州地区的农业合作化水平。当前推动乡村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应借鉴徽州专区爱国丰产运动的宝贵经验,坚持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机统一,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并以符合地区特点的政策措施和形式来开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徽州专区 爱国丰产运动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