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征的情感思想:《隋书》对独孤皇后以情误国的书写
1
作者 李志生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2-95,共14页
《隋书》是唐初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集修史、取鉴、资治于一体。唐初统治者认为,文帝的废长立幼是隋朝败亡的缘由,在魏征笔下,高颎的废黜、太子勇与晋王广的废立皆因情起,而这些情事的本源,则在独孤后的“誓无异生之子”与“性忌... 《隋书》是唐初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集修史、取鉴、资治于一体。唐初统治者认为,文帝的废长立幼是隋朝败亡的缘由,在魏征笔下,高颎的废黜、太子勇与晋王广的废立皆因情起,而这些情事的本源,则在独孤后的“誓无异生之子”与“性忌妾媵”,情在逻辑上成为隋亡祸本。《隋书》情为祸本思想受太宗一朝政治影响,更是魏征探索情感哲学的努力。宋明理学前,儒家情感思想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对现实的指导更差强人意,士人纷纷从各自领域对情展开理论探索,魏征的情感认识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唐代之前的情感史建立在文史哲、政治、现实交织的基础上;中国历史上的情感也走过了从中心到受摒、再到重新被认识的过程。赋正史以情感议题,《隋书》的政治史面貌或可得到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书》 魏征 独孤皇后 性情 情感史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研究——以《新青年》杂志为例
2
作者 程秀峰 李金蔓 《晋图学刊》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文章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以《新青年》杂志为例,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历程及外部动因,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提供研究思路与案例支持。基于已有的分类框架,本研究将《新青年》杂志1915—1922年所... 文章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以《新青年》杂志为例,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历程及外部动因,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提供研究思路与案例支持。基于已有的分类框架,本研究将《新青年》杂志1915—1922年所刊发的文章划分为“政治文化”“哲学思潮”“社会教育”“语言文学”共4个类目,对每个类目的文章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取了文章作者、发文时间、主题词、涉及人物等基本数据以及文章的情感极性和强度。然后分别对每个类目所涉人物进行聚类,并从群体(类目总体情感演化)和个体(代表性人物的跨类目比较)两个角度分析了五四运动前后人物情感演化过程及特征。最后,结合文章主题和具体历史事件探讨了人物情感演化的外部动因,从而对该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及社会变迁进行客观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新文化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 情感分析
下载PDF
论欧苏政论文之人情
3
作者 陆晓晴云 闫续瑞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55-58,共4页
欧阳修与苏轼的人情观念以儒家性情论为基础,欧阳修以“情”代“性”,不言性而言情,注重修人事。而苏轼更进一步以“情”为“性”,秉持性情一体的整体观。二人的人情观在政论文创作中分别表现为“见风俗而修人事”与“近人情而尽天理”... 欧阳修与苏轼的人情观念以儒家性情论为基础,欧阳修以“情”代“性”,不言性而言情,注重修人事。而苏轼更进一步以“情”为“性”,秉持性情一体的整体观。二人的人情观在政论文创作中分别表现为“见风俗而修人事”与“近人情而尽天理”的宗旨、“宽”而“渐以教化”与“利”而“以义相和”的治民之方,以及“上位者之思虑”与“同位者之相亲”的待民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苏轼 政论文 人情观
下载PDF
国际教育的挑战——跨文化的国际情怀的培养为何如此困难?
4
作者 李康华 吴月竹 《基础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0,40,共13页
联合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家都致力于国际理解教育,以此培养跨文化的国际情怀。但这一努力的成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以国际学校为对象,从国际教育的外部威胁、内部挑战以及脑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理解教育在民族主义、功利主义的教... 联合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家都致力于国际理解教育,以此培养跨文化的国际情怀。但这一努力的成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以国际学校为对象,从国际教育的外部威胁、内部挑战以及脑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理解教育在民族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生态,国际教育的孤立性和排他性,大脑认知能力的阶段性发展,人类本能的族群认同等诸多方面面临的挑战。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国际教育领域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推进国际理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教育 国际理解 国际情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教师教育情怀:人性逻辑、德性素养与智慧生成 被引量:7
5
作者 姚炎昕 雷江华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3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的维度厘清教师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阐明教育情怀的德性素养,探寻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对教育情怀的理解和培育意义重大。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主要体现为本体层面的“善己爱人”、价值层面的“舍己为人”、实践层... 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的维度厘清教师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阐明教育情怀的德性素养,探寻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对教育情怀的理解和培育意义重大。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主要体现为本体层面的“善己爱人”、价值层面的“舍己为人”、实践层面的“克己复礼”。教育情怀作为教师德性的一部分,蕴含着教师对自身、对教育事业及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态度,包括本体层面的具身关怀、价值层面的职业情怀和实践层面的人文情怀。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不仅需要教师主体的德性自觉,价值层面的成人成己,还需要实践层面的个性修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情怀 人性逻辑 德性素养 智慧生成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拉贝日记》情感识别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紫荆 邱玉倩 +2 位作者 沈彤 赵小萱 陈刚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63,共10页
《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包含丰富的情感层面内容,折射出拉贝的性格特质,被质疑记述具有主观偏向。文章基于BERT模型对《拉贝日记》进行分句情感极性识别,并通过时序统计、地图映射和史料对照,从整体视角探索南京大屠杀前... 《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包含丰富的情感层面内容,折射出拉贝的性格特质,被质疑记述具有主观偏向。文章基于BERT模型对《拉贝日记》进行分句情感极性识别,并通过时序统计、地图映射和史料对照,从整体视角探索南京大屠杀前后拉贝的情感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对不同人物的情感倾向。研究表明:对日记全文的情感分析有助于完善拉贝在南京时期的人物形象,为既有研究提供佐证;日记全文情感曲线呈现持续下落趋势,且未体现明显的悲剧型情节编排,表明拉贝没有强化日军暴行的叙事意图;情感曲线的变化趋势与南京形势变化契合,反映拉贝的情感书写受到外部时局的严重影响;而拉贝对日本大使馆成员客观多元的情感倾向表明拉贝对人物的态度主要受到其行为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国族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南京大屠杀 《拉贝日记》 情感分析 BERT
下载PDF
“变工”与互助——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人类学分析
7
作者 焦明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0期87-92,共6页
该文通过对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田野调查作人类学分析,解释“变工”一词作为村民的常用词汇所表达的文化意象,以及阐述变工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变工是以互惠为交换原则的互助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也是普遍的文化现象。青龙... 该文通过对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田野调查作人类学分析,解释“变工”一词作为村民的常用词汇所表达的文化意象,以及阐述变工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变工是以互惠为交换原则的互助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也是普遍的文化现象。青龙山村人的变工,在其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分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工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维系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这种自发性的乡村社会互助体系,在乡村治理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变工下所产生的循环式的人情往来,成为青龙山村人的一种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工 互助 交换 人情 互惠 大传统小传统
下载PDF
情理兼到,情智双修--论吴宓的诗歌精神观 被引量:1
8
作者 曹万生 徐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2-36,共5页
吴宓提出了情理兼到、情智双修的诗歌精神观。他的思想资源来自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诗学经验。吴宓诗歌精神观潜藏的人性因素是他和新诗派在诗歌精神上的分歧所在,前者偏重道德约束,后者偏重欲望驱动。其实,诗歌本身就是人... 吴宓提出了情理兼到、情智双修的诗歌精神观。他的思想资源来自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诗学经验。吴宓诗歌精神观潜藏的人性因素是他和新诗派在诗歌精神上的分歧所在,前者偏重道德约束,后者偏重欲望驱动。其实,诗歌本身就是人的体验,是人性通向美的过程的体现,是超越和弥合情与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诗歌精神 人性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术对现代设计“人情复苏”的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玉博 戴骅 《设计》 2015年第9期76-77,共2页
在各个领域被现代化广泛渗透的今天,以史为鉴,关注设计中人情复苏的发展,不仅加固了设计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更赋予了设计物质层面以外的精神内涵。设计的发展从注重设计本身到关注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更进一步地发展到了设计与受众的交流... 在各个领域被现代化广泛渗透的今天,以史为鉴,关注设计中人情复苏的发展,不仅加固了设计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更赋予了设计物质层面以外的精神内涵。设计的发展从注重设计本身到关注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更进一步地发展到了设计与受众的交流性阶段。从而为设计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内涵、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使设计更加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贴近人类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设计 人情复苏
下载PDF
人才观念的前提反思与当代变革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宗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4,共5页
人才观问题是人才理论与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人才观与人性观是内在关联的。追问和反思人才观的人性前提及其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我们确立符合人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人才观的内在根据。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人的... 人才观问题是人才理论与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人才观与人性观是内在关联的。追问和反思人才观的人性前提及其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我们确立符合人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人才观的内在根据。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人的发展与人性革命的内在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观 人性观 以人为本
下载PDF
在法律与人情之间——许霆案的思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燕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5-28,32,共5页
文章以许霆案为切入点,首先从法律规范层面认为法院对许霆行为的定性或可商榷,然后将关注的焦点定格到许霆案中反映出来的司法与人情的冲突上,并结合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大量司法判决与民意断裂的现象,认为出现这种断裂的原因在于... 文章以许霆案为切入点,首先从法律规范层面认为法院对许霆行为的定性或可商榷,然后将关注的焦点定格到许霆案中反映出来的司法与人情的冲突上,并结合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大量司法判决与民意断裂的现象,认为出现这种断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法律制度设计未能将人情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在借鉴普通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建议,以弥合法律与人情之间的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 人情
下载PDF
邓小平人本情怀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新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5,共4页
邓小平丰富的人本情怀表现在各个层面:从哲学层面上看,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从伦理层面上看,他形成了人民本位的思维定势;从政治层面上看,他对中国的人权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伟大的一生充满着对人、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邓小平丰富的人本情怀表现在各个层面:从哲学层面上看,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从伦理层面上看,他形成了人民本位的思维定势;从政治层面上看,他对中国的人权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伟大的一生充满着对人、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充满着厚重而高尚的人本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人本情怀 探析
下载PDF
论吴敬梓的文化选择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0期31-34,共4页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向原始儒家复归的价值取向,他与同时代的曹雪芹一样,具有关怀人类精神命运的博大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敬梓 文化选择 《儒林外史》 天理 人情 原始儒家
下载PDF
论沈从文小说的叙述形态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效刚 王玉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51,共5页
沈从文的小说由一个生活的勘探者、城乡社会中那些表征着善美与丑恶的日常伦理生活事件、淡淡的忧伤情调、抒情幻想性写实方法、新人和新生活重造的叙述动机构成了伤怀善美的叙述形态。这种叙述形态中包含着葆有和恢复人的善美自然品性... 沈从文的小说由一个生活的勘探者、城乡社会中那些表征着善美与丑恶的日常伦理生活事件、淡淡的忧伤情调、抒情幻想性写实方法、新人和新生活重造的叙述动机构成了伤怀善美的叙述形态。这种叙述形态中包含着葆有和恢复人的善美自然品性,形成自由与自约、尊重与宽容、爱与信的人伦关系,以保障人的感性生命的自由展开和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生存的感性—伦理人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叙述形态 伤怀善美 感性一伦理人本思想
下载PDF
人文情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和活力之源 被引量:2
15
作者 桑华 张勇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4-86,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和形式已不能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人性化的人文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和形式已不能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人性化的人文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以此为着眼点深入细致地开展,才能使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情怀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下载PDF
悲悯众生 追慕和谐——论汪曾祺及其文学世界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川平 《商洛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3-64,共12页
以汪曾祺一生主要经历和短篇小说、散文等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就其探寻人情、人性、人生的广度、深度等方面,综论其主要文学成就,包括他对世俗人物的人生样态所作的侧重地域和风俗文化特点的精彩描写,他对梨园子弟这一职业群体的独特... 以汪曾祺一生主要经历和短篇小说、散文等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就其探寻人情、人性、人生的广度、深度等方面,综论其主要文学成就,包括他对世俗人物的人生样态所作的侧重地域和风俗文化特点的精彩描写,他对梨园子弟这一职业群体的独特关照和深入挖掘等加以详细论述和剖析,导出其以悲悯众生、追慕和谐为核心的人生观和文学观。汪曾祺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在小说的结构、语言等方面有独到的体悟和贡献,形成了短小精悍、言简意丰的风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短篇小说 人情 人性 人生 悲悯 和谐
下载PDF
人性、人情:在“合情”与“合法”的夹缝中——“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志华 《莆田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8-53,共6页
人性、人情的"合情性"存在是文学的一种内部规律,但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人性、人情被抽象为社会性而贴上阶级性标签,人性、人情的"合情"性遭遇来自阶级性这一"合法"性的挤压,而只能在文学自... 人性、人情的"合情性"存在是文学的一种内部规律,但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人性、人情被抽象为社会性而贴上阶级性标签,人性、人情的"合情"性遭遇来自阶级性这一"合法"性的挤压,而只能在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自律"性、"合情"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他律"性、"合法"性的夹缝中求得一点生存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人情 十七年文学批评 阶级性
下载PDF
论雅各传说情感表达遵循的双重原则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丽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92-95,共4页
雅各传说中的情感表达遵循着两个原则:一是情感表达合乎人伦关系和人物性格;二是情感表达合乎宗教情感。《旧约》本身兼具文学性和宗教性,决定了雅各传说情感表达上的双重原则。
关键词 创世纪 人伦关系 宗教情感
下载PDF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娜 《改革与开放》 2010年第3X期95-96,99,共3页
本文深入分析了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四类因素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对于如何引导当前农村文明消... 本文深入分析了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四类因素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对于如何引导当前农村文明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人情消费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论写作情感研究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新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89-91,共3页
写作情感的研究是建立在个体(主要指作家、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人类文化(包括情感文化)的逻辑起点 上的。在此逻辑纵横轴上,不仅可以考察作家的情感积累空间,还可分化出许多写作情感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个体情感体验 人类文化 逻辑起点 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