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volution of Theory of Mind in the Human Evolution
1
作者 Dingyu Chung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21年第1期10-26,共17页
Despite almost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for theory of mind, its evolutionary origin is largely unknow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theory of mind star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human evolu... Despite almost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for theory of mind, its evolutionary origin is largely unknow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theory of mind star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human evolution to form hominins through bipedalism and the mixed habitat. The feet of the early hominins were still adapted for grasping trees rather than walking for long distances and running fast on the ground. The early hominins lived in the mixed habitat of grassy woodland with patches of denser forest, and freshwater springs. The difficulty of walking in the mixed habitat leads to division of labor for the home specialist group (small children, old people, and mothers with small children, and pregnant women) in the safe forest area and the exploration specialist group (young people without the care of small children) in the dangerous open area. The different tasks, attitudes, and mentalities in different specialist groups produce theory of mind as the ability to attribute different mental states to different specialist groups. (Uniformity of mind instead of theory of mind is for generalists without division of labor). The early Homo species with the open habitat developed theory of mind for hunter specialist group and gatherer specialist group. The middle Homo species with complex stone tools developed theory of mind for the cooperative specialist groups in the large production of complex stone tools. The late Homo species with complex social interaction developed theory of mind for mind reading to enhance cooperation and to detect cheaters in complex social interaction. For religion, the unusually harsh Upper Paleolithic Period developed theory of mind for imaginary specialists in terms of supernatural power, guidance, and comfort. Therefore, the three general types of theory of mind are for specialists in division of labor, mind reading in complex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maginary specialists in imaginary division of labor under harsh conditions. Self-awareness in the mirror self-recognition test is also expl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ory of mind human Evolution Evolution of Theory of mind RELIGION SELF-AWARENESS Mirror Self-Recognition Test
下载PDF
On Mechanisms of Human Behavior: The "Mind Blindness Phenomenon" in Philosophy, Religion, Science, and Medicine
2
作者 Bechor Zvi Aminoff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3期167-177,共11页
The phenomenon described here has no scientific title, but occurs frequently in daily living, from science to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medicine. In every field of human endeavor, when a view is expressed, sharp and p... The phenomenon described here has no scientific title, but occurs frequently in daily living, from science to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medicine. In every field of human endeavor, when a view is expressed, sharp and profound differences of opinion ensue. Initially, we coin this phenomenon as "understanding blindness" or "mind's awareness." Thereafter, we decide to refer to it as "mind blindness," a concept introduced to science by Professor Simon Baron-Cohen, who coins it for a cognitive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autism, Asperger's syndrome, and schizophrenia. Baron-Cohen's usage has subsequently been extended to dementia, bi-polar disorders,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even normal aging. In our view, defi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ind blindness" in philosophy, religion, science, medicine, and at end-of-life care can help mankind to better understand mechanisms o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causes of conflicts, controversies, contradictions, and sharp differences of opinion in human life, and even to solve some of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d blindness human behavior PHILOSOPHY SCIENCE RELIGION MEDICINE conflicts and controversies
下载PDF
思维导图结合口诀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菲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9期124-127,共4页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易混淆、难记忆的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结合高维度思考与图文并茂的可视化工具,近年来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口诀法是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关键词,化繁为简,易...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易混淆、难记忆的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结合高维度思考与图文并茂的可视化工具,近年来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口诀法是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关键词,化繁为简,易于大脑存储和记忆,且不易混淆,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将思维导图结合口诀法引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并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而且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记忆得更牢固,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可在有限课时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 思维导图 口诀
下载PDF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结合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仿真模拟人麻醉实践教学的研究
4
作者 范晓英 薛沙 +2 位作者 李静 陈正泽 徐旭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8期109-113,共5页
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结合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仿真模拟人麻醉实践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级麻醉学本科实习生2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名。对照组采用CBL结合高仿真模拟人实践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CBL结合思维导图... 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结合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仿真模拟人麻醉实践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级麻醉学本科实习生2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名。对照组采用CBL结合高仿真模拟人实践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CBL结合思维导图高仿真模拟人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通过考核、处理并发症反应时间、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理论基础成绩(92.14±2.81)分和病例分析成绩(92.03±2.75)分,高于对照组理论基础成绩(89.89±1.32)分和病例分析成绩(89.23±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处理并发症反应时间(8.16±1.4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6.12±2.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100.00%(10/10)对此教学模式满意,100.00%(10/10)认为可以增加自主学习能力,90.00%(9/10)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提升临床实践能力,80.00%(8/10)认为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各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L结合思维导图在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知识点,锻炼临床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思维导图 高仿真模拟人 麻醉实践教学
下载PDF
人智交互情境中用户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心智感知及反应研究
5
作者 张妍 赵宇翔 +1 位作者 吴大伟 朱庆华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149,共10页
[目的/意义]随着AI组成技术的发展及人智协作的日趋紧密,高阶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代理具备涌现能力,通过类人化特征与用户建立社会化连接。文章旨在丰富社会技术视角下人智交互发生机理的探索,并为人本人工智能背景下GAI设计提供参考... [目的/意义]随着AI组成技术的发展及人智协作的日趋紧密,高阶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代理具备涌现能力,通过类人化特征与用户建立社会化连接。文章旨在丰富社会技术视角下人智交互发生机理的探索,并为人本人工智能背景下GAI设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爬取豆瓣社区1275条用户与ChatGPT对话的帖子,遵循建构主义范式,基于CASA范式和心智感知理论,采用系统性主题分析方法构建框架模型。[结果/结论]构建了GAI作为社会行动者的理论框架,得到人智交互情境下用户对于GAI的心智感知及社会化反应。心智感知包括GAI主体性感知和感受性感知两种。GAI主体性感知包括创造力、可靠性、运行规则、客观性、有用性;GAI感受性感知包括共情、沟通责任、趣味性、友善、文化适应性。这两种感知会相互影响。用户对GAI的社会化反应涉及认知加工、情感唤醒、行为强化三个方面。认知加工包括知识获得、态度转变;情感唤醒包括愉悦感、共鸣、社交连接;行为强化包括持续付费行为、准社会互动。用户的社会化反应与心智感知存在双向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人智共生 心智感知 CASA范式 共情 准社会互动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的深度互动 被引量:1
6
作者 柳海涛 汪娅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和认识论四个层面,探讨了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互动。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对心智的科学界定为人工智能奠定了概念框架;在方法论上,对人类心智的技术建构实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心智的功能模拟;在价值论上,... 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和认识论四个层面,探讨了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互动。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对心智的科学界定为人工智能奠定了概念框架;在方法论上,对人类心智的技术建构实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心智的功能模拟;在价值论上,人工智能对“意义”的理解需要借鉴人类心智的意向性机制;在认识论上,作为主体与世界之中介的知觉范畴是整合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的认知基础。提出了未来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将会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拟脑”到“拟人”的转变;二是从“合理地思考与行动(算法)”到“像人一样思考与行动”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心智 人工智能 技术化 主观感受性 意向性
下载PDF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自我关怀量表的常模构建
7
作者 牟艳 潘珊 +2 位作者 史崇清 谢梦瑶 常红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7-50,共4页
目的建立我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自我关怀量表常模,为评估临床护士自我关怀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6个地区16个城市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 目的建立我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自我关怀量表常模,为评估临床护士自我关怀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6个地区16个城市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自我关怀量表进行调查,建立我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自我关怀量表均数常模、百分位常模、划界常模和分类常模。结果共纳入3920名临床护士,自我关怀总均分为(3.24±0.44)分,自我友善维度(3.39±0.62)分、自我评判维度(3.14±0.66)分、普遍人性感维度(3.35±0.62)分、孤立感维度(3.14±0.75)、正念维度(3.44±0.65)分、过度沉迷维度(2.97±0.75)分;根据特征差异形成不同年龄、科室、职称、职务、学历、从事护理年限、劳动人事关系、平均月收入的分类常模;以5%为间隔构建百分位常模,根据总分的10%、30%、70%、90%百分位数建立划界常模,总分在区间[3.81,5.00)为高,在区间[3.38,3.81)为较高,在区间[3.00,3.38)为一般,在区间[2.81,3.00)为较低,在区间[0,2.81)为低。结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自我关怀处于一般水平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管理者可依据该常模评估护士的自我关怀水平,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实施干预,提升护士的自我关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自我关怀 自我友善 自我评判 人性感 孤立感 正念 常模
下载PD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On Human-Computer Competition from the Five-Level Theory of Cognitive Science 被引量:1
8
作者 Cai Shushan Xue Xiaodi Wu Lingwe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4期140-155,共16页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human mind and cognition can be viewed at five levels; nerves, psychology, language, thinking and cultu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simulates human intelligence at all five levels ...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human mind and cognition can be viewed at five levels; nerves, psychology, language, thinking and cultu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simulates human intelligence at all five levels of human cognition, however, AI has yet to outperform human intelligence, although it is making progress. Present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gs far behind human intelligence in higher-order cognition, namely, the cognitive levels of language, thinking and culture. In f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 fall into very different intelligence categories. Machine learning is no more than a simulation of human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overestimated. There is no need for us to feel scared even panic about it. Put forward by John R. Searle, the"Chinese Room"argument, a famous AI model and standard, is not yet out of date. According to this argument, a digital computer will never acquire human intelligence. Given that, n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outperform human intelligenc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mind human cognition human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cognitive science
下载PDF
多元文化经历提升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及心智知觉的中介作用
9
作者 滕玥 张昊天 +2 位作者 赵偲琪 彭凯平 胡晓檬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人类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快速迭代、迅猛发展、不断变革,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其中一个核心关切便是在人类与AI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之下,人类是否会对机器人持有与人类同等的道德关怀并对其做出利他行为。目前,鲜有研究探讨哪些文化... 人类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快速迭代、迅猛发展、不断变革,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其中一个核心关切便是在人类与AI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之下,人类是否会对机器人持有与人类同等的道德关怀并对其做出利他行为。目前,鲜有研究探讨哪些文化心理因素提高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本研究旨在从多元文化经历的视角开展科学探索。基于中西两种文化样本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多元文化经历正向预测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人对机器人的心智感知起部分中介作用。此中介模型在中西文化被试中不存在显著文化差异,表明该模型具备一定的文化普适性。最后,线上启动实验研究虽未能证实因果机制,但存在符合研究假设的总体趋势。本研究丰富了多元文化经历的下游效应,对探讨何种前因变量会提高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及其解释机制做出了一定的原创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经历 人机交互 利他行为 心智知觉 文化普适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的“成人”之道
10
作者 罗毓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5-69,共5页
“成人”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五个环节:心性基础、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理想人格。心性基础、理想人格分别处于起讫位置,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是功能依次展开的中间环节。道、儒两家的“君子”人格... “成人”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五个环节:心性基础、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理想人格。心性基础、理想人格分别处于起讫位置,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是功能依次展开的中间环节。道、儒两家的“君子”人格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广泛。由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谱系较多,“成人”之道可从道、儒、释三家哲学的共同点上来考察。今天,我们应立足于已体现为我们的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去反思中国古代哲学的“成人”之道,从中汲取精神文明发展的中国古代哲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心性 主体力量 修养 处世
下载PDF
气候变迁中的身体现象学之身体心智、气候危机与人类共识
11
作者 王积龙 吴馨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5-56,共12页
漫长的气候变迁为产生人类身体心智创造了条件,人类的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也是适应气候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有形状、有大小的身体心智。科学排斥可知可感的主体性视角,身体离场使得科学把同一性世界切割成功能化的碎片。人的身体就是时间的... 漫长的气候变迁为产生人类身体心智创造了条件,人类的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也是适应气候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有形状、有大小的身体心智。科学排斥可知可感的主体性视角,身体离场使得科学把同一性世界切割成功能化的碎片。人的身体就是时间的主张认为,赛博格人不具有身体内时间的连续性,是与身体无法紧密互动的外来物。身体欲望、生育能力、气候病与末日大洪水,是人造气候对具有历史性和共在性等属性的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主体间性是身体化的主体之间的共识关系,在理论上使形成气候共识成为可能。本文观点是在身体现象学框架下推演出的初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身体心智 主体间性 人类共识
下载PDF
牟宗三对朱子的认识历程
12
作者 能星辉 翟奎凤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6,13,共7页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牟宗三对陆王心学一脉进行了更深入探索,他以心理关系重新衡定朱子的思想,认为朱子系统理大而心小,心力显外用之智力,其工夫只是与道德实践无本质关系的外在工夫。到六十年代,牟宗三从头疏解中国传统哲学,由朱子的中和说入手厘定其心性关系。《心体与性体》出版前,牟宗三即将朱子定为认知静摄形态,判其落入第二义的他律道德,有别于宋明儒正统的创生直贯形态和自律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朱子 心性关系
下载PDF
思维导图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3
作者 吕艳 李海龙 +1 位作者 堵舒桐 张莉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讲解导图、补充导图引入教学;对照组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以传统教学... 目的:探讨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讲解导图、补充导图引入教学;对照组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思维导图的引入显著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实验组(17.01±3.29)分高于对照组(15.77±4.33)分,实验组及格率高于对照组(χ^(2)=13.126,P<0.01)。结论:引入思维导图能激发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知识的意义转化与内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意义学习 人体寄生虫学 实验教学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胸怀天下重要论述的基本向度及启示
14
作者 朱文良 丁成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在毛泽东关于胸怀天下重要论述的基本向度中,形成了“立场—基点—方式—目标”四位一体的逻辑架构。永不称霸是基本立场,回答了胸怀天下的方向问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作为基本立足点,回答了胸怀天下的现实基础问题;支持世... 在毛泽东关于胸怀天下重要论述的基本向度中,形成了“立场—基点—方式—目标”四位一体的逻辑架构。永不称霸是基本立场,回答了胸怀天下的方向问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作为基本立足点,回答了胸怀天下的现实基础问题;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运动、开展反帝反霸斗争是实现方式,回答了胸怀天下的路径选择问题;消灭帝国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构成了崇高目标,回答了胸怀天下的价值归宿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胸怀天下 人类进步事业 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儒家养生心法——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玉顺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109,共12页
从个体生命养护的角度看,孟子的学说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养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养生获得了终极信仰的意义。就此而论,孟子的“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第一,养生就是“养体”,但不仅是肉体的“养身”... 从个体生命养护的角度看,孟子的学说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养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养生获得了终极信仰的意义。就此而论,孟子的“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第一,养生就是“养体”,但不仅是肉体的“养身”,而且是养护作为身心统一体的生命体。进一步说,养体的根本不是“养小体”,而是“养大体”,即“养心”。第二,养心包括情感能力、意志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培养。养心的要领在于“寡欲”,即“有所不为”,亦即排除“不义”的意欲,而专注于“可欲”的意欲。第三,养心的本质是“养性”,即养护自己的天赋人性。养性的步骤是“尽心”以“知性”,进而“知性”以“知天”。“尽心”包括尽情、尽意和尽思,即充分发挥情感能力、意志能力和理性能力。“知性”则是天赋人性的自我反思,旨在“知天”。“知天”包括对内在超验之天和外在超凡之天的认知,这正是终极信仰的养生宗旨的体现。第四,养性的途径是“养气”,即培养浩然正气。养气的根本方法是“以直养气”,即“集义生气”,亦即通过培养正义感来养护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 养体 养心 养性 养气
下载PDF
论李元阳对阳明心学的阐释与突破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雄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50-56,共7页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心学风靡天下之时,生于云南大理的白族学者李元阳自诩为王学一派的“私淑”弟子,服膺于阳明心学,不管是在省外做官,还是返乡居住讲学,常与王门弟子交往,切磋学问,通过书信与撰写文章阐释王阳明心学思想。尤为重要的是...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心学风靡天下之时,生于云南大理的白族学者李元阳自诩为王学一派的“私淑”弟子,服膺于阳明心学,不管是在省外做官,还是返乡居住讲学,常与王门弟子交往,切磋学问,通过书信与撰写文章阐释王阳明心学思想。尤为重要的是,其借鉴释、道思想以及儒家对性的多重诠释,对阳明心学思想认识有所突破,提出性本体论。李元阳对阳明心学从服膺、阐释到力求理论突破的思想历程,似乎可以寻绎到心学思想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元阳 心学 阐释 性本体论
下载PDF
虚灵、实理与气禀:朱子论心、性、情
17
作者 陈志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基础,朱子重新解释了心、性、情三个范畴的含义、特点和效用,认为心是虚灵明觉,具有统摄义和主宰义;性是实理,其内涵是“合当”或当然之理,即规范性和正当性的道德指向;而情则是心之已动和性体的发用,因此属于气禀的范畴,气禀精粗和正偏导致情有善恶之分。并且朱子坚持认为气禀也属于性,其中的恶也是性之构成因素,这就打破了孟子性善论的判定,倾向于性善恶相混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心性情 本原之性 气禀之性
下载PDF
从认知科学看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蔡曙山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3-28,共16页
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GT语法)是语言学革命和认知科学革命的基础,今天它又成为ChatGPT的理论依据。从GT语法到ChatGPT,人工智能到底走了多远?从乔姆斯基GT语法分析和语言认知入手,我们重新认识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的意义,揭示人工智... 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GT语法)是语言学革命和认知科学革命的基础,今天它又成为ChatGPT的理论依据。从GT语法到ChatGPT,人工智能到底走了多远?从乔姆斯基GT语法分析和语言认知入手,我们重新认识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的意义,揭示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之间的紧密关联、依存关系和发展动力。认知科学的建立使我们有可能从多学科综合的高度来理解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在此基础上,我们以ChatGPT为例,分析这款人工智能软件的利弊得失及其所造成的困惑,提出“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这个终极问题,并尝试给出我们的回答。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所建造的非人类的智能,它不过是对人类心智的模仿。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的差别,本质在于高阶认知(人类认知),在于语言认知及其基础之上的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必然是体现语言驱动的、语言、思维和文化层级的人类心智和认知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将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心智 人工智能 乔姆斯基 GT语法 ChatGPT
下载PDF
孔子的仁学与“心学”
19
作者 刘强 Wang Xiaonong(Translated) 《孔学堂》 2023年第3期60-68,153-168,共25页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心学 “论心四句” 忠恕之道
下载PDF
“坚持胸怀天下”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要求
20
作者 周成莉 李芬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1-26,共6页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和世界视野。“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底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石,中华传统“天下”理想是“坚持胸怀...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和世界视野。“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底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基石,中华传统“天下”理想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基因。“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百年实践历程之中形成并发展。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坚持胸怀天下,在坚持人民至上、立足自身的同时,也要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坚持胸怀天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