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sk Assessment of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1
作者 Rina Sakai Uchino Masataka +1 位作者 Kazuhiro Yoshida Masanobu Ujihir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5期277-284,共8页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except AO classification 11A1, fixations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nails are recommended. We performed mechanical tes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s fixation...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except AO classification 11A1, fixations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nails are recommended. We performed mechanical tes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s fixation stability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locking plate which achieve clinically favorable outcomes. In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 nail entry point is made in the diaphysis, for which reduction of stiffness of the humerus is of concern. Thus,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a nail entry point made in the diaphysis on humeral strength.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d fixation stability against bending and a force loaded in the rotation direction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locking plate. Displacement by the main external force loaded on the humerus, compressive load, was less than half in the bone fixed by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bone fixed with a locking plate, showing favorable fixation stability. It was clarified that stiffness of the humerus against rotation and a load in the compression direction is not reduced by a nail entry point made by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经三角肌入路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
2
作者 王汝武 曹克奎 +2 位作者 张明光 李祥义 毕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2-82,共1页
2019年8月~2021年3月,我科采用经三角肌入路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58岁。均为新鲜闭合损伤。依据Neer分型均为二部分骨折。伤后至手... 2019年8月~2021年3月,我科采用经三角肌入路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58岁。均为新鲜闭合损伤。依据Neer分型均为二部分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3~8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大结节骨折 经三角肌入路 微型锁定钢板 内固定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鞠均海 王骏飞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中常见骨折类型之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够以小的创伤获得更好的骨折愈合,更能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肱骨近端骨折损伤、修复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新的外科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康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中常见骨折类型之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够以小的创伤获得更好的骨折愈合,更能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肱骨近端骨折损伤、修复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新的外科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康复理念的倡导,其临床治疗方案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针对近些年来肱骨近端骨折研究的新理念、新外科手术技术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阐述,希望为临床上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髓内钉 Philos钢板 内固定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治疗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
4
作者 程晋涛 衡德忠 李静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4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肱骨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外旋、上举、前屈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对照组肱骨颈干角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减小,而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未明显减小,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1年时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2/33),低于对照组的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关节功能,远期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老年 交锁髓内钉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Influence of Medial Support Screws on the Maintenance of Fracture Reduction after Locked Plating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被引量:17
5
作者 Lang-Qing Zeng Lu-Lu Zeng +3 位作者 Yu-Wen Jiang Hai-Feng Wei Wen Zhang Yun-Feng Ch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5期1827-1833,共7页
Backgrou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correct placement of medial support locking screws in the locking plate for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remain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la... Backgrou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correct placement of medial support locking screws in the locking plate for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remain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medial support screw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fracture reduction after locked plating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181 patients who had been surgically treated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PHFs) with a locking plate between September 2007 and June 2013. All cases were then subdivided into one of four groups as follows: 75 patients in the medial cortical support (MCS) group, 26 patients in the medial multiscrew support (MMSS) group, 29 patients in the medial single screw support (MSSS) group, and 51 patients in the 11o medial support (NMS) group.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s included the Constant-Murley score (CM),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complications, and revision surgeries. The neck-shaft angle (NSA) was measured in a true anteroposterior radiograph immediately postoperation and at final follow-up.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r KruskaI-Wallis test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easurement data, and Chi-square test or Fisher's exact test was used for categorical data. Results: The mean postoperative NSAs were 133.46°± 6.01°, 132.39° ± 7.77°. 135.17° ± 10.15°, and 132.41° ± 7.16° in the MCS, MMSS, MSSS, and NMS groups, respectively,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 = 1.02, P= 0.387). In the final follow-up, the NSAs were 132.79° ±6.02°, 130.19° ± 9.25°, 131.28° ± 12.85°, and 127.35° ± 8.50° in the MCS, MMSS, MSSS, and NMS groups, respectively (F = 4.40, P = 0.008). There were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NSA at the final follow-up between the MCS and NMS groups (P = 0.004). The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NSA losses were 0.0° (0.0-1.0)°, 1.3° (0.0-3.1)°, 1.5° ( 1.0-5.2)°, and 4.0° ( 1.2 -7.1 )° in the MCS, MMSS, MSSS, and NMS groups, respectively (H = 60.66, P 〈 0.001 ). There were marked differences in NSA loss between the MCS and the other three groups (MCS vs. MMSS, Z = 3.16, P = 0.002; MCS vs. MSSS, Z = 4.78, P 〈 0.001; and MCS vs. NMS, Z = 7.34, P 〈 0.001). There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ess NSA loss observed in the MMSS group compared to the NMS group (Z = -3.16, P = 0.002).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MSS and MSSS groups (Z = -1.65, P = 0.225) or the MSSS and NMS groups (Z =- 1.21, P = 0.099). The average CM scores were 81.35 ± 9.79, 78.04± 8.97, 72.76 ± 10.98, and 67.33 ± 12.31 points in the MCS, MMSS, MSSS, and NMS groups, respectively (F = 18.68, P 〈 0.001). The rates of excellent and good CM scores were 86.67%, 80.77%, 65.52%, and 43.14% in the MCS, MMSS, MSSS, and NMS groups, respectively ( X^2 = 29.25, P 〈 0.001 ). The median (IQR) VAS scores were 1 (0-2), l (0 2),2 ( 1-3), and 3 (1-5) points in the MCS, MMSS, MSSS, and NMS groups, respectively (H = 27.80, P 〈 0.001).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markedly better and VAS values were lower in the MCS and MMSS groups (for CM scores: MCS vs. MSSS, P 〈 0.001 ; MCS vs. N MS. P 〈 0.001; MMSS vs. MSSS, P= 0.031 and MMSS vs. NMS, P 〈 0.001 and for VAS values: MCS vs. MSSS, Z=3.31, P = 0.001: MCS vs. NMS, Z = 4.64, P 〈 0.001; MMSS vs. MSSS, Z = -2.09, P = 0.037: and MMSS vs. NMS, Z=-3.16, P = 0.003).Conclusions: Medial support screws might help enhance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maintain fracture reduction when used to treat PHFs with medial metaphyseal comminution or mal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plates Bone Screws fracture fixation Internal humeral fractures Proxim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螺钉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流超 罗毅文 +2 位作者 黄杰文 蓝思彬 吴志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50-3854,共5页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临床上其失败率仍较高,螺钉的合理置入是影响内固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头螺钉的分布特点及对内固定失...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临床上其失败率仍较高,螺钉的合理置入是影响内固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头螺钉的分布特点及对内固定失效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24例,其中男16例,女108例,年龄≥60岁,根据其术后是否出现内固定失效分为正常组(101例)和内固定失效组(23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内侧柱完整性、钢板高度、颈干角、是否置入肱骨距螺钉、肱骨头螺钉数量,并根据术后数字X射线摄影正位片将肱骨头分为8个区,收集患者肱骨头螺钉在各区螺钉分布特点,绘制螺钉分布热力图。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内侧柱完整性、钢板高度、颈干角、是否置入肱骨距螺钉、肱骨头螺钉数量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但热力图显示,在正常组中肱骨头螺钉分布均匀,主要分散在4,6,7区;而内固定失效组的螺钉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6区;此外,在肱骨距螺钉理想区域(7/8区)中,正常组螺钉明显多于内固定失效组;③提示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过程中,肱骨头螺钉均匀分布是保证内固定效果的关键,合理的肱骨头螺钉分布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内固定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 锁定钢板 肱骨头螺钉分布 内固定失效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及术中颈干角对疗效的影响
7
作者 赵国伟 安跃 马婷婷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608-615,共8页
目的探究术中颈干角(NSA)对钢板内固定术(PIF)后肱骨近端骨折(PHF)患者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IF治疗的155例PHF患者,男性88例,女性67例;年龄26~65岁,平均47.1岁;致伤原因... 目的探究术中颈干角(NSA)对钢板内固定术(PIF)后肱骨近端骨折(PHF)患者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IF治疗的155例PHF患者,男性88例,女性67例;年龄26~65岁,平均47.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73例,摔伤58例,高处坠落伤15例,其他伤9例。根据肱骨头内翻判定标准,分为内翻组(38例)和未内翻组(117例);根据术中肱骨NSA,分为<125°组(30例),125°~145°组(110例)和>145°组(1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肩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VAS、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与限制性立方样条法(RCS)分析术中肱骨NSA与术后肱骨头内翻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肩关节受伤机制、骨密度(BMD)、肱骨距置入螺钉、术中肱骨NSA、内侧骨皮质缺损以及复位质量,均是PHF患者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GLMM模型(模型3)调整一系列指标(年龄、性别、伤侧等)后,术中肱骨NSA<125°和>145°组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风险分别是125°~145°组的2.244、1.499倍(P<0.05)。RCS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肱骨NSA连续变化与术后肱骨头内翻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χ2=14.178,P<0.001)。不同术中肱骨NSA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功能评分(疼痛、日常活动、运动范围、总分)以及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中肱骨NSA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肱骨NSA<125°或>145°是PHF患者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中肱骨NSA对PHF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医师尤其应注意术中肱骨NSA<125°的PHF患者,术中应尽量解剖复位、内固定以降低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颈干角 钢板内固定术 肱骨头内翻
下载PDF
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熊辉 田好超 +2 位作者 韩花强 李鹏 郑宝俊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髓内钉治疗的43例为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3例...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髓内钉治疗的43例为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3例为对照组。评估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观察手术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6.13±10.68)min]、切口长度[(5.29±2.28)cm]、住院天数[(7.36±2.89)d]均短于对照组[(93.50±10.62)min、(7.40±2.22)cm、(10.51±2.80)d],术中出血量[(131.52±10.53)mL]少于对照组[(156.45±10.45)mL];术后2 d观察组MDA[(2.53±0.14)μmol/L]水平低于对照组[(2.89±0.21)μmol/L],SOD[(163.11±15.60)KU/L]、BALP[(78.65±5.48)U/L]水平高于对照组[(151.03±15.41)KU/L、(70.31±5.51)U/L];术后1个月肩关节被动前屈[(129.43±15.51)°]、外展[(137.13±13.33)°]、外旋活动度[(35.08±5.20)°]及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71.15±5.86)分]均高于对照组[(121.76±15.48)°、(130.42±13.21)°、(30.12±5.11)°、(66.12±5.77)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30.23%)。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比较,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肩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钉 锁定钢板 肩关节功能 氧化性应激
下载PDF
PHILOS钛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尊章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141-143,共3页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PHILOS)钛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PHILOS)钛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HILOS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Neer评分、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eer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ILOS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可提高手术优良率和术后Neer评分,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髓内钉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钛板内固定术 髓内钉固定术 老年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Neer评分 并发症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桥式缝合治疗老年陈旧性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疗效分析
10
作者 郑光 毕方刚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5期373-376,381,共5页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双排锚钉桥式缝合治疗老年陈旧性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禹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陈旧性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锚钉组(41例)和钢板...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双排锚钉桥式缝合治疗老年陈旧性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禹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陈旧性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锚钉组(41例)和钢板组(41例),锚钉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桥式缝合治疗,钢板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锚钉组患者手术时间虽明显长于钢板组(t=8.112,P<0.001),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钢板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钢板组(t=18.447、5.390,P均<0.001);术后6个月,锚钉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钢板组、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明显高于钢板组(t=10.361、9.403,P均<0.001),肩关节外旋、内旋、上举、后伸活动度均明显大于钢板组(t=9.085、11.585、5.487、7.783,P均<0.001)。锚钉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4%,明显低于钢板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7.07%(χ^(2)=4.987,P=0.026)。结论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关节镜下双排锚钉桥式缝合更能明显减轻老年陈旧性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疼痛程度,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锚钉桥式缝合 关节镜 锁定钢板内固定 陈旧性 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Multiloc髓内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郭建阔 李卫华 孟涛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钢板组(30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组(30例,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3及...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钢板组(30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组(30例,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3及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1 a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并统计并发症。结果:与钢板组比较,髓内钉组切口长度减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及外展上举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术前,且髓内钉组均大于钢板组(P<0.05)。术后1 a两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组(6.67%vs 26.67%,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和Multiloc髓内钉均可有效治疗肱骨干骨折,促进骨折端复位,改善患者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但Multiloc髓内钉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髓内钉 锁定钢板内固定 肩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比较钢板和髓内钉治疗成人肱骨骨折骨不连疗效的meta分析
12
作者 李奥赢 詹万达 +1 位作者 董辉 孙浩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94-99,106,共7页
目的比较钢板和髓内钉2种手术方式治疗成人肱骨骨折骨不连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钢板和髓内钉治疗成人肱骨骨折骨不连的文献。时限为各... 目的比较钢板和髓内钉2种手术方式治疗成人肱骨骨折骨不连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钢板和髓内钉治疗成人肱骨骨折骨不连的文献。时限为各库建库至2023年2月7日,通过文献筛选、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运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临床对照研究,共668例患者,其中用钢板进行治疗的患者为336例,用髓内钉进行治疗的患者为332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运用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骨不连在术中出血量(MD=5.51,95%CI 3.17~7.85,P<0.00001)、骨折时间愈合(MD=32.22,95%CI 11.32~53.12,P=0.003)、术后并发症(MD=2.96,95%CI 1.71~5.12,P=0.0001)、术后感染(OR=4.10,95%CI 1.84~9.13,P=0.0005)优于运用钢板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手术时间、术后桡神经损伤、术后关节活动受限及术后再次骨折方面,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骨折骨不连比钢板治疗治疗成人肱骨骨折骨不连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 髓内钉 内固定 肱骨骨折 骨不连 META分析
下载PDF
肱骨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13
作者 高科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7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究肱骨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1月微山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60例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究肱骨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1月微山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60例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肱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研究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及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治疗肱骨骨折,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相比,采用肱骨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能够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利于促进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肱骨髓内钉内固定术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疼痛程度
下载PDF
MIPO在对肱骨骨干骨折的上肢功能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14
作者 雷启鹏 李建峰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0期1162-1164,共3页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O)对肱骨骨干骨折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及手术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通许县中医院收治的123例肱骨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为对照组(61例)和MIPO组(62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O)对肱骨骨干骨折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及手术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通许县中医院收治的123例肱骨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为对照组(61例)和MIPO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MIPO组应用MI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及治疗前后的肩关节活动度;术后对所有患者开展为期6个月的短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MIPO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2、2.817、3.078,P<0.05);治疗后,MIPO组患者的肩关节背伸、内收、上举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5、2.241、2.774,P<0.05);MIPO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2.995、2.535,P<0.05);MIPO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的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UCL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2、3.192、2.985,P<0.05);MIPO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4.84%)低于对照组(1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8,P<0.05)。结论:与常规手术相比,应用MIPO治疗肱骨骨干骨折患者的疗效显著,可在有效促进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干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肩关节活动度 上肢功能 手术安全性
下载PDF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对肘肩关节功能、肌力恢复的影响
15
作者 方锐 郭建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AO-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AO-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组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Ne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肘屈曲、伸展60°峰力矩(PT)大于对照组,肘屈曲、伸展180°到达峰力矩时间(TPT)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可提高效果,有效促进患者肘肩关节功能改善和肌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双钢板内固定 AO-C型肱骨远端骨折 肘肩关节功能 肌力
下载PDF
经三角肌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16
作者 苏开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传统入路下行...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传统入路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在三角肌微创入路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59.76±18.63)mL,少于对照组的(203.95±23.41)mL,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5.41±8.32)min、(10.05±2.09)d、(123.48±15.20)d,均短于对照组的(96.75±10.42)min、(12.46±2.71)d、(133.95±17.5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量表评分为(77.83±4.97)分,高于对照组的(68.97±4.35)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81.25±5.32)分、(79.94±4.88)分、(78.87±4.63)分、(84.72±5.4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3.46±4.59)分、(70.56±4.12)分、(72.98±4.15)分、(76.35±4.9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三角肌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存在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恢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5
17
作者 付中国 邓磊 +5 位作者 白露 陈建海 张培训 党育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0~51个月),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活动度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类型及是否有内科合并症组间的内固定相关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全部83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合并两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8.1%,其中浅表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术后大结节移位2例、接骨板撞击肩峰3例、螺钉穿出3例、肱骨头坏死3例、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6例,有4例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四部分骨折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9)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3)的几率均远高于较为简单的骨折类型。相比较而言,年龄和内科合并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虽疗效较为肯定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3
18
作者 黄海晶 庞贵根 +2 位作者 张铁良 张亚非 张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4月~2006年6月,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42.3岁。根据Neer分型,3...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4月~2006年6月,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42.3岁。根据Neer分型,3部分骨折15例,其中5例伴前脱位,6例伴有原发性骨质疏松;4部分骨折6例,其中3例伴肱骨头前脱位,2例伴后脱位。手术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将锁定钢板置于结节间沟后缘10mm,近端距肱骨大结节顶点下5mm的位置,复位后骨折断端如有骨质缺损,进行自体或异体骨植入,骨折远近端分别用锁定及非锁定螺钉固定。术后第3d肩关节适量被动活动,1周后开始主动活动,2周后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1例手术患者均获得10~14个月的随访,平均12.5个月,骨折12个月内全部愈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7例,可3例,全组优良率85%。[结论]锁定钢板的螺钉锁扣于接骨板上,能够提高对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及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固定效果,做到骨折愈合与功能锻炼同步,但应注意对锁定接骨板的合理操作,尽量避免锁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肱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锁定加压接骨板
下载PDF
应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1例初步随访分析 被引量:35
19
作者 张岩 杨铁毅 +3 位作者 刘树义 郑士伟 宋炜中 吴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前外侧经三角肌分离入路运用Philos接骨板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3月,采用Philos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31例肱骨近端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效果。男17例,女14例,19例为摔伤,12例为车祸伤... [目的]探讨肩峰下前外侧经三角肌分离入路运用Philos接骨板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3月,采用Philos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31例肱骨近端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效果。男17例,女14例,19例为摔伤,12例为车祸伤,年龄42~89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15例。[结果]术后X线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随访18.8个月,未发现肱骨头坏死及腋神经损伤病例,骨折均得到了愈合,其中2例出现浅表性感染经治疗痊愈,根据Neer评分,优良率为87.1%。[结论]肩峰下前外侧经三角肌分离入路运用Philos接骨板具有个体化强、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锁定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
下载PDF
钢板前置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被引量:13
20
作者 谢小平 叶蜀新 +2 位作者 林海 江伟 罗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 探讨钢板前置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 ,以及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方法  1998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 ,采用此手术方法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4 9例 ,男 38例 ,女 11例。年龄 18~ 6 3岁 ,平均 35岁。新鲜骨折 2 ... 目的 探讨钢板前置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 ,以及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方法  1998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 ,采用此手术方法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4 9例 ,男 38例 ,女 11例。年龄 18~ 6 3岁 ,平均 35岁。新鲜骨折 2 7例 ,陈旧性骨折 12例 ,骨折不愈合 10例。按 AO分型 :A型 19例 ;B1 型 14例 ,B2 型 9例 ,B3型 5例 ;C1型 2例。闭合骨折 37例 ;开放骨折 12例 ,其中 Gustilo 型 8例 , 型 4例。合并桡神经损伤 4例。手术经前方入路 ,将钢板置于肱骨前方固定。合并桡神经损伤者 ,行桡神经探查。 结果 术后有 4 8例获 6~ 4 8个月随访 ,平均 2 8.7个月。骨愈合时间 3~ 9个月 ,平均 4 .7个月。手术取除钢板 37例。 4 9例行 82次 (4例合并桡神经损伤除外 )手术 ,均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结论 经前方入路 ,将钢板置于肱骨前方固定既不影响骨折愈合 ,又能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钢板内固定 钢板前置 神经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