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ount Method in the Manage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1
作者 Cheick Oumar Sanogo Mamadou Hawa Daffe +9 位作者 Kalifa Coulibaly Aboubacar Diallo Soumana Traore Sory Ibrahim Tambassi Mohamed Berthe Mahamadou Diallo Souleymane Diallo Ibrahim Abdou Maiga Kassim Daouda Berete Alhassane Barry 《Surgical Science》 2023年第5期331-337,共7页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are the most common traumatic elbow injury in children. Several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 in their support. Blount’s method is one of the widely used orthopedic means. The object...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are the most common traumatic elbow injury in children. Several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 in their support. Blount’s method is one of the widely used orthopedic means.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treated by this method in our department. This was a descriptive,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the prospective collection over a period of 12 months from May 2018 to April 2019. It focused on children aged 0 to 15 years treated in the Orthopedic Traumatology Department of the CHU of Kati for a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in extension. A minimum follow-up period of 6 months was necessary for inclusion. 12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he sociodemographic, anatomopathologic, therapeutic and evolutionary aspec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Flynn’s criteria. The male sex was predominant with a ratio of 2. The average age was 5.5 years. The average admission time was 12.5 hours. Domestic accidents were the main etiology (66.66%) and Type II fracture was the most frequent with 58.33%. The duration of immobilization was 42 days for 11 patients. Complications were 1 case of secondary displacement and 1 case of 12&#730 flexion deficit. The average Baumann angle was 72&#730. The result was satisfactory for all our patients.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are common in children, especially boys. The method of Blount when it is well carried out by respecting the indications gives good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 children Blount Method
下载PDF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aumann's angle in the percutaneous pinning fixation for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2
作者 孔建中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05年第3期174-174,共1页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aumann’s angle in the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fixation for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Methods There were 97 children (male 59,femal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aumann’s angle in the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fixation for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Methods There were 97 children (male 59,female 38,mean age of 6.8 years) with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rtures of the humerus were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Under fluoroscopy guidance,three-dimensional displacement of fractures was corrected by closed reduction.The percutaneous Kirschner wire pinning was applied only if the radiographs demonstrated that Baumann’s angle was less than 4 degree compared to that on the normal side.All of them were followed up for 34.5 months (range,12 to 48 months).Results There was one case with ulnar nerve palsy associated with the pinning.There were no Volkmann’s contracture in this group.X-ray examinations revealed an average 73.7 degrees of Baumann angle on the injured and 72.8 on uninjured side.An average 7.6 degrees of the carrying angle on the injured and 9.7 on uninjured side were also demonstrated by radiography.Five patients developed slight cubitus varus deformity.The result according to Flynn criteria were excellent in 85 patients (87.6%),good in 12 patients (12.4%).Conclusion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can be gained in children with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by restoration of the normal Baumann angle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fixation.18 refs,2 fi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aumann’s angle in the percutaneous pinning fixation for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下载PDF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相关的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清防 唐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7期187-190,共4页
本文综述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相关的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屈曲型及Gartland分型)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了性别和侧别因素在神经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在治疗方面,详细讨论了治疗时机的选... 本文综述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相关的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屈曲型及Gartland分型)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了性别和侧别因素在神经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在治疗方面,详细讨论了治疗时机的选择、损伤神经的恢复方法及不同的神经损伤治疗方式,最后对当前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神经损伤 儿童
下载PDF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对比研究
4
作者 何健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0期41-44,共4页
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242例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52)和... 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242例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190)。对照组患儿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各项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在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法,其更有助于改善患儿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减轻患儿疼痛感,促进患儿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 关节功能
下载PDF
线上视频宣教联合同伴互助模式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未玲玲 夏群英 +2 位作者 陈干 李夏燕 邱万好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接受线上视频宣教联合同伴互助模式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于江西省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接受线上视频宣教联合同伴互助模式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于江西省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骨科手术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骨科护理基础上,接受线上视频宣教联合同伴互助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手术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接受线上视频宣教联合同伴互助模式干预,能缓解患儿的疼痛,使治疗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得到同步提升,使效果更加理想,可在今后工作中,普遍推广应用,更多患儿能够从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线上视频宣教 手术 同伴互助 儿童
下载PDF
基于“动静结合”理论探讨中医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
6
作者 文志 邝高艳 +3 位作者 邱礼国 赵庆祚 叶子丰 卢敏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5期123-127,139,共6页
“动静结合”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肘关节骨折,其并发症多,康复治疗缺乏一定的规范,容易出现肘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根据临床实践及文献阅读,从“动静结合的理论溯源”“儿童肱骨髁上... “动静结合”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肘关节骨折,其并发症多,康复治疗缺乏一定的规范,容易出现肘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根据临床实践及文献阅读,从“动静结合的理论溯源”“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现状及困境”“动静结合的思想内涵与科学论证”“动静结合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动静结合理论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优势”5个方面探讨基于“动静结合”理论下中医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以期丰富中医“动静结合”思想内涵,为中医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动静结合 中医骨伤科 理论探讨 治疗优势
下载PDF
治疗性游戏在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江玉英 张莉 夏群英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8期19-22,39,共5页
目的:探讨治疗性游戏在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游戏组,各28例.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游戏组采用治... 目的:探讨治疗性游戏在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游戏组,各28例.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游戏组采用治疗性游戏干预.比较2组的焦虑程度、应激反应、功能锻炼配合度、肘关节功能、肿胀程度及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游戏组在麻醉诱导时及术后苏醒时的焦虑程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戏组功能锻炼配合度得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戏组生活能力、肘关节疼痛、活动范围、稳定程度得分均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戏组患肢肿胀程度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戏组UEFT评分高于传统组,DASH评分均低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性游戏能减轻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的焦虑及应激反应,可提高功能锻炼配合度,降低肿胀度,缓解疼痛,并能促进肘关节及上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游戏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焦虑程度 功能锻炼配合度
下载PDF
撬拨复位技术在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徐建兵 黄秀明 +2 位作者 袁淦峰 刘全 曾庆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6期10-13,共4页
目的:探究撬拨复位技术在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骨科收治的80例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20)。... 目的:探究撬拨复位技术在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骨科收治的80例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20)。研究组采用撬拨复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肢体活动度、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肘关节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侧肘关节的Baumann角、提携角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lynn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撬拨复位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加速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肘关节情况,并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撬拨复位技术 切开复位法 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
下载PDF
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与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9
作者 黄乙勇 符凯 +1 位作者 洪聪 朱立宁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与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与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治疗,研究组采用闭合复位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术前、手术当天与术后12周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12周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当天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升高,术后12周的VAS评分与术前和术后当天比较均降低(P<0.05),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2周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与桡侧扇形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有良好的愈合效果,但闭合复位桡侧扇形克氏针疗效更好,可有效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 闭合复位桡侧扇形克氏针 疗效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淳淼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9期74-77,共4页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石膏固定治疗,试验组给予...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石膏固定治疗,试验组给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指标、肘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5.24%)高于对照组(80.95%)(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疼痛程度低、并发症少的优势,能够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下载PDF
正骨十四法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金烨 黎清斌 +4 位作者 黄雨寒 李慧 王文静 梁泳彤 张兆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2513-2518,共6页
【目的】探讨正骨十四法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58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保守组... 【目的】探讨正骨十四法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58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保守组(正骨十四法联合小夹板外固定)28例和手术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30例,观察2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Baumann角、提携角、肘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运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保守组的优良率为92.9%(26/28),手术组为90.0%(27/30),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前臂旋前、前臂旋后、肘伸、肘屈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组患儿的Baumann角略小于保守组,提携角略大于保守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并发症方面,保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2/28),明显低于手术组的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和肘关节功能恢复,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复位更好,而正骨十四法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损伤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骨十四法 小夹板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骨折愈合 肘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冠状面移位方向对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永犇 李娜 +1 位作者 宋效雷 赵彬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656-1663,共8页
目的:探讨骨折冠状面移位方向对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18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 目的:探讨骨折冠状面移位方向对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18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料将其分为Ⅲa型(远折端向后内侧移位)和Ⅲb型(远折端向后外侧移位)。对比2种类型患者的年龄、性别、侧别、神经血管损伤情况、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切开复位概率、末次随访时Baumann角、侧位影像下肱骨前皮质线通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中间1/3的例数,并比较其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Flynn功能评价的优良率。结果:Gartland Ⅲa型骨折360例(58.25%),均为闭合性骨折;Gartland Ⅲb型258例(41.75%),5例为开放性骨折,其余为闭合型骨折。2种类型患者的年龄、性别、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Ⅲa型骨折患者相比,Ⅲb型患者具有更高的神经血管损伤概率(分别为1.92%和15.50%,P<0.05),术中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0.30±5.05)和(46.80±3.89) min,P<0.05],更多的透视次数(分别为10.13±2.53和26.13±3.67,P<0.05),更高的切开复位概率(分别为0和9.69%,P<0.05)。末次随访时Gartland Ⅲa型患者Baumann角为80.33°±2.03°,Ⅲb型患者为75.59°±1.8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侧位像下Gartland Ⅲb型骨折肱骨前皮质线不通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中间1/3的比例更高(分别为2.78%和9.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Gartland Ⅲa型患者肘关节Flynn功能评价优良率为89.44%,Gartland Ⅲb型患者优良率为39.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Gartland Ⅲa型患者肘关节Flynn功能评价优良率为98.32%,Gartland Ⅲb型患者优良率为9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冠状面移位方向对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特征及预后存在显著影响。Gartland Ⅲb型骨折具有更高的神经血管损伤概率,治疗难度更高,难以达到解剖复位,且具有较高的轻度畸形愈合率,需要更长的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冠状面移位方向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小丑照护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玲 易羽 +3 位作者 黄玉婷 陈波 王远辉 张代英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观察小丑照护在学龄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Ⅱ型和Ⅲ型的学龄前患儿1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流程,观察组基于小丑照护的思路,采用娱乐... 目的观察小丑照护在学龄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Ⅱ型和Ⅲ型的学龄前患儿1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流程,观察组基于小丑照护的思路,采用娱乐游戏式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术后疼痛评分、X线骨痂评分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并在术后3个月随访肘关节Flynn评分。结果在疼痛方面,术后1 d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术后5 d,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骨折愈合方面,观察组在术后2周、5周和8周的X线骨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关节功能状况,在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Flynn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家长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丑照护模式可通过“移情”有效缓解患儿术后疼痛;还可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依从性,加速骨折愈合和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家长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丑照护 健康教育 娱乐游戏式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下载PDF
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不同经皮克氏针穿针固定方式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烨 刘彬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6期1928-1933,共6页
目的探讨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不同经皮克氏针穿针固定方式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将行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经皮外侧克氏针穿针固定治疗的42例患儿作为A组,... 目的探讨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不同经皮克氏针穿针固定方式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将行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经皮外侧克氏针穿针固定治疗的42例患儿作为A组,将行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经皮外侧内侧交叉克氏针穿针固定治疗的49例患儿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肢Baumann角、提携角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的Baumann角较治疗前减小,提携角、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但两组间各时间点Baumann角、提携角、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再移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术后尺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经皮外侧克氏针穿针固定或联合经皮外侧内侧交叉克氏针穿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均可改善患肢Baumann角与提携角,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且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并发尺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 布巾钳牵引 穿针固定 克氏针 儿童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尺骨鹰嘴牵引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大栋 张德华 +1 位作者 涂迪 张磊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配合尺骨鹰嘴牵引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Gartland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0例,使用手法...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配合尺骨鹰嘴牵引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Gartland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0例,使用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配合尺骨鹰嘴牵引治疗30例,另外30例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3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患儿Baumann角、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角度及肘关节功能评分,并比较两组治疗方式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两种方法治疗均无肘内翻畸形发生,骨折均愈合良好,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两组病例Baumann角、屈曲、旋前及旋后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克氏针固定组骨折愈合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两组复位后3个月的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疗效,两组肘关节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发生了针道感染,但经抗感染、换药后均好转;尺骨鹰嘴牵引组发生1例尺神经牵拉刺激,去除牵引后好转,克氏针固定组发生1例尺神经损伤,3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配合尺骨鹰嘴牵引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也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肘关节功能恢复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相比无明显差异,降低了患儿射线曝露及手术麻醉的风险,同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且风险低的优势,为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牵引 闭合复位 克氏针内固定 GartlandⅢ型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纯 余雨桦 胡小晓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4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金华市妇幼保健院手术治疗的5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的...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金华市妇幼保健院手术治疗的5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对照组(单纯神经刺激器定位下),每组各29例患儿。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神经阻滞30 min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3、12、24、48 h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3.10%(27/2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6%(22/29);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55%(28/29,例)同样优于对照组的89.66%(26/2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30 min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观察组在EDV、PI、RI、TAMAX、Q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PSV上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上,观察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为6.90%(2/29,例)与对照组的13.80%(4/29,例)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上肢血液循环及术后镇痛效果,还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器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凯星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7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毕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3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骨折类型为GartlandⅡ型、Ⅲ型,根据复位方式的不同将其进行... 目的: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毕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3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骨折类型为GartlandⅡ型、Ⅲ型,根据复位方式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组,其中切开复位组42例,手术方式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闭合复位组51例,手术方式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关节功能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闭合复位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切开复位组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切开复位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Baumann角、提携角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翻畸形、钉道感染、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能达到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的效果,但前者在降低手术创伤和缩短住院时间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克氏针内固定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下载PDF
经皮穿针治疗Gartland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群华 殷琴 +1 位作者 陈青平 张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7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治疗Gartland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龙岩市中医院骨伤科的60例Gartland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治疗Gartland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龙岩市中医院骨伤科的60例Gartland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传统石膏固定,试验组采用经皮穿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Baumann角、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随访时间5~14个月,中位随访8.5个月,两组患儿随访率均为100%。两组患儿的外固定拆除时间、骨折愈合时间、Baumann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外固定拆除时间均为3~4周,骨折全部愈合,无肘内翻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穿针治疗和传统石膏固定治疗Gartland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效果相当,经皮穿针治疗在骨折稳定性、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上优于传统石膏,骨折早期、肿胀明显者建议直接使用经皮穿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针 石膏固定 GartlandⅡ型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下载PDF
经肱骨内髁小切口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冲 任彩玲 +4 位作者 陈亚娟 张鹏 谷萌 赵方方 侯文才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肱骨内髁小切口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肱骨内髁小切口置入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21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记录手术相关指标,采用Khalfayan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 目的探讨经肱骨内髁小切口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肱骨内髁小切口置入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21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记录手术相关指标,采用Khalfayan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45个月。手术时间40~60 min。术后无尺神经损伤症状、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及骨萎缩体征表现、肘内翻畸形、骨折再次错位及移位等情况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4~13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屈曲135°~145°,伸直0°~5°;携物角7°~10°;前臂旋前85°~90°,旋后80°~85°;采用Khalfayan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20/21。结论经肱骨内髁小切口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法简单、可靠,并发症少,具有定位精确、避免尺神经损伤、切口无需缝合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内髁小切口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克氏针交叉固定
下载PDF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结合克氏针固定的临床疗效比较
20
作者 赵斌 赵天云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3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结合克氏针固定疗法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SFH)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SFH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案进行分组,每组28...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结合克氏针固定疗法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SFH)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SFH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案进行分组,每组28例。对照组开展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的方案,对比两组的临床优良率、临床一般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8.92±18.99)min]与住院时间[(4.08±1.85)d]均短于对照组[(98.65±29.45)min、(8.12±3.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0、5.224,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比对照组少,但透视次数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FH患儿采取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结合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方案均可获取到相对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闭合复位方案能缩短手术及术后康复的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建议优先进行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克氏针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