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Issue to Modeling Intentionality in the Field of Consciousness
1
作者 Pierre R. Blanquet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5年第9期348-367,共20页
Brentano in 1870s wa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intentionality to mean “conscious of”. At the end of the 1960s, a version of this view was developed by analytic America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 a theory of meaningful l... Brentano in 1870s wa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intentionality to mean “conscious of”. At the end of the 1960s, a version of this view was developed by analytic America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 a theory of meaningful language. That led Dennett to claim that intentionality was mainly a feature of sentence, not mental states. In contrast, Searle in 1990s rejected the Brentanian thesis and explained intentionality by a biological naturalism. Thereafter, radical eliminativists such as Churchland claimed that all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merited replacement by neuroscientific knowledge. Unfortunately, very few neurophysiological studies attempted to scientifically tackle the problem raised by intentionality. The issue now emerging is a new conception of intentionality based on phenomenological, neurobiological and quantum theories, such as: 1) the notion of “intentional arc” proposed in the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2) the neurobiological and quantum model of Freeman, in which self-organizing pathways are accompanied by quantum transitions in controlling intentionality in brain;3) the recent hypothesis that some visuo-motor neurons would be involved in controlling these self-organized pathways;4) the quantum models of Vitiello and Globus, in which a thermofield (dissipative) system governs the dynamic dialog of dual quantum mode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brain. Based on this conception of mind-world interactions, it implicitly appears that intentionality might be a fundamental force which draws us irreversibly towards the future. 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based on this promising proposal is argu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ntionality Models consciousness Quantum Theories CORTICAL SELF-ORGANIZED Systems Visuo-Motor NEURONS
下载PDF
Husserl on Intentionality as an Essential Property of Consciousness
2
作者 LI Zhongwe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4年第1期87-108,共22页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tradition intentionality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ssential property of consciousness. Philosophers from this tradition (Brentano, Husserl, Sartre, etc.) generally share the following two commi...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tradition intentionality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ssential property of consciousness. Philosophers from this tradition (Brentano, Husserl, Sartre, etc.) generally share the following two commitments: (i) intentionality is an essential property of consciousness; and (ii) all intentional states are directed at, and are intentionally related to, objects. This view of consciousness has two pressing problems. Firstly, philosophers such as John Searle and David Rosenthal have suggested raw feelings and some forms of seemingly undirected and thus non-intentional feelings as counterexamples to the essential intentionality of conscious states. Secondly, some analytical philosophers and Husserlian scholars inspired by Frege, such as Smith and Follesdal, deny that every intentional state is related to a correlative obje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Husserlian view concerning the essential intentionality of consciousness. It will be shown that both problems can be successfully dealt with from an essentially Husserlian and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sserl consciousness intentionality
原文传递
Articulating Consciousness:Brentano and Husserl on Descriptive Analysis
3
作者 Genki Uemura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20年第3期352-379,共28页
The paper aims at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ion of descriptive analysis shared by Brentano and the early Husserl.According to this shared conception,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consists in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multi-l... The paper aims at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ion of descriptive analysis shared by Brentano and the early Husserl.According to this shared conception,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consists in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multi-layered part-whole structure of consciousness.Focusing on the problem of intentional reference,the paper shows how they make different distinctions among parts of consciousness to carry out the descriptive analyses thus defined.Further,it shows how such a difference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two philosophers'views on the nature of intentional re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ntano husserl descriptive psychology PHENOMENOLOGY method consciousness intentionality parts and wholes existential dependence
原文传递
What is Mind,What is Consciousness,and Where This Resides
4
作者 Florin Gaiseanu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3期103-120,共18页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pond to the questions what is mind and consciousness and where this resides.The answers are based on the frontline Informational Model of Human Body and Living Structures(IMHBL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pond to the questions what is mind and consciousness and where this resides.The answers are based on the frontline Informational Model of Human Body and Living Structures(IMHBLS),which shows that mind and consciousness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a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al System of the Human Body and Living Structures(ISHBLS),consisting of seven informational components,each of them with specific activity and functions,inter-correlated to support the immaterial/informatio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body expressed by mind and consciousness.The basic concept of matter-related and virtual information result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operability of the physics,chemistry,biologic,or mathematics laws,which actually act as informational operators,such processes are informationally driven and manifested finally as a“media-like functions”of mind and consciousness,on the“screen/display”of prefrontal cortex.The mind is therefore described as the capacity of every individual to access the data field of own life experience,where the thought acts as an informational operator,which can activate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from internal/external reality.Consciousness is the result of the info-representation of the explored reality,accumulated by the momentary connection,and compared/combined with the life experience,serving as judgment reference/criteria.The question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with the localization of consciousness,showing that this resides in the brain,as a result of the activity of ISHBLS.The discussion on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s concerning the minimal basic components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to sustain consciousness,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informational model,indicates the cortico-thalamus axis,in a full agreement each other.One of the basic findings is that the activation of consciousness is operated in two steps,one consisting in a feed-forward reception and another in feedback perception for recognition of the info-significance,which is fully supported by the recently reported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phenomena of intuition,inspiration,premonition,“deja vue”,retrocausality,and intentionality are discussed.This model unifie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ncepts/models on consciousness and mind,explaining the energetic Yung/Yin Chinese model by YES/NO-informational Bit-type behavior,the Plato’s ideas/forms by“information”concept as a participating component of reality,Aristotle’s materialist view with matter structuration(assisted by information),and archaic model of the seven“chakras”at human,as vital informational centers connected with the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ormation/matter-related information informational model/system info-communication living structures mind/body/consciousness brain/informational centers intuition/revelation/inspiration premonition/intentionality retrocausation past memory
下载PDF
王阳明“山中观花”的现象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晨 陈清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王阳明与友人“山中观花”的问答,深刻反映其“心外无物”思想,王阳明针对“心外无物”如何容纳客观自然存在物这一难题,直接予以了存在论域的解答。王阳明的思想与胡塞尔对存在信念的悬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当个体未来看花... 王阳明与友人“山中观花”的问答,深刻反映其“心外无物”思想,王阳明针对“心外无物”如何容纳客观自然存在物这一难题,直接予以了存在论域的解答。王阳明的思想与胡塞尔对存在信念的悬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当个体未来看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当个体来看花时,“此花颜色”对心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这一认识可以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中涉及的意识对意向对象的构造作用与对象的视域性显现来进行分析,而“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味着花的“寂”与“明白”这两种现象都内在于个体意识。通过现象学的视角分析“山中观花”,可进一步理解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看法,更深入认识个体意识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山中观花 现象学 胡塞尔 个体意识 客观对象
下载PDF
教师学术研究意识结构及其整体生成——基于教育研究哲学的视角
6
作者 刘炎欣 陈理宣 +1 位作者 王靖玉 杨西军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3期36-46,共11页
人的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探索世界的原点。教师学术研究意识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意向性,蕴含着积极的思维和心理信念。就教育研究哲学视角而言,教师学术研究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学理意识、逻辑意识、结构意识、方法... 人的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探索世界的原点。教师学术研究意识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意向性,蕴含着积极的思维和心理信念。就教育研究哲学视角而言,教师学术研究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学理意识、逻辑意识、结构意识、方法意识、时代意识和整体意识等,进而形成教师教育学术研究的认知结构及其解决问题的学术思维。教育学术研究意识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教师生成整体性的意识结构。教师学术研究意识结构的整体生成需要教师做到:夯实理论根基,奠定认识教育问题和探索教育问题的基础;善于发现问题,养成直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惯习,聚焦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形成研究主题;学会分析问题,通过推理、判断、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运用辩证、实证以及实验等方法,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提出科学假设,建立研究方向和目标;在仔细求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回到实践场域进行验证检验,以确保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学术研究 意识结构 意向性 研究策略
下载PDF
“塞尔问题”与经典人工智能意向性的重构
7
作者 刘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1,共7页
经典人工智能是在传统形而上学的隐喻下建构起来的,它在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后,很快就步履维艰。事实上,经典人工智能只是模仿了人类智能的“面子”,但并未真正把握到人类智能的“里子”,即“意向性”。换言之,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真正鸿... 经典人工智能是在传统形而上学的隐喻下建构起来的,它在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后,很快就步履维艰。事实上,经典人工智能只是模仿了人类智能的“面子”,但并未真正把握到人类智能的“里子”,即“意向性”。换言之,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真正鸿沟是意识的“意向性”,如果没有意向性,机器就不可能表现出真正的智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等的时间性“意识流”和“意向性理论”为人工智能意向性的发显提供了思考空间,彭罗斯的准晶体量子叠加和量子引力技术则对人工智能意向性的现实可能性进行了摹想。基于形而上学的理论困境与经典人工智能的实践困境的亲缘性和同质性,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胡塞尔、梅洛-庞蒂和彭罗斯等的意向性理论和技术映射到人工智能研究中来,以推进人工智能的迭代和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塞尔问题” 意识流 “动觉经验” 量子叠加
下载PDF
超越存在与非存在
8
作者 丽莲·阿尔维斯 周春兰(译) 喻岚(校)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当胡塞尔谈到所谓的“超越论还原”或“现象学悬置”时,许多人认为他避开了真理或存在的问题,理由有二:第一,胡塞尔明确指出,当我们进行还原时,不应再简单地“假定它既对我呈现又作为事实存在者而呈现”,并且应该悬置我们关于“现实存... 当胡塞尔谈到所谓的“超越论还原”或“现象学悬置”时,许多人认为他避开了真理或存在的问题,理由有二:第一,胡塞尔明确指出,当我们进行还原时,不应再简单地“假定它既对我呈现又作为事实存在者而呈现”,并且应该悬置我们关于“现实存在方面”的判断;第二,胡塞尔在提到观念的“对象”时似乎没问题,即使当我们指的是非存在的、幻觉的或实际上不可能的对象时。这貌似表明,他对是否存在相应的“普遍的”对象问题不感兴趣。本文试图对此提出质疑,并将表明,他的研究不但从未忽略真理和存在的问题,而且将它们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胡塞尔 怀疑论 悬置 超越论还原 超越论论证 意向性 非存在问题
下载PDF
为什么与怎么做:一种可能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构建 被引量:10
9
作者 叶晓玲 李艺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20-28,共9页
现象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还是作为一种哲学方法,都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由此形成教育现象学的专门研究领域。通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国外研究多重视具体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国内研究多注重探讨其哲学基础和理论体... 现象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还是作为一种哲学方法,都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由此形成教育现象学的专门研究领域。通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国外研究多重视具体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国内研究多注重探讨其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由于目前主流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多重视解释学倾向,对研究者的现象学基础和经验要求较高,因而在客观上提高了研究的准入门槛。胡塞尔现象学关于意识的研究及其意向性分析的价值,对于构建一种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这一理论视角指导下,教育现象学研究在准确把握"实事"之所谓的基础上,可以按照现象学访谈、沉浸阅读、意义单元拆解、意向性改写、主题意群聚合、意义结构揭示等六个步骤展开研究,这六个步骤之间环环相扣,有利于揭示教育生活世界中人的体验感受及其意义结构,从而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寻找一种不"绝对地"依赖于解释学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研究方法 实施步骤 意向性分析 胡塞尔
下载PDF
机器能否拥有意识——机器意识研究及其意向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昌乐 刘江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1,共9页
对机器意识的研究,是人工智能哲学领域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按照研究目标与内容的不同,可将机器意识的研究分为五种类别:面向感知意识实现的(MC-P)、面向具体特性意识实现的(MC-C)、面向机制意识实现的(MC-A)、面向自我意识实现的(M... 对机器意识的研究,是人工智能哲学领域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按照研究目标与内容的不同,可将机器意识的研究分为五种类别:面向感知意识实现的(MC-P)、面向具体特性意识实现的(MC-C)、面向机制意识实现的(MC-A)、面向自我意识实现的(MC-S)和面向感受意识实现的(MC-Q)。人工智能哲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前四类的机器意识研究是切实可行的,而MC-Q的研究则面临着许多争议。援引佛教唯识论的五蕴学说对意识活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前四类的机器意识都具有意向性,而MC-Q则不具有意向性。对于机器意识的研究与开发,应该搁置有争论的主观体验方面的实现研究,围绕意向性意识能力,采用仿脑与量子计算思想相结合的策略,来开发具有一定意向能力的机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哲学 机器意识 五蕴学说 意向性
下载PDF
意向性关联结构在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欧东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6,共7页
胡塞尔最初所追问的是“一般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 ,早年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原 )意义的问题则超出并包容了胡塞尔的问题。为建立一门无前提的“本源科学” ,面对自己的问题目标 ,两人都采用相近的意向性思路来予以解决。只不过胡塞... 胡塞尔最初所追问的是“一般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 ,早年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原 )意义的问题则超出并包容了胡塞尔的问题。为建立一门无前提的“本源科学” ,面对自己的问题目标 ,两人都采用相近的意向性思路来予以解决。只不过胡塞尔的“意向性”处在 (纯 )意识的内在性领域 ,而海德格尔的“生活经验”的意向性已不局限于任何现成的领域 ,只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纯形式的“关联”意义。运用意向性关联的思路 ,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才得以互有区别地显示出各自的意义世界 ,并揭示出其意义世界的 (无前提的 )自构成机能。其中 ,早年海德格尔关于“生活经验的意义关联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海德格尔 意识意向性 生活经验 自构成机能 意向性关联结构 意义世界 意义关联域
下载PDF
西方主流心理学意识观的现象学批判与重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伍麟 车文博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14-916,共3页
在现象学看来,自然主义深刻影响了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预设,心理学研究表现出"意识自然化",遮蔽了意识的"意向性"特点。借助现象学思想和方法实现对"意识自然化"的消解与重构,面向心理现象本... 在现象学看来,自然主义深刻影响了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预设,心理学研究表现出"意识自然化",遮蔽了意识的"意向性"特点。借助现象学思想和方法实现对"意识自然化"的消解与重构,面向心理现象本身,回归生活世界,在意向性关系中,对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主体的心理属性进行纯粹的描述和意义与结构的理解,真实和完整的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意识自然化 意向性
下载PDF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被引量:26
13
作者 倪梁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虽然我们的意识千变万化、流动不息,但仍然具有一个稳定的纵意向和横意向结构。也正是因为我们意识的流动性和时间性,我们才能够觉知时间化的感觉内容以及感觉内容的时间化,并进一步将这些时间化的内容立义为时间客体,再进一步感知到这... 虽然我们的意识千变万化、流动不息,但仍然具有一个稳定的纵意向和横意向结构。也正是因为我们意识的流动性和时间性,我们才能够觉知时间化的感觉内容以及感觉内容的时间化,并进一步将这些时间化的内容立义为时间客体,再进一步感知到这些客体的时间性,最终可以把时间本身当作客体,即构造出客观时间。这是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的一个基本思路和基本结论。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内时间意识是客观时间产生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意向性 内时间意识 内在时间 客观时间
下载PDF
论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及其困难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忠伟 《哲学分析》 2015年第6期66-81,共16页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下载PDF
心性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被引量:16
15
作者 倪梁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3,共9页
"心性现象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 "心性现象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在方法上它是事关"现象学"的。心性现象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在反思的目光中,通过观念直观来把握心识的本质因素与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既意味着各个本质因素在静态结构方面的联系,也意味着它们在发生历史方面的联系。与之相应的方法是横向本质直观和纵向本质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识 本质 现象学 纵横意向性 纵横本质直观
下载PDF
从自我到他人——黑格尔、胡塞尔从自我意识到他人意识的进路及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廷国 王继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45,共7页
自笛卡尔所开启的近代主体性哲学以来,"我思(cogito)"成为了获得真理的明见性的基石。但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疑难,即作为思维之我如何能够确认另一个具有意识的他人的存在,而对超越于主体之外的他人的承认是走出唯我论困境并... 自笛卡尔所开启的近代主体性哲学以来,"我思(cogito)"成为了获得真理的明见性的基石。但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疑难,即作为思维之我如何能够确认另一个具有意识的他人的存在,而对超越于主体之外的他人的承认是走出唯我论困境并探索真理的存在方式的前提,因为真理是对每个意识主体来说的,唯一的个体没有相互承认的真理问题。因此他人问题具有与真理相关的存在论意义,只有在明确了他人意识何以可能的前提下,真理才会显现出来。黑格尔和胡塞尔虽然是从两个不同的哲学视角来分析由自我意识到他人意识的进程,并分别得出了"我就是我们"和"陌生他人"这样两个迥然有别的观点,但都是在自我意识内形成了对他人的存在论上的肯定,因而构成了对主体性哲学的继承与超越,并真正给意识主体敞开了"认识你自己"的通道和通往真理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胡塞尔 自我意识 他人意识
下载PDF
从执到觉:文化意向超越中的道德自觉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建森 程馨莹 《甘肃理论学刊》 CSSCI 2013年第6期18-22,共5页
在全球化中形成的后现代流动社会,"自有永有的我"何以可能。私人世界在苦苦抵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中,不断重新塑造"先验自我",不断孕育和抛弃新的文化和价值世界。"好生活"的绝对化永恒和相对化虚无... 在全球化中形成的后现代流动社会,"自有永有的我"何以可能。私人世界在苦苦抵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中,不断重新塑造"先验自我",不断孕育和抛弃新的文化和价值世界。"好生活"的绝对化永恒和相对化虚无取向的合理性都已终结。"实践的唯物主义"所内蕴的辩证的否定的实践理性精神及其"中间偏左"的致思路经和价值选择,要求把美当作目的,把美德当作生活,把正当作为策略。这就是道德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伦理意向性 超越 实践理性 道德自觉
下载PDF
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与西方哲学的时间观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秉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9-35,共7页
时间问题是西方哲学最艰深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从柏拉图到胡塞尔相继出现了实体论时间观、关系论时间观、个人主观时间观、先验时间观和内在时间意识 ,胡塞尔上承奥古斯丁而持内在时间意识观念 ,既别于牛顿的时间客观实体论 ,又别... 时间问题是西方哲学最艰深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从柏拉图到胡塞尔相继出现了实体论时间观、关系论时间观、个人主观时间观、先验时间观和内在时间意识 ,胡塞尔上承奥古斯丁而持内在时间意识观念 ,既别于牛顿的时间客观实体论 ,又别于心理主义的个人主观时间论。本文把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学说置于西方时间学说发展的历史背景中 ,努力阐明其与各种时间观的理论因承关系及异同点 ,以此来阐述其内在时间意识的内涵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内在时间意识 时间
下载PDF
对现象学几个关键词的是非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德国胡塞尔创始的现象学,以意向指涉的对象为先验意识的现象,因此他的现象学还原并不能真正走向事物本身,而只能是主观经验的表现。由于现象学在发展中广被多家引发,已不是一个前后统一的学说和学派,要归纳其基本特征非常困难。但它的... 德国胡塞尔创始的现象学,以意向指涉的对象为先验意识的现象,因此他的现象学还原并不能真正走向事物本身,而只能是主观经验的表现。由于现象学在发展中广被多家引发,已不是一个前后统一的学说和学派,要归纳其基本特征非常困难。但它的几个基本范畴,却有相对稳定的原始内涵,而且如意向性、现象、未定点等,虽有解释上的错误,但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本文以此为题进行是非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 意向性 主体间性 未定点
下载PDF
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孝威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3年第3期10-13,共4页
基于实验事实 ,提出了意识内部结构的观念。按照本文提出的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意识由意识的四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意识的四个要素是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感情。
关键词 意识内部结构 意识觉醒 意识内容 意识指向 意识感情 脑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