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阳原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基本材料与初步认识
1
作者 冯玥 梅惠杰 +2 位作者 谢飞 孙秀丽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示,遗址校正后的年代大致距今1.7-1.5万年。石制品以火山角砾岩为主要原料,以楔形细石核技法为主要特征,石器类型多样;动物化石数量较少,主要为羊、马、牛等大中型偶蹄动物,还有少量鸵鸟蛋皮串珠和1件骨锥。这些发现为认识泥河湾盆地与东北亚地区在更新世末期的人群交流与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是探讨华北北部地区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历史过程的关键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山遗址 细石核 虎头梁遗址 东北亚 旧石器-新石器过渡
下载PDF
虎头梁遗址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晓凌 高星 +2 位作者 沈辰 陈福友 王春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54,共18页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的研究表明,虎头梁尖状器具有专业分工,并被装柄使用。这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通过提高工具的效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梁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尖状器 微痕分析 功能分化
下载PDF
虎头梁遗址楔型细石核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朱之勇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本文以动态类型学和操作链思想为指导,运用数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虎头梁遗址中的444件楔型细石核进行了研究。根据台面生成方式的不同将这批楔型细石核分成Ⅰ型和Ⅱ型两个大类。Ⅰ型的台面为刃状,Ⅱ型的台面为平面状。通过对石叶疤的测... 本文以动态类型学和操作链思想为指导,运用数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虎头梁遗址中的444件楔型细石核进行了研究。根据台面生成方式的不同将这批楔型细石核分成Ⅰ型和Ⅱ型两个大类。Ⅰ型的台面为刃状,Ⅱ型的台面为平面状。通过对石叶疤的测量得知,从两类细石核上剥离的细石叶的宽度基本一致,都集中在3—8mm之间。Ⅰ型细石核剥离的细石叶的长度集中在15—40mm之间,Ⅱ型则集中在10—40mm之间,Ⅰ型细石核较Ⅱ型细石核有更多剥离下较长细石叶的可能性。两类细石核所采用的原料包括火山角砾岩、硅质岩、流纹岩、石英岩、碧玉、玛瑙、英安岩、黑曜岩及水晶等9种,以火山角砾岩和硅质岩为主,原料利用方面没有大的差别。将石核按剥片阶段划分为预制、剥片、中止、终极4种,处于不同阶段的石核被废弃的原因是不同的,包括毛坯中存在瑕疵、剥片失误以及用尽遗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梁 楔型细石核 剥片目的
下载PDF
泥河湾的介形类化石与古环境变迁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清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1期78-84,共7页
以河北省蔚县七普1孔及阳原县的红崖村扬水站剖面和虎头梁剖面为主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变化可将本区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物划分为上新统石匣组、早更新统泥河湾组、中更新统虎头梁组、晚更新统西水地组及全新统打渔湾组.这一划分打破了原来泥... 以河北省蔚县七普1孔及阳原县的红崖村扬水站剖面和虎头梁剖面为主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变化可将本区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物划分为上新统石匣组、早更新统泥河湾组、中更新统虎头梁组、晚更新统西水地组及全新统打渔湾组.这一划分打破了原来泥河湾组的传统时代观念.根据介形类组合的生态习性可以推测本区从上新世至晚更新古湖水盐度有4次高低的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振荡式上升,其古气候也相应地呈现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并向干寒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化石 环境变迁 泥河湾 气候
下载PDF
虎头梁砾石钙膜的研究与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庆龙 马蒙 +2 位作者 谭利华 李容全 熊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8-301,共4页
我们在河北阳原虎头梁的冻融褶皱砾石层顶部发现一层钙膜砾石.通过对钙膜明暗度曲线分析及其与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研究,结合14 C测年结果,得出虎头梁钙膜的发育时间介于40~21 ka BP之间.砾石钙膜的发育代表着曾经地下水位停留在此,... 我们在河北阳原虎头梁的冻融褶皱砾石层顶部发现一层钙膜砾石.通过对钙膜明暗度曲线分析及其与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研究,结合14 C测年结果,得出虎头梁钙膜的发育时间介于40~21 ka BP之间.砾石钙膜的发育代表着曾经地下水位停留在此,说明在泥河湾古湖消亡后,桑干河下切初始阶段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停顿.根据河流阶地的高差及年龄数据,计算桑干河虎头梁段在21~7.6 ka BP、7.6~3.1 ka BP和3.1~0 ka BP 3个阶段的河流下切速率分别为1.8、4.2、2.9 mm·a^-1.这种下切速率的差异应主要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梁 钙膜砾石 河流地貌演化 下切速率
下载PDF
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盖培 《人类学学报》 1984年第3期244-252,共9页
本文从动态类型学角度把阳原石核的工艺程序划分为四道工序和两个亚类型,论证了这种石核发生形态变化的机制。在工艺特征上,阳原石核与日本北海道的(山上下)下型细石核相当,从而证明两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曾有共同的工艺思想。
关键词 虎头梁遗址 阳原石核 细石核的动态类型学 工艺思想分析
下载PDF
虎头梁遗址遗存的空间分布与河谷风向
7
作者 张超 崔天兴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51,共8页
火塘的发明和控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逐渐形成了多火塘的空间利用模式。这种趋于定居的空间模式得到了多层次的理论阐释,但对其环境成因尤其是与河谷风向的关系缺乏关注。虎头梁遗址空间利... 火塘的发明和控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逐渐形成了多火塘的空间利用模式。这种趋于定居的空间模式得到了多层次的理论阐释,但对其环境成因尤其是与河谷风向的关系缺乏关注。虎头梁遗址空间利用模式受河流流向、河谷风向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还反映了旧新石器过渡阶段原始人群的空间和生计资源的强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虎头梁遗址73101地点 多火塘居址结构 空间利用 河谷风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姜重昕 沈中山 +2 位作者 秦华峰 王建 邓成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0-1333,共14页
泥河湾盆地在第四纪环境变化和古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虎头梁剖面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泥河湾盆地逐渐消亡的过程。本文对虎头梁天然露头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剖面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假单畴(PSD... 泥河湾盆地在第四纪环境变化和古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虎头梁剖面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泥河湾盆地逐渐消亡的过程。本文对虎头梁天然露头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剖面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假单畴(PSD)的磁铁矿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赤铁矿,磁组构类型为正常沉积磁组构。根据虎头梁剖面沉积相的划分和磁组构参数特征,将泥河湾盆地中-晚更新世晚期的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下部为第Ⅰ阶段(60~53m),中部为第Ⅱ阶段(53~12m),上部为第Ⅲ阶段(12~0m),包含3个完整湖侵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灰黄色粗粒三角洲相到中部黄灰色滨湖相再到顶部灰绿色细粒湖相组成,相应的磁组构参数值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中部第Ⅱ阶段推断由气候因素主导,上部第Ⅲ阶段可能主要由构造驱动,长期稳定的优势古水流方向以NW向为主,而东坡遗址时期的古人类可能生活在湖侵阶段的相对短期湖退的滨岸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虎头梁剖面 东坡遗址 岩石磁学 磁组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