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期刊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Recess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Hybrid Wheat New Variety Xinan 112
1
作者 阮仁武 李中安 +5 位作者 易泽林 张建奎 傅大雄 胡丹 刘星贝 杨宇衡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9期2067-2069,2141,共4页
Xinan 112 is the hybrid combination(11S12) by wheat recess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line 2011Z1 (08L5070) and restoring line K152-2, particpating in the regional test of 2011-2012, 2012-2013 and production test of ... Xinan 112 is the hybrid combination(11S12) by wheat recess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line 2011Z1 (08L5070) and restoring line K152-2, particpating in the regional test of 2011-2012, 2012-2013 and production test of 2013-2014 in Chongq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 years average yield was 4 167.5 kg/hm2, which was increased 10.5% compared with CK Yumai 7, 1 000-grain weight was 45.8 g, which was 1.7 g heavier than the control; grain number per ear was 39.3, more than 1.6 grains compared with CK. The results of 2 years quality determination were: bulk density of 811 g/L, falling number of 353 s, crude protein of 15.15%, wet gluten of 31.2%, water adsorption of 62.9 ml/100 g, formation time of 5.5 min, stable time of 6.5 min, softening degree of 90 F.U., and powder quality coefficient of 96 mm. Therefore, Xinan 112 is a high yield and high protein gluten wheat variety and is suitable for cultivated in Chongqing and climate contion simila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an 112 genic male sterility hybrid wheat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uring Anther Abortion of Taigu Genic Male Sterile Wheat by Combining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and cDNA Array 被引量:1
2
作者 Qing-Shan Chang Rong-Hua Zhou +2 位作者 Xiu-Ying Kong Zeng-Liang Yu Ji-Zeng Ji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1348-1354,共7页
Talgu Genlc Male Sterile Wheat (TGMSW; Trltlcum aestlvum L.), a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germplasm, is of considerable value i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wheat because of Its stable Inherence, complete male abor... Talgu Genlc Male Sterile Wheat (TGMSW; Trltlcum aestlvum L.), a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germplasm, is of considerable value i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wheat because of Its stable Inherence, complete male abortion, and high cross-fertilization rate. To Identify specially transcribed genes In sterile anther, a suppression subtractlve hybridization (aSH) library was constructed with sterile anther as the tester and fertile anther as the driver. A total of 2 304 SSH Insert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ere arrayed using robotic printing. The cDNA arrays were hybridized with 32P-labeled probes prepared from the RNA of forward- and reverse-subtracted anthers. Ninety-six clones were scored as upregulated in sterile anther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fertile anthers and some clones were selected for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In GenBank. Based on their putative functions, 87 non-redundant clon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groups: (i) eight genes Involved In metabolic processes; (11) four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genes; (iii) three signal transductlon-assoclated genes; (iv) four stress response and senescence-associated protein genes; (v) seven other functional protein genes; (vi) five genes with no known function; and (vii) another 56 genes with no match to the databases. To test the hybridization efficiency, eight genes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by Northern blot.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genes and gene products Involved In anther abortion In TGMS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ER cDNA arra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Taigu genic male sterile wheat.
原文传递
Solutions to Insecurity Problems in Seed Produc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被引量:3
3
作者 雷东阳 唐文帮 +2 位作者 解志坚 刘海 陈立云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7期1160-1166,1187,共8页
The insecure problems of seed production have seriously hampere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wo-line hybrid rice.The safety issues on seed produc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and current research situat... The insecure problems of seed production have seriously hampere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wo-line hybrid rice.The safety issues on seed produc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and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were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Th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unsafety in seed produc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were unsuitable site selection,high critical sterility-inducing temperature and the drift of critical temperature.In this paper,strategies and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many years of practice.It could minimize the risk in seed produc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by selecting dual-purpos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with lower critical sterility-inducing temperature and long lower temperature resistant time.Based on the climate data and climatic demands of the "three safe-periods" in seed production,a new idea for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bases and periods for seed production was proposed by using computer technology,which solved the aimless selection of sites and periods for the seed produc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Besides,we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single plant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original seed propagation with cyclic cold water,which could reduce the generation number of original seed propagation in seed production and avoid the drift of critical sterility-inducing temperature.This paper improved the seed production safety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seed nature,seed source and seed production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line hybrid rice dual-purpos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Safety of seed production
下载PDF
Thoughts and Practice on Some Problems abou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被引量:12
4
作者 CHEN Li-yun LEI Dong-yang TANG Wen-bang XIAO Ying-hui 《Rice science》 SCIE 2011年第2期79-85,共7页
The main problems abou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 confusing nomenclature and male sterile lines classification, the un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period and temper... The main problems abou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 confusing nomenclature and male sterile lines classification, the un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responses and the unsuitable site selection for male sterile line and hybrid dce seed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use dual-purpos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s, four types, including PTGMS (photo-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TGMS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reverse PTGMS and reverse TGMS, were proposed. A new idea for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sterility in dual-purpose hybrid rice was proposed. The transition from sterile to fertile was involved in the cooperative regulation of major-effect sterile genes and photoperiod and/or temperature sensitive ones. The minor-effect genes with accumulative effect on sterility we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of sterility transfer.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dual-purpose line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ponses to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of PTGMS should be mad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responses of PTGMS should also be put forward. The optimal ecological site for seed production c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climate data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seed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line hybrid rice dual-purpos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seed production seed propagation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研究
5
作者 秦志列 梁玉龙 +6 位作者 刘丽华 李宏博 张风廷 娄鸿耀 李翰霖 赵昌平 张胜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422,共8页
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S366和... 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变化范围为15.42%~140.34%和20.28%~119.07%(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3.02%和72.21%,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2份母本的育性恢复能力差异不显著。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主要分布于40%~110%和60%~100%间,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布更为集中。BS366和BS1086与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4.45%和78.97%,与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53.97%和60.95%,改良父本的平均恢复力高于非改良父本,表明定向改良有利于提高恢复系的恢复力。BS366和BS1086与相同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差异在-41.66%~61.93%之间,表明相同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存在差异。BS366和BS1086与相同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61.82%的结实率差异分布于-10%~20%之间,与相同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51.52%的结实率差异在-30%~0%之间,表明同一改良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差异小于非改良父本。BS366与14份父本、BS1086与7份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高于对照,其中父本14YH261、14YH551、SD036与2份母本杂种一代的结实率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可用恢复力的父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对不同母本的恢复力存在较大差异。杂种一代主茎穗的平均结实率极显著大于分蘖穗。因此,建议对不同母本分别开展强恢复力的恢复系筛选,并以中选强恢复系为亲本进行定向改良,有效增加杂种一代结实率达对照水平的组合数量,为获得更多强优势杂交组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 杂交种 恢复系
下载PDF
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效应研究
6
作者 郭皓昱 李煜 +3 位作者 吴倩 马守才 王军卫 刘东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育率和饱和授粉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5~30 g·hm^(-2)剂量下,CH1可诱导3个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5%以上,说明CH1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作用;随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饱和授粉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30 g·hm^(-2)处理的饱和授粉结实率明显偏低,推测雌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2)观察花药和雌蕊发育情况,发现未喷施CH1的植株花药大且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大,而CH1处理的不育株花药瘦小,呈剑状,不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小;(3)随着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株高逐渐降低和抽穗期延迟的现象,CH1对旗叶的药害反应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4)CH1剂量为10 g·hm^(-2)时,与其他表面活化剂相比,NE1820对普冰151的旗叶伤害较轻,对株高无明显抑制作用,可提高饱和授粉结实率;(5) CH1剂量为15 g·hm^(-2)时,添加2种浓度乙烯利后,3个品种的株高比未添加乙烯利降低,抽穗期延迟,其中添加5 mL·L^(-1)乙烯利后3个品种均能达到100%雄性不育,并且饱和授粉结实率相比未添加乙烯利平均高7%左右。因此,CH1采用15 g·hm^(-2)剂量,配伍1%NE1820和5 mL·L^(-1)乙烯利可诱导小麦产生完全的雄性不育,且获得较高的授粉结实率,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杀雄剂CH1 基因型 雄性不育 表面活化剂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刘宏伟 张改生 +2 位作者 王军卫 王小利 方振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18,共4页
以 18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化学杂交剂 SQ- 1为处理 ,研究了 SQ- 1的杀雄效果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 SQ- 1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 SQ- 1喷施剂量与时期下 ,供试品种均能被诱导产生大于95 %的雄性不育率。对参试品种而言 ,适... 以 18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化学杂交剂 SQ- 1为处理 ,研究了 SQ- 1的杀雄效果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 SQ- 1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 SQ- 1喷施剂量与时期下 ,供试品种均能被诱导产生大于95 %的雄性不育率。对参试品种而言 ,适宜时期为 Feekes8.0 - Feekes8.5 ,适宜剂量为 3.0~ 5 .0 kg/ hm2 ,以5 .0 kg/ hm2 效果最好。 SQ- 1与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SQ-1诱导 小麦 雄性不育 品种基因型 互作效应
下载PDF
3种新型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比较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振华 刘宏伟 +2 位作者 张改生 王军卫 马守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3-46,共4页
以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 1 6个小麦常规品种为供试材料 ,应用混合线形模型研究了 3种化学杂交剂 SQ- 1 ,GENESIS和 BAU94 0 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SQ- 1在 3种化学杂交剂中的杀雄效果最好 ,并对杂... 以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 1 6个小麦常规品种为供试材料 ,应用混合线形模型研究了 3种化学杂交剂 SQ- 1 ,GENESIS和 BAU94 0 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SQ- 1在 3种化学杂交剂中的杀雄效果最好 ,并对杂交种种子的千粒重有提高作用 ;GENESIS和 BAU94 0 3不同程度对杂交种种子千粒重有降低作用 ,其中 BAU94 0 3影响更大 ;SQ- 1和 GENESIS对杂交种发芽率、发芽势和容重的影响与对照不喷药无显著差异 ,但 BAU9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小麦 雄性不育 混合线形模型 种子性状 杀雄效果
下载PDF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林 吴迪 +5 位作者 白文明 李嵩 李敏 张向展 郑炜君 柴守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0-425,共6页
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是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本研究利用36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与F型雄性不育系FA杂交配制F1,测定其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49个小麦品种(系)对F型不育系具有完全恢复性,其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达... 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是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本研究利用36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与F型雄性不育系FA杂交配制F1,测定其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49个小麦品种(系)对F型不育系具有完全恢复性,其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达到甚至超过对照(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周麦18),这些材料可作为FA的恢复系供进一步研究利用。这一结果说明,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较易恢复。另外,7个小麦品种(系)对不育系FA不具有恢复力,可用于转育新不育系。从364个组合初选出15个组合,经超标杂种优势分析,7个组合表现更优,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潜力,需进一步升级试验、筛选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F型雄性不育系 杂交小麦 杂种优势
下载PDF
K、T、V、CHA型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庆荣 张爱民 +2 位作者 王瑞霞 乔晓琳 张永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7,共5页
采用 2个母本基因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两因素实验设计 ,对T、K、V、CHA型杂种小麦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K、V、T型细胞质对杂种小麦某些品质性状具有正向效应 ,其中K型细胞质效应较大 ,其杂种的千粒重、面... 采用 2个母本基因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两因素实验设计 ,对T、K、V、CHA型杂种小麦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K、V、T型细胞质对杂种小麦某些品质性状具有正向效应 ,其中K型细胞质效应较大 ,其杂种的千粒重、面粉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评价值均表现正向杂种优势 ,超MP 2 .0 8%~ 16 .82 % ,与V、T、CHA型相比有多个性状优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容重和吸水率的杂种优势在细胞质间差异不显著 ,无细胞质优势效应 ;母本基因型与细胞质具有交互作用 ,对杂种F1 代的性状表现具有一定影响。杂种F1 的容重和评价值的互作值较大 ,分别为 2~ 34g·L- 1 和 2~ 2 8,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的互作值较小 ,分别为0 .4 2 %~ 2 .4 %和 0 .2~ 2 .2min。对优势效应大的细胞质类型 ,选择敏感的母本基因型配制杂种有利于提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效应 杂种小麦 雄性不育系 品质性状
下载PDF
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及其杂种F_1的育性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罗江 茹振刚 +4 位作者 高庆荣 姜辉 郭凤芝 孙哲 吴世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3-587,共5页
为探讨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采用BNS分期播种、F1正常秋播的方法,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或稍早秋播时BNS表现高度不育,国内、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0.23%-1.77%、0.27%-4.06%,... 为探讨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采用BNS分期播种、F1正常秋播的方法,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或稍早秋播时BNS表现高度不育,国内、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0.23%-1.77%、0.27%-4.06%,晚播时不育转换成可育,临界播期为10月17日;(2)BNS年际间不育性遗传稳定,且雌蕊活性正常,极易接受外来花粉,国内、国际法饱和授粉结实率分别为79.94%-85.26%、93.58%-100.20%;(3)BNS花粉碘染为圆败型,F1花粉碘染有典败、染败和正常三种类型;(4)BNS不育系具有可恢复性。32个F1代中,有3个组合的国际法结实率〈5%,花粉败育率达96%以上,29个的自交结实率为6.28%-156.57%(国际法),其中BNS/SN055525的恢复度最高,国内、国际法结实率分别为95.85%、156.57%,花粉败育率仅为2.02%,结实正常。综上所述,BNS具有早播或正常播不育、晚播可育的特性,且不育性能够稳定遗传,在常规品种(系)中可筛选出高恢复度的恢复系用于杂交制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系 杂种F1 育性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GENESIS对小麦的杀雄效果 被引量:18
12
作者 高庆荣 于金凤 +1 位作者 刘保申 孙兰珍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2,共6页
采用 4个品种 ,4个剂量 ,2个表面活性剂的裂区试验和 2个品种的异地试验 ,对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GENESIS杀雄彻底 ,2 0kg/hm2 以上剂量的不育率均超过 95 % ,3 0、 5 0kg/hm2 剂... 采用 4个品种 ,4个剂量 ,2个表面活性剂的裂区试验和 2个品种的异地试验 ,对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GENESIS杀雄彻底 ,2 0kg/hm2 以上剂量的不育率均超过 95 % ,3 0、 5 0kg/hm2 剂量达到或接近 10 0 % ,且没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专一性 ;( 2 )不育率为 95 %以上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最高达 6 7 6 5 %和 49 83% ;( 3) 5 0kg/hm2 剂量下 ,添加表面活性剂MON816 1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比添加MON5 916 0的降低 18 9% ,差异显著。说明表面活性剂MON816 1对雌蕊的活力具有一定影响 ;( 4)相同基因型在两个地点的不育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差异不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雄性不育 杀雄效果 杂种优势利用 剂量 GENESIS 制种
下载PDF
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小麦品质性状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庆荣 化斌 +2 位作者 张爱民 刘秉华 刘冬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10-1114,共5页
利用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对改良品质性状的Ta1小麦轮回选择群体C4进行了分子检测,并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结果的验证,以探讨群体5亚基基因型的组成及其特异PCR标记用于轮回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1Dx5亚基... 利用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对改良品质性状的Ta1小麦轮回选择群体C4进行了分子检测,并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结果的验证,以探讨群体5亚基基因型的组成及其特异PCR标记用于轮回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1Dx5亚基的单株中均扩增出450bp的基因片段,生化标记检测也证明所有能扩增出450bp片段的单株均含有5亚基的条带,分子标记与生化标记结果一致,而且PCR扩增结果的重复性好。说明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的选择准确率高,完全可用于Ta1小麦群体改良中1Dx5亚基基因型的检测;(2)构建的轮回选择群体C4中携带1Dx5亚基的优质基因型比例高,达56.81%,且大都伴随与之连锁的10亚基出现。生化检测表明群体中同时产生5+12稀有亚基和14+15与5+10的聚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群体改良 分子标记 HMW-GS SDS-PAGE
下载PDF
Rht12矮秆基因在不育系繁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寅槐 王书文 +2 位作者 张爱民 周文春 王艳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9,共4页
为了解决小麦矮秆不育系的繁殖问题 ,使半矮秆杂种小麦尽快投入生产应用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从德国引入的 Rht1 2矮秆系与江苏省小麦推广品种杂交和回交 ,育成了适合江苏省南部种植的Rht1 2矮秆系及其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同一品种... 为了解决小麦矮秆不育系的繁殖问题 ,使半矮秆杂种小麦尽快投入生产应用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从德国引入的 Rht1 2矮秆系与江苏省小麦推广品种杂交和回交 ,育成了适合江苏省南部种植的Rht1 2矮秆系及其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同一品种转育的 Rht1 2矮秆系 ,其株高变动于 50~ 90 cm之间 ;不同株高的 Rht1 2矮秆系可以配制出不同株高的杂种 F1。在拔节期至孕穗期喷施 50~ 1 0 0 mg/ kg的赤霉酸溶液 ,可以使 Rht1 2矮秆系的株高显著增加。在不育系种子繁殖区内 ,喷施 50 mg/ kg的赤霉酸溶液 ,保持系株高由 65cm增加到 90 cm,不育系植株的异交结实率由对照的 2 0 .2 %增加到 60 .4 % ,从而显著地提高了不育系种子产量。株高的差异也能在收获时防止保持系种子混入不育系中 ,从而可以确保不育系种子的纯度。本文还讨论了如何解决 Rh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T12矮秆基因 不育系 保持系 杂种小麦 种子繁殖 产量
下载PDF
BNS小麦雄性不育性表现及其恢复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宁江权 茹振刚 +1 位作者 郑炜君 柴守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2-647,共6页
为研究来自河南的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材料BNS在陕西关中地区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可能性,在陕西杨凌进行了BNS连续四年的分期播种试验和杂种F1育性恢复测验。结果表明,BNS在10月17日以前播种的自交结实率平均值为1.41%,变幅为0.07%-4.96%... 为研究来自河南的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材料BNS在陕西关中地区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可能性,在陕西杨凌进行了BNS连续四年的分期播种试验和杂种F1育性恢复测验。结果表明,BNS在10月17日以前播种的自交结实率平均值为1.41%,变幅为0.07%-4.96%,呈全不育至高不育,可进行BNS杂交种制种;11月18日以后播种的自交结实率平均值为68.23%,变幅为42.91%-98.96%,育性得到恢复,可进行BNS繁种;10月25日至11月10日之间播种BNS的自交结实率为17.48%-46.77%,表现为半不育特性。BNS的育性随播期的上述变化趋势年度间较稳定。测恢试验的78个杂种F1组合中,3个组合的育性得到恢复,分别为BNS/9833、BNS/SN055525和BNS/CL0442,其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18.54%、104.564%和102.021%,说明9833等三个材料携带对BNS的育性恢复基因。综上,BNS在陕西关中地区可同时实现繁种和制种,在普通小麦中亦能找到恢复源,因此在该地区具备应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BNS 温光敏雄性不育
下载PDF
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史红梅 胡德文 +1 位作者 何之常 徐乃瑜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71-774,共4页
以几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型小麦为材料 ,对分蘖期小麦叶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 ,亲本中国春的谷胱甘肽的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比活最高 ,华麦 8号次之 ,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均低... 以几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型小麦为材料 ,对分蘖期小麦叶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 ,亲本中国春的谷胱甘肽的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比活最高 ,华麦 8号次之 ,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均低于保持系中国春与华麦 8号 ,这可能意味着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在分蘖期植株体内清除活性氧代谢的能力低于可育品种 ,是小麦以后发育过程花粉走向败育的内在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杂种优势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分蘖期 酶活性 花粉败育
下载PDF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017育性相关基因的SSH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宋国琦 胡银岗 +2 位作者 林凡云 董普辉 何蓓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01-1308,共8页
以人工气候箱控温条件下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017的不育幼穗和可育幼穗为材料,分别构建了不育和可育条件下基因特异表达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在两个库中分别随机挑选1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经BLAST序列比对分析,共获功能已知的EST 78... 以人工气候箱控温条件下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017的不育幼穗和可育幼穗为材料,分别构建了不育和可育条件下基因特异表达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在两个库中分别随机挑选1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经BLAST序列比对分析,共获功能已知的EST 78条.比较发现,不育条件下与细胞质相关的基因表达数量(63.4%)远高于可育条件下的基因数量(35.1%),参与蛋白质合成、蛋白质修饰/加工/储藏、转运和信号传递过程基因的比例也均高于可育条件下的,而参与能量代谢过程基因的比例则明显偏低.分析认为,在不育和可育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可能是导致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变化的关键,这为进一步从分子基础上揭示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系 抑制消减杂交 育性相关基因
下载PDF
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型再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军卫 张改生 刘宏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39,共3页
SQ-1是一种新型小麦杀雄剂,为了研究杀雄效果及不同小麦品种对SQ-1反应的遗传差异,选择34个小麦品种(系),在小麦生长时期处于Feeks 8.0-9.0时,以5.0 kg/hm2 SQ-1水剂进行一次叶面喷施,参试品种均可达到95%以上的杀雄效果,这表明SQ-1... SQ-1是一种新型小麦杀雄剂,为了研究杀雄效果及不同小麦品种对SQ-1反应的遗传差异,选择34个小麦品种(系),在小麦生长时期处于Feeks 8.0-9.0时,以5.0 kg/hm2 SQ-1水剂进行一次叶面喷施,参试品种均可达到95%以上的杀雄效果,这表明SQ-1与不同小麦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具有广谱杀雄效应;同时从中随机选取10个参试小麦品种进行人工饱和授粉,其结实率均能达到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杀雄剂 SQ-1 雄性不育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F_1代杂种优势表现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国强 逯腊虎 +3 位作者 武计萍 仇松英 张婷 李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7-641,共5页
为配制筛选山西省晋南麦区化杀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选用20个小麦品种(系),分为A、B两组,A组为山西省晋南麦区大面积推广品种10个,B组为自育且含异种属血统的品系10个,用化学杂交剂SQ-1进行化杀。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系)生育时期处... 为配制筛选山西省晋南麦区化杀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选用20个小麦品种(系),分为A、B两组,A组为山西省晋南麦区大面积推广品种10个,B组为自育且含异种属血统的品系10个,用化学杂交剂SQ-1进行化杀。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系)生育时期处于Feeks 8.0~9.0时,喷施5.0 kg/hm2的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率达到98.76%以上;A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分别平均为70.87%和41.68%,B组分别为72.10%和57.31%,各材料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化学杂交剂SQ-1与参试小麦品种基因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t检验结果表明,B组小区产量、穗粒数和公顷穗数的杂种优势与A组差异显著,杂种优势明显高于A组。评选出4个强优势组合,均含有异种属血统,其超标优势幅度达17.56%~43.13%,说明在利用化杀法时,选用较远缘的中间材料做化杀杂交亲本来提高杂种优势幅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杂交剂SQ-1 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小麦雄性不育的化学诱导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吕德彬 闫滋福 +2 位作者 程西永 许海霞 徐巧玲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3,12,共4页
以 2 1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Genesis的不同剂量为处理 ,采取裂区设计的方法 ,研究了Genesis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Genesis反应的遗传差异 .结果表明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具有广谱性 ,在 3kg.hm-2 剂量下大部分品种... 以 2 1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Genesis的不同剂量为处理 ,采取裂区设计的方法 ,研究了Genesis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Genesis反应的遗传差异 .结果表明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具有广谱性 ,在 3kg.hm-2 剂量下大部分品种的不育率达到 99%以上 ,但不同品种敏感性不同 ,其不育率差异显著 .本文还对Genesis的药害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化学杂交剂 基因型 GENE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