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biotic effects of host-associated Bacillus velezensis in diets for hybrid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
1
作者 Zhehui Ji Xing Lu +6 位作者 Mingyang Xue Yuding Fan Juan Tian Lixue Dong Chuanzhong Zhu Hua Wen Ming Jiang 《Animal Nutr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14-125,共12页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a host-associated Bacillus velezensis as a probiotic for hybrid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Diets(B0 to B5)containing 0,0.90×...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a host-associated Bacillus velezensis as a probiotic for hybrid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Diets(B0 to B5)containing 0,0.90×10^(8),0.80×109,0.85×10^(10),0.90×10^(11),0.83×10^(12)CFU/kg B.velezensis YFI-E109 were fed to the fish with initial weight(3.07±0.08 g)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for six weeks with three replicates,respectively.Probiotic effect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growth,body composition,liver and gut morphology,gut microbiome,and liver metabolome.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genome has shown that the most abundant genes in B.velezensis YFI-E109 were distributed in carbohydrate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Fish in groups B3 and B4 had better growth performance,and higher intestinal amylase(AMS)and lipase(LPS)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groups(P<0.05).Fish in groups B0 and B5 showed significant liver damage,while this status improved in group B3.The liver malondialdehyde(MDA)content in group B3 was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groups(P<0.05).The abundance of Mycoplasma,Ralstonia and Acinetobacter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B3 and B5 compared to B0.The amino acid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pathways were enriched in group B3 compared with group B0.In conclusion,dietary B.velezensis YFI-E109 supplementa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growth,liver metabolism,and liver and gut health,and reshape the gut microbiome of hybrid yellow catfish.Excessive B.velezensis YFI-E109 reduced the prebiotic effects.The recommended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B.velezensis YFI-E109 is 0.31×10^(10) to 0.77×10^(11)CFU/kg for hybrid yellow catfish according to the quadratic regression method by plotting specific growth rate(SGR),feed conversion ratio(FCR),MDA and activities of AMS against dietary B.velezensis YFI-E109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velezensis PROBIOTICS hybrid yellow catfish Intestinal health Liver metabolome
原文传递
EM菌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越冬期间养殖池水质、生长特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张雷鸣 刘炜 +5 位作者 周国勤 茆健强 代雅凡 裴雪莹 石晓兰 谢冰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239-247,共9页
为探究EM菌对越冬期间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养殖池水质、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分别采用泼洒、拌料两种方式,使用EM菌饲养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体质量(10.35±1.23)g,体长(8.5±0.4)cm],进行了42 d的饲养对比试... 为探究EM菌对越冬期间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养殖池水质、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分别采用泼洒、拌料两种方式,使用EM菌饲养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体质量(10.35±1.23)g,体长(8.5±0.4)cm],进行了42 d的饲养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养殖期间采用泼洒方式使用EM菌,该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高于拌料使用EM菌组和对照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始终低于拌料使用EM菌组和对照组;拌料使用EM菌组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要高于另外两组,且脏体指数和肝体指数低于另外两组;两个使用EM菌试验组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拌料组尤为显著。试验结果表明,使用EM菌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越冬期间养殖池的水质,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增强其越冬后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越冬 免疫 生长 酶活
下载PDF
饲料中小球藻添加量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雷鸣 刘炜 +4 位作者 茆健强 裴雪莹 代雅凡 谢冰 周国勤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3期14-19,共6页
开展了饲料中小球藻添加量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试验。共设置5组,分别为1个对照组(G0)和4个处理组(G1—G4)。其小球藻的添加量分别为0.00%(G0),2.50%(G1),5.00%(G2),7.50%(G3)和10.00%(G4)。于养殖的第28和5... 开展了饲料中小球藻添加量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试验。共设置5组,分别为1个对照组(G0)和4个处理组(G1—G4)。其小球藻的添加量分别为0.00%(G0),2.50%(G1),5.00%(G2),7.50%(G3)和10.00%(G4)。于养殖的第28和56天,测定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鱼体生长指标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小球藻含量的增加,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体质量增加率呈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呈下降趋势,肝体指数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饲料中添加小球藻可以显著提高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肝脏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降低鱼体内丙二醛含量。指出,饲料中添加小球藻不仅可以促进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生长,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杂交黄颡鱼 生长指标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马尾藻多糖对杂交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冯鹏霏 潘传燕 +6 位作者 马华威 陈秀荔 杨琼 陈子桂 冯勇翔 唐东姣 李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485-4494,共10页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马尾藻多糖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5.02±0.05)g杂交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0%、0.20%、0.40%、0.60%和0.8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马尾藻多糖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5.02±0.05)g杂交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0%、0.20%、0.40%、0.60%和0.80%的马尾藻多糖,喂养杂交黄颡鱼60 d后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1)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60%时,与对照组相比,杂交黄颡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杂交黄颡鱼血清总蛋白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且在马尾藻多糖添加量为0.60%及以上时,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80%时,杂交黄颡鱼胃和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且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4)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80%时杂交黄颡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以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综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消化酶活性,建议杂交黄颡鱼[(5.02±0.05)g]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多糖 杂交黄颡鱼 生长性能 消化酶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黄颡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唐东姣 冯鹏霏 +10 位作者 黄亮华 何金钊 秦秀东 马华威 陈子桂 李恩军 易祖晓 陈少翠 秦荣娟 徐佳智 潘传燕 《渔业研究》 2023年第3期280-286,共7页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制备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35%、40%、45%和50%的5种试验饲料并用其喂养(1.00±0.05)g杂交黄颡鱼,投喂试验时间为60 d,以确定杂...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制备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35%、40%、45%和50%的5种试验饲料并用其喂养(1.00±0.05)g杂交黄颡鱼,投喂试验时间为60 d,以确定杂交黄颡鱼饲料蛋白质的最适添加水平。结果表明:(1)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45%时,杂交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杂交黄颡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指标均显著提高(P<0.05)。(2)饲料蛋白质水平40%组的杂交黄颡鱼的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45%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P<0.05);各组胃蛋白酶活性均高于肠道,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饲料蛋白质水平≥40%时高于胃。(3)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45%组的杂交黄颡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40%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1.00±0.05)g杂交黄颡鱼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添加水平为4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蛋白质水平 生长性能 消化酶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 被引量:15
6
作者 胡伟华 丹成 +2 位作者 郭稳杰 樊启学 梅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1-1238,共8页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黄颡鱼;在22月和3...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黄颡鱼;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雄性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雌性;而在“黄优1号”中,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著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雄性“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分析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相比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有效活力低下;经过繁殖能力测试,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了杂交优势,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瓦氏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 性腺发育 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
下载PDF
杂交黄颡鱼体色分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华兴 段国庆 +5 位作者 胡玉婷 汪焕 江河 凌俊 潘庭双 陈小雷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6-732,共7页
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苗种期子代两个体色分化群体的26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和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体色上的分化,两个群体的杂交黄颡鱼... 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苗种期子代两个体色分化群体的26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和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体色上的分化,两个群体的杂交黄颡鱼在脂鳍末端到尾鳍基的距离、尾柄长、眼径、眼间距、背刺长、胸刺长等特征上出现分化。不同形态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形态学特征聚类可区分两个群体,其中尾柄长/体长(C_(8))和眼径/头长(C_(17))性状为两个群体间判别力最高的性状,以此推导判别公式:黄色群体=0.933C_(8)+65.755C_(17)-14.754,黑色群体=7.744C_(8)+33.086C_(17)-10.416。本试验为杂交黄颡鱼性状分化群体的鉴定及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体色分化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两种杂交黄颡鱼的生长与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镕 韩林强 +2 位作者 艾丽 古勇明 蒋恩明 《水产养殖》 CAS 2016年第10期29-35,共7页
为评估两种杂交黄颡鱼生长和形态差异,以黄颡鱼早与乌苏里拟鳞♂、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为实验组,全雄黄颡鱼群体为对照组,进行同塘生长对比和形态学测量试验。结果显示,在3个杂交后代群体中,黄颡鱼早与瓦氏黄颡鱼♂... 为评估两种杂交黄颡鱼生长和形态差异,以黄颡鱼早与乌苏里拟鳞♂、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为实验组,全雄黄颡鱼群体为对照组,进行同塘生长对比和形态学测量试验。结果显示,在3个杂交后代群体中,黄颡鱼早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在5月龄和8月龄的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P〈0.05),分别为(15.72±7.19)g和(78.09±25.37)g,并且绝对增重率也高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分别为0.23g/d和0.70g/d。对形态特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差异系数,其值为0.01-0.65,表明3个杂交后代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处于种群间水平;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8.52%、17.57%、11.83%、11.29%,累计贡献率为69.23%;同时,利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绘制散点图,显示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古的杂交后代群体和全雄黄颡鱼群体基本重叠,而黄颡鱼早与乌苏里拟鳞♂的杂交后代群体偏离了全雄黄颡鱼群体,这一结果在聚类分析中更直观反映出来。由此可见,黄颡鱼早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生长速度表现最优,且体形更接近黄颡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杂交 体质量 形态性状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螺旋藻和叶黄素对杂交黄颡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体色异常调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翠 刘昊昆 +4 位作者 朱晓鸣 韩冬 金俊琰 杨云霞 解绶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4-1033,共10页
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grus vachelli♂)“黄优一号”[体重(4.79±0.01)g]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和叶黄素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 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grus vachelli♂)“黄优一号”[体重(4.79±0.01)g]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和叶黄素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及体色异常调控的影响。实验设计4组饲料,不添加任何色素源的对照组(Con),添加2%的螺旋藻组(Spirulina,SP),添加0.2%的叶黄素组(Lutein,Lut)及添加2%螺旋藻和0.1%溶血磷脂组(Spirulina+Lysophospholipids SPL)。720尾鱼随机放入12个缸,每缸60尾鱼,先使用对照组饲料投喂20d至体表颜色异常,再用4种饲料饲养35d,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处理组间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率(FR)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SP和SPL组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全鱼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实验鱼皮肤亮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SP和SPL组皮肤黄度和饱和度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同时,SP和SPL组背部皮肤红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PL组腹部皮肤红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P和SPL组腹部皮肤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另外3个处理组(P<0.05);各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PL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叶黄素和对照组(P<0.05);SP和SPL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另外2个处理组(P<0.05)。SP和SPL组的实验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叶黄素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黄颡鱼“黄优一号”在前期投喂缺乏色素的饲料造成体色异常后,在饲料中添加螺旋藻或配合添加溶血卵磷脂比叶黄素更有效的改善鱼体的体色,同时更能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叶黄素 杂交黄颡鱼 体色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双亲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佳佳 李杰 +5 位作者 张国松 王涛 尹绍武 唐忠林 茆健强 王若然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2-621,共10页
先从瓦氏黄颡鱼转录组EST序列筛选获得53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然后筛选出42对能在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中稳定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最终选用9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3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先从瓦氏黄颡鱼转录组EST序列筛选获得53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然后筛选出42对能在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中稳定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最终选用9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3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3个群体(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300、3.7697、3.064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970、0.7292、0.4492;3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803、0.6746、0.5696。杂交黄颡鱼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和良种选育潜力。其中杂交子代与母本黄颡鱼、父本瓦氏黄颡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006和1.8195,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对等,偏向母本一方,这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瓦氏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哈尼梯田稻-渔共作模式下杂交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昊俊 强俊 +3 位作者 徐钢春 陶易凡 包景文 徐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32-1242,共11页
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组,DY组)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CT组)下杂交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Pseudobagrus vachellii♂)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试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颡鱼肠... 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组,DY组)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CT组)下杂交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Pseudobagrus vachellii♂)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试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颡鱼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测序结果显示,CT组和DY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CT组相比,在门水平上DY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在属水平上DY组梭状芽孢杆菌属、Romboutsia属、Paludibacter属、Epulopiscium属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邻单胞菌属丰度显著下降。不同的养殖模式没有显著影响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Richness),但DY组拥有更高的微生物均匀度(Evenness)。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如下,CT组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厌氧菌丰度更高,DY组则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丰度更高。同时DY组肠道菌群相较于CT组具有更低的潜在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DY组黄颡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对疾病的抵抗力可能更强。水稻-黄颡鱼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更佳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稻-鱼综合种养 杂交黄颡鱼 肠道微生物
下载PDF
蝇蛆粉替代鱼粉对杂交黄颡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贺舒 孙俊霄 +3 位作者 袁勇超 樊启学 李明波 莫爱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3-581,共9页
研究旨在评估蝇蛆粉(MGM)替代鱼粉(FM)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1号"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6组等氮(粗蛋白42%)饲料,分别使用蝇蛆粉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分... 研究旨在评估蝇蛆粉(MGM)替代鱼粉(FM)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1号"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6组等氮(粗蛋白42%)饲料,分别使用蝇蛆粉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分别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将初始体重为(0.62±0.01) g的杂交黄颡鱼幼鱼随机分为6组,进行为期8周的投喂实验。实验结束时测定其生长性能、全鱼体组成和肝组织与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R和T-AOC)。结果显示:(1)与G0相比, G20与G40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G60、G80与G100组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与G0相比, G20与G40组的饲料系数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G60、G80与G100的饲料系数显著性升高(P<0.05)。不同替代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2)各替代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全鱼体组成与形体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3)G20组杂交黄颡鱼血清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略高于G0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CAT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G40中出现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GR与SOD活性、血清中SOD活性与T-AOC在G80组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蝇蛆粉可以替代40%的鱼粉并不会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蝇蛆粉 替代 生长性能 抗氧化酶
下载PDF
抗菌肽HBβ-C在全雄和杂交黄颡鱼对多子小瓜虫抗性差异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阳 王帅 +2 位作者 丹成 张义兵 梅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5-985,共11页
为研究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抗性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黄颡鱼... 为研究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抗性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黄颡鱼皮肤黏液蛋白质组,发现其血红蛋白源抗菌肽(HBβ-C)位于血红蛋白β链HBβ的碳端,共33个氨基酸。利用化学合成的不同浓度的HBβ-C肽段进行体外抗虫实验,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杀死滋养体、包囊体和掠食体阶段的多子小瓜虫,其中15μg/mL的HBβ-C能在3min内杀死所有滋养体。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在杂交黄颡鱼的鳃和皮肤组织中,HBβ的mRNA表达量高于全雄黄颡鱼;但在应对小瓜虫感染的过程中,全雄黄颡鱼的HBβmRNA转录水平快速提升,其表达水平和上升倍率显著高于杂交黄颡鱼。蛋白表达量分析显示,HBβ在全雄黄颡鱼鳃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杂交黄颡鱼。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抗菌肽HBβ-C特异地在红细胞中表达,可以分泌并附着在滋养体上。综上所述,相对于杂交黄颡鱼,全雄黄颡鱼中HBβ具有更高的翻译效率,可以更高效地应对多子小瓜虫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小瓜虫 全雄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 血红蛋白β链 抗菌肽 体外抗虫实验
下载PDF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雌雄差异判别 被引量:7
14
作者 武兆文 郑翔 +5 位作者 张佳佳 王涛 唐忠林 刘炜 周国勤 尹绍武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8-588,共11页
为研究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Pelteobagrus vachelli♂×P.fulvidraco♀)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对509尾杂交黄颡鱼11项计量性状(体长、全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体厚、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及11项标... 为研究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Pelteobagrus vachelli♂×P.fulvidraco♀)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对509尾杂交黄颡鱼11项计量性状(体长、全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体厚、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及11项标准化性状(肥满度、体长/头长、眼径/吻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尾柄长、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长/全长)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显示,杂交黄颡鱼的主要形态指标可以分为整体框架轮廓指标、肥瘦程度、眼间距特征、头部特征、尾部特征和身体前部T型结构特征6个方面,累积贡献率达76.36%。散点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体质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将326尾2龄杂交黄颡鱼和183尾3龄杂交黄颡鱼的11项计量性状与11项标准化性状逐步剔除,筛选出关于2龄鱼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眼径、体高/体厚和体长/全长8个变量,3龄鱼群体的全长和体质量2个变量,分别建立起性别判别函数。通过将数据代回方程中检验可得出2龄鱼综合正确率87.0%、3龄鱼综合正确率84.2%。t-检验结果显示,雌雄杂交黄颡鱼的主要差异集中在肥满度及外部轮廓指标上,雄鱼较雌鱼体型更宽、更长。上述差异性状和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杂交黄颡鱼性别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形态差异 雌雄判别 主成分分析 判别方程
下载PDF
杂交黄颡鱼新品种试养效果评估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立民 张韦 +6 位作者 刘肖莲 徐晓丽 姜巨峰 焦万明 阚峥 杨文颖 吴会民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2期100-104,共5页
为了改良天津地区养殖黄颡鱼种质,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于2019年引进杂交黄颡鱼新品种‘黄优1号’,采用性状比较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试验鱼的生长、抗病和产氮、磷情况。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幼鱼生长速度、增重率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 为了改良天津地区养殖黄颡鱼种质,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于2019年引进杂交黄颡鱼新品种‘黄优1号’,采用性状比较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试验鱼的生长、抗病和产氮、磷情况。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幼鱼生长速度、增重率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P<0.05),饵料系数低于普通黄颡鱼,但差异不明显(P>0.05);杂交黄颡鱼的主要死亡病因为体表溃烂和烂鳃,体表溃烂发病情况与普通黄颡鱼无明显差别(P>0.05),烂鳃发病情况明显重于普通黄颡鱼(P<0.05),而其他疾病发病情况明显小于普通黄颡鱼(P<0.05),试验总成活率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实验鱼体重增加1 kg,杂交黄颡鱼实验组尾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总磷的增量均显著低于普通黄颡鱼(P<0.05),总氮的增量虽然也小于普通黄颡鱼实验组,但比较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生长、抗病和单位增重产氮、磷量等性能较普通黄颡鱼优良,适合在天津地区推广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性状比较 生长 抗病 产氮 产磷
下载PDF
低蛋白饲料对杂交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转氨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贺舒 孙俊霄 +2 位作者 杨慧君 樊启学 袁勇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7,共9页
本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低蛋白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5组饲料,设置3个蛋白梯度(... 本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低蛋白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5组饲料,设置3个蛋白梯度(42%、37%和32%),分别记为对照组、LP1组和LP2组,并参照对照组饲料中赖氨酸与蛋氨酸含量,向LP1组和LP2组添加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记为LP1+AA组与LP2+AA组。将实验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等量投喂5组饲料,饲养8周后测定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指标、常规营养成分、转氨酶活性与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饲料相比,(1)LP1组与LP2组杂交黄颡鱼幼鱼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LP1+AA与LP2+AA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LP2组与LP2+AA组杂交黄颡鱼下丘脑GH、IGF-1及垂体GH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各实验组肌肉与全鱼的常规营养成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各实验组肝脏与血清中的AST活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LP2组血清中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LP1+AA组(P<0.05);(5)LP1+AA组肝脏与血清中SOD、CAT、T-AOC、MDA、ROS及肝脏中Cu/Zn-SOD、Mn-SOD、CAT mRNA相对表达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LP1组、LP2组和LP2+AA组血清中CAT活性及肝脏中T-AOC均显著降低(P<0.05);LP2组和LP2+AA组肝脏与血清中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Cu/Zn-SOD、CAT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低蛋白饲料 氨基酸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壳寡糖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与免疫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明波 沈凡 +5 位作者 崔庆奎 齐飘飘 王银海 张海龙 丁运敏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716,共10页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壳寡糖(COS)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Tachysurus fulvidraco♀×Tachysurus vachelli♂)生长性能、特异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分4组,壳寡糖有效剂量分别以0、40、80和120 mg/kg添加到饲料...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壳寡糖(COS)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Tachysurus fulvidraco♀×Tachysurus vachelli♂)生长性能、特异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分4组,壳寡糖有效剂量分别以0、40、80和120 mg/kg添加到饲料中,为期56d。结果显示:120 mg/kg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壳寡糖剂量增大,蛋白质效率(PER)变化趋势与FCR相反。同时,各剂量壳寡糖均能显著提高白细胞吞噬指数(PI,P<0.05);淋巴细胞转化率(LTR)随壳寡糖剂量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剂量达80 mg/kg后保持稳定(P>0.05);高剂量试验组(80和120 mg/kg)溶菌酶活力和IgM水平显著高于低剂量组(40 mg/kg)和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壳寡糖能显著提升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速度,降低饲料系数,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及淋巴细胞转化,并能提高体液免疫水平,建议有效剂量为80-12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杂交黄颡鱼 生长性能 特异及非特异免疫
下载PDF
精子密度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受精率、孵化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景颢 李杰 +7 位作者 付东勇 储明旭 张凯 王涛 尹绍武 唐忠林 茆健强 周国勤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为研究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不同精子密度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的影响,设置8组不同精子密度组(1.0×10^(3)~1.0×10^(6)个·mL^(-1))开展人... 为研究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不同精子密度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hybrid yellow catfish“Huangyou-1”)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的影响,设置8组不同精子密度组(1.0×10^(3)~1.0×10^(6)个·mL^(-1))开展人工授精实验。结果表明:当精子密度从1.0×10^(3)个·mL^(-1)提高到2.5×10^(4)个·mL^(-1)时,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均显著上升(P<0.05);当精子密度为5.0×10^(4)个·mL^(-1)时,受精率达到最大值为(88.8±2.0)%;当精子密度为2.5×10^(4)个·mL^(-1)时,孵化率及出苗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3.4±2.8)%和(79.4±4.6)%。最后,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确定了精子密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筛选出了最适精子密度,研究结果可为杂交黄颡鱼规模化高效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精子密度 受精率 孵化率 出苗率
下载PDF
低氧胁迫和恢复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肠道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景颢 李谣 +6 位作者 沈铭浩 杨智茹 张伟健 张凯 王涛 张国松 尹绍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98-1608,共11页
为探究低氧胁迫和恢复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1号”肠道组织的影响,研究运用酶活测定、HE染色、qRT-PCR、TUNEL检测及16S rRNA测序技术等方法,分析低氧胁迫[(1.0±0.1)mg/L]和恢复下[(7.0±0.5)mg/L]该鱼... 为探究低氧胁迫和恢复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1号”肠道组织的影响,研究运用酶活测定、HE染色、qRT-PCR、TUNEL检测及16S rRNA测序技术等方法,分析低氧胁迫[(1.0±0.1)mg/L]和恢复下[(7.0±0.5)mg/L]该鱼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组织结构形态、细胞凋亡及微生物组成变化。结果显示:(1)在低氧胁迫下肠道中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SH-Px)、能量代谢酶活性(LDH)、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升高,恢复溶氧后氧化应激反应也比较剧烈。(2)低氧胁迫阶段,肠道组织受损现象逐渐加剧,杯状细胞肿胀、黏膜层被侵蚀,恢复溶氧24h后,缺氧引起的生理变化并未得到明显改善。(3)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程度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9和p53)的表达量显著升高,bcl-2基因的表达量则减少。(4)低氧胁迫阶段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低氧胁迫72h的处理组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47.8%)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0.6%)的丰度最为优势,恢复溶氧后肠道菌群数量有所增加;KEGG功能预测显示,多数肠道微生物与代谢通路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解析低氧和恢复下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肠道组织内环境稳态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肠道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微生物组成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下载PDF
5个黄颡鱼家系组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钦 陈校辉 +5 位作者 蒋广震 王明华 张世勇 钟立强 刘文斌 潘建林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68-773,共6页
选取滆湖、石臼湖和太湖野生黄颡鱼亲本,设计建立5个繁育家系组,分别为自交组Ⅰ(G♂×G♀)、Ⅱ(S♂×S♀)和Ⅲ(T♂×T♀),杂交组Ⅳ(G♂×S♀)和Ⅴ(S♂×T♀)。家系组苗种培育至70 d时,每个家系组取鱼600... 选取滆湖、石臼湖和太湖野生黄颡鱼亲本,设计建立5个繁育家系组,分别为自交组Ⅰ(G♂×G♀)、Ⅱ(S♂×S♀)和Ⅲ(T♂×T♀),杂交组Ⅳ(G♂×S♀)和Ⅴ(S♂×T♀)。家系组苗种培育至70 d时,每个家系组取鱼600尾,设3个平行,开展养殖试验,试验时间60 d,试验结束时测量各家系组黄颡鱼体重,计算体重绝对增长率(AGRW)、增重率(WGR)、饲料系数(FCR)、存活率(SR)等,并测定胃肠道消化酶生化指标。试验表明:各家系组间AGRW、WGR、FCR及存活率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家系组Ⅳ的AGRW和WGR最高,分别为0.126±0.005、316.11±15.67,与其母本群体自交繁育家系组Ⅱ比较,在两个指标上均差异显著(p〈0.05)。家系组Ⅳ胃、肠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家系组淀粉酶活力、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得出,家系组Ⅳ(G♂×S♀),在饲料蛋白利用方面优于其他各组,促进了饲料利用和鱼体生长速度的提高,具有较好的生长表型,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优势繁育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杂交 生长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