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行弹性髓内钉固定手术对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及腕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1
作者 张杰 李军 +1 位作者 冯文贤 张坤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5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顺行弹性髓内钉固定手术(ESIN-A)在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DRMDJ)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60例DRMDJ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克氏针固定手术... 目的分析顺行弹性髓内钉固定手术(ESIN-A)在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DRMDJ)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60例DRMDJ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克氏针固定手术,观察组行ESIN-A,两组均术后观察3个月。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尺偏角与掌倾角、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视次数为(19.41±2.83)次,少于对照组的(24.35±3.6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腕背伸活动度、腕掌曲活动度、前臂旋前活动度、旋后活动度活动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60.59±4.25)°、(66.34±4.69)°、(46.35±3.98)°、(65.29±4.57)°、(20.68±3.79)°、(13.58±2.37)°,均大于对照组的(51.35±3.71)°、(52.67±3.18)°、(33.28±3.09)°、(54.36±3.49)°、(17.49±3.20)°、(10.41±1.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IN-A可提高DRMDJ骨折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加速腕关节功能恢复,且无严重并发症,临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并发症 腕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97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宫大方 郭小明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6期118-119,共2页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97例,取桡骨远端掌侧入路,自掌长肌腱桡侧进入,于桡骨的中外侧线上切断部分旋前方肌,显露骨折端及移位的骨块。直视下整复骨折,复位困难可...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97例,取桡骨远端掌侧入路,自掌长肌腱桡侧进入,于桡骨的中外侧线上切断部分旋前方肌,显露骨折端及移位的骨块。直视下整复骨折,复位困难可于相应背侧切口协助复位,牵引结合撬拨,矫正桡骨干骺端畸形,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桡骨茎突高度、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关节面解剖位置,安放长度合适的T型锁定加压钢板。锁定螺钉行远端骨折块固定。依据患者手术伤口的疼痛耐受程度,进行早期恢复性锻炼。结果:术后平均掌倾角11.4°±5.1°,平均尺偏角16.7°±3.2°,桡骨短缩、腕关节脱位情况均得以纠正。固定无松动,骨折无再移位,无感染、无肌腱神经损伤。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桡骨干骺端畸形
下载PDF
预成型弹性髓内钉固定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
3
作者 季泽娟 李振威 +3 位作者 孙克明 张春旭 李伟笠 郭占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846-1851,共6页
[目的]探讨预成型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ESIN)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distal radius diaphyseal metaphyseal junction fracture,DRDMJ)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80... [目的]探讨预成型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ESIN)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distal radius diaphyseal metaphyseal junction fracture,DRDMJ)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DRDMJ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透视下改良三维重建指导预成型逆行ESIN固定术(预成型组),40例采用透视下逆行ESIN固定术(未成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主动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5.0±3.5)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MEPS评分、Cooney腕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成型组随访期间发生术后骨折二次移位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成型组[例(%),4/40(10.0)vs 11/40(27.5),P=0.04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4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掌倾角(palmar tilt,PT)、尺偏角(radial inclination,RI)、桡骨茎突长度(radial length,RL)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4周、末次随访时预成型组PT[(8.9±2.4)°vs(7.6±2.1)°,P=0.012;(11.3±2.0)°vs(10.4±1.8)°,P=0.038]、RL[(7.6±2.1)mm vs(6.5±2.0)mm,P=0.019;(9.6±1.7)mm vs(8.8±1.8)mm,P=0.044]显著优于未成型组。[结论]预成型逆行ESIN固定术应用于儿童DRDMJ中,可改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对降低术后骨折二次移位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桡骨远端干骺连接处骨折 预成型弹性髓内钉 内固定 CT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倾斜型和粉碎型肱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4
作者 申向阳 贾国强 张思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2-866,共5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倾斜型和粉碎型肱骨远端干-骺交界区(distal humeral 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DHMDJ)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2例儿童DHMDJ骨折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倾斜型和粉碎型肱骨远端干-骺交界区(distal humeral 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DHMDJ)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2例儿童DHMDJ骨折临床资料,均行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5~12.0岁,平均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38 h,平均24.2 h。骨折类型:粉碎型18例,倾斜型4例。术前合并正中神经损伤1例、桡神经损伤1例。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评分标准评估患侧肘关节功能,测量健、患侧肘关节活动度并基于X线片测量健、患侧鲍曼角、髁干角,比较健患侧差异。结果术中骨折均闭合复位成功,手术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4例发生浅表感染,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3.8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Mayo标准获优15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5%。术前合并神经损伤者均逐渐自行恢复。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9~61 d,平均35.6 d;末次随访时,健、患侧鲍曼角和髁干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例出现轻度肘内翻畸形,其余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儿童倾斜型和粉碎型DHMDJ骨折,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骨折易于复位且复位后稳定性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外固定架 克氏针 内固定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5
作者 申向阳 贾国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617,共5页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distal humeral 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DHMDJ)骨折治疗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儿童DHMDJ横形骨折及内侧柱不稳定骨折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distal humeral 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DHMDJ)骨折治疗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儿童DHMDJ横形骨折及内侧柱不稳定骨折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儿童DHMDJ骨折在临床并不少见,其骨折线位置较高,往往具有多方向不稳定性,治疗上闭合复位困难,容易引起肘关节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等并发症。以往克氏针技术对于中、低位骨折疗效较好,但容易引起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弹性髓内钉适用于骨折线位置较高的横形骨折,然而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还可能导致医源性骺板损伤。外固定架是治疗DHMDJ骨折新方式,无论是横形骨折,还是内侧柱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均满意。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多集中于生物力学研究,疗效缺少高质量临床研究支持。结论儿童DHMDJ骨折治疗以恢复骨折解剖对位和防止复位丢失为最终目的,内固定物选择取决于骨折线位置和骨折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 骨折 内侧柱 治疗 儿童
原文传递
三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志林 刘朝宇 +5 位作者 贾国强 孟连 蒋健一 马海龙 孙军 徐文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57-662,共6页
目的比较顺行弹性髓内钉固定(ESIN-A)、逆行克氏针固定(KW-R)和逆行精准塑形弹性髓内钉固定(ESIN-RPS)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DRMDJ)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骨科和安徽医科大... 目的比较顺行弹性髓内钉固定(ESIN-A)、逆行克氏针固定(KW-R)和逆行精准塑形弹性髓内钉固定(ESIN-RPS)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DRMDJ)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骨科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DRMDJ骨折患儿资料。男64例, 女48例;年龄(8.4±2.3)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3组:ESIN-A组36例, KW-R组52例, ESIN-RPS组24例。比较三组患儿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复位后即刻正、侧位X线片上骨折对位率与残余成角;比较术后1年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三组患儿手术时间KW-R组[(71.2±9.2) min]最长, ESIN-A组[(65.1±13.1) min]其次, ESIN-RPS组最短[(51.7±17.1) min];术中透视次数KW-R组[(13.9±6.3)次]最多, ESIN-A组[(9.0±2.8)次]其次, ESIN-RPS组最少[(6.4±2.0) min];正、侧位X线片上对位率ESIN-RPS组最佳(93.1%±4.6%、95.2%±3.3%), KW-R组其次(82.1%±11.0%、88.1%±7.4%), ESIN-A组最差(80.4%±9.9%、86.7%±6.9%), 残余成角ESIN-RPS组最小(3.3°±1.8°、2.9°±2.1°), ESIN-A组其次(5.2°±1.0°、5.0°±3.2°), KW-R最大(6.6°±1.6°、7.5°±2.7°), 以上项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IN-A组切口长度[(1.8±0.3) cm]显著大于ESIN-RPS组[(1.4±0.2) cm], 术中失血量[(8.3±2.2) mL]显著多于ESIN-RPS组[(5.5±1.6) 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ESIN-RPS组、ESIN-A组和KW-R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优率分别为95.8%(23/24)、86.5%(31/36)和86.1%(46/5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W-R组和ESIN-A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5.0%, 13/52)和(25.0%, 9/36)]显著高于ESIN-RPS组(4.2%, 1/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SIN-A、KW-R术式相比, ESIN-RPS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辐射少、正侧位对位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可作为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治疗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儿童 骨折固定术 骨钉 干骺交界区
原文传递
顺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7
作者 陆景元 王加宽 +6 位作者 赵鹏 吴星 盛春勇 陈智博 李俊 王玉欢 李德宇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distal radius diaphyseal metaphyseal junction fracture, DRDMJ)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采用顺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5例儿童DRDMJ, 所有病例... 目的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distal radius diaphyseal metaphyseal junction fracture, DRDMJ)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采用顺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5例儿童DRDMJ, 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 合并尺骨骨折21例。手术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 复位后将预弯的弹性髓内钉顺行插进髓腔固定骨折端, 复位失败行克氏针撬拨辅助复位。本组克氏针撬拨辅助复位9例, 同时行尺骨弹性髓内钉顺行固定18例。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 平均15个月;愈合时间4~6周, 平均5.2周;无一例延迟愈合与畸形愈合, 无一例骨骺及神经损伤, 无一例钉尾激惹症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优23例, 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儿童DRDMJ复位固定困难, 采用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复位后弹性髓内钉符合桡骨的生理学特征, 具有创伤小、对骨骺生长干预少等优点, 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儿童 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弹性髓内钉技术
原文传递
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生物力学的比较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麒麟 Allieu Kamara +2 位作者 王恩波 刘天婧 李建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9期917-920,共4页
目的比较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复合人工骨36根,模拟制作高、中、低位骨干-干骺端交界区横行骨折线,对不同骨折模型分别行克氏针、单臂外固定架和弹性髓内钉固定,并将模型骨安装在计... 目的比较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复合人工骨36根,模拟制作高、中、低位骨干-干骺端交界区横行骨折线,对不同骨折模型分别行克氏针、单臂外固定架和弹性髓内钉固定,并将模型骨安装在计算机控制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屈曲、伸直、外翻、内翻应力试验,将模型安装在机电扭力试验机上,进行内旋转、外旋转应力试验,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力学稳定性。结果高位骨折模型采用弹性髓内针固定力学稳定性最佳,中位骨折采用3枚交叉克氏针(1枚内侧克氏针和2枚外侧克氏针)固定力学稳定性最佳,低位骨折采用枚交叉克氏针(1枚内侧克氏针和2枚外侧克氏针)固定力学稳定性最佳。结论弹性髓内钉固定对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上半区(高、中位骨折线区间)骨折的整体稳定性最好,而克氏针固定在稳定下半区(中、低位骨折线区间)骨折方面稳定性最好。2枚外侧针固定、1枚内侧针固定可以获得最佳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骨干干骺端交界区 生物力学 内固定 儿童
原文传递
逆行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董展 张志群 +4 位作者 唐凯 楼跃 林刚 孙祥水 郑朋飞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探讨逆行弹性髓内针(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逆行ESIN技术治疗的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共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 目的探讨逆行弹性髓内针(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逆行ESIN技术治疗的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共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0~13.2岁,平均6.4岁;左侧9例,右侧5例。术中在骨折闭合/切开复位基础上,选取直径合适大小ESIN 2枚,预弯后分别由肱骨远端内、外侧穿入肱骨骨髓腔,直至肱骨近侧干骺端。术后采用肩外展支架或者长臂石膏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检查,测量术毕即时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Baumann角及观察侧位片肱骨前缘是否通过肱骨小头,分析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同时按照Flynn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本组14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0~27个月,平均18.4个月,术毕即时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Baumann角均在正常范围,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位片肱骨前缘线均通过肱骨小头。按照Flynn功能评分,优13例,良1例。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感染、髓内针移位,未出现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逆行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 弹性髓内针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