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不安”到“不忍”——孟子对孔子人己思想的发展 |
吴先伍
|
《云梦学刊》
|
2024 |
0 |
|
2
|
孔子仁学中的“他人” |
吴兴华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3
|
老子哲学中的他人 |
吴先伍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3
|
|
4
|
“他者”视阈下“I”在惠特曼《草叶集》中的多重意象研究 |
郭英杰
赵青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1
|
|
5
|
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看跨文化研究 |
李瑾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6
|
从他者到我者: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的对外交往 |
马一舟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7
|
巴赫金“躯体理论”初探 |
周泉根
秦勇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8
|
原生态智慧的“他者”想像与文化多样性 |
李霞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9
|
舍勒情感现象学的他者观 |
王欢欢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0
|
经济信用观合理性的追寻与经济信用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
肖士英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1
|
英语文化的小我本位主义与汉语文化的大我本位主义——不同文化价值观在语言中的投影 |
罗文翠
|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2
|
困在文化夹缝中的“他者”——《无声告白》评析 |
殷燕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7
|
|
13
|
从成长中的“他者”到“自我”实现——论《无声告白》中的伦理叙事 |
迟秋雅
|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1
|
|
14
|
论《我想结婚时就结婚》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
黄坚
王小艳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5
|
“读图”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问题——从“看”与“被看”说起 |
耿爱先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6
|
道德他律:我的道德重建的社会政治前提 |
唐代兴
|
《伦理学研究》
|
2007 |
3
|
|
17
|
相遇他者——布伯关于“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 |
马小茹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8
|
对话自我:动态的多重立场空间的自我观 |
吕仁慧
李明
|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9
|
跨文化传播中“我”与“他者”的关系研究 |
宗丹青
韦储学
|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5 |
1
|
|
20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他者形象与民族认同 |
樊义红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