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不安”到“不忍”——孟子对孔子人己思想的发展
1
作者 吴先伍 《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都涉及自我与他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差别:“不安”是以他者为中心的,正是他人的悲惨处境激发了我的不安,我为他人感到不安;“不忍”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忍是一种自我的内在能力,我们之所以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之所以对他人做出仁义之举,是因为我们怀有不忍之心。因此,孟子把孔子的“不安”转换成“不忍”,实际上是强化了自我的道德主体地位,使得自我在道德上具有主体性。不过,这也容易使道德变成自我对他人的强加,这些都对中国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忍 不安 孔子 孟子 人己关系
下载PDF
孔子仁学中的“他人”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兴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4,共5页
由于孔子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来展开自己的仁学理论,仁学就必然会直接讨论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仁学可以被看作是一门人己之间的学问。孔子对于自我的否定,实际上是为了给他人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我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保证他人在... 由于孔子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来展开自己的仁学理论,仁学就必然会直接讨论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仁学可以被看作是一门人己之间的学问。孔子对于自我的否定,实际上是为了给他人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我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保证他人在被接纳的过程中不被自我所裁剪。而孔子对于自我的强调,是要敦促人们勇敢地承担起对于他人的责任,因为为他人承担责任既是不可推卸的天命,也是我们无法偿清的债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下载PDF
老子哲学中的他人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先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77-81,共5页
尽管受到中国传统哲学表达方式的影响,老子很少直接论及他人,但老子哲学中确实存在他人,不过他人处于一种隐匿的状态。由于他人与自我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他人对我保持着高度的神秘性。所以,人们无法将他人纳入自我当中,使他人变成另外一... 尽管受到中国传统哲学表达方式的影响,老子很少直接论及他人,但老子哲学中确实存在他人,不过他人处于一种隐匿的状态。由于他人与自我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他人对我保持着高度的神秘性。所以,人们无法将他人纳入自我当中,使他人变成另外一个我或自我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自我只能为他人让出空间,让其自行展现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他人
下载PDF
“他者”视阈下“I”在惠特曼《草叶集》中的多重意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英杰 赵青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34-38,45,共6页
"I"是《草叶集》中最富争议性的字眼之一。本文借助雅克?拉康的"他者"理论,从"他者"语境出发,对《草叶集》中的"I"进行剖析和解读,对"I"所蕴含的多重意象进行直观透视。因为"他... "I"是《草叶集》中最富争议性的字眼之一。本文借助雅克?拉康的"他者"理论,从"他者"语境出发,对《草叶集》中的"I"进行剖析和解读,对"I"所蕴含的多重意象进行直观透视。因为"他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可以代表意象本身,而且是所有欲望发生的场所,同时决定着话语的主体,所以"I"在《草叶集》里已不是简单的惠特曼"在场"的反映,而是积极融合了"他者"的"出场",即诗人惠特曼以外的"镜像"。这就使"I"具有了消解"主体"意义的功能。"主体"意义发生变异,意义本身也就被模糊和解构,"I"也就有了多重指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曼 《草叶集》 “I” 他者 多重意象
下载PDF
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看跨文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瑾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06,共5页
传统跨文化研究方法因其二元论的简单极性而受到质疑。文化涉及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跨文化研究就是研究不同文化符号意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跨文化研究需要一个立体的互动视域。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从自我出发,关注他者,试图揭示语... 传统跨文化研究方法因其二元论的简单极性而受到质疑。文化涉及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跨文化研究就是研究不同文化符号意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跨文化研究需要一个立体的互动视域。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从自我出发,关注他者,试图揭示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的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跨文化研究探讨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观念、行为、文化的异同及其因果关系的目的一致。将符号互动论用于跨文化研究,虽未尽完善,但可以为之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互动论 对话 自我 他者 跨文化研究
下载PDF
从他者到我者: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的对外交往 被引量:1
6
作者 马一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0-138,共9页
古代埃及人很早就建立了我者与他者的族群概念,用以区分埃及人与非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中上游的努比亚人则是埃及人眼中的他者,但是努比亚人长期受到埃及文明的熏陶,接受并吸收了埃及文化,建立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 古代埃及人很早就建立了我者与他者的族群概念,用以区分埃及人与非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中上游的努比亚人则是埃及人眼中的他者,但是努比亚人长期受到埃及文明的熏陶,接受并吸收了埃及文化,建立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第二十五王朝的统治者们顺应埃及原有的统治方式,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上,力图恢复埃及昔日的辉煌。在努比亚人统治的过程中,努比亚人由他者转变成了我者,融入了埃及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者 他者 努比亚人 埃及第二十五王朝 对外交往
下载PDF
巴赫金“躯体理论”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泉根 秦勇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8-21,39,共5页
巴赫金把躯体分为内在躯体与外在躯体。"我与他人"成为构建内在与外在躯体的重要参与因素。而在人与人的交往对话中,人群又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巨大躯体"。躯体和物质世界具有天然的开放性的交换关系,躯... 巴赫金把躯体分为内在躯体与外在躯体。"我与他人"成为构建内在与外在躯体的重要参与因素。而在人与人的交往对话中,人群又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巨大躯体"。躯体和物质世界具有天然的开放性的交换关系,躯体成为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沟通的中介。巴赫金所阐释的"躯体"是一种价值向度上的"躯体",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重要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躯体 外在躯体 我与他人 价值
下载PDF
原生态智慧的“他者”想像与文化多样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霞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63,共4页
现代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原生态智慧成为当前研究较多的一个主题。原生态智慧的神话其实是"他者"与"我者"合谋的产物,通过"他者"想像得以构建。但"他者"的智慧同样可以为"我者"... 现代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原生态智慧成为当前研究较多的一个主题。原生态智慧的神话其实是"他者"与"我者"合谋的产物,通过"他者"想像得以构建。但"他者"的智慧同样可以为"我者"的前行提供参考,而通过"他者"与"我者"的互渗来保持文化多样性,不失为一条可选择的较为可靠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智慧 他者 我者 文化多样性
下载PDF
舍勒情感现象学的他者观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欢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不同于传统哲学从认知的角度探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舍勒主要从情感来探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他从认知、同感和爱三种关系论证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关系,并隐含地把这种情感关系运用到大众、生命共同体、社会和教会的划分上,以支持他的现... 不同于传统哲学从认知的角度探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舍勒主要从情感来探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他从认知、同感和爱三种关系论证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关系,并隐含地把这种情感关系运用到大众、生命共同体、社会和教会的划分上,以支持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情感 自我-他人
下载PDF
经济信用观合理性的追寻与经济信用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士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44,共8页
经济信用现实危机的实质,是现实经济信用观合理性危机的表现。消除经济信用现实危机的思想前提在于摆脱种种片面的经济信用观,建构起以人生存的完整自由为根本取向的人文本位的经济信用观。而提高经济信用水平的关键,则在于依托于合理... 经济信用现实危机的实质,是现实经济信用观合理性危机的表现。消除经济信用现实危机的思想前提在于摆脱种种片面的经济信用观,建构起以人生存的完整自由为根本取向的人文本位的经济信用观。而提高经济信用水平的关键,则在于依托于合理的信用观,着眼于人主体性与受动性的矛盾统一关系,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中,培育起经济行为人自觉守信的内在意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信用观 人文本位 守信意识 功利思想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英语文化的小我本位主义与汉语文化的大我本位主义——不同文化价值观在语言中的投影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文翠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91-92,共2页
中国文化强调他人的利益,英语文化尊重个体的愿望。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汉英语言中。
关键词 个体 自我 英语文化 汉语文化 小我本位主义 大我本位主义 文字 思想观念
下载PDF
困在文化夹缝中的“他者”——《无声告白》评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殷燕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76,共5页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探索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华裔小说的主题,讲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发生的悲剧故事。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探索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华裔小说的主题,讲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发生的悲剧故事。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逼真再现了身处文化夹缝中的"他者"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绮诗 《无声告白》 华裔文学 他者 文化混杂空间
下载PDF
从成长中的“他者”到“自我”实现——论《无声告白》中的伦理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迟秋雅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1-45,共5页
运用叙事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生代作家伍绮诗的成名作、代表作《无声告白》,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伦理关系,探究当代华裔所处的伦理困境和追寻自我身份的历程,以此审视现代美国华裔作家的伦理取向。研究发现,《无声告白》独特的叙... 运用叙事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生代作家伍绮诗的成名作、代表作《无声告白》,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伦理关系,探究当代华裔所处的伦理困境和追寻自我身份的历程,以此审视现代美国华裔作家的伦理取向。研究发现,《无声告白》独特的叙事设计蕴涵着复杂的伦理意义,该小说突破性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方法,通过悲剧式的悬疑开场引出三代人追寻身份、渴求认同的故事。伍绮诗的小说记录了华裔家庭融入美国社会的困难、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障碍,以及个体在“他者”期待中迷失自我的痛苦成长并最终寻求身份认同,实现从“他者”到“自我”的蜕变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伦理 《无声告白》
下载PDF
论《我想结婚时就结婚》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14
作者 黄坚 王小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114-115,118,共3页
肯尼亚剧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认为,非洲本族文化就是因为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而支离破碎。在戏剧《我想结婚时就结婚》中他对欧洲外来文化侵蚀本族文化的行为及后果提出了批评。通过刻画剧中人物在外来文化入侵所造成的生存... 肯尼亚剧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认为,非洲本族文化就是因为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而支离破碎。在戏剧《我想结婚时就结婚》中他对欧洲外来文化侵蚀本族文化的行为及后果提出了批评。通过刻画剧中人物在外来文化入侵所造成的生存困境面前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恩古吉希望观众和读者了解,在外来文化对本族文化造成伤害的时候,必须要坚定自己的民族立场,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摆脱殖民地的奴役和伤害并拥有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想结婚时就结婚》 外来文化 本土文化 民族文化认同
下载PDF
“读图”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问题——从“看”与“被看”说起
15
作者 耿爱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39-42,共4页
"读图"语境下,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由"我看"向"他看"的转变,使审美的"建构"先于审美的"发现";二是由看"图"向"看"本身的倒转,使审美之"... "读图"语境下,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由"我看"向"他看"的转变,使审美的"建构"先于审美的"发现";二是由看"图"向"看"本身的倒转,使审美之"看"本身呈现为复杂的结构性存在。基于此,对大学生审美教育过程中的"看"——谁在看、看什么及如何看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使我们认为"读图"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问题式已发生转换,这为审美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图 审美教育 我看 他者
下载PDF
道德他律:我的道德重建的社会政治前提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代兴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2期36-40,共5页
在我的道德处于社会性解构之道德境遇中,道德他律是社会道德重建的基本方式。道德他律的存在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担当起道德他律的社会重任,其前提是政府要成为道德的政府并获得其道德的道德形象和引导力量。这要求政府... 在我的道德处于社会性解构之道德境遇中,道德他律是社会道德重建的基本方式。道德他律的存在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担当起道德他律的社会重任,其前提是政府要成为道德的政府并获得其道德的道德形象和引导力量。这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在普遍人道、平等、公正的政治原则和政府道德优先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权力分散、制约、均衡的权力分配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实践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他律 道德典范 有限绝对权力 “我→你”利益权利政府道德优先原则
下载PDF
相遇他者——布伯关于“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
17
作者 马小茹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6-22,共7页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在与"他者"的相遇-分离的经历中,生成了其独特的"他者"哲学:"我-它"分离关系中只有生存,没有人生;真实的人生皆在"我-你"相遇关系之中,在相遇关系中,一切"他者"都是"你",都是"永恒之你"的洞见者、表现者;你为在而需要上帝,上帝为你生之意义而需要你;在你我之间的相遇人生中有圣神的意义。布伯的"他者"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又局限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伯 他者 永恒之你(上帝) 相遇
下载PDF
对话自我:动态的多重立场空间的自我观 被引量:4
18
作者 吕仁慧 李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61-1466,共6页
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DST)由赫尔曼斯(Hubert J.M.Herman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汇通了詹姆斯主/客我区分和后现代叙事理念,受复调小说启发,将自我解构成"动态的内外立场交织对话的想象空间"。对话自... 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DST)由赫尔曼斯(Hubert J.M.Herman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汇通了詹姆斯主/客我区分和后现代叙事理念,受复调小说启发,将自我解构成"动态的内外立场交织对话的想象空间"。对话自我阐明了外在他者通过自我立场(I-position)参与自我的建构和发展,自我的多重立场性和内在对话对人格的塑造正在成为实证研究的新热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可用于说明对话自我的动态发展,超越了科学研究范式下对自我的认识。未来研究应关注理论缺陷,重视对主我(I)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借鉴东方心理学思想,寻找"主体何以研究自身"的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自我 对话 立场 他者 主我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中“我”与“他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宗丹青 韦储学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92-96,共5页
文化传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言语或者非言语的交流,如何正确处理"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文章指出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往往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不利影响;研... 文化传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言语或者非言语的交流,如何正确处理"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文章指出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往往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了"我"如何与"他者"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出了跨文化传播应从主体性过渡到主体间性,进而过渡到"互惠性理解",从而真正处理好"我"与"他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我” “他者” 文化认同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互惠性理解
下载PDF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他者形象与民族认同
20
作者 樊义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8-44,共7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往往通过对他者形象的塑造来建构民族认同,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对话模式、对比模式、冲突模式和镜像模式。它们分别体现出不同的建构机制和策略,但在对其作总体观照时又能发现一些颇有意味的现象。
关键词 他者形象 我者形象 民族认同 建构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