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棱柄马鞍菌的生境调查及形态学研究
1
作者 李云霞 李青 +2 位作者 韩鹏远 张锁峰 柴美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43-46,共4页
为了明确棱柄马鞍菌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而为棱柄马鞍菌的驯化栽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调查了山西岢岚地区马鞍菌发生处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测定了土壤养分含量,并进行了马鞍菌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山西,棱柄马鞍... 为了明确棱柄马鞍菌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而为棱柄马鞍菌的驯化栽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调查了山西岢岚地区马鞍菌发生处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测定了土壤养分含量,并进行了马鞍菌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山西,棱柄马鞍菌发生在夏末秋初降雨过后的针叶林、次生林中,气温在10~27℃,土壤pH呈中性偏碱性,且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pH无显著差异。同时,根际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因此,在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更容易发生马鞍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柄马鞍菌 生态环境 土壤养分 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甘薯和Ipomoea lacunosa的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再生及鉴定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庆昌 米凯霞 +2 位作者 周海鹰 马彪 翟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29-535,共7页
用PEG融合法融合甘薯品种高系14号和近缘野生种Ipomoea lacunosa的原生质体,将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在含有0.05mg/L 2,4 D和0.5mg/L KT的改良MS培养基中,4~5天后融合原生质体发生第一次细胞分裂。培养12周后,形成直径达1~2mm的小愈伤组织... 用PEG融合法融合甘薯品种高系14号和近缘野生种Ipomoea lacunosa的原生质体,将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在含有0.05mg/L 2,4 D和0.5mg/L KT的改良MS培养基中,4~5天后融合原生质体发生第一次细胞分裂。培养12周后,形成直径达1~2mm的小愈伤组织。将这些小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0.05 mg/L 2,4-D和0.5mg/L KT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迅速增殖。将其中的70个愈伤组织培养在添加3.0mg/L BAP的MS培养基上,并进一步培养在MS基本培养基上,获得9株再生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和RAPD分析表明,其中2株再生植株(KL1和KL3)为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lacunosa 体细胞杂种 植株再生 育种
下载PDF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及其近缘野生种原生质体的植株再生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庆昌 王晶珊 +1 位作者 国分祯二 佐藤宗治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5-28,T002,共5页
对甘薯品种高系14号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 L、和I.lacunosa L,进行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从离体培养植株的叶柄分离出原生质体,将其培养在含有0.05mg/L 2,4-D和0.5mg/L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从原生质体获得了高频率的愈伤组织。培... 对甘薯品种高系14号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 L、和I.lacunosa L,进行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从离体培养植株的叶柄分离出原生质体,将其培养在含有0.05mg/L 2,4-D和0.5mg/L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从原生质体获得了高频率的愈伤组织。培养8-12周后,将直径达2—3mm的小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0.05mg/L 2,4-D的MS培养基上。转移3-6周后,将愈伤组织进一步转移到添加吲哚乙酸(IAA)和6-苄基嘌呤(BAP)的MS培养基上,一些愈伤组织再生出植株。未再生植株的愈伤组织进一步在MS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它们也再生出植株。本研究从I.triloba原生质体获得高频率的植株再生;首次从I.lacunosa原生质体再生出植株;从高系14号原生质体也再生出完整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下载PDF
山西木耳蘑学名考证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尚 徐莉娜 +3 位作者 张生万 李艳婷 周林 刘晓钢 《中国食用菌》 2017年第4期15-17,共3页
"木耳蘑"是一种比较好吃的野生子囊菌,在新疆南部和山西北部颇为著名,味道鲜美,质地细腻,在可食的子囊菌中属上乘之品,但因其学名比较混乱,给同类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采用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鉴... "木耳蘑"是一种比较好吃的野生子囊菌,在新疆南部和山西北部颇为著名,味道鲜美,质地细腻,在可食的子囊菌中属上乘之品,但因其学名比较混乱,给同类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采用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证明"木耳蘑"的学名是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子囊菌 木耳蘑 棱柄马鞍菌
下载PDF
两种国产新记录植物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法曾 宋葆华 鲁艳芹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共2页
报导了两种国产新记录植物 :1 .薄叶苋 ( Amaranthus tenuifolius Willd.) ;2 .野甘薯 ( Ipomoea la-cunose L .)
关键词 新记录植物 薄叶苋 野甘薯 中国 山东
下载PDF
采用ICP-AES法测定棱柄马鞍菌中无机元素含量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莉娜 郭尚 +3 位作者 李艳婷 周林 刘晓钢 张生万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1763-1765,1800,共4页
采用ICP-AES法对棱柄马鞍菌无机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以分析山西省芦芽山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和菌丝体中的无机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和菌丝体中的无机元素含量相当,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安... 采用ICP-AES法对棱柄马鞍菌无机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以分析山西省芦芽山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和菌丝体中的无机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和菌丝体中的无机元素含量相当,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可用棱柄马鞍菌菌丝体代替子实体进行生产和再加工,以填补目前棱柄马鞍菌人工驯化栽培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柄马鞍菌 无机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子实体 菌丝体
下载PDF
棱柄马鞍菌粗提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清清 图力古尔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51,69,共4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和乙醇浓度对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粗提物得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其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表明:棱柄马鞍菌粗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h、料液比1∶30...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和乙醇浓度对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粗提物得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其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表明:棱柄马鞍菌粗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h、料液比1∶30和乙醇终浓度此时粗提物得率为(5.8±0.5)%。随粗提物浓度增加,清除率逐渐增大,当浓度为10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为(61.5±0.6)%;当浓度为5m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为(67.6±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柄马鞍菌 粗提物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Ipomoea lacunosa种间体细胞杂种的特性鉴定和遗传组成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贾礼聪 翟红 +3 位作者 何绍贞 孙亚萍 杨育峰 刘庆昌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9-848,共10页
以甘薯(Ipomoea batatas)品种‘徐薯18’(2n=6x=90)及其近缘野生种I.lacunosa(K61,2n=2x=30)的种间体细胞杂种XL1为材料,利用形态学与细胞学分析、酯酶同工酶、重金属离子胁迫的离体鉴定、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 以甘薯(Ipomoea batatas)品种‘徐薯18’(2n=6x=90)及其近缘野生种I.lacunosa(K61,2n=2x=30)的种间体细胞杂种XL1为材料,利用形态学与细胞学分析、酯酶同工酶、重金属离子胁迫的离体鉴定、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等技术对XL1的特性和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XL1对铝和铬的耐受性显著高于‘徐薯18’,胁迫条件下,XL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徐薯18’,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徐薯18’。XL1的基因组含有双亲的特异条带和改变的条带,XL1的胞嘧啶甲基化位点由双亲的特异位点和改变的位点组成,XL1中‘徐薯18’特异的基因组条带和甲基化位点比例显著高于I.lacunosa的比例。XL1具有与‘徐薯18’相同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组成。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体细胞杂交在甘薯遗传改良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甘薯近缘野生种中的有益基因发掘,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甘薯栽培种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i.lacunosa 体细胞杂种 特性鉴定 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
原文传递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清清 图力古尔 包海鹰 《菌物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239-244,共6页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和现代光谱技术对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并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是麦角甾-5,22-二烯-3β-醇(1)、麦角甾醇-3-O-β-D-葡萄糖苷(2)、麦角甾醇(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和现代光谱技术对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并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是麦角甾-5,22-二烯-3β-醇(1)、麦角甾醇-3-O-β-D-葡萄糖苷(2)、麦角甾醇(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苯甲酸(5)、3,7-二甲基-正辛基3α醇-1-苯甲酸酯(6)、腺嘌呤核苷酸(7)、尿嘧啶(8)、甘露醇(9)、Withaferin A(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柄马鞍菌 分离纯化 化合物
原文传递
棱柄马鞍菌仿生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长宏 严丰成 《林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4期42-43,共2页
通过对野生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引种研究,分离出优良棱柄马鞍菌菌种,并在原始云杉(Picea asperata)林下仿生种植,既提高了棱柄马鞍菌野生资源量,并掌握了其仿生种植技术,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下产业发展,还有效推... 通过对野生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引种研究,分离出优良棱柄马鞍菌菌种,并在原始云杉(Picea asperata)林下仿生种植,既提高了棱柄马鞍菌野生资源量,并掌握了其仿生种植技术,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下产业发展,还有效推动了棱柄马鞍菌野生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柄马鞍菌 Helvella lacunosa 云杉林 Picea asperata 仿生种植 林下产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