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形态学特征以及瘤体、瘤周表观弥散系数预测不同级别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葛学 朱雨蒙 +4 位作者 朱丽平 董玉莹 孟闫凯 段瑾 汪秀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MRI形态学特征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WHO2-3级)、WHO4级高胶质瘤IDH-1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100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影像检查资料,其... 目的探讨MRI形态学特征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WHO2-3级)、WHO4级高胶质瘤IDH-1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100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影像检查资料,其中2-3级44例(IDH-1突变型32例,野生型12例)、4级56例(IDH-1突变型10例,野生型46例)。比较测得的ADC相关参数值以及常规MRI形态学特征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之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在较低级别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通常无强化或轻度强化,与IDH-1野生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较低级别和WHO4级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与IDH-1野生型的tADCmean、tADCmin、rADCt/C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以tADCmin、tADCmean对IDH-1突变的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59、0.763。瘤周ADC参数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RI形态学特征以及表观弥散系数对预测胶质瘤的IDH-1基因突变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较低级别胶质瘤 idh-1表观弥散系数 MRI
下载PDF
影像组学联合表观弥散系数评估低级别脑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状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军 程海平 +1 位作者 毛椿平 刘余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3期1132-1139,共8页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低级别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状态。方法回顾性纳入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05—2020-12入院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基于患者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转为...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低级别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状态。方法回顾性纳入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05—2020-12入院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基于患者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转为表观弥散系数图,分别计算患者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将IDH-1野生型患者与突变型患者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基于训练组患者按照IDH-1是否突变为研究目的,对影像组学参数进行特征降维,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_score),最后联合病灶ADC值构建影像联合模型评估IDH-1是否突变,并采用Hosmer-Lemeshow以及临床决策线分析联合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基于训练组中所有患者的影像组学特征以IDH-1是否突变为分类标签采用LASSO进行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取最小惩罚系数Logλ=0.0052对应的特征集合,共15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_score。训练组中以及测试组中IDH-1野生型患者Rad_score低于IDH-1突变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5 vs 0.0018)。联合训练组患者病灶ADC和Rad_score以IDH-1是否突变为研究目的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Imagemodel,训练组中Imagemodel的AUC值>ADC>Rad_score(0.98 vs 0.95 vs 0.83),测试组中Imagemodel的AUC值>ADC>Rad_score(0.99 vs 0.97 vs 0.83)。结论ADC联合影像组学构建影像联合模型可协助临床术前评估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IDH-1的突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别脑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1 表观弥散系数 影像组学
下载PDF
TBC1结构域家族成员15蛋白、最小表观扩散系数对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郝晓伟 赵亚超 +1 位作者 米建强 范波 《癌症进展》 2021年第16期1690-1693,共4页
目的探讨TBC1结构域家族成员15蛋白(TBC1D15)、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2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患者5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76例,分析不同分级脑胶质瘤组织中TBC1D15蛋白、最小AD... 目的探讨TBC1结构域家族成员15蛋白(TBC1D15)、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2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患者5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76例,分析不同分级脑胶质瘤组织中TBC1D15蛋白、最小ADC值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TBC1D15、最小ADC值对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TBC1D15蛋白积分光密度(IOD)明显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P﹤0.01),最小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P﹤0.01)。截至2021年6月,132例脑胶质瘤患者中,死亡52例,生存80例,死亡脑胶质瘤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TBC1D15蛋白IOD值明显高于生存患者(P﹤0.01),最小ADC值明显低于生存患者(P﹤0.01)。TBC1D15蛋白IOD值、最小ADC值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的AUC分别为0.883和0.848,此时的最佳截断值为0.99和1.11×10^(-3) mm^(2)/s。TBC1D15蛋白IOD值、最小ADC值预测脑胶质瘤患者死亡的AUC分别为0.913和0.888,此时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2和0.95×10^(-3) mm^(2)/s。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TBC1D15蛋白表达上调,但最小ADC值较低,在预测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C1结构域家族成员15 表观弥散系数 脑胶质瘤 预后
下载PDF
星形细胞瘤MRI扩散加权成像、肿瘤细胞密度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崔永鹏 舒畅 +2 位作者 朱雁兵 王欢 郁文芝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91-893,898,共4页
目的探讨高级别和低级别星形细胞瘤MRI DWI、肿瘤细胞密度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术后病理确诊的3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行MRI DWI检查,并计算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用Scion Image 4.0.3.2软件计算... 目的探讨高级别和低级别星形细胞瘤MRI DWI、肿瘤细胞密度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术后病理确诊的3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行MRI DWI检查,并计算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用Scion Image 4.0.3.2软件计算肿瘤细胞密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平均ADC值高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0,P<0.001)。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平均细胞密度值明显大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5,P<0.01)。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均有HIF-1α表达,其表达强度分别为(20.08±10.01)%、(47.91±19.03)%。肿瘤ADC值与HIF-1α标记指数、肿瘤细胞密度值呈显著负相关(r=-0.756、-0.617,P<0.001),HIF-1α和肿瘤细胞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0.622,P<0.001)。结论 ADC值有助于初步判定星形细胞瘤的性质,对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有一定的鉴别价值。HIF-1α在星形细胞瘤中的作用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肿瘤细胞 细胞计数 缺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不同临床分期的HIV患者的全脑弥散张量分析
5
作者 王娟(译) 周义成(校)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期3-3,共1页
目的:据报道HIV-1感染的患者,尤其在晚期患者中,脑白质的改变是主要的神经病理特征。本研究对照相应年龄的健康志愿者的正常脑白质图谱,对不同临床分期的HIV患者进行全脑的各向异性(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统计学分析。方... 目的:据报道HIV-1感染的患者,尤其在晚期患者中,脑白质的改变是主要的神经病理特征。本研究对照相应年龄的健康志愿者的正常脑白质图谱,对不同临床分期的HIV患者进行全脑的各向异性(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经书面同意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患者 临床分期 弥散张量 全脑 HIV-1感染 神经病理特征 表观扩散系数 健康志愿者 统计学分析 晚期患者
下载PDF
多参数MRI与细胞周期蛋白D1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季娟 盛美红 +4 位作者 汤卫霞 龚沈初 张玉娇 姜洪标 朱燕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11,共6页
目的运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联合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5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患者临床、病理、mp-MRI... 目的运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联合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5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患者临床、病理、mp-MRI特征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乳腺癌病灶大小、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及其联合因子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各参数的敏感度、特异度,评价其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55例乳腺癌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在乳腺癌病灶大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灶周围血管数量、管径以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高表达组67.86%(19/28)、低表达组14.81%(4/27)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增加、Cyclin D1高表达会增加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OR=1.09、1.41、12.57,P<0.05)。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为标准绘制mp-MRI病灶大小、同侧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以及预测模型(模型1:同侧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模型2:病灶最大径+Cyclin D1表达;模型3:病灶最大径+同侧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的ROC曲线,AUC为0.808、0.887、0.772、0.791、0.773、0.751。以Youden指数最大及临床对照作为标准,病灶最大径最佳临界值为28.5 mm,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最佳临界值为5.5 mm,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敏感度91.3%最佳,模型2、3特异度93.7%最佳。结论病灶大小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增加、Cyclin D1高表达会增加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可以作为独立预测因子,病灶大小与Cyclin D1高表达联合或三者联合模型可显著提高病变诊断特异度,可用于术前无创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多参数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细胞周期蛋白D1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联合不同序列成像诊断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厚强 张伟 樊英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6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联合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诊断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74例疑似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均进行单纯MRCP检查及MRCP联合T1WI、T2WI和DWI扫描,并与病理结果...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联合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诊断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74例疑似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均进行单纯MRCP检查及MRCP联合T1WI、T2WI和DWI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观察比较两种扫描的良、恶性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74例患者中,恶性病变42例,良性病变32例;恶性病变中胆管癌20例,胰头癌14例,壶腹癌8例;MRCP联合T1WI、T2WI及DWI检查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10%和85.71%,明显高于单纯MRCP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83,x^2=5.153;P<0.05);MRCP联合T1WI、T2WI及DWI检查和单纯MRCP检查诊断恶性病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6,P<0.05);胆管癌ADC值明显低于胰头癌和壶腹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1,t=-8.172;P<0.05)。结论:MRCP联合T1WI、T2WI和DWI序列诊断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中ADC值可作为客观鉴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T1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
下载PDF
16例Wernicke脑病的临床及MR资料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周佩洋 高平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46-50,54,共6页
目的:探讨Wernicke脑病(WE)的临床特点及MR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及MR资料相对完整的16例WE病例,将其分为酒精相关组与非酒精相关组,对其临床、影像、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⑴酒精相关组与非酒精相关组在临床及MR表现... 目的:探讨Wernicke脑病(WE)的临床特点及MR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及MR资料相对完整的16例WE病例,将其分为酒精相关组与非酒精相关组,对其临床、影像、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⑴酒精相关组与非酒精相关组在临床及MR表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⑵WE最常累及乳头体(91.67%),其次是第三脑室旁(75%),累及双侧小脑半球的2例病情较重;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减低的5例患者预后较差;⑷1例患者磁共振成像(MR)平扫阴性,但弥散加权成像(DWI)示乳头体信号增高、增强,局部强化。结论:WE MR表现特异性高;病变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小脑出现受累可能预示疾病的严重性和剧烈性,出现该表现后应提示临床尽早给予安全范围内最大剂量硫胺素治疗;MRI对本病诊断也有一定盲区,DWI及增强扫描可提高病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RNICKE脑病 维生素B1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