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genic spacer 1(IGS1) polymorphism map: A marker for the initial clas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entinula edodes strains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SONG Xiao-xia ZHAO Yan +4 位作者 SONG Chun-yan LI Chuan-hua CHEN Ming-jie HUANG Jian-chun TAN Q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458-2466,共9页
China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leading producer of Lentinula edodes and owns many cultivated strains of this specie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ntergenic spacer I (IGS1) polymorphism and cla... China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leading producer of Lentinula edodes and owns many cultivated strains of this specie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ntergenic spacer I (IGS1) polymorphism and classification among 49 popular cultivated strains.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49 strains possessed two different IGS1 sequences, with distinct lengths and homologies. Based on the length and homology of the IGS1 sequences of the 49 strains, the strains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A and B. Group A was subdivided into six subgroups. Forty-seven strains were homozygous or heterozygous among these six subgroups in group A, Cr01 was heterozygous between A and B, and Guangxiang 9 was homozygous in group B. An IGS1 polymorphism map of each cultivated L. edodes strain i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uld be used as a marker for the initial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 edodes strai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ntinula edodes strain intergenic spacer POLYMORPHISM GENOTYPE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rundinaria and related genera based on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nrDNA (ITS region) and cpDNA (trnL-F intergenic spacer) 被引量:5
2
作者 ZHUGEQiang DINGYu-long +3 位作者 XUChen ZOUHui-yu HUANGMin-ren WANGMing-x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8,i001,共5页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rundinaria and related genera (Pleioblastus, Pseudosasa, Oligostachyum, Bashania, Clavinodum, etc.) were assessed by analyzing the sequences of the n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rundinaria and related genera (Pleioblastus, Pseudosasa, Oligostachyum, Bashania, Clavinodum, etc.) were assessed by analyzing the sequences of the n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and the cpDNA trnL-F intergenic spacer (IGS). Comparison with trnL-F IGS sequence, the ITS region provided the higher number of parsimony informative characters, and the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of the ITS seque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nL-F IGS sequence.The tree obtained by combining both sets of data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sampled in Arundinaria and the related genera were monophyletic and divided into two clades. The relationships and positioning of all the taxa surveryed (including A. oleosa, A. hsienchuensis, A. chino, A. amara, A. yixingensis, A. amabilis, A. fortunei, A. pygmaea, A. gramineus, A. fargesii, A. faberi, A. hupehense, Pseudosasa japonica cv. Tsutsumiana, P. japonica and 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from the sequences were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ppearing all these taxa sampled belong to the genus of Arundinaria. The topologies of the trees generated from individual data and the combined data were simi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undinari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sequences trnL-F intergenic spacer (igs) sequence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下载PDF
An improved PCR method for direct identification of Porphyra(Bangiales,Rhodophyta) using conchocelis based on a RUBISCO intergenic spacer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超 董栋 +4 位作者 王广策 张宝玉 彭光 许璞 汤晓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13-518,共6页
An improved method of PCR in which the small segment of conchocelis is amplified directly without DNA extraction was used to amplify a RUBISCO intergenic spacer DNA fragment from nine species of red algal genus Porphy... An improved method of PCR in which the small segment of conchocelis is amplified directly without DNA extraction was used to amplify a RUBISCO intergenic spacer DNA fragment from nine species of red algal genus Porphyra(Bangiales,Rhodophyta),including Porphyra yezoensis(Jiangsu,China),P.haitanensis(Fujian,China),P.oligospermatangia(Qingdao,China),P.katadai(Qingdao,China),P.tenera(Qingdao,China),P.suborboculata(Fujian,China),P.pseudolinearis(Kogendo,Korea),P.linearis(Devon,England),and P.fallax(Seattle,USA).Standard PCR and the method developed here were both conducted using primers specific for the RUBISCO spacer region,after which the two PCR products were sequenced.The sequencing data of the amplicons obtained using both methods were identical,suggesting that the improved PCR method was functional.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developed here may be useful for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of Porphyra in a germplasm bank.In addition,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RUBISCO spacer and partial rbcS sequence,and the results were in concordant with possible alternative phylogenies based on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taxonomic characteristics,indicating that the RUBISCO spacer is a useful region for phylogenetic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PHYTA PORPHYRA RUBISCO intergenic spacer DNA sequence PCR
下载PDF
栽培稻种内rDNA基因IGS序列分析及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戴小军 欧立军 +2 位作者 李文嘉 梁满中 陈良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69-1573,共5页
以普通野生稻为对照,将rDNA基因间区(IGS)序列用于栽培稻种内不同亚种以及亚种内不同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种内IGS序列长度为2130~2145bp,G+C含量为74.59%~75.29%,变异位点229个,占10.70%,信息位点76个,占3.51%。IGS... 以普通野生稻为对照,将rDNA基因间区(IGS)序列用于栽培稻种内不同亚种以及亚种内不同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种内IGS序列长度为2130~2145bp,G+C含量为74.59%~75.29%,变异位点229个,占10.70%,信息位点76个,占3.51%。IGS序列中籼亚种和粳亚种之间有38个亚种标志性碱基差异,主要分布在IGS5′端近400bp的序列中。用IG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能将栽培稻的籼亚种和粳亚种分为两大类,亚种内不同亲缘关系的品种也能区分开。本研究结果支持爪哇稻为栽培稻中一个独立亚种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核糖体 基因间区(igs) 系统树
下载PDF
IGS在小麦叶锈菌中的多态性分析初探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冬冬 张毓妹 +2 位作者 张河山 杨文香 刘大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6,共6页
由小麦叶锈菌引起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为研究小麦叶锈菌流行群体的毒力构成和亲缘关系,利用IGS(Intergenic spacer)特殊引物(L318和5SK)对71个小麦叶锈菌IGS进行扩增检测。结果表明小麦叶锈菌小种间的IGS存在多样性,但... 由小麦叶锈菌引起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为研究小麦叶锈菌流行群体的毒力构成和亲缘关系,利用IGS(Intergenic spacer)特殊引物(L318和5SK)对71个小麦叶锈菌IGS进行扩增检测。结果表明小麦叶锈菌小种间的IGS存在多样性,但多样性与小种毒力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和小种的区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对差异带型进行分析,获得IGS-1、IGS-2的序列。IGS在小麦叶锈菌种内存在多态性,这有益于开发和建立IGS分子标记,并为研究锈病流行群体结构和追溯年度流行的病原来源,以及该病菌的生物学进化提供依据。同时利用IGS可以预测病害发生的流行群体,进而有针对性的种植抗病品种来防治叶锈病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基因间隔区多样性 地域性 毒性
下载PDF
黑龙江省瓜类白粉病菌IGS-RFLP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魏尊苗 王学征 +1 位作者 高鹏 栾非时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8-33,共6页
应用通用引物对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甜瓜、黄瓜、南瓜和西瓜等16份瓜类白粉病菌进行转录基因间隔区(IG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IGS区存在长度异质性和数量多态性。应用MspⅠ、AsuⅠ、Hinp1Ⅰ3个限制性内切酶对IGS扩增产物进行酶切(... 应用通用引物对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甜瓜、黄瓜、南瓜和西瓜等16份瓜类白粉病菌进行转录基因间隔区(IG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IGS区存在长度异质性和数量多态性。应用MspⅠ、AsuⅠ、Hinp1Ⅰ3个限制性内切酶对IGS扩增产物进行酶切(IGS-RFLP),不同菌株的酶切位点不同,电泳后产生多样性丰富的图谱,成为菌株特有的DNA指纹。利用NTSYS-PC软件对IGS1-RFLP酶切图谱进行数据分析,各菌株之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4600~0.8000,表明白粉病菌间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遗传相似系数0.60为阈值,供试菌株可区分为3个类群。初步确定葫芦科白粉病菌致病性与DNA多态性不形成对应关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菌株地理来源、寄主来源及设施类型亦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白粉病菌 基因间隔区(igs) 限制性内切酶
下载PDF
格特隐球菌IGS5b基因亚型和a交配型菌株的鉴定
7
作者 冯晓博 凌波 任大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9年第5期269-272,284,共5页
目的鉴定1株格特隐球菌VGⅢ基因型中的少见基因亚型IGS5b及a交配型菌株。方法采用PCR指纹法、基因内间隔区(IGS)和磷脂酶基因(PLB1)测序分析鉴定基因型。采用PCR特异扩增法和交配试验鉴定交配型。采用GEF1基因序列分析同步鉴定基因型和... 目的鉴定1株格特隐球菌VGⅢ基因型中的少见基因亚型IGS5b及a交配型菌株。方法采用PCR指纹法、基因内间隔区(IGS)和磷脂酶基因(PLB1)测序分析鉴定基因型。采用PCR特异扩增法和交配试验鉴定交配型。采用GEF1基因序列分析同步鉴定基因型和交配型。结果结合PCR指纹法和序列分析,鉴定受试株RV63979为VGⅢ基因型中的少见基因亚型。针对交配型位点内STE12和STE20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均扩增阴性。交配试验证实为a交配型。GEF1位点测序准确鉴定其基因型和交配型。结论本文通过多种鉴定手段结合IGS序列分析,鉴定1株VGⅢ基因型中的少见基因亚型IGS5b,证实VGⅢ基因型中至少存在IGS5a和IGS5b2种基因亚型。交配型分析表明该菌为VGⅢ基因型中少见的a交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特隐球菌 基因内间隔区 基因型 交配型
下载PDF
犬猫贾第虫IGS序列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雅文 刘远佳 +6 位作者 郑国超 谭立娉 胡伟 罗琴 林丽琴 路鹏云 李国清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51-56,共6页
应用PCR技术对广州市某宠物寄养所采集的一株D型犬源贾第虫和一株F型猫源贾第虫的核糖体IGS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已上传的贾第虫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于贾第虫IGS序列建立了具有良好特异性和敏感性的PCR... 应用PCR技术对广州市某宠物寄养所采集的一株D型犬源贾第虫和一株F型猫源贾第虫的核糖体IGS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已上传的贾第虫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于贾第虫IGS序列建立了具有良好特异性和敏感性的PCR检测方法,并对84份临床粪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D型犬源贾第虫和F型猫源贾第虫的IGS序列长分别为1355 bp和1388 bp,贾第虫IGS序列存在多态性现象,种间差异明显,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建立的PCR方法能特异性扩增犬源贾第虫核糖体IGS序列,而犬蛔虫等对照虫体DNA均不能扩增,该方法对贾第虫DNA的最小检测量为82 fg,对84份临床粪样的检出率为3.57%,比传统镜检法高出2.38%,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氏贾第虫 核糖体基因间隔区 PCR检测
下载PDF
基于ITS和IGS1序列分析对云南牛肝菌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岳万松 熊勇 +1 位作者 王燕彩 陈毅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6-190,共5页
以采自云南地区的5个牛肝菌(Boletus sp.)样品为材料,根据样品的形态特征,并结合r DNA ITS和IGS1序列分析对5个样品进行分类鉴定,通过与Gen Bank上已登录的牛肝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 以采自云南地区的5个牛肝菌(Boletus sp.)样品为材料,根据样品的形态特征,并结合r DNA ITS和IGS1序列分析对5个样品进行分类鉴定,通过与Gen Bank上已登录的牛肝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的ITS和IGS1全长分别在739~787bp和537~583bp范围内,GC含量分别在48.31%~51.01%和48.42%~52.89%之间,遗传距离在0.017~0.248和0.002~0.225之间,上述数据表明云南5个牛肝菌样品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5个牛肝菌样品的ITS和IGS1序列聚类分析均表明,供试样品被分为两大类,其中样品YX1-2和QJ3-4聚为一个类群,样品CX2-10、QJ3-5和YX1-3聚为另一个大的类群,两种分析手段相互印证,且ITS序列聚类分析能将云南不同地点的牛肝菌鉴定到属甚至种的水平,上述分析结果表明ITS和IGS1序列分析相结合可作为牛肝菌亲缘关系鉴定的有效分子标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 ITS序列 igs1序列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中国桫椤科植物叶绿体trnL内含子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艇 苏应娟 +3 位作者 郑博 李雪雁 陈国培 曾庆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运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蚌壳蕨科1种和桫椤科11种(其中桫椤分别测定19株,小羽桫椤测定2株)植物的叶绿体trnL基因内含子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12种植物相应的长度介于1004-1082之间,A+T平均含量60.9%,G+C... 运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蚌壳蕨科1种和桫椤科11种(其中桫椤分别测定19株,小羽桫椤测定2株)植物的叶绿体trnL基因内含子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12种植物相应的长度介于1004-1082之间,A+T平均含量60.9%,G+C平均含量39.1%。计算了不同种间以及种内不同个体间序列的碱基差别(转换值/颠换值)和Kimura遗传距离。序列数据经排列后分别进行最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析,结果显示:(1)白桫椤、海南白桫椤和大羽桫椤构成的分支最早和该科内其余植物组成的另一分支分歧,而后者又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分支,分别和桫椤亚属、黑桫椤亚属对应,支持夏群的分类处理;(2)大桫椤—狭羽桫椤—毛轴桫椤—篦齿桫椤、大羽桫椤—白桫椤—海南白桫椤以及小羽桫椤—桫椤各自构成独立、自然的末端分支,再参照分支内植物间的遗传距离取值,建议将此3个末端分支依次归并为3种:大桫椤、白桫椤和桫椤;(3)白桫椤属在科内处于基部位置,桫椤属的桫椤亚属和黑桫椤亚属为衍生分支,赞同Tryon关于桫椤科进化和囊群盖起源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科 TRNL内含子 trnL-trnF基因间隔区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桑树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的特点及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卫国 张志芳 +2 位作者 潘一乐 何家禄 史全良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83-86,共4页
设计桑树TrnL 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的特异引物 ,扩增并分析了桑属育 71 1和桑莲 2个品种的TrnL 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 ,其长度分别为 4 14bp和 4 17bp ,且富含A/T。该序列有 4 2 1个分析性状 ,具有 17个变异位点。在这些变异中主要以碱基... 设计桑树TrnL 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的特异引物 ,扩增并分析了桑属育 71 1和桑莲 2个品种的TrnL 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 ,其长度分别为 4 14bp和 4 17bp ,且富含A/T。该序列有 4 2 1个分析性状 ,具有 17个变异位点。在这些变异中主要以碱基的插入和缺失 (主要是插入 /缺失dA)为进化形式 ,其余的发生了少数置换。除这些变异位点以外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说明两者有高度同源性 ,与桑科、菊科和蔷薇科的TrnL 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有一定同源性。用Clustalx软件对 2 1份材料的TrnL 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聚类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 聚类分析 特点
下载PDF
一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先余 王智学 +1 位作者 叶巧真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4-78,共5页
根据细菌的16SrDNA3′端和23SrDNA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扩增了一株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红板病"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16S-23SrDNA间区,克隆到pGEM_T载体上,测序。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16S-23SrDNA间区序列以及其内... 根据细菌的16SrDNA3′端和23SrDNA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扩增了一株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红板病"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16S-23SrDNA间区,克隆到pGEM_T载体上,测序。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16S-23SrDNA间区序列以及其内tRNA基因与已发表的嗜水气单胞菌和近缘种的IGSG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设计出对嗜水气单胞菌特异的PCR引物,建立了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PCR方法,进行了特异性、灵敏性检测,并用此方法检测了不同的水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16S-23S RDNA间区 tRNA^Clu基因 特异性 灵敏性
下载PDF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用于亲缘关系密切的根瘤菌种群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彭桂香 陈文新 谭志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2,共5页
通过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碱基序列分析,对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进行区分.结果表明,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能很好地区分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 通过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碱基序列分析,对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进行区分.结果表明,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能很好地区分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用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十分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RNA基因 间隔区序列 亲缘关系 根瘤菌 种群鉴定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西流湖水体藻类污染现状和产毒蓝藻的全细胞PCR检测 被引量:12
14
作者 班海群 庄东刚 +4 位作者 朱静媛 巴月 程学敏 张慧珍 崔留欣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了解西流湖水体浮游藻类尤其是产毒蓝藻的污染现状,并建立全细胞PCR检测产毒蓝藻的方法.方法从2004年3月开始,采集西流湖水体表层水样,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藻细胞;设计特异引物,采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水样中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 目的了解西流湖水体浮游藻类尤其是产毒蓝藻的污染现状,并建立全细胞PCR检测产毒蓝藻的方法.方法从2004年3月开始,采集西流湖水体表层水样,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藻细胞;设计特异引物,采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水样中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和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mcyB,并对mcyB扩增产物克隆测序.结果西流湖水体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和裸藻,夏秋季蓝藻为优势藻门;2004年7月7日~9月27日水样PC-IGS序列PCR检测阳性,7月29日~9月27日水样mcyB基因PCR检测阳性,扩增片断mcyB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铜绿微囊藻mcyB同源性大于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4%.结论西流湖夏秋季有产毒蓝藻出现,全细胞PCR法可以检测水体中产毒蓝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全细胞PCR 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 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B
下载PDF
四种臂尾轮虫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席贻龙 陈月琴 +1 位作者 诸葛燕 黄祥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7-430,共4页
关键词 轮虫 萼花臂尾轮虫 双棘臂尾轮虫 裂足臂尾轮虫 角突臂尾轮虫 RDNA 基因间隔区
下载PDF
中国普通野生稻核糖体RNA墓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被引量:15
16
作者 朱世华 张启发 王明全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31-537,共7页
对98份普通野生稻、亚洲栽培稻及稻进行了核糖体RNA基因间间隔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共发现30种长度变异类型,组成45种表现型。广西普通野生稻的rDNA间隔序列长度多样性最丰富,24份材料中检测到25种长度变异类型,... 对98份普通野生稻、亚洲栽培稻及稻进行了核糖体RNA基因间间隔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共发现30种长度变异类型,组成45种表现型。广西普通野生稻的rDNA间隔序列长度多样性最丰富,24份材料中检测到25种长度变异类型,共组成22种表现型。rDNA间隔区长度变异类型的地理分布与纬度相关,高纬度来源的普通野生稻的rDNA间隔区长度较短,与粳稻的长度变异类型相似;低纬度来源的材料rDNA间隔长度趋长,与籼稻的长度变异类型相似;稻的长度变异类型与粳稻相似。提出了华南是野生稻变异中心的观点,并指出对我国野生稻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RNA基因 遗传多样性 野生稻
下载PDF
鱼类致病杀鲑诺卡氏菌(Nocardia salmonicida)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夏洪丽 鲁义善 +3 位作者 汤菊芬 蔡佳 汪美 夏立群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56-61,共6页
鱼类诺卡氏菌病是全球性的鱼病,杀鲑诺卡氏菌(Nocardia salmonicida)是引起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根据杀鲑诺卡氏菌16S-23S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设计引物,建立特异性PCR检测杀鲑诺卡氏菌的方法。结果表明,筛选的PCR引物可特异... 鱼类诺卡氏菌病是全球性的鱼病,杀鲑诺卡氏菌(Nocardia salmonicida)是引起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根据杀鲑诺卡氏菌16S-23S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设计引物,建立特异性PCR检测杀鲑诺卡氏菌的方法。结果表明,筛选的PCR引物可特异性地扩增出杀鲑诺卡氏菌的ITS片段,检测灵敏度(DNA浓度)为28.3 pg·μL-1。检测人工感染杀鲑诺卡氏菌的鱼组织,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从未分离到病原菌的病鱼组织中检出阳性片段,较传统细菌分离鉴定方法更为高效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诺卡氏菌 转录间隔区 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下载PDF
坛紫菜rbcS及rbcL-rbc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雪 杨锐 +1 位作者 刘必谦 裴鲁青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Rubisco是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关键酶,目前已成为高等植物中研究最深入的酶之一,而在低等藻类中关于该酶的相关研究却很少。以来自浙江和福建的6个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以江苏条斑紫菜(P.yezoensis)为参照,克... Rubisco是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关键酶,目前已成为高等植物中研究最深入的酶之一,而在低等藻类中关于该酶的相关研究却很少。以来自浙江和福建的6个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以江苏条斑紫菜(P.yezoensis)为参照,克隆了其Rubisco小亚基(rbcS)及大小亚基基因间隔区共516 bp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坛紫菜系(Hza、Hzf、Hpt、Hzz)的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以其作为标准),坛紫菜Hzb和Hzc与其均只有1个碱基差异,而条斑紫菜Yn55与其差别碱基为46个。将本实验的7条紫菜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的17条紫菜Rubisco序列一起做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坛紫菜和条斑紫菜都分别归到了各自的类群中。以上结果说明,紫菜rbcS和rbcL-rbcS基因间隔区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可用于种以上水平的系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rbeS rbcL-rbcS基因间隔区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一株具霉菌抑制活性细菌的鉴定 被引量:6
19
作者 曹冬梅 何成华 +2 位作者 景晟 张洪英 张海彬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7-469,共3页
为探讨菌株HB02对霉菌生长的影响,将HB02与霉菌孢子悬液同时加入到PYG肉汤,在28℃培养15d。在培养的第3、69、、12和15天测定培养液中的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菌丝重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B02可显著抑制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生长(P<... 为探讨菌株HB02对霉菌生长的影响,将HB02与霉菌孢子悬液同时加入到PYG肉汤,在28℃培养15d。在培养的第3、69、、12和15天测定培养液中的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菌丝重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B02可显著抑制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生长(P<0.01)。通过常规细菌学实验鉴定该菌株为一株乳酸杆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一步证实了HB02为一株乳酸杆菌。根据Berthier等的方法,通过HB0216S/23S rRNA基因间隔(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ISR)序列的扩增和测定,再通过基因文库中所有细菌基因序列比较分析,最终鉴定菌株HB02为一株弯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16S/23S RRNA 基因间隔序列 弯曲乳酸杆菌
下载PDF
3株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的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邓先余 王智学 何建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4-308,共5页
以细菌的 1 6SrDNA 3′端和 2 3SrDNA 5′端的高度保守区为引物 ,扩增了 3株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的 1 6S 2 3SrDNA间区 ,克隆到pGEM T载体上 ,测序。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 1 6S 2 3S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 以细菌的 1 6SrDNA 3′端和 2 3SrDNA 5′端的高度保守区为引物 ,扩增了 3株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的 1 6S 2 3SrDNA间区 ,克隆到pGEM T载体上 ,测序。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 1 6S 2 3S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的t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ZSU0 0 8和ZSU0 0 9测出的 1 6S 2 3SrDNA间区均有 6条 ,间区类型也相同 ,分别为IGSGLAV 、IGSGLV、IGSAG、IGSIA、IGSG 和IGS0 。其中IGSGLAV最大 ,包含tRNAGlu、tR NALys、tRNAAla和tRNAVal基因 ;IGSGLV包含tRNAGlu、tRNALys和tRNAVal基因 ;IGSAG包含tRNAAla和tRNAGlu基因 ;IGSIA,则为tRNAIle和tRNAAla基因 ;IGSG 仅包含tRNAGlu基因 ;而IGS0 最小 ,未包含任何tRNA。菌株ZSU0 1 0测出的 1 6S 2 3SrDNAIGS序列有 5条 ,除缺少IGSAG 外 ,其余的IGS类型均与ZSU0 0 8和ZSU0 0 9相同。与GenBank内的副溶血弧菌IGS序列比较 ,发现副溶血弧菌所有类型的IGS的tRNA基因两端的非编码区具有较高的种内同源性。 1 6S 2 3SrDNA间区结构的差异为建立一种新的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16S-23S RDNA间区 TRNA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