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II-A通过调控TLR4/IκBα/NFκB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细胞炎症 被引量:33
1
作者 侯道荣 刘振 +1 位作者 崔斯童 马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探究丹参酮II-A(Tan IIA)的抗炎活性及其机制。方法CCK-8法测定Tan II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迁移小室测定Tan IIA对LPS诱导细胞迁移能力作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小鼠肿... 目的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探究丹参酮II-A(Tan IIA)的抗炎活性及其机制。方法CCK-8法测定Tan II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迁移小室测定Tan IIA对LPS诱导细胞迁移能力作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2)、MMP-9、Toll样受体-4(TLR4)、IκB-α、p-IκB-α、NFκB和p-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Tan IIA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MCP-1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显下调MMP-2、MMP-9、TLR4、p-IκB-α和p-NFκB的蛋白的表达,抑制IκB-α磷酸化和NFκB的入核和活化。结论Tan IIA可通过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以及TLR4/κB-α/NF-κB信号通路,调控TNF-α、IL-6、IL^-1β等炎症因子的释放而发挥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 脂多糖 RAW264.7细胞 TLR4 IΚBΑ NF-κB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丹参酮II-A对万古霉素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KIM-1及TGF-β_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晓宇 席加喜 +2 位作者 刘晓霞 蒙明瑜 叶冬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9期1637-1641,共5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II-A(TSII-A)对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诱导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的存活、氧化应激水平和肾损伤分子1(KIM-1)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K-2细胞株接种于6孔培养板,分为空白组... 目的:研究丹参酮II-A(TSII-A)对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诱导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的存活、氧化应激水平和肾损伤分子1(KIM-1)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K-2细胞株接种于6孔培养板,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和TSII-A高、中、低剂量组。加入终浓度为100μg·L-1万古霉素建立VAN损伤HK-2细胞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加入终浓度为2.5 mg·L^(-1)的氨磷汀溶液,TSII-A各剂量组分别予不同浓度的TSII-A处理48 h。进一步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裂解细胞取上清液,紫外分光光度法监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PX)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活性;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KIM-1、TGF-β1的浓度;RT-PCR监测KIM-1、TGF-β1m 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细胞悬液中的SOD酶活性和GSH-PX含量明显减低,细胞悬液中MDA含量及NO水平明显升高,上清液中KIM-1的浓度明显升高,KIM-1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TGF-β1的浓度及其m 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TSII-A高、中、低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细胞悬液中的SOD酶活性和GSH-PX含量明显升高,细胞悬液中MDA含量及NO水平明显降低,上清液中KIM-1的浓度明显降低,KIM-1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且作用均有浓度依赖性。TGFβ1的浓度及其m 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TSII-A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减轻VAN所致HK-2细胞损伤,可能机与其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 万古霉素VAN HK-2细胞 肾损伤分子1(KIM-1)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原文传递
天然抗氧化剂丹参酮Ⅱ—A对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8
3
作者 曹恩华 刘晓麒 +5 位作者 李景福 许娜飞 秦静芬 陈天明 王苏生 俞信 《生物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39-344,共6页
[3H]花生四烯酸标记的肝细胞,经FeCl2-DTPA启动脂质过氧化后,细胞DNA出现放射性,并随保温时间增加而逐渐增高,表明在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了一种DNA加成物,经测定它具有特征荧光光... [3H]花生四烯酸标记的肝细胞,经FeCl2-DTPA启动脂质过氧化后,细胞DNA出现放射性,并随保温时间增加而逐渐增高,表明在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了一种DNA加成物,经测定它具有特征荧光光谱,显示较低的增色效应和Tm值。用高度敏度荧光图象显微镜直接观察发现丹参酮Ⅱ-A经细胞摄取后主要滞留在细胞膜与胞浆中。它能有效地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减少脂质-DNA加成物的产生,并阻止了细胞存活率和O6甲基鸟嘌呤转移酶活性的降低,其抑制率与VitE,BHT相近,但显著高于NaN3,甘露醇和SOD。上述结果提示丹参酮Ⅱ-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抑制剂。它对DNA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清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DNA加成物的生成,从而减少了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过氧化脂质 丹参酮ii-a DNA加成物
下载PDF
红根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保津 黄秀兰 +4 位作者 黄勇 王晓明 林隆泽 毕培曦 庄国芬 《Acta Botanica Sinica》 1988年第5期524-527,共4页
从草药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中分离鉴定了红根草邻醌(Ⅰ),丹参酮 H-A(Ⅱ),丹参酮Ⅰ(Ⅲ),隐丹参酮(Ⅳ)等4个二萜醌和β-谷甾醇。红根草邻醌为首次从植物中分到的天然产物。它对 P_(388)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亦... 从草药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中分离鉴定了红根草邻醌(Ⅰ),丹参酮 H-A(Ⅱ),丹参酮Ⅰ(Ⅲ),隐丹参酮(Ⅳ)等4个二萜醌和β-谷甾醇。红根草邻醌为首次从植物中分到的天然产物。它对 P_(388)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亦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红根草 红根草邻醌 丹参酮 ii-a 丹参酮I 隐丹参酮 分离 鉴定
全文增补中
局部注射丹参酮Ⅱ-A对正畸过程中牙周膜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夏晴 张军梅 +2 位作者 王薮馨 冯安琪 莫朝伦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467-470,共4页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丹参酮Ⅱ-A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压力侧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兔,随机均分为第1、3、7,14和21天组,复制兔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的正畸牙移动模型,以左侧下颌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组,每日1次于近中牙龈黏膜下注射...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丹参酮Ⅱ-A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压力侧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兔,随机均分为第1、3、7,14和21天组,复制兔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的正畸牙移动模型,以左侧下颌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组,每日1次于近中牙龈黏膜下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0.36 mg/d,右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持续注射后1、3、7、14、21 d时麻醉处死动物,切取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及周围组织制成牙周组织切片,观察VEGF的相对表达量,测量下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结果:除第1天组外,其余各个时间点实验组牙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各组VEGF平均染色强度高于第1天,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实验组VEGF平均染色强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Ⅱ-A促进牙移动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增加新生血管的数量,对加速正畸牙移动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正畸学 牙移动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脑梗死血液指标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江 井贵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20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IIA磺酸钠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4例,给予丹参酮IIA磺酸钠及常规基础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酮IIA磺酸钠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4例,给予丹参酮IIA磺酸钠及常规基础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血脂、纤维蛋白原指标变化。疗效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早期使用丹参酮IIA磺酸钠能有效调节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微循环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磺酸钠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脂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Non-muscle Myosin Ⅱ-A调节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内分泌细胞的极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袁玮 浦超 +4 位作者 Rupesh Puri 石运伟 王新 李石营 刘东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28-334,共7页
胃肠道上皮由包括肠内分泌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组成,其中肠内分泌细胞占胃肠道上皮细胞总量的1%左右。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内分泌细胞位于深层组织,因此很难观察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参与调节肠内分泌细胞形成和更新的分子调... 胃肠道上皮由包括肠内分泌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组成,其中肠内分泌细胞占胃肠道上皮细胞总量的1%左右。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内分泌细胞位于深层组织,因此很难观察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参与调节肠内分泌细胞形成和更新的分子调控机制仍然很不清楚。Tg(nkx2.2a:m EGFP)转基因斑马鱼品系中GFP表达在发育过程中的肠内分泌细胞,并且在胚胎期斑马鱼通体透明,因此Tg(nkx2.2a:m EGFP)为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内分泌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分子调控提供了良好的模型。该研究发现,斑马鱼肠内分泌细胞形成的关键阶段为受精后48-72 h(hour past fertilization,hpf),而极化的关键时期为60-72 hpf。斑马鱼中Non-muscle Myosin II-A(NM II-A)对应的两个基因myh9a和myh9b在肠内分泌细胞极化关键阶段的肠上皮表达。在60-70 hpf,利用不同浓度的NM II功能特异性的抑制剂blebbistatin处理Tg(nkx2.2a:m EGFP)斑马鱼胚胎,结果显示:blebbistatin可抑制肠内分泌细胞的极化,并呈现剂量依赖性,随着blebbistatin浓度的增加极化细胞的比例越来越低;提示NM II-A调节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内分泌细胞的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 ii-a 肠内分泌细胞 BLEBBISTATIN 极化 斑马鱼
原文传递
Liposome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deprivative DS-201 improves its BK_(Ca) channel-activating and vasorelaxing effects 被引量:5
8
作者 Lei Yu Jun Cheng +5 位作者 Wen-Jun Huang Xiao-Qiu Tan Liang Mao Zhi-Fei Liu Xiao-Rong Zeng Yan Y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22-631,共10页
Some drugs exert curative effects intracellu- larly, but their hydrophilic property prohibits the mem- brane-penetrating process and thus limits the curative efficacies, although this property guarantee their solubili... Some drugs exert curative effects intracellu- larly, but their hydrophilic property prohibits the mem- brane-penetrating process and thus limits the curative efficacies, although this property guarantee their solubility in aqueous phase. An example is sodium tanshinone II-A sulfonate (DS-201), a derivative of Chinese medical herb Danshen (Salvia miltiorrhiza) which is a BKc~ channel opener and a vasodilator.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nd opti- mized a liposome delivery system which could pack and deliver DS-201 into HEK293 cells transfected with BKca channels, and DS-201 given this w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pen probability of BKca channel from baseline 0.013 ~ 0.004 to 0.036 -4- 0.011 at -t-40 mV membrane potential (P 〈 0.05) in single-channel attached study, and also increased the current density from baseline 23.2 + 4.4 to 66.0 4- 15.2 pA/pF at +40 mV membrane potential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direct extracellular administration of this drug. Moreover, showing a ~ 60 % inhibition of the PE or PGF2a induced vascular constric- tion, the DS-201 liposomes did posse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vasorelaxant effect on rat mesenteric artery, compared with 20 % inhibition of the directly administration of this drug (P 〈 0.05), suggesting that DS-201 delivered by liposom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drug's vasorelaxing effect. Taken together, the optimized DS-201 liposomes in our study successfully delivered DS-201 into cells and thus significantly activated BKca channels to reverse the contraction induced by PE and PGF2a, attesting the enhanced bioavail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 delivery system - Liposome Sodium tanshinone ii-a sulfonate BKca channelVasodilat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