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iana膀胱术有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程炳南 张书贤 殷传开 《安徽医学》 2001年第2期43-44,共2页
目的 :探讨Indiana(印地安纳 )膀胱术的手术技巧及术后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右半结肠去管重建低压大容量的贮尿囊 ,缩窄回肠输出道 ,做成可控性膀胱 5例。结果 :本组病例恢复顺利 ,无造口渗漏 ,自行导尿顺利。结论 :本术式膀胱内压低 ,... 目的 :探讨Indiana(印地安纳 )膀胱术的手术技巧及术后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右半结肠去管重建低压大容量的贮尿囊 ,缩窄回肠输出道 ,做成可控性膀胱 5例。结果 :本组病例恢复顺利 ,无造口渗漏 ,自行导尿顺利。结论 :本术式膀胱内压低 ,容量大 ,抗返流效果好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 indiana
下载PDF
改良Indiana膀胱成形术的疗效观察(附12例报告) 被引量:5
2
作者 潘寿华 徐继恩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58-59,共2页
目的 :探讨改良 Indiana膀胱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1年 9月~ 1997年 12月对 12例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加改良 Indiana膀胱成形术。结果 :随访 8个月~ 7年 ,除 2例死于肿瘤复发及肺部转移外 ,10例患者均健在。结论 :该术式... 目的 :探讨改良 Indiana膀胱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1年 9月~ 1997年 12月对 12例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加改良 Indiana膀胱成形术。结果 :随访 8个月~ 7年 ,除 2例死于肿瘤复发及肺部转移外 ,10例患者均健在。结论 :该术式具有良好可控性、低压、大容量、抗反流、容易插管等优点 ,是膀胱替代及尿液分流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液分流术 膀胱成形术 indiana
下载PDF
改良Indiana膀胱术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明珑 何玮 叶章群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10期773-774,共2页
对 5例膀胱癌病人行膀胱全切加改良Indiana膀胱替代成型术 ,随访 6~ 30个月所有病人尿控满意。熟悉术后相关器官功能的变化、良好的术前肠道准备以及术后保持各引流管通畅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护理内容。
关键词 膀胱癌 indiana膀胱 护理
下载PDF
膀胱全切后改良Indiana膀胱转流术(英文)
4
作者 余虓 叶章群 +7 位作者 杨为民 胡志全 王少刚 曾晓勇 章慧平 曾令启 商学军 杨奕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3年第1期34-35,60,共3页
目的 探讨一种新式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术加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自行导尿顺利。随访 6~ 30个月 ,均尿控满意 ,排尿次... 目的 探讨一种新式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术加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自行导尿顺利。随访 6~ 30个月 ,均尿控满意 ,排尿次数 5~ 6次 /昼 ,1~ 3次 /夜。其中 4例行造影 ,新膀胱呈球形 ,容量 40 0~ 5 0 0毫升 ,无输尿管尿液返流。结论 改良Indiana膀胱术具有操作容易 ,贮尿囊低压容量大 ,抗返流机制可靠 ,尿控满意 ,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全膀胱切除术 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膀胱全切术后行Indiana膀胱治疗三例报告
5
作者 申鹏飞 顿金庚 +1 位作者 黄福溥 蒋先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0-180,共1页
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虽经长期努力,但迄今仍未能找到一种既可控、功能好、并发症又少的方法。1990年以来我院为3例膀胱全切的患者施行了Indiana膀胱,初步获得良好效果,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男,68岁。无痛血尿3个月,1990年9月... 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虽经长期努力,但迄今仍未能找到一种既可控、功能好、并发症又少的方法。1990年以来我院为3例膀胱全切的患者施行了Indiana膀胱,初步获得良好效果,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男,68岁。无痛血尿3个月,1990年9月入院,诊断为膀胱多发性肿瘤,瘤体最大者10cm×9cm×8cm,IVP右肾不显影。心功能检查多发性房性早搏,心每搏量、每搏指数、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均偏低,循环阻力增高,行膀胱全切+Indiana膀胱。病理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Ⅱ级,侵犯肌层。术后3天血BUN24.7mmol/L,Cr512.4μmol/L,并有高氯性酸中毒,1周后逐渐降至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切除 手术后 indiana膀胱
下载PDF
改良Indiana膀胱术(附5例报告)
6
作者 叶章群 余虓 +7 位作者 杨为民 胡志全 王少刚 曾晓勇 章慧平 曾令启 商学军 杨奕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2年第9期459-460,共2页
目的 :探讨改良Indiana膀胱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加改良Indiana膀胱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自行导尿顺利。随访 6~ 30个月 ,均尿控满意 ,排尿次数 5~ 6次 /昼 ,1... 目的 :探讨改良Indiana膀胱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加改良Indiana膀胱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自行导尿顺利。随访 6~ 30个月 ,均尿控满意 ,排尿次数 5~ 6次 /昼 ,1~ 3次 /夜。其中 4例行造影 ,新膀胱呈球形 ,容量 40 0~ 5 0 0ml,无输尿管尿液反流。结论 :改良Indiana膀胱术具有操作容易 ,贮尿囊低压容量大 ,抗返流机制可靠 ,尿控满意 ,并发症少的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indiana膀胱术 膀胱肿瘤 尿流改道 适应证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改良Indiana尿囊和Penn尿囊术临床疗效观察
7
作者 张心男 徐刚 +6 位作者 季敬伟 吴海啸 李瑞阳 余谦 吴汉 汪定海 王先道 《浙江医学》 CAS 2002年第6期332-333,336,共3页
目的 探讨改良Indiana尿囊和Penn尿囊术的疗效 ,以改善全膀胱切除术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25例膀胱切除病人分别施行了改良Indiana尿囊(14例)和Penn尿囊术(11例 ) ,并对尿囊容量、压力、可控性以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平均随访时间22.5个月... 目的 探讨改良Indiana尿囊和Penn尿囊术的疗效 ,以改善全膀胱切除术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25例膀胱切除病人分别施行了改良Indiana尿囊(14例)和Penn尿囊术(11例 ) ,并对尿囊容量、压力、可控性以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平均随访时间22.5个月。 结果 改良Indiana尿囊和Penn尿囊的平均最大容量在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 (461.18±67.89)ml和 (482.73±3±59.79)ml,囊内压分别为 (1.80±0.46)kPa和(1.87±0.52)KPa ,在术后1年时其容量分别增至(626.83±61.56)ml和(593.27±71.35)ml,而囊内压则分别降至(1.37±0.46)kPa和(1.23±0.32)kPa。16例用阑尾作为输出道者尿控良好 ,而9例用回肠作输出道者有3例出现部分失禁。无输尿管吻合口狭窄和严重的代谢紊乱发生。 结论 改良Indiana尿囊和Penn尿囊具有大容量、低内压以及较好的顺应性 ,是理想的可控性尿转流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indiana尿囊 Penn尿囊术 临床疗效 尿流改道 可控膀胱 尿动力学
下载PDF
Indiana膀胱腺癌1例
8
作者 苏顺业 卢洪凯 +3 位作者 刘鲁东 曾绍文 张克萍 乔梁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8年第6期459-459,共1页
关键词 indiana膀胱 腺癌 回结肠膀胱
下载PDF
改良Indiana膀胱成形术
9
作者 张关富 徐继恩 《浙江临床医学》 2001年第2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膀胱癌 indiana膀胱成形术 改良 疗效
下载PDF
改良Indiana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6例报告
10
作者 王绍平 刘屹立 +3 位作者 王平 李宁 袁中旗 温清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6-437,共2页
对6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除加回肠补片改良Ind iana膀胱术。该术式可控性好、低压、大容量、抗返流,是膀胱替代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液改道 indiana膀胱
下载PDF
Totally intracorporeal robot-assisted urinary diversion for bladder cancer(Part 1).Review and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of ileal conduit and modified Indiana pouch 被引量:3
11
作者 Hugo Otaola-Arca Rafael Coelho +1 位作者 Vipul R.Patel Marcelo Orvieto 《Asian Journal of Urology》 CSCD 2021年第1期50-62,共13页
Objective:To review the most used robot-assisted cutaneous urinary diversion(CUD)after radical cystectomy for bladder cancer and create a unified compendium of the different alternatives,including new consistent image... Objective:To review the most used robot-assisted cutaneous urinary diversion(CUD)after radical cystectomy for bladder cancer and create a unified compendium of the different alternatives,including new consistent images Methods:A non-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keywords“bladder cancer”,“cutaneous urinary diversion”,and“radical cystectomy”was performed.Results:Twenty-four studies of intracorporeal ileal conduit(ICIC)and two of intracorporeal Indiana pouch(ICIP)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Regarding ICIC,the patients’age ranged from 60 to 76 years.The operative time to perform a urinary diversion ranged from 60 to 133 min.The total estimated blood loss ranged from 200 to 1117 mL.The rate of 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 ranged from 0%to 14.3%.Early minor and major complication rates ranged from 0%to 71.4%and from 0%to 53.4%,respectively.Late minor and major complication rates ranged from 0%to 66%and from 0%to 32%,respectively.Totally ICIP data are limited to one case report and one clinical series.Conclusion: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CUD is ICIC.Randomized studies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UD,the performance in an intra-or extracorporeal manner,or the performance of a CUD versus orthotopic ileal neobladder are lacking in the literature.To this day,there are not enough quality data to determine the supremacy of one technique.This manuscript represents a compendium of the most used CUD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technical aspects,operative and perioperative outcomes,and new consistent images for each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dder cancer Ileal conduit indiana pouch In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 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the Sierra Indiana Ore Leaching Process Containing Thorium, by Means of H<sub>2</sub>SO<sub>4</sub>Solution and HCl
12
作者 Pedro Orrego Peter Fleming +1 位作者 Jorge Skeet Ramón ávila 《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1期16-26,共11页
The existence of the thorium element in the ores from the Atacama region, Chile, and its importance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nuclear industry, have generated the interest of the Chilean Nuclear Energy Commission (CChE... The existence of the thorium element in the ores from the Atacama region, Chile, and its importance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nuclear industry, have generated the interest of the Chilean Nuclear Energy Commission (CChEN) to study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its recovery, like ThO2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hydrometallurgical techniques, such as leaching, solvent extraction, among others. The present work has become a report about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the Extractive Metallurgy Area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anced Materials of CChEN, whose objective is to know the behavior of the thorium element when the mineral carrier is leached. The leach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glass reactor in batch mode, by mechanical agitation, varying different operational parameters, such as: type of leaching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f acid in the solution, system temperature and granulometry of the minera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technical feasibility for the recovery of thorium by leaching the mineral carrier with hydrochloric and/or sulfuric solution. The highest recovery of thorium for a sulfuric solution was 70.0% and for a hydrochloric solution of 83.8%, so the process presents a good efficiency in both cases. For a hydrochloric solutio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thorium recovery efficiency obtained is: Y=31.14+26.25*X1+8.69*X2&minus;0.82*X3+9.5*X12&minus;0.83*X13&minus;3.71*X23&minus;1.83*X123+6.45 The concentration of HCl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ir interac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ecovery of thorium for Sierra Indiana mineral, as well as temperature and granulometry. The previous model gives a good representativeness of 99.98%. For a sulfuric solutio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thorium recovery efficiency obtained is: Y=29.78+25.92*X1+0.99*X2&minus;1.05*X3&minus;2.05*X12&minus;9.84*X13&minus;5.26*X23&minus;3.87*X123+15.18 The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recovery of thorium for the mineral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uric acid, and to a lesser degree by the temperature and granulometry. The model provides a representativeness of 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IUM Leaching Sierra indiana ATACAMA Chile METALLURGY
下载PDF
富士通与Indiana计划
13
《个人电脑》 1998年第1期141-141,共1页
关键词 CYRIX CPU 微处理器 可靠性 富士通公司 indiana计划
下载PDF
Indiana膀胱术中原位阑尾修复左侧长段输尿管缺损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顺业 刘鲁东 +3 位作者 高远 周全 张明荣 卢洪凯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118-1119,共2页
阑尾在尿流改道术中,尤其在可控输出道的重建方面应用较为广泛,而在输尿管修复方面的应用少见报道。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08年6月共应用原位阑尾修复左侧长段输尿管缺损4例,术后近期效果良好,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关键词 输尿管缺损 indiana膀胱术 阑尾 治疗 长段 修复 尿流改道术 近期效果
原文传递
原位阑尾输出道的改良Indiana膀胱术(附17例报告) 被引量:4
15
作者 苟欣 肖明朝 何梓铭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56-357,共2页
目的 提高膀胱全切除术后的患者控尿能力 ,简化手术。 方法 在改良Indiana膀胱术的基础上结合以阑尾为输出道的方法 ,对 17例全膀胱切除的患者施行以原位阑尾作为输出道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结果  16例患者能完全控制尿液 ,且无... 目的 提高膀胱全切除术后的患者控尿能力 ,简化手术。 方法 在改良Indiana膀胱术的基础上结合以阑尾为输出道的方法 ,对 17例全膀胱切除的患者施行以原位阑尾作为输出道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结果  16例患者能完全控制尿液 ,且无肾功能损害。 结论 改良术式简化了手术程序 ,基本上不破坏回肠 ,控制尿液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 尿流改道 indiana膀胱术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水疱性口炎病毒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荷瘤小鼠抗肿瘤免疫、移植瘤生长与肺转移的影响
16
作者 李玉迁 徐庆胜 +4 位作者 魏洪 王皞 王硕石 蒋立娜 袁心怡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2-461,共10页
目的:探究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印第安纳株(VSV-IN)对小鼠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移植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及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VSV以MOI=1、MOI=10、MOI=100感染4T1细胞12、24、48 h后,CCK-8法检测4T1细胞死亡率,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 目的:探究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印第安纳株(VSV-IN)对小鼠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移植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及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VSV以MOI=1、MOI=10、MOI=100感染4T1细胞12、24、48 h后,CCK-8法检测4T1细胞死亡率,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qPCR检测细胞中E-cadherin、MMP-2、MMP-9 mRNA的表达。于雌性BALB/c小鼠脂肪垫接种1×10^(6)个/mL的4T1细胞0.1 mL,构建4T1细胞荷瘤小鼠模型,待小鼠肿瘤体积达200 mm3,分别向移植瘤内注射PBS、紫杉醇(TAX)(15 mg/kg)、VSV-IN(1×10^(6)pfu/只),每周1次。给药4次后,处死小鼠、剥离完整移植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及质量,肺组织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肿瘤肺部转移结节,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组织中T细胞亚群比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及TNF-α水平,利用GEPIA在线分析乳腺肿中迁移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中MMP-2、MMP-9与E-cadherin的表达,利用蛋白-蛋白对接技术预测VSV-IN的G蛋白、M蛋白与ERK2、E-cadherin的亲和力。结果:经MOI=10、100的VSV-IN处理48 h后,4T1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VSV-IN组(MOI=10)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1),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VSV-IN组移植瘤生长较对照组减缓且终点体积显著减小(P<0.05),VSV-IN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显著减少[(12.86±1.86)vs(24±3.67)个,P<0.01],脾内CD4^(+)T、CD8^(+)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均P<0.05),血清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GEPIA分析发现在乳腺癌中E-cadherin、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VSV-IN组小鼠肿瘤细胞内MMP-9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SV-IN的G、M蛋白与ERK2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11.7 kcal/mol、–6.4 kcal/mol。结论:野生型VSV-IN可抑制4T1细胞荷瘤小鼠的移植瘤生长及转移,这可能与其促进抗肿瘤免疫及调控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 三阴性乳腺癌 4T1细胞 迁移 蛋白-蛋白对接
下载PDF
苦行者取经之路 INDIANA PACERS
17
作者 旋猫 《篮球俱乐部》 2009年第2期96-97,共2页
2008-09赛季有这样一支球队,他们长时间胜少负多,看起来没有多大抢八希望;同时他们又赢下凯尔特人和湖人,是联盟唯一双杀上季冠亚军的球队。加内特、科比等巨星对他们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完全配得上更好的成绩,但等待这支年轻球队的仍... 2008-09赛季有这样一支球队,他们长时间胜少负多,看起来没有多大抢八希望;同时他们又赢下凯尔特人和湖人,是联盟唯一双杀上季冠亚军的球队。加内特、科比等巨星对他们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完全配得上更好的成绩,但等待这支年轻球队的仍是重建的漫漫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内特 湖人 凯尔特人 邓利维 科比 indiana PACERS 多伦多猛龙 防守能力 得分后卫
原文传递
印第安纳步行者队赛季报告INDIANA PACERS
18
《NBA特刊》 2019年第8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indiana PACERS 博格达 迈尔斯
原文传递
2007-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人源及动物源印第安纳沙门菌耐药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鲁彦 陈家良 +3 位作者 陈丹妮 李杰 刁保卫 闫梅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9-317,共9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我国人来源和动物来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及遗传特征,为耐药性产生来源提供线索。方法对2007-2017年分离的10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菌株对2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对全部菌株...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我国人来源和动物来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及遗传特征,为耐药性产生来源提供线索。方法对2007-2017年分离的10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菌株对2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对全部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利用ResFinder和PlasmidFinder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和质粒型别鉴定,并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SNPs的系统发育树进行菌株间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10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对多种药物都呈现高水平耐药,且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的耐药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阿奇霉素动物分离株耐药率高于人源株。IncH家族为印第安纳沙门菌携带质粒主要型别,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一致率在95%以上。基于核心基因组SNPs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印第安纳沙门菌分布呈现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动物分离株与人分离株交叉分布,部分动物株与人源株聚集在一起。结论我国人源及动物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均较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对多数药物耐药水平呈上升趋势,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潜在的交互传播,提示我们应密切关注并加强沙门菌在人间及动物间耐药性变迁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耐药克隆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纳沙门菌 耐药 基因组序列 进化分析
下载PDF
一株印第安纳沙门菌单相变异体的分离鉴定与特征分析
20
作者 许姝 王伟 +2 位作者 王学鑫 王月明 许海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分析鸡肉源印第安纳沙门菌单相变异体菌株特征。方法2020年从山东济南和江苏扬州超市采集123份鸡肉样品并进行沙门菌分离,利用针对沙门菌肠毒素基因stn的PCR鉴定方法对疑似菌落进行鉴定并使用经典载玻片凝集试验鉴定沙门菌的血清型... 目的分析鸡肉源印第安纳沙门菌单相变异体菌株特征。方法2020年从山东济南和江苏扬州超市采集123份鸡肉样品并进行沙门菌分离,利用针对沙门菌肠毒素基因stn的PCR鉴定方法对疑似菌落进行鉴定并使用经典载玻片凝集试验鉴定沙门菌的血清型,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常见15种药物的敏感性,对于无法鉴定出血清型的菌株,最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菌株进行基因组特征分析。结果共分离得到14株沙门菌,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一株ST17的印第安纳沙门菌单相变异体。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氟苯尼考、萘啶酸、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携带7类15种耐药基因,还在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存在4个相关的点突变。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株多重耐药的印第安纳沙门菌单相变异体,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特征进行分析,为沙门菌血清型的鉴定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纳沙门菌单相变异体 ST17 多重耐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