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揭示第二语言习得初始状态的一些特征。具体来讲,如果把第一语言中允许的CP结构搬到第二语言的句子中来,造出“*She matbematics failed”,“*This child,head isbig”,“?Apple I like”,“*Vegetables I hate pepper”等类型...本文旨在揭示第二语言习得初始状态的一些特征。具体来讲,如果把第一语言中允许的CP结构搬到第二语言的句子中来,造出“*She matbematics failed”,“*This child,head isbig”,“?Apple I like”,“*Vegetables I hate pepper”等类型的句子,学英语的中国人都不会接受,关于这些结构的母语知识在二语习得中似乎“一习即失”。为探讨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CP指示语结构入手,运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发现任何位于IP之外的NP都隐性保持着自己的格,由于格的潜意识的存在,在二语习得的初始阶段普遍存在从一语中存在的主干CP到二语允许的主干IP的自发重构。对处于不同习得阶段的15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的一次多视角调查支持了上述分析,并进一步导出两点有关语言习得机制的假设。一是二语学习者普遍倾向于把目的语看成是第一语言的一个子集;一是格意识在语言习得中起着比结构投射更为基本的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旨在揭示第二语言习得初始状态的一些特征。具体来讲,如果把第一语言中允许的CP结构搬到第二语言的句子中来,造出“*She matbematics failed”,“*This child,head isbig”,“?Apple I like”,“*Vegetables I hate pepper”等类型的句子,学英语的中国人都不会接受,关于这些结构的母语知识在二语习得中似乎“一习即失”。为探讨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CP指示语结构入手,运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发现任何位于IP之外的NP都隐性保持着自己的格,由于格的潜意识的存在,在二语习得的初始阶段普遍存在从一语中存在的主干CP到二语允许的主干IP的自发重构。对处于不同习得阶段的15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的一次多视角调查支持了上述分析,并进一步导出两点有关语言习得机制的假设。一是二语学习者普遍倾向于把目的语看成是第一语言的一个子集;一是格意识在语言习得中起着比结构投射更为基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