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c Changes of IsiA-Containing Complexes during Long-Term Iron Deficiency in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被引量:2
1
作者 Fei Ma Xin Zhang +5 位作者 Xi Zhu Tianpei Li Jiao Zhan Hui Chen Chenliu He Qiang W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Iron stress-induced protein A (IsiA), a major chlorophyll-binding protein in the thylakoid membrane, is significantly induced under iron deficiency conditions. Using immunoblot analysis and 77 K fluorescence spectro... Iron stress-induced protein A (IsiA), a major chlorophyll-binding protein in the thylakoid membrane, is significantly induced under iron deficiency conditions. Using immunoblot analysis and 77 K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sucrose gradient fractionation, we monitored dynamic changes of IsiA- containing complexes in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during exposure to long-term iron deficiency. Within 3 days of exposure to iron deficiency conditions, the initially induced free IsiA proteins preferentially con- jugated to PSI trimer to form IsiA18-PS I trimers, which serve as light energy collectors for efficiently trans- mitting energy to PS h With prolonged iron deficiency, IsiA proteins assembled either into IsiA aggregates or into two other types of IsiA-PS I supercomplexes, namely IsiA-PS I high fluorescence supercomplex (IHFS) and IsiA-PS I low fluorescence supercomplex (ILFS).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a role for IsiA as an energy dissipater in the IHFS and as an energy collector in the ILFS. The trimeric structure of PS I mediated by PsaL was found to be indispens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IHFS/ILFS. Dynamic changes in IsiA-containing complexes in cyanobacteria during long-term iron deficiency may represent an adaptation to iron limitation stress for flexible light energy distribution, which balances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PS I and PS II, thus minimizing photooxidative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deficiency isia-containing complexes isia-PS I high fluorescence supercomplex isia-PS I lowfluorescence supercomplex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原文传递
基于扎根理论的知识转移粘滞过程机制研究——以在孵企业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蒋永康 梅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9-117,共9页
知识转移粘滞现象会阻碍知识流动和分享,厘清知识转移粘滞的过程机制有助于进行高效的知识管控。通过对16家在孵企业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知识转移粘滞过程机制的ISIA理论模型,具体包含知识启动粘滞、知识发送粘滞、知识互... 知识转移粘滞现象会阻碍知识流动和分享,厘清知识转移粘滞的过程机制有助于进行高效的知识管控。通过对16家在孵企业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知识转移粘滞过程机制的ISIA理论模型,具体包含知识启动粘滞、知识发送粘滞、知识互动粘滞和知识吸收粘滞4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8个子范畴。在此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探讨主范畴的作用路径,并提出知识转移粘滞的管控措施。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知识转移粘滞理论体系,并为知识转移粘滞治理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转移粘滞 过程机制 扎根理论 isia模型 在孵企业
下载PDF
改进注意力模型的食品图像识别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枫 周莉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3-159,共7页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各种饮食评估辅助软件应运而生,食品图像识别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食品图像识别属于细粒度图像识别问题,较其他图像识别难度更大。目前主流的食品图像数据集,如ISIA Food-500、ETH Food-101、Vire...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各种饮食评估辅助软件应运而生,食品图像识别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食品图像识别属于细粒度图像识别问题,较其他图像识别难度更大。目前主流的食品图像数据集,如ISIA Food-500、ETH Food-101、Vireo Food-172等所包含的图像数量偏少,难以很好地训练图像识别系统,进一步增大了图像识别难度。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图像识别方法,该方法在自注意力的基础上引入局部注意力的概念,用于描绘图像细粒度特征,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此外,还提出一种图像自监督预训练算法,缓解食品图像训练样本不足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ISIA Food-500数据集的Top-1和Top-5准确率分别达到65.58%和90.03%,性能优于现有的其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图像 细粒度图像识别 局部注意力 自监督预训练 isia Food-500数据集
下载PDF
对哈体院与美国滑冰学院教程特点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姜海兰 黄桂玉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43-45,共3页
通过对美国滑冰学院课程的概况、特点的分析,对照哈尔滨体育学院现行花样选修课状况结合教学实践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哈尔滨体育学院花样选修课教学,提出几点新构想。
关键词 花样选修 isia 达标要求 评分标准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蒿属植物有效物质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韩小冰 马玲 +2 位作者 马伟 王慧 田军 《森林工程》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用生长速率法对大籽蒿、黄花蒿、猪毛蒿进行不同提取溶剂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大籽蒿、黄花蒿最适提取溶剂为乙醇,猪毛蒿最适提取溶剂为丙酮。其中,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和落叶松枯梢病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1.74%;... 用生长速率法对大籽蒿、黄花蒿、猪毛蒿进行不同提取溶剂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大籽蒿、黄花蒿最适提取溶剂为乙醇,猪毛蒿最适提取溶剂为丙酮。其中,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和落叶松枯梢病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1.74%;猪毛蒿丙酮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和落叶松枯梢病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用生长速率法,以筛选出的最适提取溶剂对大籽蒿、黄花蒿、猪毛蒿进行不同提取方法的抑菌活性筛选。黄花蒿、猪毛蒿最适提取方法为超声波法,大籽蒿最适提取方法为冷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属 抑菌活性 提取溶剂 提取方法
下载PDF
陕北野生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华 李 +1 位作者 田锐 宋延卫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2,91,共3页
对陕北野生黄花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陕北野生黄花蒿中鉴定出41... 对陕北野生黄花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陕北野生黄花蒿中鉴定出41种化合物,化学物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0.00%,其中的主要成分为(-)-斯巴醇(16.34%)、石竹烯氧化物(12.05%)和视黄醛(12.2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陕北野生黄花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黄花蒿精油的提取及GC-MS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玉红 张知侠 曹蕾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4年第1期71-73,共3页
以黄花蒿花蕾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黄花蒿精油,提取率为2.898%。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鉴定精油的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含量,共鉴定出37个化合物,其中桉树脑(36.43%)、环异长叶烯(12.47%)、DL-樟脑(1... 以黄花蒿花蕾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黄花蒿精油,提取率为2.898%。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鉴定精油的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含量,共鉴定出37个化合物,其中桉树脑(36.43%)、环异长叶烯(12.47%)、DL-樟脑(12.34%)、4-萜品醇(5.26%)、环庚-1,3,5-三烯(4.75%)等5种成分含量最高,约占鉴定出化学成分的71.25%。GC-MS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花蕾 精油 水蒸气蒸馏 GC-MS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