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络合剂对固相法Cu/ZnO/In_(2)O_(3)催化剂的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赵福真 郭孟 +2 位作者 白瑞洁 张煜华 李金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33-438,共6页
为了促进催化剂中Cu物种的分散,在金属硝酸盐中分别加入草酸、甲酸和柠檬酸,采用固态研磨合成Cu/ZnO/In_(2)O_(3)催化剂.结果表明:草酸的加入对Cu的分散效果最好,在280℃,2 MPa,3.6 L·gcat^(-1)·h^(-1),V(H2)∶V(CO_(2))=3∶1... 为了促进催化剂中Cu物种的分散,在金属硝酸盐中分别加入草酸、甲酸和柠檬酸,采用固态研磨合成Cu/ZnO/In_(2)O_(3)催化剂.结果表明:草酸的加入对Cu的分散效果最好,在280℃,2 MPa,3.6 L·gcat^(-1)·h^(-1),V(H2)∶V(CO_(2))=3∶1时,甲醇收率最高,达到2.1 mmol·gcat^(-1)·h^(-1).但甲酸在高温下会分解为CO_(2)和H_(2),导致制备的CuO/ZnO/In_(2)O_(3)催化剂部分还原,随后此催化剂在H_(2)预处理后被过度还原,形成Cu_(3)In_(7)合金相,导致甲醇产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 Cu基催化剂 氧化铟
下载PDF
CeO_(2)-In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三乙胺气敏监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钟彩丽 莫秋莲 +3 位作者 孙建华 丁宁宁 廖丹葵 孙丽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6-1455,共10页
以In(NO_(3))_(3)∙4.5H_(2)O和Ce(NO^(3))_(3)∙6H_(2)O为原料,对苯二甲酸为配体,N,N-二甲基甲酰胺为有机溶剂,通过热解金属有机骨架法(MOFs)成功制备了CeO_(2)-In_(2)O_(3)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双晶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以In(NO_(3))_(3)∙4.5H_(2)O和Ce(NO^(3))_(3)∙6H_(2)O为原料,对苯二甲酸为配体,N,N-二甲基甲酰胺为有机溶剂,通过热解金属有机骨架法(MOFs)成功制备了CeO_(2)-In_(2)O_(3)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双晶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和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BET)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CeO_(2)-In_(2)O_(3)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结果表明,当In/Ce摩尔比为3∶1时,CeO_(2)-In_(2)O_(3)对1×10^(5)μg/L三乙胺(TEA)的响应值(48.37)最高,是纯In_(2)O_(3)(9.45)的5倍,响应/恢复时间缩短至36s/22s,且该复合材料在173℃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复合材料传感性能的增强可归因于热解金属有机骨架法提供的大比表面积以及n-n异质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in_(2)o_(3) 三乙胺 气敏性能 气敏机理 异质结
下载PDF
电极厚度和粒径对In_(2)O_(3)氨气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吴春平 杨琳 +1 位作者 张毅然 林赫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2,共5页
采用自蔓延燃烧(SHS)法合成了纳米敏感材料一氧化铟(In_(2)O_(3)),以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固体电解质,铂(Pt)为参比电极,制备了混合电位型氨气(NH_(3))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敏感电极... 采用自蔓延燃烧(SHS)法合成了纳米敏感材料一氧化铟(In_(2)O_(3)),以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固体电解质,铂(Pt)为参比电极,制备了混合电位型氨气(NH_(3))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敏感电极形貌进行表征。研究发现,随着电极厚度的增加,更多的NH_(3)被吸附到表面参与电化学过程,传感性能增强;若电极层过厚,大部分NH_(3)在穿过电极层到达三相界面(TPB)区域之前,被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消耗,传感性能降低;SEM表征结果显示,最优的电极厚度为104.20μm。同时研究了粒径对性能的影响,在煅烧温度为900℃时,传感器表现出最高的灵敏度(-64.20 mV/decade),TEM表征结果显示,此时晶粒的平均粒径为75.92 nm。通过极化曲线测试验证了传感器响应机理符合混合电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 氨气传感器 电极厚度 粒径 敏感性能
下载PDF
基于SnS_(2)/In_(2)O_(3)的气体传感器及其室温下高性能NO_(2)检测
4
作者 陈进龙 陶然 +3 位作者 李冲 张健磊 付琛 罗景庭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7-293,共7页
NO_(2)是一种有毒气体,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造成空气污染并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种气体传感器来检测NO_(2).然而,传统的NO_(2)传感器很难在室温(25℃)下工作.本研究报告了SnS_(2)/In_(2)O_(3)的室温(25℃) NO... NO_(2)是一种有毒气体,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造成空气污染并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种气体传感器来检测NO_(2).然而,传统的NO_(2)传感器很难在室温(25℃)下工作.本研究报告了SnS_(2)/In_(2)O_(3)的室温(25℃) NO_(2)气体传感,采用热注入法和水热法制备了In_(2)O_(3)量子点和SnS_(2)纳米片.凭借SnS_(2)独特的二维结构,在其上装饰In_(2)O_(3),复合增强了其传感性能,产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nS_(2)/In_(2)O_(3)传感器对体积分数为1×10^(-6) NO_(2)的响应为26.6,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46 s和243 s.由于异质结结构增加了活性位点的数量,加速了气体的传输,促进了电荷转移和气体解吸,提高了NO_(2)气体传感性能.这种优异的传感性能在NO_(2)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 SnS_(2)/in_(2)o_(3) No_(2) 室温
下载PDF
用于火电厂NO_(x)检测的Pt-In_(2)O_(3)传感器吸附及传感机理研究
5
作者 杨家隆 吴宝良 +2 位作者 卢德滔 马世龙 周渠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4,共8页
火力发电产生的NO_(x)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我国对火电厂NO_(x)检测主要采用非分散红外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需要对烟道的样气进行人工采样,步骤繁琐且无法实现对NO_(x)准确检测,半导气体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响应快... 火力发电产生的NO_(x)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我国对火电厂NO_(x)检测主要采用非分散红外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需要对烟道的样气进行人工采样,步骤繁琐且无法实现对NO_(x)准确检测,半导气体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响应快速和成本低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气体污染物的检测。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本征In_(2)O_(3)和Pt-In_(2)O_(3)气敏材料。基于搭建的微量气体气敏测试平台,测试了In_(2)O_(3)基传感器对NO和NO_(2)的浓度响应和响应恢复时间。研究表明,Pt-In_(2)O_(3)传感器对30ppm NO_(2)和NO的响应值分别为7.7和10.3,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23 s/41 s和18 s/46 s,能够满足对火电厂NO_(x)检测的要求。另外,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各吸附模型的吸附能和态密度以揭示其气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Pt-In_(2)O_(3)对NO(-1.55 eV)和NO_(2)(-0.92 eV)表现出强烈的化学吸附,与宏观实验测试结果一致。因此,Pt-In_(2)O_(3)传感器可实现火电厂NO_(x)气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No_(x)气体 水热法 Pt-in_(2)o_(3) 气敏机理
下载PDF
In_(2)O_(3)-CuO的制备及其光活化下的室温甲醛气敏性能
6
作者 韩君林 刘锦梅 +2 位作者 孙建华 孙丽霞 廖丹葵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0-819,共10页
以InCl_(3)•4H_(2)O和Cu(NO_(3))2•3H_(2)O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In_(2)O_(3)-CuO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UV-Vis吸收光谱、XPS、EIS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紫外光活化In_(2)O_(3)-CuO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与传感机... 以InCl_(3)•4H_(2)O和Cu(NO_(3))2•3H_(2)O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In_(2)O_(3)-CuO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UV-Vis吸收光谱、XPS、EIS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紫外光活化In_(2)O_(3)-CuO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与传感机制。结果表明,In_(2)O_(3)-CuO复合材料在375 nm紫外光照射室温(25℃)条件下对质量浓度50 mg/L甲醛气体的灵敏度为298,与纯In_(2)O_(3)(2.4)相比灵敏度提高123倍,气敏性能的巨大提升得益于In_(2)O_(3)与CuO形成的p-n异质结,协同光活化条件下异质结界面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与氧物种(O_(2)和O_(2)-)间建立了氧的光活化吸附-解吸循环,使室温下材料的气体吸附-解吸过程和表面反应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Cuo 紫外光活化 室温气敏 p-n异质结 甲醛 功能材料
下载PDF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the copper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
7
作者 Rui Zou Chenyang Shen +4 位作者 Kaihang Sun Xinbin Ma Zhuoshi Li Maoshuai Li Chang-Jun L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35-145,I0004,共12页
The metal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s for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activity with high methanol selectivity.However,there was still no experimental confirm... The metal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s for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activity with high methanol selectivity.However,there was still no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if copper could be a good promoter for In_(2)O_(3).Herein,the Cu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 was prepared using a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Such prepared Cu/In_(2)O_(3) catalyst shows significantly higher CO_(2) conversion and space time yield(STY)of methanol,compared to the un-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The loading of Cu facilitates the activation of both H_(2) and CO_(2) with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u cluster and defective In_(2)O_(3) as the active site.The Cu/In_(2)O_(3) catalyst takes the CO hydrogenation pathway for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CO_(2) hydrogenation.It exhibits a unique size effect on the CO adsorption.At temperatures below 250℃,CO adsorption on Cu/In_(2)O_(3)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In_(2)O_(3),causing higher methanol selectivity.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 res,the Cu catalyst aggregates,which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weak CO adsorption site and causes a decrease in the methanol selectivity.Compared with other metal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atalyst with stronger CO adsorption possesses higher methanol sele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ydrogenation METHANoL Cu in_(2)o_(3) Co SELECTIVITY DFT
下载PDF
非金属P掺杂对In_(2)O_(3)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的影响机制
8
作者 程芹 邓邦为 董帆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3期83-90,共8页
利用可再生的电能将CO_(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并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非金属P元素掺杂的In_(2)O_(3)纳米颗粒,并将其用于电催化CO_(2)还原制甲酸盐。在H型电解池中,在-1.... 利用可再生的电能将CO_(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并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非金属P元素掺杂的In_(2)O_(3)纳米颗粒,并将其用于电催化CO_(2)还原制甲酸盐。在H型电解池中,在-1.45 V vs.RHE电位下,P掺杂的In_(2)O_(3)纳米催化剂的产甲酸法拉第效率达到88.2%,同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表明,掺杂在In_(2)O_(3)晶格中的P元素显著促进了CO_(2)分子的吸附和活化,降低了形成*HCOO中间体的吉布斯自由能,同时加强了对*HCOO的吸附作用,最终促进了甲酸盐的合成。阐明了非金属元素P掺杂对提升CO_(2)还原反应性能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其他金属氧化物基的高性能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 非金属P掺杂 电催化剂 Co_(2)还原反应 甲酸
下载PDF
Cu/In_(2) O_(3)界面作用增强CO_(2)催化加氢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颖 兰晓孟 +2 位作者 孔垂旸 苏玉莹 汲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采用水热法结合沉淀沉积法制备出具有高度分散性和高活性的Cu-h-In_(2)O_(3)催化剂。研究表明:Cu和In_(2)O_(3)界面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Cu的负载促进h-In_(2)O_(3)表面氧空位的形成和氢溢出效应,增强Cu-h-In_(2)O_(3)催化剂对H_(2)和CO_... 采用水热法结合沉淀沉积法制备出具有高度分散性和高活性的Cu-h-In_(2)O_(3)催化剂。研究表明:Cu和In_(2)O_(3)界面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Cu的负载促进h-In_(2)O_(3)表面氧空位的形成和氢溢出效应,增强Cu-h-In_(2)O_(3)催化剂对H_(2)和CO_(2)的活化能力,从而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质量分数为1%的Cu-h-In_(2)O_(3)催化剂上发生的是甲酸盐路径;在280℃和3 MPa反应条件下,质量分数为1%的Cu-h-In_(2)O_(3) CO_(2)转化率为4%,甲醇选择性为71%,甲醇生成率可达2.79 mol·L^(-1)·h^(-1),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氧化铟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高分散
下载PDF
Sn掺杂的In_(2)O_(3)催化CO_(2)选择性加氢制甲醇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菲菲 赵世熙 +1 位作者 周维 倪中海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66-3374,共9页
选择性加氢制甲醇是CO_(2)资源化利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十分需要开发高效的合成甲醇催化剂。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在In_(2)O_(3)中掺杂Sn来调控In_(2)O_(3)的还原能力和表面氧空位浓度,以提升In_(2)O_(3)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中... 选择性加氢制甲醇是CO_(2)资源化利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十分需要开发高效的合成甲醇催化剂。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在In_(2)O_(3)中掺杂Sn来调控In_(2)O_(3)的还原能力和表面氧空位浓度,以提升In_(2)O_(3)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中的催化性能。通过XRD、TEM、H_(2)-TPR、H_(2)-D_(2)-TPSR、Raman、XPS、CO_(2)-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Sn助剂对催化剂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并通过高压固定床装置测试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Sn在In_(2)O_(3)中高度分散并倾向于在表面富集,与In_(2)O_(3)形成Sn—O—In结构,促进了表面氧空位的生成,且能抑制In_(2)O_(3)的过度还原,从而使得Sn-In_(2)O_(3)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甲醇选择性和产率。在300℃、3 MPa、空速为15000 ml·g^(-1)·h^(-1)的反应条件下,Sn/In摩尔比为0.5%的Sn-In_(2)O_(3)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此时CO_(2)转化率为6.2%,甲醇选择性为70.4%,当Sn含量进一步增加时,CO_(2)转化率会略有下降,而甲醇选择性提升至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二氧化碳 加氢 in_(2)o_(3) Sn掺杂 氧空位 甲醇合成
下载PDF
In_(2)O_(3)的形貌调控及其对NO_(2)的气敏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永广 姚龙超 +5 位作者 胡艳 刘潇繁 徐林婕 郑成航 杨健 高翔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01-8007,8024,共8页
通过控制水热合成条件,实现了对In_(2)O_(3)气敏材料的形貌调控,定向制备出了零维到三维形貌结构(纳米颗粒、纳米棒、纳米片和微球)的In_(2)O_(3),采用多种方法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及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其NO_(2)气敏性能进行了系... 通过控制水热合成条件,实现了对In_(2)O_(3)气敏材料的形貌调控,定向制备出了零维到三维形貌结构(纳米颗粒、纳米棒、纳米片和微球)的In_(2)O_(3),采用多种方法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及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其NO_(2)气敏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气敏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In_(2)O_(3)的形貌调控,大幅提高了其对NO_(2)的气敏性能。其中,具有最大比表面积和最多化学吸附氧的In_(2)O_(3)微球对NO_(2)表现出了最优的气敏性能,在100℃下,对5.0×10^(-6) NO_(2)的响应值为695,对NO_(2)的检测限低至0.2×10^(-6),同时其对NO_(2)响应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最后,探讨了In_(2)O_(3)的形貌调控对NO_(2)气敏性能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 形貌调控 No_(2) 气敏性能
下载PDF
内氧化前处理对AgSnO_(2)In_(2)O_(3)触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尹恒虎 聂宝鑫 +4 位作者 周细应 张国全 李爱坤 王塞北 顾文秀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01,共8页
用冷拉拔和热处理工艺对Ag-Sn-In合金进行预处理,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接触触点材料综合参数测试仪、硬度计等对制备的AgSnO_(2)In_(2)O_(3)电接触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和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不同变形量和热... 用冷拉拔和热处理工艺对Ag-Sn-In合金进行预处理,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接触触点材料综合参数测试仪、硬度计等对制备的AgSnO_(2)In_(2)O_(3)电接触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和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不同变形量和热处理对AgSnO_(2)In_(2)O_(3)电接触材料内氧化前、后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5%累计变形量样品内氧化组织表面与芯部均匀性、一致性更高,总质量损耗小于30%累计变形量,接触电阻低且稳定,其在接触电阻和耐电弧侵蚀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主要归因于内氧化前更大程度的冷变形提高了芯部与表面的组织一致性。在相同累计变形量下,内氧化前进行热处理有利于细化晶粒和得到弥散细小的氧化物,降低材料质量损耗,表现出更低且更稳定的接触电阻,具有低且稳定的燃弧时间、燃弧能量和熔焊力,表现出更优良的灭弧能力和抗熔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in_(2)o_(3) 电接触材料 热处理 冷变形 电学性能
下载PDF
不同晶型In_(2)O_(3)/片状HZSM-5串联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制芳烃 被引量:1
13
作者 焦春学 查飞 田海锋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15,共8页
采用水热/溶剂热法制备了不同晶型(立方相、六方相和混晶相)In_(2)O_(3),并将其与片状HZSM-5分子筛机械混合得到CO_(2)加氢制芳烃的串联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测试了其催化活性,重点讨论了串联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空间分布对其催化性能... 采用水热/溶剂热法制备了不同晶型(立方相、六方相和混晶相)In_(2)O_(3),并将其与片状HZSM-5分子筛机械混合得到CO_(2)加氢制芳烃的串联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测试了其催化活性,重点讨论了串联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空间分布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N2等温吸附-脱附和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表面酸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In_(2)O_(3)金属氧化物与片状HZSM-5分子筛的活性位点过于接近时,迁移到分子筛中的In物种毒化了其表面酸性,导致反应中间产物甲醇无法高效转化为芳烃,致使CO_(2)转化率与芳烃选择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 片状HZSM-5分子筛 串联催化剂 Co_(2)加氢制芳烃
下载PDF
CuO/In_(2)O_(3)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正丁醇气敏性能研究
14
作者 杜锐 赵盟哲 +4 位作者 周迪 牛晓娟 田玉 郑广 涂亚芳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14,共10页
p-n结独特的势垒效应能够显著地改变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同时也能影响气敏元件的灵敏度。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出不同质量比的CuO/In_(2)O_(3)复合纳米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分... p-n结独特的势垒效应能够显著地改变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同时也能影响气敏元件的灵敏度。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出不同质量比的CuO/In_(2)O_(3)复合纳米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分析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观察到CuO为球形分级结构,In_(2)O_(3)纳米颗粒附着在其表面。通过气敏性能测试发现,CuO/In_(2)O_(3)复合纳米材料中CuO与In_(2)O_(3)的质量比为1∶2时,样品在225℃下对体积浓度为100×10^(-6)的正丁醇的灵敏度为107,相对纯In_(2)O_(3)纳米颗粒提升了57%。另外,该样品也对正丁醇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in_(2)o_(3)复合纳米材料 气敏性能 水热法 P-N结
下载PDF
LSPR效应增强碳包覆In_(2)O_(3)/W_(18)O_(49)S型异质结用于高效CO_(2)光还原
15
作者 何厚伟 王中辽 +2 位作者 代凯 李素文 张金锋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267-278,共12页
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CO_(2)还原(PCR)技术可以将CO_(2)转化为增值燃料,被认为是可以解决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能源转换技术.CO_(2)的光催化还原涉及多种催化剂和反应途径,构建异质结催化剂是提高光催化CO_(2)还原效... 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CO_(2)还原(PCR)技术可以将CO_(2)转化为增值燃料,被认为是可以解决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能源转换技术.CO_(2)的光催化还原涉及多种催化剂和反应途径,构建异质结催化剂是提高光催化CO_(2)还原效率的重要策略.然而,异质结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一直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在增强近红外区光吸收的众多材料中,具有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的非贵金属等离子体材料是合适的选择.W_(18)O_(49)具有特殊的缺陷结构和LSPR效应,可以产生高能“热电子”并促进载流子转移,进一步优化了W_(18)O_(49)敏化光催化复合材料的设计,在光催化中显示出非凡的潜力和研究价值.本文在源自In-MOF的碳包覆In_(2)O_(3)(C-In_(2)O_(3))纳米棒外表面组装一维高吸光度W_(18)O_(49)纳米线,设计和制备C-In_(2)O_(3)/W_(18)O_(49)分级S型异质结.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C-In_(2)O_(3)/W_(18)O_(49)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了电子流向,验证了S型异质结的机理.使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气相色谱和同位素标定进一步确定了PCR反应中间体活化过程和反应产物,其中40%C-In_(2)O_(3)/W_(18)O_(49)复合材料的CO产率最高,达到135.82μmol·h^(-1)·g^(-1),分别是纯C-In_(2)O_(3)和W_(18)O_(49)的2.99和2.84倍.采用时间分辨瞬态光致发光光谱测定样品的荧光寿命,结果表明,C-In_(2)O/W_(18)O_(49)复合材料拥有更长的载流子衰变动力学的平均寿命(4.0707 ns),表明复合材料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可见光进行光催化反应.C-In_(2)O_(3)/W_(18)O_(49)复合材料较好的催化性能主要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1)碳涂层的高电子电导率促进了C-In_(2)O_(3)和W_(18)O_(49)之间的电荷转移,载流子在非均相界面的均匀分布和高清的转移是光催化活性提高的重要原因;(2)S型异质结中的内部电子转移和注入C-In_(2)O_(3)的LSPR诱导的“热电子”实现了PCR的双路径电子转移,从而使得PCR反应的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综上,本文为开发高效可见光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Co_(2)还原 S型异质结 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碳包覆氧化铟 W_(18)o_(49)
下载PDF
In_(2)O_(3)掺杂量对锑基SnO_(2)压敏电阻电气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王法栋 赵洪峰 谢清云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29,66,共6页
以SnO_(2)粉、CoO粉、Cr_(2)O_(3)粉、Sb_(2)O_(5)粉、In_(2)O_(3)粉为原料,在100 MPa压力和1300℃温度下烧结制备(98.85-x)SnO_(2)-1CoO-0.05Cr_(2)O_(3)-0.1Sb_(2)O_(5-x)In_(2)O_(3)(x=0,0.05,0.10,0.15,物质的量分数/%)锑基SnO_(2)... 以SnO_(2)粉、CoO粉、Cr_(2)O_(3)粉、Sb_(2)O_(5)粉、In_(2)O_(3)粉为原料,在100 MPa压力和1300℃温度下烧结制备(98.85-x)SnO_(2)-1CoO-0.05Cr_(2)O_(3)-0.1Sb_(2)O_(5-x)In_(2)O_(3)(x=0,0.05,0.10,0.15,物质的量分数/%)锑基SnO_(2)压敏电阻,研究了In_(2)O_(3)掺杂量对压敏电阻微观结构和电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In_(2)O_(3)掺杂量的增加,锑基SnO_(2)压敏电阻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密度先增大后减小,非线性系数、施主密度、界面态密度和势垒高度均先增大后减小,泄漏电流密度先减小后增大,电压梯度增大。当掺杂In_(2)O_(3)物质的量分数为0.10%时,压敏电阻的密度达到最大,为6.82 g·cm^(-3),综合电气性能优良,其电压梯度、非线性系数、泄漏电流密度、施主密度、界面态密度和势垒高度分别为851 V·mm^(-1),32.36,1.19μA·cm^(-2),4.4×10^(23)m^(-3),3.2×10^(16)m^(-2)和1.44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基Sno_(2)压敏电阻 in_(2)o_(3)掺杂量 电气性能 微观结构
下载PDF
In_(2)O_(3)/ZnIn_(2)S_(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甲基橙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小蕾 郑楠 +1 位作者 王宇 董晓丽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0-194,共5页
采用二次水热法构建了In_(2)O_(3)/ZnIn_(2)S_(4)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XRD、SEM、DRS、电化学等表征研究此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光学性质及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在模拟可见光下,以甲基橙作为目标污染物,通过考察光催化降... 采用二次水热法构建了In_(2)O_(3)/ZnIn_(2)S_(4)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XRD、SEM、DRS、电化学等表征研究此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光学性质及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在模拟可见光下,以甲基橙作为目标污染物,通过考察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率来评价其性能。研究表明,In_(2)O_(3)/ZnIn_(2)S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In_(2)O_(3)、ZnIn_(2)S_(4),In_(2)O_(3)与ZnIn_(2)S_(4)摩尔比为0.3∶1的复合光催化剂在90 min内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6.33%,3次循环后降解效果仍能达到78.26%,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 光催化剂 氧化铟 硫代铟酸锌
下载PDF
Pb(In_(1/2)Nb_(1/2))O_(3)-Pb(Mg_(1/3)Nb_(2/3))O_(3)-PbTiO_(3)弛豫铁电薄膜厚度尺寸效应研究
18
作者 贾慧霞 杨嘉倩 +3 位作者 沈逸尘 谢济舟 段志华 王飞飞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74-581,共8页
新一代弛豫铁电薄膜Pb(In_(1/2)Nb_(1/2))O_(3)-Pb(Mg_(1/3)Nb_(2/3))O_(3)-PbTiO_(3)(PIMNT)因兼具优异的电学性能与高的相变温度,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关注.为了探究不同薄膜厚度对PIMNT薄膜的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1... 新一代弛豫铁电薄膜Pb(In_(1/2)Nb_(1/2))O_(3)-Pb(Mg_(1/3)Nb_(2/3))O_(3)-PbTiO_(3)(PIMNT)因兼具优异的电学性能与高的相变温度,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关注.为了探究不同薄膜厚度对PIMNT薄膜的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150 nm~1μm不同厚度的PIMNT薄膜,对其形貌结构以及电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极化对其电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厚度的增加,薄膜介电常数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剩余极化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矫顽场逐渐增大;在极化电压为18 V、极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00℃和5 min时,1μm厚度PIMNT薄膜的介电常数和损耗在100 Hz下分别为1009和0.022,室温下的热释电系数达6.85×10^(-4) C∙m^(-2)∙K^(-1),是目前主流的锆钛酸铅(PZT)薄膜的3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in_(1/2)Nb_(1/2))o_(3)-Pb(Mg_(1/3)Nb_(2/3))o_(3)-PbTio_(3)(PIMNT)薄膜 厚度尺寸效应 电学性能 极化 热释电系数
下载PDF
Zn掺杂In_(2)O_(3)分级微球的制备及正丁醇气敏性能研究
19
作者 孙雅迪 董宏坤 +1 位作者 王超 付秋明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54-57,共4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Zn掺杂In_(2)O_(3)分级微球,并进一步制备了相应的气敏传感器,研究了Zn掺杂浓度对In_(2)O_(3)分级微球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气敏性能的影响。随着Zn掺杂浓度的增加,In_(2)O_(3)分级微球的形貌发生变化,晶粒尺寸也随...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Zn掺杂In_(2)O_(3)分级微球,并进一步制备了相应的气敏传感器,研究了Zn掺杂浓度对In_(2)O_(3)分级微球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气敏性能的影响。随着Zn掺杂浓度的增加,In_(2)O_(3)分级微球的形貌发生变化,晶粒尺寸也随之减小。当参与反应的Zn/In物质的量比为3%时,掺杂In_(2)O_(3)分级微球具有最佳的正丁醇气敏性能。在12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对20×10~(-6)正丁醇的灵敏度达到169,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选择性,进一步讨论了Zn掺杂对In_(2)O_(3)分级微球气敏性能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 分级微球 锌掺杂 气敏传感器
下载PDF
In_(2)O_(3)-Mn_(2)O_(3)复合纳米棒的两步水热法合成及其在氢气传感器中的应用
20
作者 武冉 陈兴泰 +2 位作者 刘涛 殷锡涛 赵怡博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19,37,共6页
文中以In(NO_(3))_(3)·4.5H_(2)O为铟源,KMnO_(4)为锰源,PVP为添加剂,分别以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通过两步水热法成功合成了In_(2)O_(3)-Mn_(2)O_(3)复合纳米棒。采用XRD、SEM、XPS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元素价态进行了... 文中以In(NO_(3))_(3)·4.5H_(2)O为铟源,KMnO_(4)为锰源,PVP为添加剂,分别以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通过两步水热法成功合成了In_(2)O_(3)-Mn_(2)O_(3)复合纳米棒。采用XRD、SEM、XPS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元素价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将In_(2)O_(3)-Mn_(2)O_(3)复合材料组装成气敏传感器元件进行氢气的气敏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In_(2)O_(3),In_(2)O_(3)-Mn_(2)O_(3)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温度降低至325℃,且In_(2)O_(3)-Mn_(2)O_(3)传感器在重复性实验中对氢气具有高灵敏度,优异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复合材料表面丰富的气体吸附位点和p-n异质结使其具有优异的传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Mn_(2)o_(3)复合材料 纳米棒 两步水热法 氢气 气敏传感器 p-n异质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