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二):甘蔗斑茅远缘真实杂种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33
1
作者 郑雪芳 张木清 +4 位作者 李奇伟 劳方业 邓祖湖 陈如凯 杨业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5-42,共8页
根据斑茅ITS区序列设计编号为EF1/ER1和编号为EF2 /ER2 的两对引物 ,经在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间ITS PCR扩增 ,证明这两对引物是斑茅特异引物 ,其中引物EF1/ER1在斑茅多态性研究中扩增出 5种带型 ,而引物EF2 /ER2 扩增出 3种带型 ;同时 ,... 根据斑茅ITS区序列设计编号为EF1/ER1和编号为EF2 /ER2 的两对引物 ,经在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间ITS PCR扩增 ,证明这两对引物是斑茅特异引物 ,其中引物EF1/ER1在斑茅多态性研究中扩增出 5种带型 ,而引物EF2 /ER2 扩增出 3种带型 ;同时 ,利用这两对引物对甘蔗 (拔地拉 )与斑茅杂交的 9个F1,甘蔗斑茅真实杂种 (崖城 96 - 6 6、 96 - 46 )与CP84 - 1198的 36个BC1以及崖城 95 - 41与内江 5 7- 416的 12个BC1,15个曾被认为具有斑茅血缘的品系进行分子鉴定 ,结果表明 ,两对引物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 ,其中对斑茅F1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前人 (沈万宽 )的同工酶鉴定结果相一致 ,对 15个曾被认为具有斑茅血缘的品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品系为假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杂交利用 杂种鉴定 分子鉴定 its分子标记
下载PDF
金鱼寄生三代虫的形态学及基于rDNA ITS序列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冉冉 李文祥 +1 位作者 吴旭东 王桂堂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3-909,共7页
为查明我国金鱼三代虫的种类,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6个金鱼主要养殖区的三代虫进行了调查。通过形态测量分析,发现了4种三代虫,分别为:小林三代虫(Gyrodactylus kobayashii)、G.gurleyi、G.longoacuminatus和... 为查明我国金鱼三代虫的种类,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6个金鱼主要养殖区的三代虫进行了调查。通过形态测量分析,发现了4种三代虫,分别为:小林三代虫(Gyrodactylus kobayashii)、G.gurleyi、G.longoacuminatus和三代虫未定种(Gyrodactylus sp.)。而通过核糖体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有2种三代虫分别与小林三代虫和G.longoacuminatus相似性在99.1%以上,有1种与G.gurleyi的相似性在98.2%以上,另外,还有1种三代虫与现有序列的相似性都较低,虽然它与小林三代虫的相似性最高,也仅为91.0%,暂为未定种。系统发育分析也显示,金鱼寄生的3种三代虫分别与小林三代虫、G.gurleyi和G.longoacuminatus聚集在一起,另外1种单独聚在一起,这4种三代虫均隶属于G.(Limnonephrotus)亚属,与G.(Gyrodactylus)亚属的秀丽三代虫(G.elegans)的亲缘关系很远。通过对三代虫样品的抽样调查发现,小林三代虫存在于所有采样点,在广州、武汉、郑州3个采样点为优势种,所占的比率都在60%以上;G.gurleyi在海口、南京和上海为优势种,所占的比率都在50%以上;G.longoacuminatus和三代虫未定种所占比率均较小。由此可见,小林三代虫和G.gurleyi是我国金鱼常见的三代虫,G.gurleyi和G.longoacuminatus是中国三代虫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 三代虫 形态鉴定 its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