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株樱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分离及rDNA 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姚婷 黄津津 +3 位作者 任向峰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4-79,共6页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拉宾斯"、"红灯"樱桃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319~#、323~#、367~#、369~#和370~#。对分离得到的菌株纯化、回接、再分离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提取5株病原真菌DNA,PCR扩...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拉宾斯"、"红灯"樱桃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319~#、323~#、367~#、369~#和370~#。对分离得到的菌株纯化、回接、再分离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提取5株病原真菌DNA,PCR扩增rDNA ITS区序列后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并构建进化树。综合形态学特征和r DNA ITS区序列鉴定分析结果,得到菌株319~#为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菌株323~#为苹果果腐病菌(Diaporthe perniciosa)、菌株367~#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菌株369~#为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laxa)和菌株370~#为圆孤青霉菌(Penicillium cyclopium),其中D.perniciosa、E.nigrum和P.cyclopium为在樱桃果实上首次分离到的病原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病原真菌 形态学观察 RDNA its区序列分析
下载PDF
5株枣果实采后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rDNA 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婷 丁凤兰 +5 位作者 王珂 马国为 陈玉娟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0,共9页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病症的验证,最终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冬枣和骏枣果实上分别分离到3株(221^(#)、227^(#)、232^(#))和2株(229^(#)和230^(#))丝状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221^(#)和227^(#)为镰孢菌,229^(#)和232^(#)为葡柄霉,230^(#)为短柄霉属真菌,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鉴定221^(#)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227^(#)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229^(#)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230^(#)为产酶短梗霉(Aureobasidium proteae),232^(#)为葡柄霉(Stemphylium armeriae)。目前这5种病原真菌均未发现可导致枣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报道,其中Stemphylium armeriae未见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通过挖掘出更多的引起枣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希望为枣果实病害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果实 采后病害 病原真菌 形态学观察 rDNA its区序列分析
下载PDF
黄瓜霜霉菌ITS区序列分析反应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3
作者 蔡宁 张艳菊 +2 位作者 秦智伟 周秀艳 刘艳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8期25-30,共6页
文章以黄瓜霜霉菌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方法提取基因组DNA,研究了黄瓜霜霉菌ITS区序列分析中PCR反应体系的各主要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立了适宜的退火温度和反应体系。优化后的反应体系(25μL)为:采用引物ITS1/ITS4各40 ng,60 ng DN... 文章以黄瓜霜霉菌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方法提取基因组DNA,研究了黄瓜霜霉菌ITS区序列分析中PCR反应体系的各主要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立了适宜的退火温度和反应体系。优化后的反应体系(25μL)为:采用引物ITS1/ITS4各40 ng,60 ng DNA模板,2.5 mmol·L-1 Mg2+2.0μL,2.5 mmol·L-1 dNTP 1.5μL,Taq酶1 U。优化的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50 s,52.2℃40 s,72℃1.5 min。在这一条件下运行35个循环;72℃延伸7 min。采用此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对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31份黄瓜霜霉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均可得到一条约为900 bp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its区序列分析 反应体系 优化
下载PDF
3株果实采后葡萄孢属真菌ITS区rDNA序列与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姚婷 陈其葳 +3 位作者 张燕 张萌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49-55,共7页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草莓、蓝莓和樱桃果实中分离到3株丝状真菌138#、233#和366#。综合形态学特征观察与ITS区r 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3株真菌均为葡萄孢属病原菌(Botrytis)。分子鉴定进化树和碳源代谢聚类分析结果,都得到菌株138#...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草莓、蓝莓和樱桃果实中分离到3株丝状真菌138#、233#和366#。综合形态学特征观察与ITS区r 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3株真菌均为葡萄孢属病原菌(Botrytis)。分子鉴定进化树和碳源代谢聚类分析结果,都得到菌株138#与366#在一个大的分支上,而菌株233#在一个分支上。菌株138#鉴定结果与Botrytis cinerea(KJ937044.1)在同一分支上亲缘性达100%,且与366#亲缘性达99%;菌株233#鉴定结果与Botrytis elliptica(EU519207.1)在同一分支上且亲缘性达100%。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表明,3株葡萄孢属病原菌对吐温80、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D-葡萄糖胺和苦杏仁苷等67种碳源的代谢能力相同,包括56种最适碳源、1种可利用碳源和10种不可利用碳源,Biolog系统中鉴定出3株丝状真菌均与B.cinerea Pers.BGA相近,其中菌株233#与B.cinerea的代谢指纹图谱最为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 葡萄孢菌 its区rDNA序列分析 碳源代谢指纹图谱
下载PDF
10株葡萄源丝状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黄津津 姚婷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4,共9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京郊地区腐烂的葡萄果实及葡萄叶上分离到10株丝状真菌,其中从腐烂的葡萄果实中分离到3株丝状真菌,命名为814~#、815~#和880~#;从葡萄叶上分离到7株丝状真菌,命名为794~#、797~#、798~#、811~#、902~#、903~#和1397~#...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京郊地区腐烂的葡萄果实及葡萄叶上分离到10株丝状真菌,其中从腐烂的葡萄果实中分离到3株丝状真菌,命名为814~#、815~#和880~#;从葡萄叶上分离到7株丝状真菌,命名为794~#、797~#、798~#、811~#、902~#、903~#和1397~#。结合形态学特征及真菌r DNA ITS区序列分析结果,菌株814~#为茎点霉(Phoma sp.),菌株815~#为刺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菌株880~#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794~#为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菌株797~#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菌株798~#为大蒜盲种葡萄孢(Botrytis porri),菌株811~#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菌株902~#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eichhorniae),菌株903~#为芬芳镰孢菌(Fusarium redolens)和菌株1397~#为脉孢菌(Neurospora terricola),其中A.aculeatus、A.japonicus、C.fructicola、A.eichhorniae、F.redolens和N.terricola未见在葡萄上分离到的报道。将10株丝状真菌分别接种到健康的葡萄、圣女果、苹果和梨果实上,B.cinerea、A.japonicus、A.aculeatus、T.roseum、B.porri、C.fructicola、A.eichhorniae和F.redolens均可使4种果实发病,其中B.cinerea、A.japonicus、B.porri和F.redolens致病力较强;而Phoma sp.和N.terricola只能使葡萄和圣女果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病原菌 形态学特征 RDNA its区序列分析 致病力
下载PDF
5株杏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6
作者 王珂 姚婷 +2 位作者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21-128,共8页
杏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本研究通过对采后贮藏期间‘金太阳杏’和‘胭脂杏’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相应品种的健康果实上,出现与分离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经形态学特征分析、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 杏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本研究通过对采后贮藏期间‘金太阳杏’和‘胭脂杏’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相应品种的健康果实上,出现与分离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经形态学特征分析、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杏果实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从‘金太阳杏’分离到3株病原真菌,其中325#为甜樱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327#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328#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从‘胭脂杏’果实分离得到两株病原真菌,分别为326#椭圆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和331#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D.eres、B.dothidea、A.pullulans和B.elliptica为杏果实上未见文献报道的病原真菌,而B.cinerea未有发现侵染‘胭脂杏’的报道,研究结果旨在为杏果实的生物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果实 采后病害 病原真菌 its区r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河北异小杆线虫一品系的分类鉴定及其对蛴螬致病力的测定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树森 李克斌 +3 位作者 刘春琴 王庆雷 尹姣 曹雅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59-966,共8页
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地下害虫生物防治因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析方法对从河北省沧州分离的异小杆线虫一品系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测定比较了其对蛴螬的致病力。通过对该线虫侵染期幼虫和雄性成虫主要形态学... 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地下害虫生物防治因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析方法对从河北省沧州分离的异小杆线虫一品系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测定比较了其对蛴螬的致病力。通过对该线虫侵染期幼虫和雄性成虫主要形态学特征的参数测量,发现其与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形态特征最为相近;同时ITS1-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嗜菌异小杆线虫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该线虫为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该线虫对蛴螬(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3种金龟子的2龄幼虫)的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处理72h后,暗黑鳃金龟幼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金龟子幼虫(P<0.05);处理120h后,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3.3%和80.0%,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该线虫对它们有较强的致病力。不同线虫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显示,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侵染96h后,幼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Steinernema feltiae和S.longicaudum两种线虫的处理(P<0.05),说明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 蛴螬 分类地位 形态学特征 its区序列分析 致病力
下载PDF
稗草叶枯病病原尖角突脐孢菌的鉴定 被引量:9
8
作者 杨敏 朱书生 +2 位作者 李健强 倪汉文 张文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自湖南和北京的3株尖角突脐孢菌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株分离物(KF-1、HN-14和K-12)和保存于中国农业大学已定名的尖角突脐孢菌菌株G-9和X-27之间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及孢子大小和分隔方面存... 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自湖南和北京的3株尖角突脐孢菌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株分离物(KF-1、HN-14和K-12)和保存于中国农业大学已定名的尖角突脐孢菌菌株G-9和X-27之间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及孢子大小和分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K-12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产孢量小;菌株G-9、KF-1、X-27和HN-14生长迅速,产孢丰富。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间ITS区序列相似度达98%以上,聚类分析也表明,种内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种间的遗传距离;基于ITS1及ITS2序列,能将尖角突脐孢菌和突脐蠕孢属中其它种分开。由此可确定分离自湖南水稻田及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温室中自然发病的稗草病样上的3株病原真菌均为尖角突脐孢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分子鉴定 its区序列分析 杂草生物防治
下载PDF
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9
作者 张园园 徐秀德 +3 位作者 徐婧 刘可杰 姜钰 胡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7,共5页
从采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高粱靶斑病病叶上病斑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中国高粱靶斑病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在菌落形态和孢子形... 从采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高粱靶斑病病叶上病斑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中国高粱靶斑病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在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却极为相似;通过不同菌株的rDNA ITS序列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与高粱生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相似度达99%,病原菌种群多样性不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靶斑病菌 形态学 its区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