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大型水母类ITS-5.8S rDNA序列分析及其在钵水母类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玉龙 董婧 +2 位作者 孙明 王彬 王文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8-1288,共11页
由于钵水母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缺乏以及不同时期形态变异较大等原因,对其分类鉴定比较混乱和困难。为弥补形态学分类的缺陷,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分布于黄海北部和辽东湾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 由于钵水母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缺乏以及不同时期形态变异较大等原因,对其分类鉴定比较混乱和困难。为弥补形态学分类的缺陷,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分布于黄海北部和辽东湾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海月水母(Aurelia sp.)、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4种大型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同时利用Gen 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ITS1(the Ribosomal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树,分析ITS1序列片段在大型水母种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及其在钵水母类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4种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变异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序列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675~833 bp。钵水母纲很多种类的ITS1序列具有种内长度多态性现象,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的。钵水母纲科间遗传距离为0.295~0.491,种间遗传距离为0.024~0.812;除白色霞水母和海蜇外,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0~0.099。采用ML法(maximum likelihood)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不完全相同且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不太一致。研究表明,ITS基因序列在钵水母纲不同阶元间变异较大,适合于钵水母纲种类鉴定和属内种间水平的系统进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水母 its-5.8S RDNA 长度多态性 物种鉴定 系统关系
下载PDF
基于5.8SrDNA/ITS序列的几种内蒙古棘豆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高静 卢萍 +2 位作者 王金妞 金凤 恩和巴雅尔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8-173,共6页
提取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 DC.)、小叶小花棘豆(O.glabravar.tenuis)、刺叶柄棘豆(O.aciphyllaLedeb.)、砂珍棘豆(O.racemusaTurcz.)、多叶棘豆(O.verticillaris(L.)J.N)、黄毛棘豆(O.ochranthaTurcz.)基因组DNA,扩增其5.8SrDNA/IT... 提取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 DC.)、小叶小花棘豆(O.glabravar.tenuis)、刺叶柄棘豆(O.aciphyllaLedeb.)、砂珍棘豆(O.racemusaTurcz.)、多叶棘豆(O.verticillaris(L.)J.N)、黄毛棘豆(O.ochranthaTurcz.)基因组DNA,扩增其5.8SrDNA/ITS序列并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疏毛棘豆(O.pilosa)和长白棘豆(O.anertii)5.8Sr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利用MEGA4.0软件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旨在为棘豆属下种间及种下分类研究提供分子依据。结果表明:多叶棘豆、砂珍棘豆和黄毛棘豆构成姐妹群,并在部分地理种群上混杂,认为将三者归入真棘豆亚属Subgen.Euoxytropis轮叶棘豆组Sect.Baicalia Stell.ex Bunge更合理。小叶小花棘豆与小花棘豆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将其视为变种的观点。刺叶柄棘豆的不同地理种群形成两大分支,对其在亚属水平上的分类还需进一步商榷。研究赞同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认为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植被类型和生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豆属 5.8srdna/ITS 系统发生
下载PDF
基于18S和ITS-5.8S rDNA基因序列的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的分子鉴定与检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玉龙 董婧 +3 位作者 王彬 孙明 王爱勇 王文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8-165,共8页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东湾海域的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螅状体、碟状体及水母体的18S以及ITS-5.8S r DNA序列,同时利用Gene Bank数据库中已有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及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白色霞水母3个个体的18S和ITS...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东湾海域的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螅状体、碟状体及水母体的18S以及ITS-5.8S r DNA序列,同时利用Gene Bank数据库中已有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及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白色霞水母3个个体的18S和ITS-5.8S r DNA序列完全一致。白色霞水母样品的ITS-5.8S r DNA序列与Gen Bank中未知真核生物的序列高度相似(≥99%),推测该物种可能是早期发育阶段(卵、浮浪幼虫或碟状体)的白色霞水母样品。霞水母属不同种间18S r DNA序列经比对后同源序列长度为1709bp,多态位点数33个;比对后ITS1同源序列长度为368bp,其中变异位点203个,简约信息位点数178个,单变异位点21个。基于18S r DNA基因序列的霞水母属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8,而基于ITS1序列的霞水母属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9、0.284。基于ITS1的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倍,适合于进行物种鉴定。NJ系统树的结果也表明同种的不同个体各自聚枝,其聚类结果大致与形态分类吻合。研究表明,ITS基因片段在霞水母不同种间变异较大,更适于大型水母种类鉴定、检测及属内种间水平的系统进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霞水母 18S RDNA its-5.8S 分子鉴定 系统分析
下载PDF
基于5.8SrDNA/ITS序列的内蒙古棘豆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分析(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卢萍 高静 +1 位作者 王金妞 恩和巴雅尔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20-2428,共9页
对12种34个地理种群的内蒙古棘豆属植物核糖体ITS区段和5.8S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Maximum Likelihood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支持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黄毛棘豆(Oxytropis ochrantha)、多叶棘豆(O.v... 对12种34个地理种群的内蒙古棘豆属植物核糖体ITS区段和5.8S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Maximum Likelihood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支持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黄毛棘豆(Oxytropis ochrantha)、多叶棘豆(O.verticillaris)、二色棘豆(O.bicolor)和砂珍棘豆(O.racemosa)归入真棘豆亚属(Subgen.Euoxytropis)轮叶棘豆组(Sect.Baicalia Stell.ex Bunge)的观点。推测多叶棘豆和砂珍棘豆ITS2区段出现的C/T转换可能是其部分种群混杂在其他物种中的主要原因,但基因转换对于系统发育的影响仍尚未可知。研究不支持传统分类学上对鳞萼棘豆(O.squammulosa)与刺叶柄棘豆(O.aciphylla)的划分,系统发育树显示二者聚为一支,而非与传统分类学上界定的同组或同亚属植物形成一支;结合植物地理学研究结果,认为刺叶柄棘豆与鳞萼棘豆为地理替代种。推测刺叶柄棘豆可能为多系起源物种。线叶棘豆(O.filiformis)和东北棘豆(O.co-erulea)与真棘豆亚属物种构成姐妹群,而非单室棘豆亚属植物。研究认为在物种界定过程中,只将少数几个形态学特征作为主要分类依据欠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豆属 分子系统学 5.8srdna/ITS序列 内蒙古
下载PDF
Shiraia sp.SUPER-H168 ITS-5.8S rDNA序列分析及产竹红菌素条件初步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晓辉 蔡宇杰 +4 位作者 廖祥儒 魏兆媛 金大勇 许善峰 袁中一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3-17,共5页
对产竹红菌素的菌株SUPER-H168的ITS5-8S rDNA进行了序列测定和进化树聚类分析,表明其属于竹黄属;对该菌株固态发酵产竹红菌素的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得到的初步优化条件为玉米渣25g,麸皮5g,葡萄糖1.5g,NaNO_3 0.15g,znSO_4·7H_2O 0... 对产竹红菌素的菌株SUPER-H168的ITS5-8S rDNA进行了序列测定和进化树聚类分析,表明其属于竹黄属;对该菌株固态发酵产竹红菌素的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得到的初步优化条件为玉米渣25g,麸皮5g,葡萄糖1.5g,NaNO_3 0.15g,znSO_4·7H_2O 0.03g,起始含水量为50%,起始pH为7.0,培养温度为30℃。在该条件下发酵18d,竹红菌素的产量为9.37mg/g干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raia sp. its-5.8S RDNA 竹红菌素 优化
下载PDF
拮抗酵母菌0732-1的鉴定及其ITS-5.8S rDNA序列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东 李国庆 +1 位作者 张莉 葛米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49,共4页
从石河子地区西瓜叶片上分离获得1株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燕麦嗜酸菌属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 subsp.citrulli)有显著拮抗作用的酵母菌0732-1,对该菌株形态学观察、培养性状观察、生理生化测定,以及结合ITS-5.8S rDNA序列同源性... 从石河子地区西瓜叶片上分离获得1株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燕麦嗜酸菌属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 subsp.citrulli)有显著拮抗作用的酵母菌0732-1,对该菌株形态学观察、培养性状观察、生理生化测定,以及结合ITS-5.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0732-1为异常毕赤酵母(Pichiaanomala Kurtzman),首次证明了P.anomala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生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果斑病 酵母菌 its-5.8S RDNA 种类鉴定
下载PDF
以ITS1-5.8SrDNA-ITS2为标记的蓝氏贾第鞭毛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7
作者 温少芳 卢思奇 +1 位作者 冯宪敏 王凤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4-958,共5页
Giardia lamblia is a widely concerned archezoa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hylogeny of G.lamblia, ITS(1 and 2) of ribosome gene(rDNA) and 5.8 SrDNA from various Giardia strains were amplified,cloned and sequenced. A mole... Giardia lamblia is a widely concerned archezoa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hylogeny of G.lamblia, ITS(1 and 2) of ribosome gene(rDNA) and 5.8 SrDNA from various Giardia strains were amplified,cloned and sequenced.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with NJ method. After analyzed by DNAMAN software, 12 bases in 2 of the 10 squences were found to be substituted and 1 of the 2 had one base deletion, while the other 8 squences were quite homologous. The constructed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hylogenic relationship reported previously. 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S(1 and 2) and 5.8 SrRNA genes are effective genetic markers for studies of the evolution of Giar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氏贾第鞭毛虫 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 5.8 srdna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三种稻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18S rDNA和ITS-5.8S rDNA序列克隆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岩岩 董胜张 +1 位作者 白旭 俞晓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2-487,共6页
为研究水稻3种主要害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YLS)的种属地位及与寄主的进化关系,测定了其体内YLS的18S rDNA及ITS-5.8Sr DNA... 为研究水稻3种主要害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YLS)的种属地位及与寄主的进化关系,测定了其体内YLS的18S rDNA及ITS-5.8Sr DNA的全长序列。基于3种稻飞虱体内YLS的18SrDNA序列比对表明,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灰飞虱YLS的高(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8.91%,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5.74%,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6.02%),而基于ITS-5.8SrDNA序列比对,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褐飞虱YLS的要高(白背飞虱YLS和灰飞虱YLS为99.57%,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1.91%,白背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0.46%)。基于真菌18SrDNA和ITS-5.8SrDNA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3种稻飞虱体内YLS与其他已知真菌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证实了昆虫真菌类共生菌与寄主形成了长期的进化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已知真菌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灰飞虱 褐飞虱 白背飞虱 酵母类共生菌 18srdna its-5.8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基于5.8S rDNA序列论三白草科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4
9
作者 孟少武 李德铢 梁汉兴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9-312,共4页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是古草本的一个核心类群 ,它的研究对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最大简约法 (maximumparsimonymethod)和邻接法 (neighbor -join ingmethod)等不同的分析方法 ,对三白草科及其外类群齐头绒 (Z...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是古草本的一个核心类群 ,它的研究对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最大简约法 (maximumparsimonymethod)和邻接法 (neighbor -join ingmethod)等不同的分析方法 ,对三白草科及其外类群齐头绒 (ZippeliabegoniaefoliaBlume)的 5 8SrDNA序列进行分析 ,得到一致的结论 :Anemopsis最早从三白草科中分离出来 ,Sauru ruschinensis和S .cernuus是一对姐妹群 ,由于 5 8S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相对比较少 ,Gymnothecachinensis—G .involucrata—Houttuynia—Saururus之间难以通过 5 8SrDNA序列的比较进行分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8srdna序列 三白草科 系统发育
下载PDF
4株扁藻属微藻5.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ITS)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文文 姜玮 李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81-85,共5页
为确定种质库4株微藻(库存号为C73、C74、C151、C152)的亲缘关系及确切种类,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其核糖体5.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结果在4株微藻上获得大小分别为593 bp、632 bp、596 bp、591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高相似度... 为确定种质库4株微藻(库存号为C73、C74、C151、C152)的亲缘关系及确切种类,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其核糖体5.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结果在4株微藻上获得大小分别为593 bp、632 bp、596 bp、591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高相似度的瑞典四爿藻(T.suecica)和另一四爿藻属的微藻T.stiata比较发现,4株微藻与瑞典四爿藻和T.stia-ta5.8S rDNA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而2个间隔区(ITS1和ITS2)碱基序列存在一定差异,其中4株微藻ITS1变异位点占到总位点数的26.7%,ITS2变异位点占到总位点数的2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4株微藻与瑞典四爿藻聚集为同一群,其中C73和C152与瑞典四爿藻完全聚为一支(获得100%的支持率),而C74和C151彼此间距离仅为0.074,而与瑞典四爿藻的距离在0.2以上,结果说明,C73和C152是瑞典四爿藻的不同株系,C74和C152可能属于同一个有待确认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藻 5.8srdna和ITS 序列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7株盐藻的5.8S rDNA和ITS序列及RAPD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玮 乔文文 李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63-368,共6页
研究的7株盐藻(株号分别为A85、A57、A83、A43、C43、A121和A124)均含有2根鞭毛,细胞形状均为长椭圆形或梨形,眼点不明显。在高盐度培养条件下7株盐藻甘油合成能力均明显增强,这与描述的绿色杜氏藻特征相似。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些盐藻的... 研究的7株盐藻(株号分别为A85、A57、A83、A43、C43、A121和A124)均含有2根鞭毛,细胞形状均为长椭圆形或梨形,眼点不明显。在高盐度培养条件下7株盐藻甘油合成能力均明显增强,这与描述的绿色杜氏藻特征相似。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些盐藻的分类地位,了解其与其它杜氏盐藻种的亲缘关系,本研究PCR扩增7株盐藻的5.8S rDNA和ITS序列,并完成序列测定,将从Genbank搜索的27条已定种杜氏盐藻的相应序列与7条扩增序列同时进行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7株盐藻均与绿色杜氏藻(D.viridis)亲缘关系最为密切,7株盐藻可能均属于绿色杜氏藻,其中A85、A57和A83亲缘关系最近,A121和A124关系最为密切。筛选的11个随机引物进行7株盐藻RAPD分析的结果与采用5.8SrDNA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藻 5.8srdna和ITS序列 RAPD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玲 黄雯雯 +2 位作者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439-5447,共9页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病原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多,知之甚少,了解其种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增加对其进化历程的了解,以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水稻纹枯病菌通常被认为是以无性克隆繁殖为主,但有研究报道它具有混...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病原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多,知之甚少,了解其种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增加对其进化历程的了解,以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水稻纹枯病菌通常被认为是以无性克隆繁殖为主,但有研究报道它具有混合繁殖方式。有关我国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解该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的遗传变异、基因流、繁育方式及其遗传背景,采用ITS-5.8SrDNA测序技术,分析了分离自浙江富阳(FY)、安徽绩溪(JX)和巢湖(CH)以及湖北荆州(JZ)和孝感(XG)的5个水稻纹枯病菌种群75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RhizoctoniasolaniAG-1IA是采集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优势类群。ITS-5.8SrDNA序列经测定共检测到78个多态位点,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4%、33.6%、21.0%和20.0%。序列的平均转换与颠换比(Ti/Tv)为1.65,其中密码子第3位点的变异最高。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定义了29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5个种群的共享单倍型,占样本数的61.33%。5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27和0.482%,显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固定化指数Fst为-0.0253-0.0170,基因流Nm为5.56-11.12,说明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抑制了由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分化,菌丝或菌核短距离扩散和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增加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9.03%,而80.9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很低。Mantel检验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r=-0.241,P=0.499)。采用UPGMA法构建的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不同地点的单倍型分支混合分布,这进一步验证了Mantel检验的结果。单倍型的网状分析显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曾经发生过种群暴发而不断扩散,因还未能获得足够的时间建立更加复杂的结构故而呈非典型"星状"。采用中性检验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种群间存在很强的自然选择作用,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说明水稻纹枯病菌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具有以担孢子进行有性繁殖和以菌丝或菌核进行无性繁殖的混合繁殖方式。这种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导致其在较小生态范围内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较低的种群遗传分化的原因。另外,水稻纹枯病菌经有性繁殖产生新的基因型,并通过无性繁殖在群体内固定繁殖,这种遗传模式极有可能导致其进化潜能提高,极易对杀菌剂产生抗性。因此,对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除了施用化学药剂和种植抗性品种外,还需要防治农田灌水引起的病原菌(菌丝和菌核)在地区间的流动传播,减少带菌种子迁移或农用机械的交叉污染,对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寄主作物的种子进行播前处理等等,这些对于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也是极为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its-5.8srdna序列 单倍型 种群遗传分化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DNA条形码在海蜇食物组成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玉龙 鲍相渤 +4 位作者 高祥刚 段妍 王彬 董婧 李云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4-621,共8页
对海蜇的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查明其饵料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而全面准确地获取其食物种类信息是关键。由于传统镜检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对海蜇具体的摄食种类和食物结构尚缺乏充分的了解。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给海蜇食性研究... 对海蜇的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查明其饵料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而全面准确地获取其食物种类信息是关键。由于传统镜检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对海蜇具体的摄食种类和食物结构尚缺乏充分的了解。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给海蜇食性研究带来了机遇。笔者以线粒体COⅠ和ITS-5.8SrDNA这两种基因片段为DNA条形码标记,对辽东湾近海海蜇的现场食物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分子标记作为海蜇食性鉴定条形码的适用性和潜力,评估这两个DNA条形码用于检测海蜇食物组成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COⅠ基因通用引物扩增海蜇现场样品所构建的克隆文库共获取36个有效序列,来源于4个物种;而基于ITS-5.8SrDNA通用引物扩增共得到30个有效序列,来源于10个物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到鱼卵、仔稚鱼或成鱼碎屑、贝类浮游幼体等海蜇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以传统测序为基础的DNA条形码技术由于测序通量低,在研究海蜇这一广食性种类的食物谱时可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乃至水母的食物组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DNA条形码 COⅠ its-5.8srdna
下载PDF
多涅茨尾孢虫ITS-5.8S rDNA的种群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永杰 杨承忠 赵元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3,F0003,共7页
利用ITS-5.8SrDNA为分子标记研究了采自重庆市大竹林、两路、磁器口和江西省鄱阳湖的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种群地理变异情况。通过系统发育、遗传距离、变异位点和AT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重庆磁器口种群是所有种群中变异最大的... 利用ITS-5.8SrDNA为分子标记研究了采自重庆市大竹林、两路、磁器口和江西省鄱阳湖的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种群地理变异情况。通过系统发育、遗传距离、变异位点和AT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重庆磁器口种群是所有种群中变异最大的种群,也是最原始的种群;江西鄱阳湖种群与重庆大竹林种群1和重庆两路种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重庆大竹林1种群与重庆两路种群间无差异;ITS-5.8SrDNA各基因片段中,ITS-1和ITS-2的AT含量最高,也是在种群间变异最大的基因,而5.8SrDNA则相对保守。研究提示:江西鄱阳湖种群可能由重庆种群通过人为因素引入;重庆磁器口种群极可能是一个外来种群;重庆大竹林1种群与重庆两路种群间可能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ITS-1和ITS-2是粘孢子虫种群水平分析中较理想的分子标记,5.8SrDNA则相对较为保守,在遗传分析中并不能较好地反映种群水平的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 its-5.8srdna 地理变异
原文传递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11株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4
15
作者 霍红雁 卢萍 +4 位作者 牛艳芳 吕桂芬 李松 高静 钱亚光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用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单株植物叶和茎切段做外植体,体外分离并培养内生真菌,研究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微生物形态特征,对培养出的内生真菌的5.8SrDNA/ITS区进行扩增及序列测定,序列输入GenBank并与已发表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序... 用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单株植物叶和茎切段做外植体,体外分离并培养内生真菌,研究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微生物形态特征,对培养出的内生真菌的5.8SrDNA/ITS区进行扩增及序列测定,序列输入GenBank并与已发表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利用DNASTAR软件包中MegAlign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研究推测内生真菌所属类群.结果显示:11株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微生物形态特征与埃里砖格孢属真菌Embellisiasp.L12特征一致;小花棘豆内生真菌间ITS1和5.8SrDNA区序列相同,与Embellisiasp.L12相比只有一个变异位点,位于5.8SrDNA区,在ITS2区另有两个变异位点.推测小花棘豆内生真菌应与埃里砖格孢属亲缘关系密切,对其物种种属分类地位还须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棘豆 内生真菌 5.8srdna ITS
下载PDF
赤霞珠相关酵母菌的分离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2
16
作者 焦红茹 刘树文 +1 位作者 祖显生 常亚维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20,共4页
利用WL营养培养基对分离自昌黎地区赤霞珠葡萄品种的114株酵母菌进行了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培养类型,并采用5.8 SrDNA-ITS区域RFLP分析对从5个培养类型中选出的27株酵母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获得了4种不同的酶切图谱。17株被鉴定... 利用WL营养培养基对分离自昌黎地区赤霞珠葡萄品种的114株酵母菌进行了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培养类型,并采用5.8 SrDNA-ITS区域RFLP分析对从5个培养类型中选出的27株酵母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获得了4种不同的酶切图谱。17株被鉴定为Hanseni-aspora uvarum,6株被鉴定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并对其余4株也进行5.8 SrDNA-ITS区域RFLP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赤霞珠 酵母菌 分子生物学鉴定 5.8 srdna—ITS RFLP
下载PDF
砂地柏内生真菌SC13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卢亮 何军 +2 位作者 余鑫平 李广泽 张兴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89,共5页
为了寻找可产生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从砂地柏(Sabina vulgarisAnt.)不同组织中分离到126株内生真菌。以鬼臼毒素,脱氧鬼臼毒素和苦鬼臼毒素为标准品,采用HPLC法筛选得到一株可代谢产生重要药用和杀虫活性物质鬼臼毒素类似物的... 为了寻找可产生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从砂地柏(Sabina vulgarisAnt.)不同组织中分离到126株内生真菌。以鬼臼毒素,脱氧鬼臼毒素和苦鬼臼毒素为标准品,采用HPLC法筛选得到一株可代谢产生重要药用和杀虫活性物质鬼臼毒素类似物的内生真菌SC13。对菌株SC13进行ITS-5.8S rDNA区域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初步推测该菌株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sp.)真菌。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定该菌株发酵液萃取物对三龄初期粘虫的拒食活性,其48h拒食中浓为7.259 mg.mL-1,采用浸毒叶片法测定了三龄初期小菜蛾的毒杀活性,其48h致死中浓为6.136 m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地柏 内生真菌 鬼臼毒素类似物 生物活性 链格孢属 its-5.8S RDNA
下载PDF
两株具有将人参皂苷Rg1转化为人参皂苷F1活性的真菌鉴定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琪 武玉久 +3 位作者 张磊磊 沈小静 赵文倩 张怡轩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对两株具有将人参皂苷Rg1转化为人参皂苷F1的真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通过菌落形态、产孢结构的观察及ITS-5.8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的rRNA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初步确定该两株菌的种属。结果与结论根据形态学特征及同源序列的比对确定... 目的对两株具有将人参皂苷Rg1转化为人参皂苷F1的真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通过菌落形态、产孢结构的观察及ITS-5.8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的rRNA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初步确定该两株菌的种属。结果与结论根据形态学特征及同源序列的比对确定菌株2246为菌核青霉(Penicillium sclerotiorum);菌株2367为Penicillium dipodomyico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F1 菌种鉴定 真菌 青霉 its-5.8S RRNA
下载PDF
核糖体RNA基因在酵母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宁 刘延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701-4708,共8页
核糖体DNA在酵母分类鉴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核糖体的构成,核糖体RNA基因26S rDNAD1/D2区域、18S rDNA、ITS-5.8S rDNA和IGS rDNA片段作为分子标记的原理方法、在酵母菌种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中的应用,同时对rDNA各个序列片段... 核糖体DNA在酵母分类鉴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核糖体的构成,核糖体RNA基因26S rDNAD1/D2区域、18S rDNA、ITS-5.8S rDNA和IGS rDNA片段作为分子标记的原理方法、在酵母菌种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中的应用,同时对rDNA各个序列片段在国内外酵母分类鉴定应用中的问题和前景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核糖体 26S its-5.8S 18S IGS
下载PDF
不同株系赤霞珠葡萄表皮酵母菌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俊杰 杨旭 +5 位作者 焦健 陈锦永 何培新 迟雷 张文叶 刘崇怀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131,共6页
通过采用富集分离方法,从3个赤霞珠株系(R5、ISV-FV5和169)的葡萄果实表皮共分离得到酵母菌36株。利用26S rDNA的D1/D2和5.8S-ITS区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多样性研究。共鉴定出3个酵母菌属的4个已知种群,分别为Crypt... 通过采用富集分离方法,从3个赤霞珠株系(R5、ISV-FV5和169)的葡萄果实表皮共分离得到酵母菌36株。利用26S rDNA的D1/D2和5.8S-ITS区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多样性研究。共鉴定出3个酵母菌属的4个已知种群,分别为Cryptococcus magnus、Cryptococcus uzbekistanensis、Rhodosporidiobolus ruineniae和Hanseniaspora uvarum。Hanseniaspora uvarum为株系R5所特有,Cryptococcus uzbekistanensis和Rhodosporidiobolus ruineniae为株系ISV-FV5所特有,而Cryptococcus magnus同时存在于株系ISV-FV5和169上。结果表明,不同株系的赤霞珠葡萄表皮蕴含着多种类型的酵母菌资源,而且尽管其生长的客观条件是一致的,但因为株系的不同其所含酵母菌种群的组成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 酵母菌 26srdna Dl/D2 5.8S-ITS 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