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mbrian Ichnofossils from the Zhoujieshan Formation(Quanji Group) Overlying Tillite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Yue Wang Xunlian Wang Ye W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03-210,共8页
The Quanji Group is composed of siliciclastics and carbonates and was deposited on a relatively stable block,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NW China. It is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Qilian-Qinl... The Quanji Group is composed of siliciclastics and carbonates and was deposited on a relatively stable block,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NW China. It is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Qilian-Qinling-Kunlun tectonic zones. However, it has long been argued whether the up- per Qnanji Group should be assigned to the Precambrian or the Cambrian for lack of convincing fossil evidence. The discovery of ichnofossils, including Rusophycus, Cruziana, Dimorphichnus, Treptichnus, Skolithos, Arenicolites, Palaeophycus, and Helminthopsis, indicates that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Zhou- jieshan Formation (top Quanji Group) is Cambrian in age, and at least above the Treptichnus (Phycodes) pedum Biozone, the lowermost biozone in the Cambrian.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Zhoujieshan Forma- tion should belong to the Cambrian. During the time when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Zhoujieshan For- mation was deposite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was dominated by the Cruziana Ichnofacies, characterizing a lower-energy shelf (shallow) sea environment with moderate-rich oxygen con- tents. In addition, the conglomerates in the Hongtiegou Formation of the Quanji Group underlying the Zhoujieshan Formation we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tillites. However, the dolostones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Zhoujieshan Formation are, in lithology and geochemistry,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cap-dolostones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origins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Zhoujieshan Formation and the conglomerates of the Hongriegou Formar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BRIAN ichnofossil Zhoujieshan Formation Quanji Group Daqaidam NW China.
原文传递
扬子板块西北缘下泥盆统平驿铺组双壳类遗迹化石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小乐 王怿 +2 位作者 刘建波 黄璞 徐洪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4,共13页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3个属种的双壳类遗迹化石,包括Lockeia siliquaria,Protovirgularia rugosa,Ptychoplasma vagans,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门类遗迹化石Cruziana problematica,Dimorphichnus isp.,Lophoctenium isp.等。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方式、形态以及保存特征的分析表明,平驿铺组中部曾出现过2种类型的双壳类,分属具分叉足(原鳃目)和楔状足的类群。原鳃目分布于过渡带和陆棚区,营沉积物摄食生活;受高能事件或沉积物掩埋影响,它们由停息状态变为“逃逸”状态的行为产生了Pro.rugosa。具楔状足的双壳类依生态类型可分为2类:在过渡带与陆棚区,漫游的、营沉积物摄食的类型产生了Pty.vagans;而在近滨下部,滤食性双壳类居群则在不同期次高能事件的间隙对沉积物进行大规模殖居,产生了L.siliquaria。平驿铺组中部遗迹群落面貌的垂向变化,反映了随着浅海环境水动力增强,发育在具有一定硬度基底的Cruziana遗迹相被Skolithos遗迹相逐渐替代的过程。本研究强调,通过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形式、保存和形态的精细观察,可以对造迹生物类群、古生态学和行为习性学特征等进行可靠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态学 行为学 古环境 双壳类 遗迹化石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3
作者 施振生 朱筱敏 +2 位作者 王贵文 钟大康 张新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2-35,39,共5页
依据化石生态和沉积学特征 ,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的组成、分类及其沉积环境 ,认为存在 4种遗迹化石组合 :①Palaeophycus Planolites遗迹组合 ,由进食潜穴、滤食居住潜穴和觅食迹组成 ,包括Planolites,Palaeophycus,Ma... 依据化石生态和沉积学特征 ,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的组成、分类及其沉积环境 ,认为存在 4种遗迹化石组合 :①Palaeophycus Planolites遗迹组合 ,由进食潜穴、滤食居住潜穴和觅食迹组成 ,包括Planolites,Palaeophycus,Macaronichnus,Skolithos,Ophiomorpha和Taenidium等遗迹属 ,反映了潮间带混合坪沉积环境 ;②Skolithos遗迹组合 ,由居住潜穴组成 ,常见遗迹属有Skolithos,Ophiomorpha ,Arenicolites,Thalassinoides和Cylindrichnus,代表了前滨或潮下带砂坪沉积环境 ;③Planolites Taenidium遗迹组合 ,以进食潜穴和居住潜穴为特征 ,主要组成分子有Taenidium ,Planolites,Palaeophycus,Skolithos,Arenicolites和Thalassinoides等遗迹属 ,指示了具有周期性风暴影响的过渡带沉积环境 ;④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 ,主要由觅食迹组成 ,其中以Helminthopsis和Zoophycos遗迹属最为常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化石 沉积环境 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 地层划分
下载PDF
河南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28
4
作者 胡斌 周方 宋慧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7-588,共12页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砂质滩、坝)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括Zoophycos brianeus,Zoophycos villae,Teic...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砂质滩、坝)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括Zoophycos brianeus,Zoophycos villae,Teichichnus rectus,Nereites isp.,Chondrites isp.,Rhizocorallium isp.,Thalassinoides suevicus,Ophiomorpha nodosa,Gordia marina,Taenidium satanassi和Planolites isp.等。这些遗迹化石多为全浮痕保存,少数为半浮痕表迹保存,其丰度较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与产状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识别出3种遗迹化石组合:(1)Zoophycos-Nereites遗迹组合,出现在水体相对较深、浪基面之下且沉积底层内氧气贫乏的远岸浅海沉积环境;(2)Zoophycos-Taenidium遗迹组合,产生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近岸浅海沉积环境;(3)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海岸带潮坪或海湾、潟湖沉积环境,遗迹化石往往保存在泥质灰岩或钙质粉砂岩和薄层细砂岩中。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焦作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的沉积环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浅海沉积环境 太原组 下二叠统 焦作地区
下载PDF
中国遗迹学研究十年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斌 齐永安 +4 位作者 宋慧波 牛永斌 张立军 郑伟 王长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320,共37页
近十年来,中国遗迹学的研究取得许多新进展和新认识,重要成果概述如下:(1)在显生宙海相和过渡相沉积中新识别出84个遗迹属和211个遗迹种,新建28种遗迹组合及26种遗迹组构;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冲积扇、河流与湖泊沉积中识别出44个遗迹属... 近十年来,中国遗迹学的研究取得许多新进展和新认识,重要成果概述如下:(1)在显生宙海相和过渡相沉积中新识别出84个遗迹属和211个遗迹种,新建28种遗迹组合及26种遗迹组构;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冲积扇、河流与湖泊沉积中识别出44个遗迹属和107个遗迹种,新建22种遗迹组合及10种遗迹组构;(2)论述了寒武纪底质革命对早期底栖生物的进化和生态效应的影响;(3)提出了3种古氧相(常氧相、贫氧相和厌氧相)的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的沉积背景;(4)在华北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发现了大量成因与微生物相关的碳酸盐岩微形体,在动藻迹(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识别出球状、杆状、簇状、网状、瓶状和似脑球状6种微形体,描述了由造迹者与共生微生物一起进行一系列生命活动行为所形成的复杂精美的生物成因构造;(5)揭示了复杂遗迹化石动藻迹(Zoophycos)从浅阶层迁移至深阶层与从浅海迁移至半深海—深海同步的演化规律;(6)提出了滨—浅海和湖泊环境中风暴与浊流事件沉积序列中以及P/Tr界线附近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并论证了P-Tr事件前后遗迹化石及其造迹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为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后的生态系统复苏过程提供了可靠的遗迹学信息;(7)在华东、华北和西部地区多处新发现侏罗纪和白垩纪大量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群;(8)在华北地台中元古界和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碎屑岩中识别出多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9)详细分析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生物扰动作用和遗迹组构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建立了生物扰动变化三维地质模型,并提出了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表征与研究方法。上述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在遗迹分类学、遗迹相、遗迹组构、地微生物以及遗迹学在事件沉积和油气储层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遗迹学 遗迹化石 遗迹相 遗迹组合 遗迹组构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纪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袁文芳 陈世悦 +1 位作者 曾昌民 胡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9-786,共8页
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河街组四段浊流沉积中,发现遗迹化石Paleodictyon的两个遗迹种,即Paleodictyon regulare和Paleodictyon majus;对其围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则发现有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发育,据此推测研究区古近纪的沉积... 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河街组四段浊流沉积中,发现遗迹化石Paleodictyon的两个遗迹种,即Paleodictyon regulare和Paleodictyon majus;对其围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则发现有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发育,据此推测研究区古近纪的沉积与海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Paleodictyon 分子化石 古近纪 东营凹陷
下载PDF
遗迹学研究现状及其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建平 李明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89-394,共6页
简要回顾了遗迹学发展历史和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根据遗迹化石在沉积环境解释方面的特殊作用 ,对遗迹化石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作了剖析 ,初步认为遗迹学研究在以下五个方面具应用潜力 :1.旋回层序的确定和分析 ;2 .层序界面的... 简要回顾了遗迹学发展历史和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根据遗迹化石在沉积环境解释方面的特殊作用 ,对遗迹化石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作了剖析 ,初步认为遗迹学研究在以下五个方面具应用潜力 :1.旋回层序的确定和分析 ;2 .层序界面的认别及成因解释 ;3.凝缩层分析 ;4.相序分析 ;5 .海 (湖 )岸带的确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环境意义 层序地层学 层序界面 遗迹学
下载PDF
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氧相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慧波 毕瑜珺 胡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的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 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的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物中δ^(13)C值大多在-0.8‰^-2‰之间。二者的V/(V+Ni)值均小于0.46,Ce/La值均小于1.5。反映其为富氧相,即氧化环境。(2)红褐色充填物中δ^(13)C值一般在-0.2‰^-0.9‰之间,V/(V+Ni)值大于0.46,反映其为贫氧相,即弱还原环境。(3)黑色充填物中δ^(13)C值最高,多数在0.2‰~1.6‰之间,Ce/La值大于1.8,反映其为厌氧相,即还原环境。综合分析上述特征,提出了3种古氧相(富氧相、贫氧相和厌氧相)的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的沉积背景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精细分析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直观的生物遗迹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古氧相 沉积环境 下二叠统 太原组 豫西地区
下载PDF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长征 胡斌 杨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7-1015,共9页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主要为褐红色厚层状或块状的粉砂质泥岩夹多层不稳定的砾岩、砂砾岩或砂岩。本次工作在该组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Beaconites autarcticus...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主要为褐红色厚层状或块状的粉砂质泥岩夹多层不稳定的砾岩、砂砾岩或砂岩。本次工作在该组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Beaconites autarcticus(南极似塔形迹)、Planolites ichnosp.1(漫游迹,未定种1)、Planolites ichnosp.2(漫游迹,未定种2)、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Skolithos ichnosp.(石针迹,未定种)和Rhizoliths(根迹)。根据遗迹化石的产状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建立了Beaconites-Scoyenia遗迹组合和Palaeophycus-Rhizoliths遗迹组合,并提出了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基于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组成特征的综合分析,划分出五种沉积序列类型。秋扒组形成于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经历了从冲积扇到扇三角洲再到湖泊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潭头盆地 陆相沉积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浙西上奥陶统于潜组Spirodesmos遗迹化石组合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晋慧娟 李育慈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2-289,T001,共9页
在概述了浙江西部上奥陶统于潜组的沉积学特征,并进而描述了发现的14个遗迹化石属基础上,从4个方面对Spirodesmos为代表的遗迹组合进行了环境分析:(1)14个遗迹属中仅3个属为穿相型分子,其余占遗迹总属2/3以... 在概述了浙江西部上奥陶统于潜组的沉积学特征,并进而描述了发现的14个遗迹化石属基础上,从4个方面对Spirodesmos为代表的遗迹组合进行了环境分析:(1)14个遗迹属中仅3个属为穿相型分子,其余占遗迹总属2/3以上的遗迹化石均为典型的深水型分子,它们都是Nereites遗迹相的主要成员,因此该遗迹组合可归属于深海Nereites遗迹相中;(2)大部分遗迹化石呈复杂规则弯曲的形态,这种形态的遗迹化石是深海环境的遗迹化石标志;(3)14个遗迹属均为觅食迹和牧食迹,它们的行为习性,尤其是牧食迹主要分布于深海环境;(4)多数遗迹属的水深分布均在200m以下。由此可认为Spirodesmos遗迹组合是半深海-深海环境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组合 环境意义 上奥陶统 于潜组 古动物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赤水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治成 张廷山 魏祥峰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赤水地区嘉陵江组中共发现遗迹化石4个属8个种,其中有3个未定种,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Palaeophycus curvatus(弯曲古藻迹),Palaeophycusisp.A(古藻迹未定种A),Palaeophycus isp.B(古藻迹未定种B),Planolites octichn... 在赤水地区嘉陵江组中共发现遗迹化石4个属8个种,其中有3个未定种,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Palaeophycus curvatus(弯曲古藻迹),Palaeophycusisp.A(古藻迹未定种A),Palaeophycus isp.B(古藻迹未定种B),Planolites octichnus(八曲漫游迹),Helminithopsis abeli(阿伯尔拟蠕形迹),Helminithopsis isp(似蠕虫迹未定种),Phycodes pedum(足状拟藻迹)。这些遗迹化石主要为无脊椎动物的觅食迹和进食迹,其中多数为下浮雕保存,其次为上浮雕保存,少数为全浮雕保存。根据遗迹相组合特征,结合沉积相分析,可划分出两个遗迹组合: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代表的是水体较浅、受短期海平面变化影响较大的灰岩坪沉积环境;Planolites-Helminithopsis遗迹组合,代表的是与Palaeophycus遗迹组合相比水体较深、能量较低的开阔海台地的台内洼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赤水地区 嘉陵江组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豫西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斌 艾航 宋慧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0-636,共7页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点认识:(1)密集分布的小型遗迹个体以及充填物为黑色的Zoophycos,与较深水环境和贫氧环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Zoophycos可作为古水深变化的判释标志,尤其是以小型个体和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可作为较深水沉积层的对比标志,依此标志的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太原组沉积期经历过2次大的海侵,出现2次最大海泛面,并可作为全区等时界面。(3)基于沉积环境的时空对比分析,提出豫西地区太原组沉积期海水进退变化规律。研究区太原组自下而上由2次较大海侵与海退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沉积环境演化的早期几乎都出现海湾瀉湖相带为主的沉积,间夹潮坪沼泽和砂质障壁岛相带的沉积,然后变为近岸-远岸-近岸的浅海相带沉积,间夹潮坪沼泽相带沉积,最后又变为海湾瀉湖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石炭-二叠系 太原组 遗迹化石 ZOOPHYCOS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东辛地区沙三段遗迹化石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秀艳 姜在兴 +1 位作者 师晶 徐杰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62-466,共5页
通过岩心观察及沉积分析,东辛地区沙三段发育大量的生物潜穴、逃逸构造、扰动构造及生物实体化石和印模,可进一步识别为居住迹(Domichnia)、进食迹(Fodinichnia)、牧食迹(Pascichnia)3大类。根据组合特征,可划分为Cochlichnus anguineus... 通过岩心观察及沉积分析,东辛地区沙三段发育大量的生物潜穴、逃逸构造、扰动构造及生物实体化石和印模,可进一步识别为居住迹(Domichnia)、进食迹(Fodinichnia)、牧食迹(Pascichnia)3大类。根据组合特征,可划分为Cochlichnus anguineus,Planolites montanus和Skolithos-Planolites 3种遗迹组合。沙三下亚段发育Cochlichnus anguineus遗迹组合及完整鱼化石,代表相对安静的低能沉积环境;沙三中亚段发育Planolites montanus遗迹组合,见逃逸构造和扰动构造,表明水体存在动荡时期,但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安静环境;沙三上亚段发育Skolithos-Planolites遗迹组合,见扰动构造、螺类化石及印模,代表处于高能沉积环境。整体表明,该区沙三段沉积时期,从下至上水体逐渐变浅,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沉积环境 东辛地区
下载PDF
豫西北及晋东南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风暴沉积及伴生遗迹化石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斌 王瑜 +1 位作者 宋慧波 王芳 《中国煤炭地质》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豫西北及晋东南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并含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风暴沉积层的宏观及微观分析,特别是对各种风暴沉积序列及其所含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点的研究,在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已识别出7种风暴沉积类型,... 豫西北及晋东南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并含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风暴沉积层的宏观及微观分析,特别是对各种风暴沉积序列及其所含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点的研究,在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已识别出7种风暴沉积类型,与之伴生的遗迹化石有Zoophycos,Palaeophycus,Nereites.,Chondrites,Planolites,Palaeophycus,Helminthopsis,Teichichnu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Ophiomorpha等。它们分别形成在海湾-潟湖、潮间-潮下浅滩、局限台地和潮下开阔台地沉积环境。该成果既可丰富我国华北盆地早二叠世含煤岩系的沉积类型,也可为深入研究该区早二叠世沉积演化乃至成煤与成气的古环境条件提供事件沉积和生物学方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遗迹化石 太原组 沉积类型 早二叠世含煤岩系
下载PDF
A New Ichnogenus Kailidiscus Produced by Attachment from the Middle Cambrian Kaili Formation in Taijiang, Guizho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15
作者 WANG Yu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7-37,共11页
Over 190 specimens of an attachment ichnofossil Kailidiscus (n. ichnogen.) have been found in the Kaili Bitoa, a Burgess Shale-type biota, from the middle Kaili Formation (early Middle Cambrian) in Taijiang County... Over 190 specimens of an attachment ichnofossil Kailidiscus (n. ichnogen.) have been found in the Kaili Bitoa, a Burgess Shale-type biota, from the middle Kaili Formation (early Middle Cambrian) in Tai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Kailidiscus is an epichnia with a circular to oval attachment platform, on which there is a carbonaceous film probably formed by the body of the living organism. Structures such as a marginal furrow, an inner and outer marginal ride, many convex fold-ridges, and a large caved peripheral furrow on the attachment platform may be the result of basal tissues of a sessile organism that wrinkled to increase the attachment's surface area. The Kailidiscus organism may have been a sessile cnidarian attached to the muddy seafioor. Kailidiscus organisms lived in relatively quiet water, and were buried by a sudden influx of sed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hnofossil Kailidiscus (n. ichnogen.) trace fossils Kaili Formation early Middle Cambrian Taijiang GUIZHOU China
下载PDF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Skolithos遗迹化石的古环境意义:以豫西和尚沟组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邢智峰 李婉颖 +5 位作者 齐永安 郑伟 许欣 张湘赟 李妲 吴盼盼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1-478,共18页
豫西地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PTME)后遗迹群落由残存向复苏的演变,其中Skolithos以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岩层面、被动充填为典型特征,广泛保存于下三叠统和尚沟组。文中以登封、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和... 豫西地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PTME)后遗迹群落由残存向复苏的演变,其中Skolithos以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岩层面、被动充填为典型特征,广泛保存于下三叠统和尚沟组。文中以登封、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和尚沟组保存良好的Skolithos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不同尺度分析Skolithos遗迹属。基于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记录反映的生物运动能力、觅食策略、生物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生物改造沉积物的方式,构建出豫西地区和尚沟组生态空间占据和生态系统工程三维空间模式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Skolithos的古环境意义,探讨Skolithos所指示的高生态压力。研究结果表明,经历过PTME事件后的Skolithos遗迹化石主要受到高温、干热气候以及巨型季风等高生态压力的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形成机会主义遗迹组合,在曲流河、滨浅湖环境中广泛发育。该成果可为豫西地区下三叠统的陆相沉积环境以及古生态背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Skolithos遗迹化石 高生态压力 古环境意义
下载PDF
山东山旺中新世硅藻页岩中的遗迹化石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式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7-190,T001,共5页
山东山旺中新世湖相沉积硅藻页岩下部,首次发现无脊椎动物潜穴遗迹化石。本文描述了这一新遗迹属及新遗迹种,定名为硅藻山旺迹(Shanwangichnus diatomus Gen.et sp.nov.)讨论了遗迹动物的行为习性和沉积环境。该遗迹化石保存为全浮雕(fu... 山东山旺中新世湖相沉积硅藻页岩下部,首次发现无脊椎动物潜穴遗迹化石。本文描述了这一新遗迹属及新遗迹种,定名为硅藻山旺迹(Shanwangichnus diatomus Gen.et sp.nov.)讨论了遗迹动物的行为习性和沉积环境。该遗迹化石保存为全浮雕(full relief),为觅食迹(fo-dinichnia)。新遗迹特征为平直和稍弯曲的管状潜穴。潜穴一般可不分枝或二分枝,二分枝时两侧枝近相互平行延伸,潜穴直径2-2.5mm,沿长度粗细变化不大,估计潜穴动物身体粗细与潜穴相适应,推测可能是由湖生的寡毛动物蠕虫类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中新世 湖相沉积 硅藻页岩 古动物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寒武系吾松格尔组造迹行为的单调性
18
作者 于深洋 刘丽静 +2 位作者 杨芝林 丁奕 李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65-773,共9页
除某些蓝细菌之外,绝大多数白云岩中很难出现底栖后生动物化石。位于塔里木板块北部新疆阿克苏地区肖尔布拉克剖面的寒武系第二统吾松格尔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灰岩,属广阔浅潮汐带大面积强蒸发高盐度云坪环境而不利于底栖和游泳... 除某些蓝细菌之外,绝大多数白云岩中很难出现底栖后生动物化石。位于塔里木板块北部新疆阿克苏地区肖尔布拉克剖面的寒武系第二统吾松格尔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灰岩,属广阔浅潮汐带大面积强蒸发高盐度云坪环境而不利于底栖和游泳的后生动物群生存。本文首次报导该层位中一个低分异度的遗迹类群,它们均产出于薄层泥晶灰岩,鉴定遗迹属包括:Chondrites,Helminthopsis,Skolithos,Stelloglyphu,Taenidium,Thalassinoides,其形态均为小型简单的动物潜穴,属于古生代浅海地层中的常见分子;薄层灰岩中还见少量三叶虫和密集产出软舌螺。吾松格尔组白云岩沉积期海水高盐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抑制实体化石保存的底栖型和游泳型后生动物,也同样抑制没有实体化石保存的后生动物型遗迹造主栖居,遗迹化石的造主和带壳后生动物只能在正常盐度和动荡环境的薄层灰岩沉积期短暂迁移到此。本实例从环境角度诠释生物进化的制约机制,云坪不是后生动物的理想生态条件,这在寒武纪早期生命大爆发过程中就已经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 吾松格尔组 寒武系 塔里木板块 中国西北
下载PDF
Cambrian Stratigraphy and Faunal Elements Along the Kurgiakh-Surichun La Section(Kurgiakh Valley),Zanskar-Spiti Basin of Northwest Himalaya
19
作者 Birendra P.Singh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65-266,共2页
The Cambrian rocks are well exposed along the Kurgiakh-Surichun La section,situated 78 km SE of the Padam Village along a track route at 33°03′787″N and 77°013′647″E in between the Kurgiakh and Surichun ... The Cambrian rocks are well exposed along the Kurgiakh-Surichun La section,situated 78 km SE of the Padam Village along a track route at 33°03′787″N and 77°013′647″E in between the Kurgiakh and Surichun La,in Kurgiakh Valley(southeastern Zanskar).Around 715 m thick Cambrian succession was measured along the right and left bank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BRIAN ichnofossilS TRILOBITES Kurgiakh-Surichun LA Lejopyge laeivigata Cruziana-Skolithos ICHNOFACIES
下载PDF
华北西部地区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锋利 平瑞 +2 位作者 宋慧波 胡斌 刘顺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7,共10页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出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种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具有红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为贫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较闭塞海湾潟湖底部的贫氧环境;具有灰白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Skolithos遗迹组合为常氧相遗迹组合,出现于浅海上部或海湾潟湖上部的常氧环境;具有灰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为弱氧相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海中部的弱氧环境;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为厌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浅海下部的厌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盆地太原组沉积期古环境研究及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古氧相 太原组 华北西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