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placement of the retina after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surgery with different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patterns 被引量:3
1
作者 Jin Liu Zi-Zhong Hu +6 位作者 Xin-Hua Zheng Yuan-Long Li Jun-Long Huang Er-Bing Cao Song-Tao Yuan Ping Xie Qing-Huai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1年第9期1408-1412,共5页
AIM:To explore retinal displacement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with different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peeling patterns.METHODS:Totally 22 eyes from 20 patients with IMH were random... AIM:To explore retinal displacement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with different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peeling patterns.METHODS:Totally 22 eyes from 20 patients with IMH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wo groups,N-T group(11 eyes)and T-N group(11 eyes).For patients in N-T group,ILM was peeled off from nasal to temporal retina.For patients in T-N group,ILM was peeled off from temporal to nasal retina.Preoperative,postoperative 1,3,and 6 mo,autofluorescence fundus images were collected for manual measurement of distances of fixed nasal(N),temporal(T),superior(S),and inferior(I)retinal points(bifurcation or crossing of retinal vessels)around the macula to the optic disc(OD).These were respectively defined as N-OD,T-OD,S-OD,and I-OD.The retinal displacement,macular holeclosure rate,an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surgery.RESULTS:At postoperative 1,3,and 6 mo,the macula slipped toward the OD,manifested by the decreased T-OD,N-OD,S-OD,and I-OD(P<0.0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T-OD,N-OD,S-OD,and I-OD between N-T group and T-N group.IMH closure rate was 100%both in N-T group and T-N grou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CVA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macula slips toward the OD after successful macular hole surgery.The two different ILM peeling pattern show similar visual outcome and retinal displacement,which means ILM peeling directions are not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postoperative retinal displa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al displacement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vitrectomy
下载PDF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dragging and peeling:a modified technique for macular holes closure surgery 被引量:4
2
作者 Jie Peng Li-Hua Zhang +3 位作者 Chun-Li Chen Jing-Jing Liu Xiu-Yu Zhu Pei-Quan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0年第5期755-760,共6页
AIM:To introduce a modified technique of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centripetal dragging and peeling to treat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and to observe the ILM-retina adhesive forces.METHODS:Twenty-six consecutiv... AIM:To introduce a modified technique of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centripetal dragging and peeling to treat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and to observe the ILM-retina adhesive forces.METHODS:Twenty-six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tage 3 to 4 IMH and followed up at least six months were enroll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complete par plana vitrectomy,ILM dragging and peeling,fluid and gas exchange,15%C3 F8 tamponade and 2-week prone position.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macular hole evaluation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d complications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 mean diameter of IMH was 524±148μm(range:201-683μm),with 21 cases(80.8%)greater than 400μm.ILM dragging and peeling we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all cases.Most of the ILM-retina adhesive forces are severe(42.3%,11/26),followed by mild(38.5%,10/26),and moderate(19.2%,5/26).The me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21.2±6.1 mo.The IMH was closed in 25(96.3%)eyes.Visual acuity(logMAR)improved significantly from 1.2±0.6 preoperatively to 0.7±0.5 postoperatively(P<0.001).CONCLUSION:Preexisting ILM-retina adhesive force is found in IMH patients.With assistance of this force,this modified technique may help to release the IMH edges and improve the closure rate of large I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adhesive force par plana vitrectomy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术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3
作者 秦剑莺 顾育红 周婷 《系统医学》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简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简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实施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研究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比两组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平均视物变形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BCVA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C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视物变形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和内界膜剥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治疗均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但在改善视网膜厚度方面,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更低,体现出一定优势,但临床还需更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根据患者实际给予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前膜剥除术 内界膜剥除 特发性黄斑前膜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4
作者 王爽 白淑玮 +1 位作者 雷春灵 李凤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624-1628,共5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3-01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诊断为IMEM患者72例72眼,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36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ERM)剥...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3-01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诊断为IMEM患者72例72眼,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36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ERM)剥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B组36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ERM剥除术治疗。随访12 mo。比较术前及术后1、3、6、12 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术后1、3、6 mo两组间BCVA比较有差异(均P<0.05),A组视力提高较明显;术后12 mo两组间BCVA比较无差异(P=0.056)。术后1、3、6 mo两组间CMT比较有差异(均P<0.05),A组患者术后CMT降低较B组明显;术后12 mo两组间CMT比较无差异(P=0.16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眼压比较有差异(F时间=2.763,P时间<0.05;F组间=26.800,P组间<0.05;F交互=5.091,P交互<0.05)。A组术后黄斑视网膜结构变化明显。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晚期IMEM,能够在术后6 mo内迅速改善黄斑形态并帮助视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黄斑水肿 玻璃体内注射 地塞米松 玻璃体切除术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与黄斑区形态结构和血流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凌 何东林 +4 位作者 刘强 肖旗彬 陈静 乐原 陈彬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4-507,共4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术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0-01/2021-07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5例45眼,观察术前、术后1wk,1、3、...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术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0-01/2021-07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5例45眼,观察术前、术后1wk,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区厚度(CMT)、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纳入患者术后1wk BCVA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3、6mo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wk CMT明显增厚(P<0.05),术后1、3、6mo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wk,1mo FAZ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6mo明显扩大(P<0.05);术后1wk,1、3mo SCP血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mo明显减少(P<0.05)。术后3、6mo纳入患者BCVA与CMT呈正相关(r=0.457、0.615,P=0.032、0.012)。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后1mo内视力恢复快,之后趋于平稳,而中心凹形态及血流分布的恢复滞后于视力恢复,且与视力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 特发性 玻璃体切割手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结构
下载PDF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姚一民 李雪景 +3 位作者 魏玉华 王彩霞 尚庆丽 叶存喜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1789-1793,共5页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玻璃体腔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药术后视网膜黄斑区超微结构与视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94例(94只眼)。按术毕时是否联合玻璃...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玻璃体腔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药术后视网膜黄斑区超微结构与视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94例(94只眼)。按术毕时是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将患者分为注药组59例(59只眼)和对照组35例(35只眼)。2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71±0.14、0.62±0.15、0.51±0.16、0.48±0.29、0.36±0.20,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Waldχ^(2)=3428.83,P<0.001;Waldχ^(2)=445.67,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8.31,P=0.004;Waldχ^(2)=11.31,P=0.001;Waldχ^(2)=22.54,P<0.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72.64±69.69)、(423.68±83.56)、(380.08±104.98)、(319.55±95.83)、(294.55±104.8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322.92,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2.47,P<0.001;Waldχ^(2)=21.15,P<0.001;Waldχ^(2)=28.88,P<0.001)。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分别为(189.87±38.22)、(164.05±40.17)、(142.08±47.80)、(112.51±52.87)、(91.49±53.2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969.82,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1.25,P=0.001;Waldχ^(2)=15.93,P<0.001;Waldχ^(2)=11.98,P=0.001)。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毕时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可以辅助于黄斑超微结构和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玻璃体切除术 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异常中心凹内层
下载PDF
玻璃体联合内界膜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
7
作者 张丽娜 黄武 +2 位作者 邵慧 李俊 刘青林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5期836-839,共4页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6例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3例(53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6例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3例(53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察组53例(54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对比治疗后裂孔闭合率、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BCVA)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裂孔闭合率98.15%(53/54)明显高于对照组裂孔闭合率79.25%(42/53)(χ^(2)=9.599,P<0.05);术前两组BCVA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BCVA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术后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晶状体浑浊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提高裂孔闭合率,还能改善患者视力,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黄斑裂孔 大底径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术与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李佳 高亚平 邱海江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8期7-9,100,共4页
目的 比较内界膜剥除术与填塞术治疗较大直径陈旧性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患者30例(30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 目的 比较内界膜剥除术与填塞术治疗较大直径陈旧性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患者30例(30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界膜剥除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内界膜填塞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比较术后1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视网膜内复合体厚度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视网膜内复合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内界膜填塞术较剥除术无明显短期预后改善效果,无证据支持临床中应优先选择内界膜填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 惰性气体眼内填充
下载PDF
基于OCT不同分期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及黄斑区微结构变化
9
作者 梁四妥 张歆 +3 位作者 胡晓娟 赵华 强军 孔垂普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3559-3562,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OCT不同分期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前后视力及黄斑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沧州爱尔眼科医院确诊为IMEM的患者8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行25G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ILM)... 目的观察基于OCT不同分期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前后视力及黄斑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沧州爱尔眼科医院确诊为IMEM的患者8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行25G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ILM)剥除、空气填充,其中59眼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依据2017年IMEM分期标准分为A组21眼(2期),B组39眼(3期),C组22眼(4期)。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结果3组术后BCVA(LogMAR)较术前均降低(P均<0.05)。术前3组比较BCVA(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BCVA(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B组和C组术后CMT较术前均降低(P均<0.01)。术前3组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组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A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眼术后BCVA(LogMAR)与术前BCVA(LogMAR)、术前CMT、术后CMT均呈正相关(P均<0.01)。En face OCT发现7眼黄斑区可见同心圆状改变,B扫描呈柱状或锯齿状改变。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OCT分期越早,术后视力及黄斑微结构恢复越好。应用OCT进行分期可以为手术时机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黄斑中心凹厚度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诊治研究现状
10
作者 黄树海 赵桂玲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72-477,共6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其他明显诱发眼病的相对健康眼出现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全层缺损,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和中央暗点。随着眼科检查设备的更新以及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治疗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和精准化。该文...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其他明显诱发眼病的相对健康眼出现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全层缺损,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和中央暗点。随着眼科检查设备的更新以及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治疗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和精准化。该文对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分类、治疗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发病机制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磊 陈佳 +2 位作者 龙婷 陈震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2,146,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例127眼,根据IMH的最小直径分为小裂孔(63眼,直径≤500μm)和大裂孔(64眼,直径>500μm);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分组:剥除1组(小裂孔32眼)和剥除2组(大裂孔33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术;覆盖1组(小裂孔31眼)和覆盖2组(大裂孔31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对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裂孔愈合情况进行检查随访。结果术后12个月时各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剥除1组和覆盖1组(t=0.112 2,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t=0.750 8,P>0.05)相比,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剥除1组和覆盖1组在术后6个月时闭合率均为10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在术后6个月闭合率分别为84.85%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剥除2组和覆盖2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术后1个月时,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覆盖2组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比剥除2组小。各时间点剥除1组和覆盖1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ILM剥除,ILM瓣覆盖术有助于直径大于500μm裂孔愈合,对于小裂孔愈合两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瓣 内界膜剥除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眼底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文峰 窦晓燕 +3 位作者 吴德正 吴乐正 汪福钿 马娟妹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眼底改变特征及其视力预后。方法 采用眼底彩照和荧光血管造影(FFA)对 65例 ( 79眼 )患者进行检查 ,其中 15例 ( 18眼 )作了眼底形态和视力的随访观察。结果 依据患者的眼底及FFA改变特征将其分为Ⅰ...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眼底改变特征及其视力预后。方法 采用眼底彩照和荧光血管造影(FFA)对 65例 ( 79眼 )患者进行检查 ,其中 15例 ( 18眼 )作了眼底形态和视力的随访观察。结果 依据患者的眼底及FFA改变特征将其分为Ⅰ、Ⅱ、Ⅲ期 ;68.3 %的患眼视力≥ 0 .5。所有随访患眼的视力均保持稳定。结论 因病程不同 ,眼底可有多种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膜 黄斑 荧光血管造影术 眼底分析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会兰 谢立科 +4 位作者 郝晓风 张志芳 侯乐 祁怡馨 明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59-262,共4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主要是指无明确诱因引起的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全层缺损,是比较重要的眼底黄斑病变之一。根据不同的原因及其病变的解剖部位则有不同的分类,其病因较多且病机复杂,但随着眼科...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主要是指无明确诱因引起的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全层缺损,是比较重要的眼底黄斑病变之一。根据不同的原因及其病变的解剖部位则有不同的分类,其病因较多且病机复杂,但随着眼科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IMH的治疗手段也随之多样化并且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不仅如此,对于IHM的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也逐渐得到运用。现本文将从IMH的发病机制、相关检查、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移植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丽丽 杜善双 +3 位作者 薛晓辉 朱忠桥 潘爱珠 王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21眼行玻璃体手术,术后1,3,6及12mo,进行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ERG)检查,应用...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21眼行玻璃体手术,术后1,3,6及12mo,进行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ERG)检查,应用SPSS11.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12mo视力改善2行以上90%(19/21),视物变形改善81%(17/21),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CT显示前膜消失,手术前视网膜平均厚度496.8±93.0μm,术后12mo平均厚度176.1±28.0μ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MERG地形图可见中心峰下降,一级反应1、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术后1 ̄12moMERG中央峰逐渐恢复;1、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可靠,OCT及MERG可以较好地客观评价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特发性黄斑前膜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下载PDF
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前后屈光状态改变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余盈盈 黎晓新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5-1029,共5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否受黄斑前膜的影响对术眼术后获得准确的屈光度至关重要.目的 了解IMEM患者行白内障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屈光变化的特征.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IMEM合并ARC的患者42例42眼为IMEM合并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同期纳入单纯ARC患者47例47眼为单纯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术前应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应用SRK-T公式计算出IOL植入后的预期屈光度.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医学验光,计算其等效球镜度数作为术后实际屈光度,并对术后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进行对比分析.对两个组间术眼手术前后屈光度的误差进行比较,对IMEM合并ARC患者术后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两个组间患者年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63、0.704、0.770).IMEM合并ARC组和单纯ARC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IMEM合并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实际屈光度绝对值均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实际屈光度绝对值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01);但IMEM合并ARC组与单纯ARC组间手术前后的屈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417,P=0.520).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3个月的屈光度误差分别为(-0.727±0.666)D和(-0.628±0.627)D,单纯ARC组分别为(-0.664±0.644)D和(-0.642±0.55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36,P=0.849;F时间=1.523,P=0.221);IMEM合并ARC组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474.89±135.76) μm,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值为(-83.84±91.12)μm,术后3个月为(-158.53±113.03)μm.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和3个月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200,P=0.229;r=0.065,P=O.698).结论 IMEM合并ARC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呈现的近视漂移现象和程度与单纯ARC患者术后相似,证实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不受黄斑前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 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玻璃体切割术 屈光度 眼轴 近视漂移 生物测量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6
作者 郭丽莉 于文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共4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与术后视力改善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IMEM且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完成随访的病例48例49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依据术前OCT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及外界膜(ELM)层反光条带是否完整分为完整组(17例18眼)及不完整组(31例31眼),记录患眼手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和LogMAR视力,并与术后12周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眼手术前后CFT值变化与视力改善程度的关系,评价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在预测术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术后12周,完整组18眼的OCT图像显示RPE层、IS/OS层及ELM层均仍完整,而不完整组OCT图像RPE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6眼减少到1眼,IS/OS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9眼减少到19眼,ELM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7眼减少到15眼(各层的不连续眼数有重复).术眼视力的增加值随着CFT值的减少而增加,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2 =0.298,B=0.001,P=0.000),CFT每减少100 μm,术后LogMAR视力提高1行.完整组患眼术前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4±0.19,术后为0.36±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6,P=0.393).不完整组术前平均logMAR BCVA为0.82±0.41,术后为0.46±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6,P=0.000).不完整组患眼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为0.3,优于完整组的0.0. 结论 IMEM术眼手术前后OCT测量视网膜外层结构的连续性及CFT的变化均与患眼视力改善的程度明显相关,术前视网膜外层结构连续者术后预后较好,而术前视网膜外节结构不连续者术后多数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包括结构和视力.术前OCT检查在评价IMEM患者术后视力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预后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割术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OCT影像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勇 刘向玲 +3 位作者 宋子宣 陈立新 蔺静静 王娇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患者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相关参数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4例(25眼)IMH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玻璃体内...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患者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相关参数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4例(25眼)IMH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玻璃体内注气术,术前、术后12周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术前1周内OCT影像上直接测量裂孔最大高度,通过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量黄斑裂孔最小径、基底径及外界膜光感受器断裂点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最大垂直高度,并计算黄斑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牵拉孔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黄斑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及牵拉孔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应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参数与术后12周时BCVA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拟合分析得出MHI、THI、MHI'、THI'界值。结果IMH患者术后12周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术后12周BCVA与术前MHI、THI、MHI'、THI'具有相关性(均为P<0.05)。MHI≥0.705组术后12周时BCVA平均为0.297,好于MHI<0.705组的0.103(P=0.023);THI≥1.425组术后12周时BCVA平均为0.288,好于THI<1.425组的0.163(P=0.001)。结论THI≥1.425或MHI≥0.705者术后12周时能获得较好的BCVA,可作为预测IMH患者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情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离术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华 孙佳 +1 位作者 张怀强 陈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66-2071,共6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照组44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区连续性(EZ)及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鼻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N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TFCT)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光敏感度(MS)上升,观察组患者黄斑暗点数(SP)上升,对照组患者SP下降,观察组术后1、3、6mo时的MS明显低于对照组,SP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水平和平均M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3、6mo时的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3、6mo时的C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Z连续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治疗IMEM时,无论是否联合ILM剥除均可取得良好的视力并改善视物变形,且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安全性相当;但联合ILM剥除具更低的光敏感度和更高的暗点数,术后CMT更厚,并未体现出显著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前膜剥除术 内界膜剥除 脉络膜厚度 视力 视物变形
下载PDF
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新型手术方式:游离内界膜移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治坤 邹绚 董方田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初步观察游离内界膜移植用于治疗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3例经标准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黄斑裂孔未愈合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游离内界膜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 目的初步观察游离内界膜移植用于治疗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3例经标准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黄斑裂孔未愈合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游离内界膜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后黄斑裂孔愈合情况。结果 3例患者黄斑裂孔均能够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1年期间,患者情况稳定。手术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游离内界膜移植是治疗初次手术后特发性黄斑裂孔未愈合的有效方法。目前仍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究以评价这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手术 内界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不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玉涛 张怀强 +2 位作者 赵霞 刘淑伟 王怡兰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4期319-321,共3页
目的观察人工玻璃体后脱离(PVD)、黄斑前膜剥除术、内境界膜剥除术三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部前膜(IMEM)疗效。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41例(43只眼),视力从0.1~0.8不等,35只眼低于0.3;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视玻璃... 目的观察人工玻璃体后脱离(PVD)、黄斑前膜剥除术、内境界膜剥除术三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部前膜(IMEM)疗效。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41例(43只眼),视力从0.1~0.8不等,35只眼低于0.3;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视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情况(浅、中、深层)分别采用人工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前膜撕除、内界膜剥除三种手术方法,平均随访10.2个月。结果随访3个月后40只眼视力提高,39只眼视物变形消失,以视力≥3行为界,人工PVD、黄斑前膜撕除术明显高于内境界膜剥除术,二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OCT及眼底彩照显示所有患者的前膜均已消除,黄斑水肿逐渐减轻,视网膜平复。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据病变部位浅、中、深可以分别采用人工PVD、黄斑前膜撕除术、内境界膜剥离术三种手术方法。随诊视力前二者提高幅度较大,在黄斑前膜位置较浅未对黄斑部视网膜造成严重牵拉的情况下尽早的将其剥除,可使视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提示玻璃体后脱离发展过程与黄斑前膜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术 膜剥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