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斑点叉尾体内及养殖环境中的消解规律
被引量:
7
1
作者
杨秋红
刘永涛
+4 位作者
艾晓辉
王群
宋怿
索纹纹
吕思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49,共7页
研究了以全池泼洒的投药方式,孔雀石绿(MG)(池塘中MG的理论浓度为1 mg/L)及其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LMG)在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肌肉和皮肤以及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
研究了以全池泼洒的投药方式,孔雀石绿(MG)(池塘中MG的理论浓度为1 mg/L)及其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LMG)在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肌肉和皮肤以及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MG及其代谢物LMG在斑点叉尾体内及环境中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肌肉、皮肤中MG于用药后第1天最高浓度分别为:(42.77±5.26)μg/kg和(6.36±0.11)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57.76 d、31.51 d;皮肤和肌肉中LMG分别在用药后第3天和第1天达到最高(502.27±20.43)μg/kg和(125.26±12.76)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33.01 d、38.51 d。这表明MG在斑点叉尾体内会迅速转化为LMG,且LMG残留在皮肤中的浓度大于肌肉中的浓度。养殖环境底泥中同时存在MG和LMG,以LMG为主,并且LMG呈现蓄积的趋势,在第360天出现最高浓度(5.92±1.23)μg/kg;水体中MG最高浓度出现在第1天,为(46.44±7.39)μg/L,随后急剧降至1μg/L左右,水体中几乎不存在L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ietalurus
punetaus
)
孔雀石绿(MG)
养殖环境
消除
残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斑点叉尾鮰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
2
2
作者
吕小燕
袁汉文
+5 位作者
何爱美
杨文秀
张哲华
郑楚文
李骞
许巧情
《河北渔业》
2020年第8期33-37,60,F0003,共7页
为探究某斑点叉尾鮰养殖场鱼类发病死亡原因,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鱼体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确定该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Ki...
为探究某斑点叉尾鮰养殖场鱼类发病死亡原因,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鱼体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确定该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药敏试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且对呋喃唑酮、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及头孢呋辛5种药物产生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头孢氨苄、哌拉西林等11种药物中度敏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进行验证,注射类志贺邻单胞菌菌株后,斑点叉尾鮰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个体的症状基本相同。从患病鱼体分离出的即为类志贺邻单胞菌,也正是该致病菌导致斑点叉尾鮰死亡,可利用头孢类高度敏感药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ietalurus
punetaus
)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分离鉴定
16S
rRNA
药敏实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斑点叉尾鮰PCR鉴定方法
3
作者
郑剑
曾宪东
+2 位作者
周旋
王柘珉
邹彩娟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3期178-181,共4页
该试验根据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特异保守基因序列,设特异性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PCR快速鉴定方法,然后进行PCR反应特异性和灵敏性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检测灵敏度...
该试验根据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特异保守基因序列,设特异性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PCR快速鉴定方法,然后进行PCR反应特异性和灵敏性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检测灵敏度可达到6.07×101 copies/μL,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为相关鱼类的肉制品源性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适用于水产加工品贸易中斑点叉尾鮰的物种真伪鉴定,还可广泛应用于以水产检验及食品卫生检测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ietalurus
punetaus
)
PCR
成分鉴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斑点叉尾体内及养殖环境中的消解规律
被引量:
7
1
作者
杨秋红
刘永涛
艾晓辉
王群
宋怿
索纹纹
吕思阳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出处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49,共7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8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2012A1102)
文摘
研究了以全池泼洒的投药方式,孔雀石绿(MG)(池塘中MG的理论浓度为1 mg/L)及其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LMG)在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肌肉和皮肤以及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MG及其代谢物LMG在斑点叉尾体内及环境中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肌肉、皮肤中MG于用药后第1天最高浓度分别为:(42.77±5.26)μg/kg和(6.36±0.11)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57.76 d、31.51 d;皮肤和肌肉中LMG分别在用药后第3天和第1天达到最高(502.27±20.43)μg/kg和(125.26±12.76)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33.01 d、38.51 d。这表明MG在斑点叉尾体内会迅速转化为LMG,且LMG残留在皮肤中的浓度大于肌肉中的浓度。养殖环境底泥中同时存在MG和LMG,以LMG为主,并且LMG呈现蓄积的趋势,在第360天出现最高浓度(5.92±1.23)μg/kg;水体中MG最高浓度出现在第1天,为(46.44±7.39)μg/L,随后急剧降至1μg/L左右,水体中几乎不存在LMG。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ietalurus
punetaus
)
孔雀石绿(MG)
养殖环境
消除
残留
Keywords
letalurta
punetaus
malachite green (MG)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eliminate
residual
分类号
S948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斑点叉尾鮰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
2
2
作者
吕小燕
袁汉文
何爱美
杨文秀
张哲华
郑楚文
李骞
许巧情
机构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出处
《河北渔业》
2020年第8期33-37,60,F0003,共7页
文摘
为探究某斑点叉尾鮰养殖场鱼类发病死亡原因,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鱼体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确定该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药敏试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且对呋喃唑酮、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及头孢呋辛5种药物产生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头孢氨苄、哌拉西林等11种药物中度敏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进行验证,注射类志贺邻单胞菌菌株后,斑点叉尾鮰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个体的症状基本相同。从患病鱼体分离出的即为类志贺邻单胞菌,也正是该致病菌导致斑点叉尾鮰死亡,可利用头孢类高度敏感药物防治。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ietalurus
punetaus
)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分离鉴定
16S
rRNA
药敏实验
Keywords
ietalurus punetaus
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16S rRNA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分类号
S941.42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斑点叉尾鮰PCR鉴定方法
3
作者
郑剑
曾宪东
周旋
王柘珉
邹彩娟
机构
武汉海关技术中心
出处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3期178-181,共4页
文摘
该试验根据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特异保守基因序列,设特异性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PCR快速鉴定方法,然后进行PCR反应特异性和灵敏性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检测灵敏度可达到6.07×101 copies/μL,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为相关鱼类的肉制品源性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适用于水产加工品贸易中斑点叉尾鮰的物种真伪鉴定,还可广泛应用于以水产检验及食品卫生检测等领域。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ietalurus
punetaus
)
PCR
成分鉴定
Keywords
Italurus
punetaus
PCR
Component identification
分类号
S965.1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在斑点叉尾体内及养殖环境中的消解规律
杨秋红
刘永涛
艾晓辉
王群
宋怿
索纹纹
吕思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斑点叉尾鮰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吕小燕
袁汉文
何爱美
杨文秀
张哲华
郑楚文
李骞
许巧情
《河北渔业》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斑点叉尾鮰PCR鉴定方法
郑剑
曾宪东
周旋
王柘珉
邹彩娟
《黑龙江水产》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