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骨截骨延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红宇 才志勇 +1 位作者 李玉山 金洪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985-987,共3页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骨截骨延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2002年12月对66例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胫骨截骨延长的患者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延长长度最长9.3cm,最短5.7cm,平均7.3cm;延长时间24~128d,平均62d;拆架时...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骨截骨延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2002年12月对66例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胫骨截骨延长的患者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延长长度最长9.3cm,最短5.7cm,平均7.3cm;延长时间24~128d,平均62d;拆架时间2.5~10个月,平均6.0个月;愈合指数27~56d/cm,平均34d/cm.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针道感染;6例出现膝关节屈曲受限;4例出现跟腱挛缩致足呈马蹄畸形.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技术对于胫骨截骨延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架 延长治疗 2002年12月 胫骨截骨延长 腓总神经损伤 1990年 严重并发症 膝关节屈曲 手术疗效 针道感染 不同程度 跟腱挛缩 对症处理 平均 出现 长时间 cm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 被引量:10
2
作者 梅海波 刘昆 +4 位作者 伍江雁 赫荣国 唐进 董琳 易银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621-1623,共3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作者在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使用Ilizarov技术矫正9例11足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作者在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使用Ilizarov技术矫正9例11足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架,通过逐渐调整外固定架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6足,良4足,差1足。[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僵硬、复发或难治性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足畸形/僵硬型 外固定器 ilizarov技术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疼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锋卫 刘礼初 +5 位作者 秦泗河 马如风 王丽丽 孙勇 赵园园 杨海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下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牵伸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采用Ilizarov技术牵伸治疗的34例患者,共计48个膝关节(14人双膝治疗)。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51到76...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下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牵伸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采用Ilizarov技术牵伸治疗的34例患者,共计48个膝关节(14人双膝治疗)。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51到76岁,平均65.7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为5.1年,症状均以膝内侧间室疼痛为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均有2年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史。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142.0±9.3)°,并根据KSS评分评判患膝功能。34例患者术前均拍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双下肢力线移位程度及股胫夹角(FTA)。采用胫骨结节下2~3cm处截骨,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后第5天行牵伸成骨矫形,10~15d后,拍双下肢X线片,确定下肢力线及股胫夹角达到正常值后,锁定外固定支架。要求扶拐行走锻炼,待截骨端成骨完全钙化达到骨性愈合,约12~16w后,拆除外固定支架。结果 34例患者平均13.8w拆外固定支架;所有患者均获18~36个月随访,平均18.7个月,并行膝关节KSS评分。结论胫骨结节下微创截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牵伸矫正,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疼痛,具有矫正准确、疗效确切、微创伤、成骨矫形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内翻骨关节炎 成骨矫形 ilizarov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2
4
作者 殷照阳 殷建 +3 位作者 孙晓 彭爱民 霍永峰 盛路新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4108-4111,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8岁(23-54岁),手术清创后胫骨缺损平均7.7cm(3.0-21....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8岁(23-54岁),手术清创后胫骨缺损平均7.7cm(3.0-21.0cm),软组织缺损面积平均7.5cm2(3.6-18.4cm2)。应用llizarov技术安装外架及固定针,采用骨缺损端同步延长与加压固定、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或快速加压固定后逐步延长。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8-36个月的随访(平均16.2个月),全部患者胫骨缺损在7-28个月获得重建,平均12.3个月。4例骨缺损端术后快速加压获得愈合。2例对合端接触后无骨愈合征象,采用“手风琴技术”,1例骨端愈合,另外1例无效后植骨愈合。9例大段骨缺损皮肤软组织卡压于骨搬运端之间,行皮肤修整断端清理,其中6例同期进行松质骨植骨。14例软组织缺损在骨搬移过程中创面逐渐缩小获得愈合,1例特大面积皮肤缺损经游离植皮后愈合。根据Paley评价标准,本组优12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3.3%。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选择的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缺损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伟 张群 +3 位作者 唐佩福 梁向党 张立海 郝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15例,男性236例,女性79例;年龄14 ~ 72岁,平均35岁;病史2个月~10年,平均9个月.病变在胫骨上段86...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15例,男性236例,女性79例;年龄14 ~ 72岁,平均35岁;病史2个月~10年,平均9个月.病变在胫骨上段86例,胫骨中段92例,胫骨下段137例;伴有软组织缺损146例.骨缺损长度2~ 18cm,平均8cm;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骨及软组织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15例感染均一期控制,未见骨髓炎复发,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63例行胫骨短缩延长术患者均实现一期骨性愈合.252例行胫骨骨搬移术,147例骨断端一期骨性愈合;97例骨断端经二期植入髂骨松质骨后实现骨性愈合;8例骨延长区成骨不良,经髂骨植骨后全部愈合.8例出现足下垂畸形,15例出现钉道感染,2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再骨折,10例出现轴向偏移,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疗效.结论 对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Ilizarov技术能同时实现感染病灶彻底清除、骨不连治疗、皮肤软组织修复以及均衡肢体长度,一期手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骨缺损 骨髓炎 ilizarov技术 外固定架
下载PDF
Ilizarov外固定架与截骨融合治疗创伤后马蹄足畸形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杨胜松 黄雷 +1 位作者 滕星 王满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4期25-27,共3页
目的比较Ilizarov外固定架(伊氏架)和截骨融合两种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创伤性马蹄足患者86例,采用截骨融合方法治疗25例,采用伊氏架治疗61例。比较2组术前畸形状态、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的功能状况及并发症和再手... 目的比较Ilizarov外固定架(伊氏架)和截骨融合两种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创伤性马蹄足患者86例,采用截骨融合方法治疗25例,采用伊氏架治疗61例。比较2组术前畸形状态、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的功能状况及并发症和再手术情况。采用AOFAS评分和VASFA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伊氏架组的跖屈畸形平均52.5°,截骨融合组的跖屈畸形平均47.6°,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739)。术中出血截骨组为(136.2±110.7)ml,伊氏架组为(26.0±35.6)ml,截骨组出血量多于伊氏架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AOFAS评分、VAS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外架和截骨融合两种方法疗效相似,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相近,且手术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足畸形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截骨术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矫治成人下肢外伤后遗足踝部马蹄畸形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晶晶 谢鸣 +2 位作者 黄若昆 雷波 黎清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有限截骨,关节融合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的临床问题。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2月,遵循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组织牵伸技术,治疗18例成人下肢外伤后遗足踝部马蹄畸形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有限截骨,关节融合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的临床问题。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2月,遵循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组织牵伸技术,治疗18例成人下肢外伤后遗足踝部马蹄畸形患者。其中马蹄内翻足13例,高弓马蹄足5例。术前周密分析致畸伤情、足踝部畸形状态,选择适度的软组织松解,肌腱延长,有限截骨或关节融合术,部分矫正足踝部畸形,再组装个体化足踝部Ilizarov牵伸矫形器,残留的畸形通过缓慢牵伸逐渐矫正。结果 18例患者随访8个月~3年,平均16个月,足踝部马蹄畸形,负重力线,足部应力分布获得完全或大部矫正,行走步态及负重功能恢复满意。踝关节活动度部分有一定改善。1例针道感染,1例轻度复发,马蹄畸形15°。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的评分系统:优3足,良11足,可4足,差0足。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根据个体畸形情况,有针对性选择软组织松解,有限截骨或关节融合术,有助于外固定器的准确安装,减少牵伸张力及时间,最大程度矫正畸形,有效地预防畸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足畸形 有限截骨 ilizarov技术
下载PDF
联合Ilizarov及VSD技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 被引量:14
8
作者 扈克治 龚震宇 +4 位作者 甘干达 罗平 冯小艳 韩健 谢小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及VSD技术联合使用在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患者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3~62岁,平均37.6岁。骨缺损长度2.5~10...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及VSD技术联合使用在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患者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3~62岁,平均37.6岁。骨缺损长度2.5~10.8cm,平均6.7cm,软组织缺损面积(1.5cm×3.5cm^4.5cm×8.8cm,平均2.7cm×6.4cm)。一期清创,清除感染及粉碎严重的骨质,胫骨干骺端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VSD护创材料覆盖创面,术后1周行皮肤及骨组织同时推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23个月,平均15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并骨性愈合,患侧肢体长度与健侧之差<1.5cm,创面均愈合。外固定指数1.3~2.5个月/cm,平均2.05个月/cm。结论联合Ilizarov及VSD技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疗效满意,实现了骨与软组织缺损的同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ilizarov技术 VSD技术 外固定
下载PDF
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 被引量:18
9
作者 赵志明 董桂贤 +3 位作者 于桂泳 张宁 刘鹏 刘玉民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2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1例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1例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处全部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优2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3%。结论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微创、能早期负重的优点,尤其适合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架 ilizarov技术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Ilizarov骨搬移技术轴向偏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景双 胡思斌 +6 位作者 孙宏辉 郑继会 赵均福 刘道阔 林亮 邓海峰 张永波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 :探讨Iliaz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骨不连出现轴向偏移的角度、发生率、原因及对策。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0例骨不连患者行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49岁,平均(30.3±10.6)岁。骨缺损部位... 目的 :探讨Iliaz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骨不连出现轴向偏移的角度、发生率、原因及对策。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0例骨不连患者行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49岁,平均(30.3±10.6)岁。骨缺损部位:胫骨上段2例,胫骨中段2例,胫骨下段5例,股骨上段1例。根据Paley骨缺损分型:B1型6例,B3型4例。观察术后患者发生轴向偏移角度、发生率,并采用Paley评价标准对其骨性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9-32个月,平均(22.0±5.6)个月。3例患者对合端自然愈合,其余7例经植骨相应处理后愈合。佩戴外固定架时间16-28个月,末次随访时发生冠状位成角3例,成角度数5°-11°,平均(8.7±3.2)°;矢状位成角4例,成角6°-9°,平均(8.5±2.1)°。发生轴向偏移共4例。末次随访时Paley评价标准,骨性结果:优7例,良3例;功能结果:优6例,良4例。结论:轴向偏移在Ilizarov骨搬移术后较常见,造成骨愈合延迟及患肢力线不良,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其发生以提高骨愈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搬移 轴向偏移 外固定器
下载PDF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秋亮 王鹏亮 +6 位作者 史龙彦 宋东建 张辉 刘圣孟 田震 张少华 金亚丽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0-873,共4页
目的:探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例尺骨骨干续连症患儿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共7臂畸形,年龄8.51~13.0... 目的:探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例尺骨骨干续连症患儿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共7臂畸形,年龄8.51~13.0岁。均采用尺骨截骨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逐步延长尺骨的方法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肢畸形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尺骨延长长度2.3~4.5 cm,桡骨头有效复位。术后X射线评价和功能评价指标均优于术前(P<0.05)。1例患儿出现骨延迟愈合,调整延长速度后逐渐愈合;1例患儿出现针道感染,给予换药加口服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无血管、神经损伤和取出外固定后再发骨折等并发症。结论: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可有效改善患肢功能及外观,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 骨延长技术 尺骨骨干续连症 多发性骨软骨瘤
下载PDF
择期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12
12
作者 曹建明 周亚净 +2 位作者 朱巧辉 王双 王福川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980-984,共5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择期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0~5... 目的探讨和总结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择期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0~59岁,平均36岁。受伤原因:9例交通事故,5例高处跌落,3例砸伤,均系开放性骨折,其中GustiloⅡ型1例,GustiloⅢA型5例,GustiloⅢB型7例,GustiloⅢC型4例;左侧5例,右侧12例;骨缺损部位在胫骨上段7例,中段6例,下段4例。骨延长-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6~10cm。感染创面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约3cm×4cm^7cm×9cm。一期手术清理创面:去除感染骨段、植入骨水泥链珠或以VSD及皮瓣覆盖创面控制感染;择期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骨延长-骨搬移技术通过骨段输送或加压使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各项指标如骨缺损长度、携带外固定架时间等,并对患肢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12例应用皮瓣患者术后均成活,余5例经游离植皮或换药愈合。胫骨骨段搬移或延长6~10cm,平均7cm;外固定架携带时间7~16个月,胫骨缺损均获得重建,平均11个月。根据Paley标准评价骨延长-骨搬移结果及功能,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具有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少等特点,同时重建肢体及矫正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 骨搬移技术 胫骨 感染性骨缺损
下载PDF
Ilizarov微创牵拉技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畸形 被引量:2
13
作者 骆苏红 栾波 +3 位作者 陈艺新 张云强 王积辉 刘伟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微创牵拉技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Ilizarov微创牵拉技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6~39岁,平均21岁。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术中将组装好的...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微创牵拉技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Ilizarov微创牵拉技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6~39岁,平均21岁。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术中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器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的相应位置。术后5~7 d开始以0.5~1 mm/d,4次/d的速度旋转踝关节前、后方的调节螺纹杆,使垂足畸形逐渐被牵拉达到或超过中立位后停止牵拉,并继续用牵拉器固定2个月以巩固疗效。结果 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6个月,平均10.5个月,畸形足均获得满意矫正,能全足持重行走,功能良好,未发生针道感染、皮肤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微创牵拉技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畸形,具有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马蹄足畸形 外固定器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探讨与思考 被引量:9
14
作者 骆苏红 栾波 王积辉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8期17-18,共2页
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治疗采用一次性手术矫正畸形,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远期疗效不佳,如何以最小的创伤获取最佳的疗效,一直是矫形骨科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骨科医生Ilizarov发现了牵拉成组织技... 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治疗采用一次性手术矫正畸形,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远期疗效不佳,如何以最小的创伤获取最佳的疗效,一直是矫形骨科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骨科医生Ilizarov发现了牵拉成组织技术,通过缓慢的牵伸来重建肢体的外观与功能,利用时间作为一个治疗变量,避免了传统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的难题。本文着重阐述如何更好地发挥该技术的优势以保证最佳的治疗效果,真正实现以最小的创伤获取最佳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马蹄内翻足 外固定器 矫正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屈曲畸形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保胜 孙琳 +2 位作者 祁新禹 白云松 潘少川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6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在儿童膝关节屈曲畸形的应用及方法。方法 1999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膝关节屈曲患者15例(23膝),其中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9例,双膝关节先天性脱位2例,单肢畸形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脊膜膨出合并双...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在儿童膝关节屈曲畸形的应用及方法。方法 1999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膝关节屈曲患者15例(23膝),其中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9例,双膝关节先天性脱位2例,单肢畸形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脊膜膨出合并双膝屈曲1例,股骨远端截骨术后双膝屈曲1例,左膝化脓性关节炎所致膝关节屈曲1例。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术后随访检查显示膝关节屈曲得以矫正,患者术后无因伊氏架延长牵拉引起的神经症状。结论膝关节屈曲畸形见于多种原因,临床治疗难度大,应用Ilizarov技术对于治疗膝关节屈曲畸形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屈曲 外固定器 ilizarov技术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微创治疗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华龙 孔圳 孙永建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7期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利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25例30足儿童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足部X线检查,测量正位跟距角( t... 目的:探讨利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利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25例30足儿童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足部X线检查,测量正位跟距角( talocalcaneal angle of anteroposterior radiograph,TCA-AP)、侧位跟距角( talocalcaneal angle of lateral radiograph,TCA-LAT)、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 talo-first metatarsal angle of anteroposterior radiograph,TMT1-AP),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架,术中按照Ilizarov固定原则固定于患者胫骨及足部相应位置。术后第5天开始调整外固定架螺母,以1 mm/d,6次/d的幅度进行调整,直至畸形得到完全纠正,并适当过伸。将患足固定于过伸矫正位4~6周,期间佩戴外固定架行走。拆除外固定后定期复查X线,测量并对比相关数据。结果2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调整外固定架矫形期间均未见血管神经损伤等症状。术后5~7周踝关节恢复到中立位,平均固定时间14周。按Garceau标准评定,优23足,良4足,差3足。治疗前后比较,TCA-AP、TCA-LAT明显增大(P〈0.001),TMT1-AP明显减小(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izarov技术对于儿童僵硬型马蹄足治疗效果明显,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且影像学数据改善明显,可作为评价矫形效果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僵硬型 ilizarov技术 外固定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联合跗骨V形截骨在创伤性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罗颖琪 石磊 +2 位作者 邹利军 鲍琼林 李炳辉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跗骨V形截骨在创伤性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创伤性马蹄内翻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研...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跗骨V形截骨在创伤性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创伤性马蹄内翻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Ilizarov技术联合跗骨V形截骨治疗。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国际马蹄足研究组(international clubfoot study group,ICFSG)评分、Kofoed踝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拆除固定架后6个月,对两组进行ICFSG评分测评,研究组在形态学、功能、影像学、总分等各方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Kofoed踝关节评分及总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31.4%,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无复发者,对照组复发率为5.7%,组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lizarov技术联合跗骨V形截骨治疗创伤性马蹄内翻足效果好,能够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且并发症少,无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足畸形 伊利扎罗夫技术 跗骨V形截骨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在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燊 冯世庆 《中国医药导刊》 2019年第4期222-225,共4页
骨外固定技术作为骨科内固定技术的重要补充,在开放性骨折的临时固定、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以及骨缺损、骨延长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自Ilizarov教授发现骨组织的牵张成骨现象,提出张力—应力(law of tension-stress,LTS)法... 骨外固定技术作为骨科内固定技术的重要补充,在开放性骨折的临时固定、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以及骨缺损、骨延长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自Ilizarov教授发现骨组织的牵张成骨现象,提出张力—应力(law of tension-stress,LTS)法则后, Ilizarov理论、技术的应用也渐次广泛。本文拟对Ilizarov技术的发展历史做简要回顾,对Ilizarov外固定装置在治疗复杂骨缺损及骨折不愈合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缺损 骨折不愈合 外固定
下载PDF
新型手指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0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林华 朱付平 +1 位作者 王茜 谢心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手指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新型手指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手指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10例,分别在指间关节远近指骨用克氏针交叉固定,配合使用两个半环形支架牵伸,注意避免损伤血管... 目的探讨新型手指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新型手指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手指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10例,分别在指间关节远近指骨用克氏针交叉固定,配合使用两个半环形支架牵伸,注意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术后逐渐调整牵伸杆,使其产生持续的牵伸力,缓慢矫正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在牵伸矫正过程中,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功能评分的变化,并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前后近端指间关节Tad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病人中,9例术后牵伸指间关节最终伸屈活动达100°~80°,1例伸屈活动达79°~60°,外形和功能均达到满意效果,且无血管、神经损伤或针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新型手指Ilizarov外固定架能有效矫正近节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改善手指的外形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屈曲挛缩畸形 新型手指ilizarov外固定架 临床观察
下载PDF
Ilizarov骨搬移技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华清 曲龙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903-907,共5页
前苏联Ilizarov教授发明的以张力-应力法则为理论基础的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体系,是20世纪骨科发展的里程碑之一[1]。骨搬移(bone transport)技术则是Ilizarov外固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Ilizarov技术面世之前,临床大量无菌... 前苏联Ilizarov教授发明的以张力-应力法则为理论基础的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体系,是20世纪骨科发展的里程碑之一[1]。骨搬移(bone transport)技术则是Ilizarov外固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Ilizarov技术面世之前,临床大量无菌性或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患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直到Ilizarov骨搬移技术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外固定 骨搬移 骨缺损 骨不连 骨髓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