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常见肿瘤患者的禀赋特征与发病的关系
1
作者 苏振邦 易良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984-1993,共10页
【目的】探讨个体出生当年的五运六气特征与常见肿瘤发生之间的联系,评估五运六气理论应用于现代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潜力。【方法】利用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数据库(1975~2020年)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 【目的】探讨个体出生当年的五运六气特征与常见肿瘤发生之间的联系,评估五运六气理论应用于现代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潜力。【方法】利用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数据库(1975~2020年)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肿瘤科近3年收治的肿瘤病例数据,将出生年份转换为五运六气的相关要素,如中运、客气、主气及运气相合等,并通过LASSO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讨这些要素与不同类型肿瘤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1)共涵盖了2215896例病例,其中来源于SEER数据库的病例为2215024例,包括男性1158019例(占52.28%),女性1057005例(占47.72%);本院病例为872例,包括男性527例(占60.44%),女性345例(占39.56%)。涉及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肝癌等多种类型。(2)研究发现,某些五运六气特征与特定肿瘤类型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如肺癌的发生与“土运不足”有关,而乳腺癌的发生则与“水运不足”的年份有关等,表明出生时的五运六气特征可能与肿瘤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潜在联系。【结论】该研究的初步发现支持了五运六气理论在预测不同肿瘤发生风险中的应用前景。然而,五运六气特征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探索其背后的机制。未来的工作可通过涵盖更大的人群样本,以及更详细的出生时间,并考虑家族遗传、地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以验证这些观察结果,为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以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禀赋特征 治未病 肿瘤流行病学 风险预测模型 SEER数据库分析
下载PDF
基于内外回流污泥形态参数的水质预报
2
作者 谷精华 刘健 +3 位作者 范文玉 赵立杰 左越 司文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4-251,共8页
水质监测是污水厂至关重要的环节。为快速、准确地获取实时水质数据,以内、外回流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图像结合软件分析,分别得到内、外回流污泥各自絮体的形态参数,并结合污水处理厂运行参数,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对内、外回流... 水质监测是污水厂至关重要的环节。为快速、准确地获取实时水质数据,以内、外回流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图像结合软件分析,分别得到内、外回流污泥各自絮体的形态参数,并结合污水处理厂运行参数,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对内、外回流污泥絮体形态参数与好氧池出水水质指标(CODe、BODe、TNe和TPe)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内回流污泥回归模型(PLS1模型)和外回流污泥回归模型(PLS2模型),通过分析两个回归模型中活性污泥絮体形态参数与出水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了两个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PLS2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效果要优于PLS1模型,该模型对好氧池出水中CODe、BODe、TNe和TPe的预测系数Q2分别为0.736、0.665、0.753、0.716;出水污染物浓度与内回流污泥絮体密实度参数呈正相关关系,而其与外回流污泥絮体密实度参数呈负相关关系。本试验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宏观系统与活性污泥絮体微观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水质预报 内、外回流污泥 活性污泥絮体形态参数 图像分析技术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图像信息处理及图像数据库模型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纪钢 张小川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4-65,111,共3页
文章主要介绍了图像信息数字化问题、图像信息的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并对图像数据、图像特征的描述和辅助信息的处理进行了描述以及图像数据库模型的组成进行了分析,为研究图像数据库模型方法,外观图像信息的储存、检索、处理提... 文章主要介绍了图像信息数字化问题、图像信息的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并对图像数据、图像特征的描述和辅助信息的处理进行了描述以及图像数据库模型的组成进行了分析,为研究图像数据库模型方法,外观图像信息的储存、检索、处理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数据库 模型分析
下载PDF
一种基于二维云模型理论心电信号ST段的检测方法
4
作者 刘新旭 苏智剑 +3 位作者 高振奎 刘延涛 夏振宏 刘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53-657,共5页
背景:目前对于异常 ST 段的形态特征的评价体系,尚无精确数学化模型分类及识别标准,这阻碍了对某些心血管疾病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程序算法的进展。目的:找到一种符合医学诊断逻辑思维的心电信号 ST 段分析方法,为心电图 ST 段变化的实... 背景:目前对于异常 ST 段的形态特征的评价体系,尚无精确数学化模型分类及识别标准,这阻碍了对某些心血管疾病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程序算法的进展。目的:找到一种符合医学诊断逻辑思维的心电信号 ST 段分析方法,为心电图 ST 段变化的实时分析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针对采集的心电数据模糊性和随机性较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维云模型的心电信号 ST 段的检测方法,其对二维正态云发生器隶属度进行判断,并进行心电信号 ST 段的形态判定。结果与结论:利用 Matlab 对本算法进行仿真,并通过标准心电数据库(欧共体 CSE 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算法准确性验证,统计结果表明该算法 ST 段的识别率较高,对于大数据量的心电信号处理快捷有效,为 ST 段的准确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图像与影像 心电信号 ST段 信号处理 二维云模型 聚类分析 CSE数据库 数字化医学 其他基金 骨关节植入物图片文章
下载PDF
人体骨骼肌数字孪生体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丹 何玲 +3 位作者 杨砥 章杰 陈家兑(综述) 杨观赐(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4-791,共8页
人体骨骼肌通过收缩带动骨骼运动,将其功能性信息嵌入人体形态框架,构建骨骼肌数字孪生体进行骨骼肌物理及生理功能模拟,对“虚拟生理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首先归纳总结了骨骼肌数字孪生体构建技术构架,然... 人体骨骼肌通过收缩带动骨骼运动,将其功能性信息嵌入人体形态框架,构建骨骼肌数字孪生体进行骨骼肌物理及生理功能模拟,对“虚拟生理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首先归纳总结了骨骼肌数字孪生体构建技术构架,然后分别从骨骼肌数字孪生体建模技术、数据采集技术、仿真分析技术、仿真平台、人体医学图像数据库五个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还需要在骨骼肌模型泛化、精度提升、模型耦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综述骨骼肌数字孪生体构建方法和手段,期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而本文所指出的发展方向也可作为今后值得关注的课题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数字孪生体 数字孪生体建模 数据采集技术 仿真分析 仿真平台 人体医学图像数据库
原文传递
Impact of the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amyloid, tau and neurodegeneration (ATN):what about the role of vascular changes,inflammation,Lewy body pathology? 被引量:2
6
作者 S.Gauthier H.Zhang +2 位作者 K.P.Ng T.A.Pascoal P.Rosa-Neto 《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 SCIE CAS 2018年第1期111-117,共7页
Background:The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proposes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where asymptomatic persons with amyloid deposition would be considered as having this disease prior to symptoms.Discuss... Background:The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proposes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where asymptomatic persons with amyloid deposition would be considered as having this disease prior to symptoms.Discussion: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amyloid deposition in isolatio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dementia,even the combined association of amyloid and tau pathology does not inevitably need to dementia over age 65.Other pathological factors may play a leading or an accelerating role in age-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including vascular small vessel disease,neuroinflammation and Lewy Body pathology.Conclusion:Research should aim at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ll these factors,rather than focusing on them individually.Hopefully this will lead to a personalized approach to the prevention of brain aging,based on individual biological,genetic and cognitive prof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Diagnosis treatment Biomarkers Precision medicine Translational research Brain imaging database analysis Human volunteer cohor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