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sc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ultiple AcyI-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and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被引量:9
1
作者 Ya-Wen Zhao Xiu-Juan Liu +2 位作者 Wei Zhang Zhao-XiaWang Yun Yu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44-150,共7页
Background: Clinically, it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MADD) from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 because they display similar symptoms. This study aimed ... Background: Clinically, it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MADD) from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 because they display similar symptoms.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musc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ould be used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MADD and IMNM. Methods: The study evaluated 25 MADD patients, confirmed by muscle biopsy and ETFDH gene testing, and 30 IMNM patients, confirmed by muscle biopsy. Muscles were assessed for edema and fatty replacement using thigh MRI (tMRI). Degre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fatty infiltration and edema in gluteus maximus and thigh muscl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otal fatty infiltration and edema scores (median, [Q 1, Q3]) were 4.00 (1.00, 15.00) and 0 (0, 4.00) in MADD and 14.50 (8.00, 20.75) and 22.00 (16.75, 32.00) in IMNM,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evere in IMNM than that in MADD (P = 0.000 and P = 0.004~ respectively). Edema scores tbr gluteus maximus, long head of biceps femoris, and semimembranosu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MNM than in MADD (all P = 0.000). Fatty infiltration scores for anterior and medial compar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evere in IMNM than that in MADD (all P = 0.000). Conclusion: Different patterns of muscle involvement on tMRI can contribute 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MADD and IMNM when clinical suspicions alone are insufficient, thereby reducing the need for muscle biop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Muscle Edema Thigh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原文传递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诊治进展
2
作者 刘洪江 谢其冰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270-277,共8页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重要亚型。IMNM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肌酶...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重要亚型。IMNM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肌酶谱的显著升高。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间质性肺病和心肌受累等骨骼肌外表现。自2003年首次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以来,IMNM逐渐被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所认识。IMN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美国的小样本调查中,IMNM的发病率为0.83/10万,患病率为1.85/10万;而在欧洲西班牙北部地区,抗HMGCR抗体阳性患者的IMNM发病率为0.6/10万,患病率为3/10万,目前中国尚缺乏相关数据。IMNM的患病风险因素包括易感等位基因如HLA-DRB1*11,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感染病毒感染等。诊断IMNM需要综合考虑肌肉受累症状、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肌酶谱水平和肌活检病理等检查结果。目前,IMNM的治疗主要基于临床经验,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能采用利妥昔单抗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针对B细胞及其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未来的研究可能揭示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系统介绍IMNM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相关辅助检查,并探讨当前的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IMNM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肌炎特异性抗体 靶向治疗
下载PDF
Immune-mediated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after haploidend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Su li Ji Bingxin Hu Ronghua Lan Xiaoxi Xia Changq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5期2865-2867,共3页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is associated with neuromuscluar complications in fewer than 5% of patients.1 The most common caus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toxicity of the condition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is associated with neuromuscluar complications in fewer than 5% of patients.1 The most common caus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toxicity of the conditioning regimen,infections,bleeding,and malignant disease relapse.Allo-HSCT related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can also be caused by immune-mediated mechanisms,which are usually present in the form of myositis/polymyositis or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Keywords: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mmune mediated; chronic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steroid myopa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mmune mediated chronic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steroid myopathy
原文传递
抗HMGC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坏死性肌病1例
4
作者 张远锦 马婧玥 +4 位作者 刘向一 郑丹枫 张英爽 李小刚 樊东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8-562,共5页
他汀是广泛应用的心脑血管治疗药物,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可延缓动脉硬化、逆转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自限性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事件是常见的中止治疗原因。他汀相关自身免疫性肌病是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 他汀是广泛应用的心脑血管治疗药物,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可延缓动脉硬化、逆转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自限性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事件是常见的中止治疗原因。他汀相关自身免疫性肌病是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之一,相对罕见[1-3]。自限性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事件的SCL01B1基因与抗3-羟基3-甲基戌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reductase,HMGCR)抗体介导的坏死性肌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3-甲基戌二酰辅酶A还原酶 自身免疫坏死性肌病 抗体
下载PDF
合并抗TRIM21/Ro52抗体阳性的抗SRP阳性坏死性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5
作者 徐莉 高华杰 +2 位作者 杨梦歌 李悦 季苏琼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3期247-254,共8页
目的:探讨合并抗TRIM21/Ro52抗体的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收集2010年至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目的:探讨合并抗TRIM21/Ro52抗体的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收集2010年至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抗SRP抗体阳性IMNM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血清肌炎相关性抗体(myositis⁃associated autoantibody,MAA)抗TRIM21/Ro52抗体分为抗TRIM21/Ro52抗体阳性组(以下简称抗体阳性组)和抗TRIM21/Ro52抗体阴性组(以下简称抗体阴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转归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抗TRIM21/Ro52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组)患者为23例,抗体阴性患者(抗体阴性组)为34例。抗体阳性组的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发生比例高于抗体阴性组(21.7%比2.9%,P=0.034),抗体阳性组的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高滴度表达(滴度≥1∶1000)比例(69.5%比32.3%,P=0.008)、血清中性粒细胞计数(8.18×10^(9)/L比3.93×10^(9)/L;P=0.034)和白细胞计数(11.685×10^(9)/L比6.98×10^(9)/L,P=0.044)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且上述4项指标均与抗TRIM21/Ro52抗体表达具有一定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2、0.351、0.290、0.274,P值分别为0.019、0.008、0.035、0.043)。57例抗SRP(+)IMNM患者在接受了83(62~96)个月的随访,51例(89.4%)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22例(95.6%,22/23)抗TRIM21/Ro52抗体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病情得到好转,1例(4.3%,1/23)患者失访;29例(85.3%,29/34)抗TRIM21/Ro52抗体阴性而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24例(70.6%,24/34)患者病情得到好转,其余5例(14.7%,5/34)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显著改善,1例(2.9%)患者失访。结论:抗TRIM21/Ro52抗体阳性的抗SRP抗体阳性IMNM患者更易合并ILD,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显著升高,更容易出现高滴度ANA表达。抗TRIM21/Ro52抗体IMNM患者对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肌病 抗SRP抗体 抗TRIM21/Ro52抗体 临床特点 预后
下载PDF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及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刚 周超 +1 位作者 谢旭芳 吴晓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及治疗。方法对8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7.5岁,肌酸激酶平均4888.6U/L,抗SRP抗体阳性,肌...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及治疗。方法对8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7.5岁,肌酸激酶平均4888.6U/L,抗SRP抗体阳性,肌肉病理提示可见坏死和再生的肌纤维,无或少量的炎性细胞存在,少部分可出现肥大和萎缩的肌纤维。结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是一种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由于该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不完全,易复发,因此确诊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病理 预后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相关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郭未艳 刘佩 +6 位作者 熊葶 蔺雪梅 王静 逯青丽 刘仲仲 王芳 吴松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834-836,共3页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具有降脂、抗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其药理学作用靶点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通常情况下他汀类药物具...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具有降脂、抗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其药理学作用靶点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通常情况下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部分患者在使用后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和其他肌肉相关的不良反应,除IMNM患者即使停用他汀类药物后病情仍继续进展外,其他大多数不良反应具有自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他汀相关免疫介导坏死性疾病 抗-HMGCR抗体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分类:基于临床表现和肌炎特异性抗体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松塬 陈世贤 +4 位作者 吴利生 赵迪 陈飞龙 朱俊卿 李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29-1035,共7页
目的应用聚类方法探讨基于临床表现和肌炎特异性抗体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疾病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期间就诊于南方医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IIM患者,收集血清肌酸激酶(CK)、间质性肺炎(ILD)、合并肿瘤、肌炎特异性抗... 目的应用聚类方法探讨基于临床表现和肌炎特异性抗体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疾病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期间就诊于南方医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IIM患者,收集血清肌酸激酶(CK)、间质性肺炎(ILD)、合并肿瘤、肌炎特异性抗体等临床资料,通过二阶聚类法进行疾病分类,并分析不同聚类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共71例II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多发性肌炎(PM)30例(42.3%),经典皮肌炎(DM)20例(28.2%),无肌病皮肌炎(CADM)16例(22.5%),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5例(7.0%);二阶聚类将IIM分为3类;第1类患者典型临床特征为皮疹、抗MDA5抗体阳性和低蛋白血症(P<0.05),CK正常或略高,主要对应CADM[占15例(51.7%)];第2类患者CK值及抗SRP抗体阳性率显著较高(P<0.001),对应IMNM[占4例(57.1%)];第3类主要为PM患者,以抗合成酶抗体阳性为主要特点(P=0.022),与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密切相关[占17例(48.6%)]。结论本研究基于临床和血清学特征(特别是肌炎特异性抗体)的聚类分析表明IIM可分为3个亚组,其中ASS是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IIM疾病亚群,研究提供了新的IIM分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无肌病皮肌炎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 肌炎特异性抗体 二阶聚类法
下载PDF
肌钙蛋白对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合并心脏损伤患者的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季苏琼 李悦 +2 位作者 徐丽 操亚云 卜碧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4期201-203,206,共4页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对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合并心脏损伤患者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IMNM患者,收集入院首次血清学结果:心肌肌钙蛋白T(c 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完善肌病临...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对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合并心脏损伤患者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IMNM患者,收集入院首次血清学结果:心肌肌钙蛋白T(c 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完善肌病临床疾病活动度相关评分:HAQ、MMT-8及MYOACT;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核磁共振并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脏正常组和心脏异常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cTnT、cTnI与心脏受损、疾病活动度的关联。结果:总共入组患者39例,纳入心脏正常组25例,心脏异常组11例;心脏异常组血清cTnI值高于心脏正常组(P=0.043),其他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与心脏影像学异常显著相关(P<0.001);cTnT与CK、MMT-8、HAQ显著相关(P<0.001,P=0.010,P=0.036);CK与MMT-8评分、HAQ评分有相关性(P=0.042,P=0.053)。结论:心肌肌钙蛋白是检测IMNM患者心脏受累的潜在筛选工具,cTnI对于评估心脏受损具有价值,而c TnT在评估坏死性肌病的疾病活动度方面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 心脏损害 肌钙蛋白T 肌钙蛋白I
下载PDF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丽萍 万月华 +2 位作者 李坤鹏 杨春花 朱剑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35-839,844,共6页
背景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新近被认识的特发性炎性肌病类型,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共识。目的探讨IMNM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背景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新近被认识的特发性炎性肌病类型,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共识。目的探讨IMNM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确诊为IMNM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肌酸激酶水平变化和预后的影响。结果23例IMNM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48.48±12.94)岁,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95.65%,22/23)和肌酸激酶升高(100%,23/23),其次为心脏受累(82.61%,19/23)、肌痛(56.52%,13/23)、吞咽困难(43.48%,10/23)、合并间质性肺病(43.48%,10/23)。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组(n=11)与非冲击治疗组(n=12)治疗后肌酸激酶水平均能够逐渐下降,每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时肌酸激酶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比较肌酸激酶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患者1年总缓解率为65.22%(15/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64%vs 66.67%,P=0.611)。结论无论冲击还是非冲击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肌酸激酶;IMNM患者心脏受累比例较高,当前的治疗方案对IMNM患者总体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 糖皮质激素 肌酸激酶 心脏受累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的肌肉损害特点 被引量:2
11
作者 季苏琼 李悦 +2 位作者 孟丽娟 操亚云 卜碧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4期163-165,172,共4页
目的:借助肌肉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不同序列下坏死性肌病患者的肌肉损害参数的改变,以及肌肉损害的分布情况。方法:确诊为SRP抗体阳性的坏死性肌病16例,多发性肌炎患者14例,同期年龄性别相似、既往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18例纳入研究... 目的:借助肌肉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不同序列下坏死性肌病患者的肌肉损害参数的改变,以及肌肉损害的分布情况。方法:确诊为SRP抗体阳性的坏死性肌病16例,多发性肌炎患者14例,同期年龄性别相似、既往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18例纳入研究。对所有的入选患者行双侧大腿肌肉各肌群的MRI扫描,运用T_2mapping序列、水-脂分离(IDEAL)成像技术对双侧大腿各肌肉水肿区域进行定量测值,并比较不同组别及各组不同肌肉的T_2mapping值、IDEAL序列值。结果:坏死性肌病组、多发性肌炎组的T_2mapping值高于对照组(P=0.021,0.012)。坏死性肌病组的IDEAL序列值高于对照组(P=0.039),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坏死性肌病组与对照组T_2mapping序列有统计学差异的肌肉有: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多发性肌炎组与对照组T_2mapping序列有统计学差异的肌肉有主要有: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半膜肌。坏死性肌病组与对照组在IDEAL序列有统计学差异的肌肉有: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半膜肌。结论:本研究借助无创的MR序列,用定量的方式分析了坏死性肌病的肌肉受累特点和分布,对与其他类型的肌病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序列 水-脂分离IDEAL成像 坏死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
下载PDF
他汀相关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2例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
12
作者 文琼芳 金京玉 +5 位作者 赵征 朱剑 刘立芝 班瑞 蒲传强 黄烽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5年第4期273-277,I0006,共6页
目的分析他汀相关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sing myopathy,IMN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9月至11月2例他汀相关IMNM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 目的分析他汀相关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sing myopathy,IMN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9月至11月2例他汀相关IMNM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和肌肉活检病理特点,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年龄分别为55和63岁,病程分别为5和3个月。2例患者既往体健,服用他汀类药物半年后出现四肢乏力、抬头困难等不适,1例合并呼吸系统受累,1例患者可见较多肌纤维空泡和凝固性坏死,伴吞噬现象。另1例可见少量肌纤维变性、坏死,伴有少数核内移纤维。1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激素、另1例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他汀相关IMNM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呈亚急性或隐匿性起病,病情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肢带肌乏力,可合并有不同肌群受累;肌肉病理改变主要为形态多样的肌纤维变性坏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 肌肉活检 抗HMGCR抗体
下载PDF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发病机制及诊治分析
13
作者 关却卓玛 杨立川 +1 位作者 秦伟 付平 《西部医学》 2019年第4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思路。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经肌活检证实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其肾病综合征,并对其住院诊治过程及门诊随访结... 目的探讨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思路。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经肌活检证实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其肾病综合征,并对其住院诊治过程及门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肌病迅速得到缓解。随访22个月,肾病在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半年,小剂量激素维持半年后得到临床缓解,停药后肾病稳定,随访期间肌病未再复发。结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为免疫介导的肌病,骨骼肌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该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良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可能引起免疫紊乱的共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特发性炎性肌病 骨骼肌活检 IGA肾病 急性肾损伤 免疫紊乱
下载PDF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14
作者 孙瑜 宋学琴 +1 位作者 吴红然 马少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06-510,共5页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该院确诊为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患者14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征、肌肉病理及肌炎抗体谱等。14例患者多为中年发病,女性多见,急性或亚急性病程。临床表现主要为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近端肌肉、颈屈...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该院确诊为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患者14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征、肌肉病理及肌炎抗体谱等。14例患者多为中年发病,女性多见,急性或亚急性病程。临床表现主要为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近端肌肉、颈屈肌、咀嚼肌;可伴有皮疹、口腔溃疡、口干、眼干、间质性肺病等多系统受累。肌酸激酶中重度升高。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肌炎抗体检测主要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和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肌肉病理表现为弥漫或散在分布的肌纤维坏死、吞噬和再生现象,无或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CD68^(+)巨噬细胞浸润为主。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多个系统,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除了常规辅助检查外,肌炎抗体谱检测在该病中非常重要,有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 临床表现 肌炎特异性抗体 肌肉病理
下载PDF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宣丹 徐亮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91-296,共6页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是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独特形式,病理特征是肌肉明显的坏死和再生,肌内巨噬细胞增多,血管或束周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由于该疾病的异质性、稀缺性,分类诊断标准的不断变迁。同时IMNM仍缺乏特定的组织病理学特...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是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独特形式,病理特征是肌肉明显的坏死和再生,肌内巨噬细胞增多,血管或束周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由于该疾病的异质性、稀缺性,分类诊断标准的不断变迁。同时IMNM仍缺乏特定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可能没有统一的临床分类诊断标准。临床医师还未能充分认识这个疾病,本文将对IMNM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 坏死性肌病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下载PDF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莉 杨梦歌 +1 位作者 张清 季苏琼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5期7-12,共6页
目的 总结归纳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20年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15例重叠综合征患者,根据重叠不同结缔组织病(CTD)分为IMNM重叠干燥综合征(SS)组(10例)、重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4例... 目的 总结归纳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20年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15例重叠综合征患者,根据重叠不同结缔组织病(CTD)分为IMNM重叠干燥综合征(SS)组(10例)、重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4例)、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1例)。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IMNM-SS组患者中女性发病占比较高;血清肌酸激酶(CK)平均水平(3129±4719)u/L,在3组中最高。IMNM-RA组患者平均病程(3.7±1.7)个月,在3组中最短。IMNM-SLE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3岁,在3组中最年轻。IMNM-SS和IMNM-RA组患者间质性肺病(ILD)和心脏功能受累比例高;血清肌炎抗体以抗SRP、抗SS-A/Ro-52抗体表达比例最高。3组患者多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IMNM-SS患者占比80%;IMNM-RA患者占比75%;IMNM-SLE患者占比100%),其中47.6%患者采用了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2例(13.3%)患者基本恢复正常,12例(80%)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结论 不同类型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异性症状不显著。IMNM-SS和IMNM-RA患者合并心脏和(或)肺部损害比例较高,建议临床尽早完善患者心脏和肺部检查。多数患者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肌病 免疫介导 重叠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性肌病5例
17
作者 杨梦婷 赵亚雯 +7 位作者 王怡康 袁婧楚 邓建文 刘靖 郑艺明 张巍 王朝霞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相关免疫性肌病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改变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5例SARS-CoV-2感染后免疫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肌酸激酶、肌...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相关免疫性肌病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改变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5例SARS-CoV-2感染后免疫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肌酸激酶、肌炎抗体、肌肉磁共振成像、肌肉病理资料,短期随访后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42~86岁,均表现为COVID-19症状消失后不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其中3例伴肌痛、1例伴吞咽困难、2例伴皮肤损害、1例伴间质性肺病。5例的血清肌酸激酶在1663~16000 IU/L,分别有1例出现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和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弥漫性肌肉水肿,3例伴皮下组织和肌筋膜水肿。4例肌肉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坏死性肌病,伴随肌纤维内P62阳性沉积。2例电镜检查可见肌纤维出现线粒体空泡化以及核内管丝样包涵体。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中2例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或他克莫司,1例采用观望疗法,结果肌无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4例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依然高于正常水平。结论COVID-19可以引起免疫性肌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伴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肉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水肿,肌肉活组织检查显示坏死性肌病,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性还需要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肌炎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原文传递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临床、肌肉影像及病理特点分析
18
作者 李诗瑶 瞿千千 +8 位作者 郑献召 马晓丽 崔文豪 李丹 吕正 赵炯博 王佳璇 胡聪 吕海东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0-1008,共9页
目的:分析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SRP-IMNM)患者的临床、肌肉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肌肉病中心、经骨骼肌病理和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确诊的9例SRP-IMNM患者的... 目的:分析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SRP-IMNM)患者的临床、肌肉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肌肉病中心、经骨骼肌病理和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确诊的9例SRP-IMN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肌肉影像学及肌肉病理学特点。结果:9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2例,起病年龄为18~59岁。9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7例伴颈肌无力,5例有吞咽困难。9例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 866~6 725 U/L)。其中4例合并间质性肺病,3例合并心脏受累。抗体检测9例患者除SRP抗体阳性以外,有8例合并其他抗体阳性,7例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4例为单纯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3例同时合并3种以上抗体阳性。其中出现间质性肺病和心脏受累的患者均合并其他抗体阳性。7例患者行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可见弥漫性骨骼肌水肿,部分肌肉萎缩及脂肪化,病变主要累及大腿后侧肌群。有2例患者行小腿肌肉MRI,可见比目鱼肌受累较明显,1例有胫骨前肌、腓肠肌受累。9例患者肌肉病理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1例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例患者可见管柱状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8例患者坏死肌纤维内有少量CD68阳性淋巴细胞,5例患者可见肌纤维膜上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表达上调,6例患者非坏死肌纤维和毛细血管上可见膜攻击复合物(C5b-9)沉积,6例患者行P62染色均可见部分肌纤维内有均质的细颗粒样物质沉积。结论:SRP-IMNM患者除肢体近端肌无力外,常伴有颈肌无力和吞咽困难,合并多种抗体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间质性肺病和心脏受累。SRP-IMNM患者受累肌肉呈弥漫性水肿,大腿后侧肌群更易发生萎缩和脂肪化。C5b-9沉积和管柱状毛细血管是SRP-IMNM的重要病理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识别颗粒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磁共振成像 肌肉病理
原文传递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肌病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杨梦婷 赵亚雯 +3 位作者 郑艺明 张巍 王朝霞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6-1071,共6页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肌病是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常见亚型。抗HMGCR抗体通过补体依赖的免疫途径导致肌纤维坏死和萎缩,伴随自噬以及线粒体异常。发病年龄从儿童到成年期,少数成年患者存在他汀类药物暴露史。多数患...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肌病是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常见亚型。抗HMGCR抗体通过补体依赖的免疫途径导致肌纤维坏死和萎缩,伴随自噬以及线粒体异常。发病年龄从儿童到成年期,少数成年患者存在他汀类药物暴露史。多数患者亚急性发病,而慢性发病者酷似肌营养不良,主要临床特点为对称性肢体近端无力,也可伴骨骼肌外症状。MRI可见骨骼肌水肿明显,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肌肉脂肪化。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抗体和肌肉病理检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基础治疗,儿童或慢性发病患者比较难治,还需探索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抗HMGCR抗体 抗HMGCR肌病
原文传递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预后的影响因素综述
20
作者 朱春燕 谈颂 《华西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743-748,共6页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是一类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根据肌炎特异性抗体的不同,可分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IMNM、抗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IMNM以及血清抗体阴...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是一类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根据肌炎特异性抗体的不同,可分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IMNM、抗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IMNM以及血清抗体阴性IMNM三种类型。该病预后较大多数其他类型的肌炎更差,目前国内外对IMNM的预后因素研究存在差异,缺乏大样本量临床研究,该文将对IMNM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信号识别颗粒 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