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alloon dilation in removing common bile duct stones: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1
1
作者 Yu-Liang Li Dong Li +3 位作者 Bin Liu Wu-Jie Wang Wei Wang Yong-Zheng Wang 《World Journal of Meta-Analysis》 2019年第4期162-169,共8页
BACKGROUN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first cho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bile duct(CBD) stones. However, for some patients, this treatment is not possible. The percutaneous transhep... BACKGROUN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first cho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bile duct(CBD) stones. However, for some patients, this treatment is not possible. The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alloon dilation(PTBD)technique has been suggested as an alternative but has yet to gain wide acceptance.AIM To review cases of PTBD for removing CBD stones and explo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is treatment.METHODS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using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guidelines. We searched EMBASE,PubMed, and Web of Science for cases of PTBD that underwent CBD stone removal from 1981 to January 2019. We analyzed all relevant articles available in full text. We extracted data on patient's age, gender, overall technique success rate, reasons for technique failure, and the presence and type of major and minor complications. We analyzed the data and reported the results in a table and text.Altogether, we retrieved 12 case series and 6 case reports, for a total of 1347 patients. Thirty cases were excluded due to a lack of patient data.RESULTS The overall technique success rate for removing a CBD stone was 98.5%(1327/1347) and 98.1%(109/111) for removing concurrent CBD and gallbladder stones. Based on available data(n = 1312), mean age of all patients(687 males and625 females) was 68.9 years. The total number of procedures in the remaining 1317 patients(after exclusion) was 3237(average 2.4 procedures per patient). The total number of failures for eliminating a CBD stone was 20, and the reasons for failure included: Stone impaction(n = 10),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ricture(n = 5),large stone(n = 2), severe CBD dilation(n = 1), multiple stones(n = 1), and duodenal perforation(n = 1). Various major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 were reported, but the incidence rate was low(1.4%). No pancreatitis or procedure related mortality was reported. Minor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transient hyperamylasemia, nausea, vomiting, abdominal pain, fever, and mild hemobilia were reported. For 218 patients(88 patients with unsuccessful endoscopic removal due to anatomical change and large or impacted stone and130 cases who refused endoscopic procedure due to poor general condition or other additional disease), the CBD stones were successfully pushed into the duodenum by performing the PTBD procedure.CONCLUSION PTBD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in the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CBD stones. PTBD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when endoscopic procedures fail or are unsuitable for the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bile duct stone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approach Balloon dilation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papilla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e duct and duodenal microbiota reveals that potential dysbacteriosis is the main cause of primary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被引量:4
2
作者 Zhitang Lyu Tingting Yu +6 位作者 Lichao Zhang Xiaona Xu Yijun Zhang Jihong Li Zhirong Li Wei Zhang Senlin Hou 《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 SCIE 2021年第4期414-428,共15页
Bacter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rimary Common Bile Duct(CBD)stones.However,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icrobiota of bile duct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BD stones remained to be explored.W... Bacter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rimary Common Bile Duct(CBD)stones.However,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icrobiota of bile duct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BD stones remained to be explored.We utilized the 16S rRNA gen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biliary and duodenal microbiota in 15 patients with primary CBD stones and 4 patients without biliary tract diseases.Alpha divers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icrobiota richness was similar in bile and intestinal fluid;Beta divers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between biliary microbiota and the duodenal microbiota,but the abundance of the main groups showed similarities.The composition of the biliary microbiota from gallstone patients was more complex,as was the duodenal microbiota.Prote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were the dominant bacteria at phylum level,accounting for at least 75%of the total reads in each subgroup.Pseudomonas and EscherichiaShigella were the major genus among subgroups,but Escherichia-Shigella had increased abundance in duodenal microbiota with primary choledocholithiasis,which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one formation.It is noteworthy that Clostridiumsensu_stricto,Lachnospiraceae_UCG-008,Butyrivibrio and Roseburia which could produce 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iliary microbiota with primary CBD stones(p<0.05).Our study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mpositional of normal biliary microbiota.The micro-ecology of biliary and duodenal in patients with stones is complex and closely related,and there is a potential for dysbacteriosis.The decrease in abundance of certain major acid-producing bacteria affects the health of the biliary tract and thu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ERCP DYSBACTERIOSIS bile duct microbiota duodenal microbiota 16S rRNA gen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原文传递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涛 郝立校 +8 位作者 吕婵 吴静怡 李兴佳 王永明 陈萌 纪晓丹 刘畅 别里克 龚彪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ESLBD)(12~15 mm)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ESLBD)(12~15 mm)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EST或ESLBD(12~15 mm)治疗的131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EST组(n=70)和ESLBD组(n=61),比较2组的完全取石成功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相关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EST组和ESLBD组的取石成功率和机械碎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6%比100.0%,24.3%比18.0%,P均>0.05)。EST组的ERCP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SLBD组(8.6%比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结果显示,EST组和ESLBD组的ERCP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比8.6%,P>0.05)。结论 与EST相比,ESLBD(12~15 mm)用于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ESLBD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EST与ESLBD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SLBD也会造成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老年患者ERCP取石成功的影响因素
4
作者 仝甲钊 曹振振 +2 位作者 孙正路 周从顺 魏书堂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358-1362,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医院接受ERCP治疗的15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一次性取石成... 目的探讨影响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医院接受ERCP治疗的15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一次性取石成功分为成功组(131例)、未成功组(28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既往史、术中情况(手术时间、结石、憩室情况等)及ERCP术后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影响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老年患者ERCP取石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成功组与未成功组的结石数量、最大结石直径、是否为首次ERCP、手术时间、憩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结石、单个结石直径≥15 mm、非首次行ERCP治疗是影响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老年患者ERCP取石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患者ERCP取石成功受多发结石、单个结石直径≥15 mm、非首次行ERCP治疗的影响。可以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选取有经验的医生、联合临床先进技术方法等提高ERCP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 老年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三镜”在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附38例报道) 被引量:6
5
作者 丁生财 梁平 +6 位作者 李靖 王细文 刘锡能 左国华 黄小兵 高明发 李洪艳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067-1068,共2页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应用治疗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38例胆囊结石经ERCP检查确诊合并继发性胆管结石患者接受EST取石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 5例 ) ,部分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和经胆囊管 (5例 )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8例 )治疗...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应用治疗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38例胆囊结石经ERCP检查确诊合并继发性胆管结石患者接受EST取石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 5例 ) ,部分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和经胆囊管 (5例 )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8例 )治疗。结果  38例患者成功进行“三镜”联合治疗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无并发症 ,痊愈出院 ,随访 6~ 1 2个月无残余结石和返流性胆管炎。结论 “三镜”联合治疗继发性胆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治疗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十二指肠镜 胆道镜 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君望 王淑英 +2 位作者 宋政军 张素红 孟如意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 目的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及其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该组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所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60%(48/80)。ERCP造影成功率97.9%(47/48),47例患者中45例(95.7%)成功施行EST取石。2例EST失败,1例因结石太大网篮圈套困难,另1例因十二指肠变形,内镜难以达到理想位置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该组EST术中创口出血者4例均经局部内镜止血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胆道结石发生率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及EST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下载PDF
基于二次代码集的飞行计划配对算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贾秋红 刘福建 +3 位作者 廖远庄 关航 姜志勇 陆兆炯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8-101,共4页
针对包含空域飞行阶段且不存在二次代码的飞行计划配对问题,首次提出一种基于“二次代码集”的飞行计划与航迹配对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边界搜索算法提取航迹轨迹轮廓,然后将其与计划轨迹分为航路飞行阶段和空域飞行阶段计算配对置信度... 针对包含空域飞行阶段且不存在二次代码的飞行计划配对问题,首次提出一种基于“二次代码集”的飞行计划与航迹配对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边界搜索算法提取航迹轨迹轮廓,然后将其与计划轨迹分为航路飞行阶段和空域飞行阶段计算配对置信度,并将配对置信度与事先设定的置信度阈值相比较确定是否配对;同时针对长期计划的计划轨迹不变性提出一种基于航迹历史轨迹时间序列分类学习的方法处理其配对问题。通过某大型流量系统应用实践证明,提出的飞行计划配对方法不仅能解决常规计划配对问题,也能较好地适应当前系统中存在的二次代码缺失的飞行计划配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计划 配对 二次代码集 轨迹轮廓 配对置信度 分类学习
下载PDF
胰、胆总管插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8
作者 党瑞山 李八斤 +3 位作者 纪荣明 姜宗来 孙振兴 沈炎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32-434,共3页
在30例成人的标本上,对十二指肠第1环状襞、十二指肠纵襞、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及其间隔等进行解剖观测.十二指肠第1环状襞高4.86±0.36mm,厚2.85±0.17 mm,距幽门45.80±2.93mm;十二指肠纵襞出现率为76.7%;十二指肠... 在30例成人的标本上,对十二指肠第1环状襞、十二指肠纵襞、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及其间隔等进行解剖观测.十二指肠第1环状襞高4.86±0.36mm,厚2.85±0.17 mm,距幽门45.80±2.93mm;十二指肠纵襞出现率为76.7%;十二指肠大乳头距幽门、第1环状襞的距离分别为81.14±2.71和41.76±2.11mm,其开口处上下径和横径分别为2.88±0.17mm和2.31±0.19mm.在20例肝胰壶腹切开的标本上见肝胰壶腹间隔部分分隔(16例)和完全分隔(4例)胰胆管,间隔长度 9.30±0.46mm,共同管长度5.53±0.29mm.结果为临床内镜下顺利进行胰、胆总管造影术寻找十二指肠大乳头和插管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总管 胰管
下载PDF
内镜下EST术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国鑫 孙思予 +3 位作者 刘香 王晟 葛楠 郭瑾陶 《中国医药导刊》 2016年第4期341-342,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术(SEST+ELPBD)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内镜下SEST+ELPBD患者424例的随访资料,统计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术(SEST+ELPBD)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内镜下SEST+ELPBD患者424例的随访资料,统计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2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9.5个月,胆总管结石复发率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十二指肠憩室、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机械碎石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结论:SEST+ELPBD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较低,壶腹部憩室、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机械碎石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球囊扩张术
下载PDF
胆囊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微创外科治疗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金海敏 黄海 +1 位作者 李晓文 李晔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7期62-66,共5页
目的探究胆囊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92例胆囊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两组患者中存在胰腺炎的患者先行控制腹膜炎,... 目的探究胆囊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92例胆囊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两组患者中存在胰腺炎的患者先行控制腹膜炎,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观察组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术后3 d行L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费用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中转开腹手术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止痛药使用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耗材费用和住院总费用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51%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控制腹膜炎后行EST+LC治疗较LC+LCBDE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所需费用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并发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下载PDF
内镜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和蛔虫嵌顿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志为 付德庄 +5 位作者 莫一我 金焰 朱秀芳 张新俊 乔欧 唐建中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5-6,共2页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是胆总管结石和蛔虫嵌顿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为保留Oddi’s括约肌天然生理功能 ,降低EST所致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用内镜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嵌顿 7例、胆总管蛔虫嵌顿残留 2例...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是胆总管结石和蛔虫嵌顿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为保留Oddi’s括约肌天然生理功能 ,降低EST所致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用内镜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嵌顿 7例、胆总管蛔虫嵌顿残留 2例。结果 :胆总管 1次结石排净率 85 .7% ,排虫率 10 0 % ,ACST缓解率10 0 % ,无出血穿孔和死亡。结论 :EST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能不切开尽量不切开 ,能作小切开不作大切开 ,尽量保护Oddi’s括约肌这一天然生理屏障。EST与气囊扩张相结合可负补其不足 ,增加胆管插管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蛔虫嵌顿 小切口EST 球囊扩张 治疗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疗效及对病人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雷婷 李茜 +4 位作者 蒋丽丽 孙金山 张建红 刘萍 聂占国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疗效及对病人血清胆红素水平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病人87例,根据...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疗效及对病人血清胆红素水平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病人8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42例,行sEST联合EPBD治疗;对照组45例,行sEST治疗。比较两组取石情况和术后一般指标,术前及术后1天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结果实验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92.86%,对照组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碎石器使用率和术后1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4.76%和2.38%,对照组分别为20.00%和1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7.85±2.17)天,对照组为(9.72±2.8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实验组血清TBil及DBil水平分别为(156.06±51.27)μmol/L和(92.85±29.74)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71.72±56.48)μmol/L和(105.42±34.81)μmol/L,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ST联合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病人可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减少碎石器使用率和结石复发率,病人术后恢复较快,且能有效改善其血清胆红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 球囊扩张术
下载PDF
吲哚美辛栓预防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术后胰腺炎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武向鹏 崔薇 +3 位作者 武向丽 温桂海 李恩君 连晓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栓预防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术后胰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44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栓预防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术后胰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44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治疗,观察组在术前30 min给予吲哚美辛栓剂100 mg直肠内置入,对照组不予以吲哚美辛栓剂干预,记录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1.87±5.62)min和(43.29±7.14)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5.6%和18.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胰腺炎发生级别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无死亡病例。2组患者术后4 h的疼痛评分、CRP值高于本组术前与术后24 h(P<0.05),且观察组术后4 h、24 h疼痛评分、CRP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很好的应用可行性与安全性,应用吲哚美辛栓能缓解疼痛,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 球囊扩张取石 胆总管结石 胰腺炎
下载PDF
胆总管结石乳头部嵌顿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英辉 张啸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96-1299,共4页
目的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部嵌顿是一种临床急诊,可能引起胆胰管流出道的几乎完全梗阻,导致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和胰腺炎。该文研究其临床特征和内镜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确诊的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部嵌顿患者。结果具有典... 目的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部嵌顿是一种临床急诊,可能引起胆胰管流出道的几乎完全梗阻,导致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和胰腺炎。该文研究其临床特征和内镜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确诊的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部嵌顿患者。结果具有典型的急性胆管炎Charcot三联征的患者98例(53.9%),急性胰腺炎86例(47.3%)。ERCP发现120例(65.9%)为单枚结石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62例胆管内尚有1至数枚结石。所有患者都通过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成功,其中标准EST成功30例(16.5%),针形刀乳头剖开术(NKF)成功152例(83.5%)。并发症主要是出血(12例,6.59%)。结论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部嵌顿必须通过临床表现和ERCP检查才能确诊,内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石 胆总管 十二指肠乳头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下载PDF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艳萍 李国庆 +2 位作者 陈宏辉 王正根 钟大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282例EST病例,其中38例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憩室对这些病例的ERCP成功率...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282例EST病例,其中38例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憩室对这些病例的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该组3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所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52.1%(38/73)。ERCP造影成功率94.7%(36/38),36例患者中33例(91.7%)成功施行EST取石。3例EST失败,1例因结石太大网篮圈套困难,1例因结石多患者高龄未做乳头括约肌切开直接置入内支架,另1例因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该组EST术中创口出血者5例,其中4例均经局部内镜止血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胆道结石发生率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及EST治疗胆管结石有一定影响,只要术者操作小心、细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下载PDF
45例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发勇 潘宏年 +1 位作者 蒋宇敏 李婷 《安徽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958-96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5月45例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临床资料。对44例老年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或)...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5月45例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临床资料。对44例老年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或)气囊扩张术,并行网篮取石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所有病例插管造影成功均显示胆总管结石,结石直径在0.6~3.0 cm。其中单发结石27例,2枚结石12例,三枚以上6例。网篮直接取石34例,碎石后取石7例,3例胆总管放置塑料支架,1例因乳头太小无法行切开同时结石较大转手术治疗。一次取尽结石35例,放置鼻胆管引流后二次取石6例。3例术中乳头肌切开渗血,给予电凝、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或气囊压迫出血停止,1例24 h后乳头切口涌血,给予钛铗止血。2例出现术后轻症胰腺炎,5例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给予相应处理痊愈。对其中36例随访6~12个月未见结石复发,3例放置塑料支架患者半年后结石明显变小,再次内镜治疗。结论老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内镜治疗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结合气囊扩张、碎石等方法,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治疗
下载PDF
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明祥 泽仁春措 李小松 《西部医学》 2013年第7期1039-1041,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十二指肠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1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行(EST+LC)治疗,对照组行开腹胆... 目的探讨内镜十二指肠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1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行(EST+LC)治疗,对照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1.3±15.7)min和(89.7±16.3)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29.5±15.4)ml低于对照组(81.7±16.5)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0%)、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8.9%)、肛门排气时间(21.5±12.3)h及肠鸣音恢复时间(12.7±2.4)h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7%、51.8%、(70.5±7.8)h、(25.3±3.1)h];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8.1±1.5)d短于对照组(15.3±1.4)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优于开腹手术,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和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内镜十二指肠切开 腹腔镜 疗效
下载PDF
ERCP、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辛莘 郐大余 徐宝宏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4期388-389,共2页
目的 探讨研究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6... 目的 探讨研究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ERCP、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1%,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ERCP、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 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 肝外胆管结石
下载PDF
LC/CBDE与ERCP/EST+LC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效果与经济性对比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何宗全 侯亚峰 胡磊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对比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与分期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效果与经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 目的对比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与分期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效果与经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LC/CBDE组(n=30)及ERCP/EST组(n=30)。其中LC/CBDE组采用LC/CBDE治疗,而ERCP/EST组采用ERCP/EST后非同日LC进行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经济性,取石次数及转开腹手术率,术前及术后3 d内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LC/CBDE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显著低于ERCP/EST组(P<0.05)。LC/CBDE组患者多发结石及结石最大直径≥1cm的取石次数显著低于ERCP/EST组(P<0.05)。LC/CBDE组患者术后1d时WBC及GGT显著低于ERCP/EST组(P<0.05)。LC/CBDE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RCP/EST组(P<0.05)。结论 LC/CBDE术较ERCP/EST+非同日LC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能有效节省患者费用,同时能减少取石次数,且安全性较高,但是在临床术式选择上仍需要全面考虑患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探查术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腹腔镜检查 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三镜”联合序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江帆 黎建军 +3 位作者 吴国俊 赵强子 邢宏松 罗刚 《海军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29-132,138,共5页
目的比较"三镜"联合与"二镜"联合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目的比较"三镜"联合与"二镜"联合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筛选排除上腹部手术史、胆总管直径<0.6 cm、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2.0 cm的病例后,再按治疗方法分成4组:即A组为传统开腹手术(TOS组)、B组为腹腔镜加胆道镜(LC+LCBDE组)、C组为腹腔镜加十二指肠镜(LC+ERCP组)和D组为"三镜"联合(LC+LCBDE+ERCP组),每组各50人。比较各组的手术成功率、残余结石率、术中失血、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近期并发症例数和平均住院日。结果 D组的手术成功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失血量[(109.6±53.7)ml]、手术时间[(117.3±53.2)h]和引流管留置时间[(5.3±0.2)d]要明显少于A组[(273.6±67.3)ml、(162.3±23.7)h、(33.6±5.3)d],引流管留置时间要明显少于A组及B组患者(P<0.05),但与C组手术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组的患者术后残余结石发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近期并发症例数及平均住院日均显著少于A组及C组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及"二镜"联合相比,"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恢复更快,减少住院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 胆道镜 十二指肠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