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题分析的武举文献研究综述
1
作者 张妍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6-112,共7页
近年来,武举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研究主题已产生一定聚集效应,需要更深入、系统地梳理提炼与归纳,构建武举文献研究主题理论体系。当前关于武举的学术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武举制度、武举人物、武举考试、武学、周边国家古代武举制度以及武... 近年来,武举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研究主题已产生一定聚集效应,需要更深入、系统地梳理提炼与归纳,构建武举文献研究主题理论体系。当前关于武举的学术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武举制度、武举人物、武举考试、武学、周边国家古代武举制度以及武举制度对近当代武术的影响研究等。然而,从肩负地方文献整理开发利用与地方文化推广职能的公共图书馆的角度看,基于武举史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还多停留在表层信息梳理阶段,缺乏深层次的阐释、挖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等。因此,有必要建立武举史料价值发现与利用机制,提高传统武术文化的感知、传承、发展、创新以及体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举 武举制度 武举人物 武举考试 武学
下载PDF
唐代武举的创立及其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小龙 张宝强 鲁江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0-82,共3页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唐代武举的创立情况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分析认为,唐代武举是唐代体育文化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当时及后世各朝的世风、武艺、军事、科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唐代 武举 创新 影响
下载PDF
台湾举人在福建乡试中的表现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7,共10页
对台湾府县的举子另编字号实行定额录取,是清代科举实行保障名额的典型之一。设立保障名额的优待办法使台湾的士子更加热衷于渡海来大陆参加乡、会考试,有利于闽台文化的交融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台湾举人在福建乡试中的表现平平,而台... 对台湾府县的举子另编字号实行定额录取,是清代科举实行保障名额的典型之一。设立保障名额的优待办法使台湾的士子更加热衷于渡海来大陆参加乡、会考试,有利于闽台文化的交融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台湾举人在福建乡试中的表现平平,而台湾武生在福建武闱中举人数众多,且名次表现突出,因此不像文科乡试需要设立保障名额。通过科举考试的鼓励和促进,台湾的文教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举是清代闽台交流的重要纽带,是融合两地文化教育的关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举人 福建乡试 科举 武举
下载PDF
“武科应试器械”考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爱华 陈恳 +2 位作者 李英 杨树 程远义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2-46,共5页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古代“武科”考试内容、应试器械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创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历经一千二百年。考试分外场(以长垛、马射、步射、刀术、枪术...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古代“武科”考试内容、应试器械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创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历经一千二百年。考试分外场(以长垛、马射、步射、刀术、枪术、翘关等体育项目为主)和内场(策论)。唐“武科”主要外场器械为弓箭,辅从刀、枪等。宋以弓箭刀枪为主同时将弩踏等作为考试项目。明代“武科”项目沿袭唐宋,外场器械未有变化。清代开始增加了“技勇”项目,分别为开硬弓、舞大刀、掇石。课题研究旨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长足发展提供实质性的理论文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科” 外场 内场 应试器械 考论
下载PDF
我国古代武举武学与体育教育发展之关系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凤杰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年第3期49-51,64,共4页
对我国自隋唐至清时期武举武学的设置与体育教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武举武学对我国古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古代武学 武举武学 体育教育
下载PDF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圣洪 《闽江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25-129,共5页
本文分析了武则天创立武举的历史原因、武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创立武举的意义。
关键词 唐朝 武则天 武举制度 创立
下载PDF
宋代武举武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景春 周兴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82-86,共5页
文章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宋代武举武学的研究现状,其特点是成果数量少,且多以制度史为研究角度,方法逐渐多元化,引用材料范围亦渐扩大,侧重武举忽略武学;主张将来的研究宜以武贡举为核心,从时间维度为宋代武举寻找历史坐标,文史结合为主,... 文章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宋代武举武学的研究现状,其特点是成果数量少,且多以制度史为研究角度,方法逐渐多元化,引用材料范围亦渐扩大,侧重武举忽略武学;主张将来的研究宜以武贡举为核心,从时间维度为宋代武举寻找历史坐标,文史结合为主,建议多采用别集、总集、方志、《登科录》、乡、会试录、地方志甚至笔记小说以及出土文物为材料,重视诗史互证,改变武举研究不足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武举 武学 述评
下载PDF
论科举考试中的“文武分途” 被引量:1
8
作者 田建荣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1-21,共11页
武举自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创设,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于文举被废止,与文举相伴推进、单独举行,持续了1200年之久,形成了我国科举考试发展史上"文武分途"的重要特点。这虽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推进武艺人才的选拔和... 武举自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创设,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于文举被废止,与文举相伴推进、单独举行,持续了1200年之久,形成了我国科举考试发展史上"文武分途"的重要特点。这虽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推进武艺人才的选拔和形成尚武的社会风气。但"文武分途"长期存在,进一步强化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给我国古代社会的科学选才和引领社会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对武人的担忧以及由此形成的崇文抑武的社会环境,还有文武本身巨大的差异性和古代武学教育的极端落后。当然,"文武兼备""文武并举"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和推进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愿景目标。今天研究科举考试"文武分途"现象,对于正在进行的"文理不分科"、自主招生联考的分与合,以及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等高考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文武分途 重文轻武 武学教育 文武并重 高职分类考试
下载PDF
清末武举制度废除与地方督抚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1-54,共4页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武举制度 地方督抚 废除
下载PDF
唐代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学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78-79,103,共3页
唐代武举制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唐代尚武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推动力。本文以唐代武举制及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唐代 武举制 武术 核心价值观 关系
下载PDF
曾国藩与王庆云的订交与疏离
11
作者 王澧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0-28,共9页
曾国藩前期日记常或多有中断,从与之交往密切的王庆云日记,可以考见曾、王订交因由与过程,理清其学术交往与仕途分合:订交始于丁未科武会试主考,由实学交流而往来密切,因“议礼之争”而成为同党,曾国藩力荐王庆云出任要职,其后曾国藩募... 曾国藩前期日记常或多有中断,从与之交往密切的王庆云日记,可以考见曾、王订交因由与过程,理清其学术交往与仕途分合:订交始于丁未科武会试主考,由实学交流而往来密切,因“议礼之争”而成为同党,曾国藩力荐王庆云出任要职,其后曾国藩募勇征战,王庆云协饷由盛转衰,导致曾国藩疏远直至终止往来。理学诗文之外,曾国藩一度沉潜实学,精熟舆图,则为此前不太注意而有助于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举批评 舆地切磋 政见同盟 协饷失望
下载PDF
宋代科举视野下家训诗文的双重性
12
作者 林阳华 《三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6-20,共5页
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 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举制度。虽然对科举的弊端甚为了解,对科举造成士子不学无术的困境深有体会,但他们亦不免参与科举。然而恪守道德心性之学的理学家,并没有为科举而止步,那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对理学较为看重者,亦能超出科举的窠穴,至少他们认为科举与治学是不矛盾的,并以此教育子弟。宋代科举视域下的家训诗文的双重特性,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家族制度转变等的重要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科举 家训诗文 崇文抑武 家族制度
下载PDF
云南武举武学简论
13
作者 周兴涛 《孙子研究》 2018年第4期66-75,共10页
明清时期,武举武学在云南的社会影响逐渐加深。这与中央加强边疆统治有关,是文官主掌中央与地方军事组织情况日益制度化的体现,更是云南主动融入全国科举社会的努力之一,是地方与中央博弈与妥协的结果,是家族、个人利益最大化方式之一。
关键词 武举武学 云南 地方社会
下载PDF
华岳的诗词创作
14
作者 周兴涛 《孙子研究》 2017年第3期69-74,共6页
华岳是宋代的武举人中的翘楚,其诗、词在南宋堪称自成一家,内容既与军事相涉,亦有纯粹的文人雅事,风格上豪放壮阔与深沉婉约兼具,堪称"文武双全",他是宋代武举与文学结合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 武举 华岳 诗词
下载PDF
唐代讲武述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训亮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4-59,共6页
讲武是古代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初尚武精神的普遍存在为讲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相应的时代背景并促进了盛唐帝国的形成。宝应以后,唐代讲武废而不兴,与唐中后期财政艰难的状况有关,是安史乱后唐中央限制地方武备扩张政策的一个部分,还... 讲武是古代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初尚武精神的普遍存在为讲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相应的时代背景并促进了盛唐帝国的形成。宝应以后,唐代讲武废而不兴,与唐中后期财政艰难的状况有关,是安史乱后唐中央限制地方武备扩张政策的一个部分,还是府兵制崩溃后原有训练体系丧失的结果,更与科举制的逐步兴盛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讲武 尚武精神 训练体系 科举制
下载PDF
国图藏《雍正二年陕西甘肃两河武举乡试录》所载宁夏武举事
16
作者 刁俊 《兰台世界》 2024年第4期148-151,共4页
明清两朝,随着中央政府对宁夏的经略,宁夏文教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武科举人才。两朝有30余种地方旧志流传至今,为我们溯源宁夏文教事业,特别是科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但地方旧志中关于文举记述较为翔实,武举内容则... 明清两朝,随着中央政府对宁夏的经略,宁夏文教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武科举人才。两朝有30余种地方旧志流传至今,为我们溯源宁夏文教事业,特别是科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但地方旧志中关于文举记述较为翔实,武举内容则相对匮乏。国图现藏《雍正二年陕西甘肃两河武举乡试录》,详细记录了雍正二年甲辰科宁夏武举的相关情况,可对传世宁夏旧志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更难得的是,是书保存了宁夏武举人梁从直的策问试卷,这对宁夏乡贤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文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二年 武乡试 宁夏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山东省第一届国术省考述论
17
作者 赵全华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山东省国术馆举行的第一届国术省考,是近代山东盛极一时的国术盛会,是国术救国思潮下的具体社会实践,由山东地方政府和社会精英主导。第一届国术省考具有重视人文关怀、体现术德并重、拓展与试人员覆盖面等历史经验,同时也存在着残留国... 山东省国术馆举行的第一届国术省考,是近代山东盛极一时的国术盛会,是国术救国思潮下的具体社会实践,由山东地方政府和社会精英主导。第一届国术省考具有重视人文关怀、体现术德并重、拓展与试人员覆盖面等历史经验,同时也存在着残留国术糟粕、与试人员规模小、组织管理经验不足的局限性。其选拔了大批国术人才,促进了国术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了山东国术的近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国术馆 第一届国术省考 国术救国 近代化
下载PDF
武举制废止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小青 齐伟伟 +2 位作者 杜俊凯 胡平清 张冬琴 《中华武术(研究)》 2017年第8期36-38,共3页
武举制曾在华夏文明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废止。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制度经济学和文化学视角对武举制废止的原因进行研究,认为:新观念的产生以及新教育的兴起对武举制所依赖的根基产生了巨大... 武举制曾在华夏文明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废止。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制度经济学和文化学视角对武举制废止的原因进行研究,认为:新观念的产生以及新教育的兴起对武举制所依赖的根基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其功能逐步丧失,最终被学堂教育模式取代;考试费用的增加以及纳捐入仕的提倡,严重改变了民众心理选择,推动了武举的废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举制 废止 原因 探析
原文传递
清代武科与客家地方社会:以诏安二都为中心的讨论
19
作者 朱忠飞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1年第2期217-227,293,共12页
清代诏安县二都客家人借助尚武传统,获得了大量武科功名,形成了一批武举世家。这些武举世家逐渐成为地方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有武科功名身份之人成为地方“士绅”重要成员,改变了二都原有的权力格局。
关键词 武科 尚武传统 武举世家 权力格局
原文传递
隋唐时期武举制度的建立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20
作者 李君华 王国艳 《中华武术(研究)》 2018年第2期23-24,28,共3页
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完善了"文武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但随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殖民者的相继入侵,传统的武举显然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最终在清亡前夕被彻底废止。武举制对... 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完善了"文武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但随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殖民者的相继入侵,传统的武举显然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最终在清亡前夕被彻底废止。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抛其糟糠,取其精华,从不同层面了解隋唐时期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武术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举制度 武术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