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rt rate-adjusted PR as a prognostic marker of long-term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cardiac death in ICD/CRT-D recipi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Yu-Qiu LI Shuang ZHAO +8 位作者 Ke-Ping CHEN Yang-Gang SU Wei HUA Si-Lin CHEN Zhao-Guang LIANG Wei XU Yan DAI Xiao-Han FAN Shu ZHA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59-264,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 to RR interval ratio (PR/RR,heart rate-adjusted PR) as a prognostic marker for long-term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 to RR interval ratio (PR/RR,heart rate-adjusted PR) as a prognostic marker for long-term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s)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defibrillators (CRT-D).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data from 428 patients who had an ICD/CRT-D equipped with home monitoring.Baseline PR and RR interval data prior to ICD/CRT-D implanta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standard 12-lead electrocardiograph,and the PR/RR was calculated.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ppropriate ICD/CRT-D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VAs),and the secondary endpoint was cardiac death.Results During a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38.8 ± 10.6 months,197 patients (46%) experienced VAs,and 47 patients (11%) experienced cardiac death.The overall PR interval was 160 ± 40 ms,and the RR interval was 866 ± 124 ms.Based on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 cut-off value of 18.5% for the PR/RR was identified to predict VAs.A PR/RR ≥ 18.5%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VAs [hazard ratio (HR)= 2.243,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665–3.022,P < 0.001) and cardiac death (HR = 2.358,95%CI = 1.240–4.483,P = 0.009) in an unadjusted analysis.After adjustment in a multivariate Cox model,the relationship remained significant among PR/RR ≥ 18.5%,VAs (HR = 2.230,95%CI = 1.555–2.825,P < 0.001) and cardiac death (HR = 2.105,95%CI = 1.101–4.025,P = 0.024.Conclusions A PR/RR ≥ 18.5% at baseline can serve as a predictor of future VAs and cardiac death in ICD/CRT-D recip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PR INTERVAL RR INTERVAL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下载PDF
I-123 metaiodobenzylguanidine imaging for predict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被引量:2
2
作者 Weihua Zhou Ji Chen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2013年第6期460-466,共7页
Compared to antiarrhythmic drug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leads to a more significant im- provement in prevent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However, an important question... Compared to antiarrhythmic drug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leads to a more significant im- provement in prevent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However, an important question has been raised that how to select appropriate patients for ICD therapy. 1-123 metaiodobenzylguanidine (MIBG) planar and SPECT imaging have shown great potentials to predi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by as- sessing the abnormalities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Clinical trials demonstrated that several parameters measured from 1-123 MIBG planar and SPECT imaging, such as heart-to-mediastinum ratio, washout rate, defect score, and innervation/perfusion mismatch, predict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ICD therapy and reviews the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1-123 MIBG planar and SPECT imaging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in predict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failu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1-123 metaiodobenzyl- guanidine (MIBG)
下载PDF
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电风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素比努尔·吾布力卡斯木 李耀东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3期208-211,共4页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但ICD植入术后患者发生电风暴不可预料且极其危险,目前针对ICD植入术后电风暴的治疗方法效果欠佳。近几年肾去交感神经术(RDN)为ICD植入术后电风暴的预防和...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但ICD植入术后患者发生电风暴不可预料且极其危险,目前针对ICD植入术后电风暴的治疗方法效果欠佳。近几年肾去交感神经术(RDN)为ICD植入术后电风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DN这一新的治疗方法能降低整个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明显抑制和逆转心肌重构,对改善和治疗心律失常有积极的效果。现对RDN治疗ICD植入术后电风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去交感神经术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电风暴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尚蒙 高晓龙 +3 位作者 匡晓晖 张曦 张进 王礼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63-69,共7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S/V)对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进行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射血分数下降性的慢性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S/V)对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进行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射血分数下降性的慢性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接受S/V治疗并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HFrEF患者。(1)统计患者随访12个月时S/V剂量,治疗3月、6月、12月时心脏彩超指标(LVEF、LVEDD、LAD);(2)ICD记录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治疗情况,动态心电图指标:平均每小时室性早搏次数、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及校正后的平均QT间期(QTc)。结果共纳入56例患者。(1)随访1 a时,S/V的平均用药剂量为94.6 mg,bid。(2)随访3月LVEF、LVEDD、LAD均较治疗前改善;随访6月LVEF、LVEDD、LAD较治疗3月时改善;随访12月LVEF、LVEDD、LAD较治疗6月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随访1~6月相比较,随访7~12月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监测室速发作次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治疗前相比较,随访1 a患者SDNN由(94.38±26.42)ms增加至(102.23±20.36)ms;平均QTc由(441.92±10.64)ms缩短到(411.46±6.00)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HFrEF患者服用S/V治疗的1 a内心脏结构及功能持续改善;(2)随访期间S/V减少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沙库巴曲缬沙坦 心功能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刘烈 陈东骊 +3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梁远红 费洪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在2006~2009年根据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 (1)平均2年随访过程中,共11例患者(3...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在2006~2009年根据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 (1)平均2年随访过程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综合征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阵次),DCM及Brugada综合征各1阵次;室速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一级预防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务贤 蒋妮颜 +3 位作者 陆华葵 李宏 刘玲芳 李高叶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3,共2页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illator,ICD)的应用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它能通过连续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当出现室...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illator,ICD)的应用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它能通过连续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被确认时,它自动发出脉冲刺激心脏转复心律,使心脏恢复正常心跳。现将我院2003年5月~2009年12月植入ICD治疗11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恶性心律失常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43例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旭华 华伟 +2 位作者 王靖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共随访8~84(37.0±20.6)个月,无患者死亡。经ICD共记录到369次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及13次心室颤动(室颤)事件,均被ICD成功终止,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16例(37.2%)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速/室颤事件,被ICD正确识别并接受了恰当的治疗。无患者因室速/室颤事件发生晕厥。对于室速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的总成功率为53.4%(197/369),首次成功率为20.8%(77/369)。6例(13.9%)患者发生了不恰当识别,1例(2.3%)患者发生了未识别事件。结论:ICD是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合理设置治疗方案及参数可使ICD更充分地发挥预防猝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访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不恰当治疗 心脏性猝死 遗传性心律失常 抗心动过速起搏
下载PDF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我国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状况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澍 华伟 +2 位作者 陈柯萍 王方正 陈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4期173-176,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全国部分医院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了解我国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使用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996年 1月 18日到 2 0 0 3年 1月 31日 ,来自 82家医院的 173例ICD患者的临床情况 ,了解其基础病因、心律失常类型、ICD... 目的 通过对全国部分医院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了解我国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使用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996年 1月 18日到 2 0 0 3年 1月 31日 ,来自 82家医院的 173例ICD患者的临床情况 ,了解其基础病因、心律失常类型、ICD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以及ICD的并发症。结果  173例植入ICD患者 ,其中 115例 (6 6 5 % )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以冠心病为最常见。植入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 (VT) 10 6例 (6 1 3% ) ,心室颤动 (VF) 34例 (19 6 % ) ,VT合并VF 33例 (19 1% )。在平均随访 2 7 8个月 (1~ 86个月 )中 ,82例 (47 4 % )发生VT和 或VF ,并接受ICD成功治疗 ;73 0 4 %的VT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VF除颤成功率为 10 0 % ;误放电率为 2 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 3% ,随访期间共有 11例患者死亡 ,占 6 4 %。结论 本研究的有限数据表明ICD治疗对我国患者带来的好处 ,但其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预防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临床应用 心律失常
下载PDF
16例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玲 郭涛 +7 位作者 韩明华 肖春晖 刘中梅 李淑敏 赵文盛 粟建国 柳永华 李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对 16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患者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调整ICD的诊断及治疗程序 ,予病人更恰当的治疗。 16例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置入了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 ,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 对 16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患者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调整ICD的诊断及治疗程序 ,予病人更恰当的治疗。 16例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置入了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 ,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出院前及第一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 ,术后每 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 30个月。结果 :16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发作 789次 ,其中 12 7次为非持续性VT ,均自行终止 ;6 6 1次 (99.9% )被ICD有效终止 ,其中 6 5 0次 (98% )由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9(1.4 % )次由低能量 (小于 10J)转复终止 ,2次 (0 .3% )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 ,由高能量除颤终止 ,1次自行终止。ICD诊断的VF共 37次 ,均被成功转复。随访过程中 2例更换过ICD ,但保留原导管系统 ,1例术后死于心力衰竭 ,1例自杀。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并在随访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术后随访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理健康
下载PDF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事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杰民 王礼春 +6 位作者 唐安丽 兰军 何建桂 柳俊 冯冲 陈艺莉 董吁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3-798,共6页
【目的】分析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了ICD的92例患者进行程控随访,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了ICD的92例患者进行程控随访,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患者,其中ICD一级预防45例,二级预防47例,共进行了423人次的程控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6±21.8)个月。有37.8%的一级预防患者出现了室速/室颤(VT/VF),平均2.53次/人年;28.9%的患者给予了放电治疗,平均0.44次/人年。在二级预防中有59.6%的患者出现VT/VF,平均4.99次/人年,其中有47.9%需要放电治疗,平均为1.41次/人年。所有患者中,有46例ICD发生放电(50.0%),其中恰当放电的35例(38.0%),不恰当放电的11例(12.0%)。总计放电334次,其中恰当的放电治疗198次(59.3%),不恰当的放电治疗136次(40.7%)。不恰当放电原因包括:房颤92次(67.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次(23.5%),ICD异常感知12次(8.8%)。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发生VT/VF的概率以及误放电的概率均高于无房颤病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D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能给患者带来获益;房颤既是ICD不恰当放电的主要原因,也是提示VT/VF高发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律失常 一级预防 随访 放电事件
下载PDF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海银 杜佩坚 +2 位作者 张碧娟 颜海莲 刘彩云 《现代临床护理》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总结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安置术的护理要点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2001年11月~2003年5月给予7例ICD患者进行了护理及随访。结果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风暴”,1例患者出现误放电,随访2~1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晕厥等... 目的总结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安置术的护理要点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2001年11月~2003年5月给予7例ICD患者进行了护理及随访。结果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风暴”,1例患者出现误放电,随访2~1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晕厥等并发症。结论术前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心律失常“风暴”、误放电的现象,并做好ICD健康教育,是ICD手术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 室性心律失常 护理
下载PDF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及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波 张书富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5年第B08期114-117,共4页
自从认识到心脏骤停作为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以来,医学和临床医生一直在追求一种方法来预测及预防这些心血管事件。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已经完成的一些安慰剂对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试验并没有一致地认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 自从认识到心脏骤停作为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以来,医学和临床医生一直在追求一种方法来预测及预防这些心血管事件。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已经完成的一些安慰剂对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试验并没有一致地认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总病死率。近几年发表的临床随机试验证明,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治疗相比,可降低高危亚组患者的病死率。然而,在患者中识别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及衡量使用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的价-效比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医学问题,尤其在美国。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仍是将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下载PDF
ICD围术期未停口服抗凝药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丽 冯婕 +1 位作者 陆敬平 徐冬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围术期未停口服抗凝药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ICD植入术35例患者,其中围术期未停抗凝药15例,总结护理要点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 35例行ICD植入术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患者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围术期未停口服抗凝药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ICD植入术35例患者,其中围术期未停抗凝药15例,总结护理要点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 35例行ICD植入术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患者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围术期是否停用或替代抗凝剂,同时做好患者教育及凝血监测工作,术后严密观察术区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D 口服抗凝药 围术期 观察 护理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的随访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彬妮 黄卫斌 +3 位作者 王焱 陈超 万发银 周法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报道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对6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植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44个月,平均23.... 目的报道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对6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植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44个月,平均23.7个月,ICD共检测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2 129次,心室颤动(VF)6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VT的成功率为91.9%,ATP未能终止的VT经低能量转复(CV)治疗95.3%转为窦性心律,少数VT经治疗后加速为VF。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的成功率为100%。4例12次误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判断为室性事件而启动治疗,其中2次心房颤动,10次窦性心动过速,经调整VT的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2例随访期间出现晕厥,ICD存储的信息显示发生了VF并复律成功。2例出现焦虑症,经心理治疗改善。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随访 参数调整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建明 沈法荣 +4 位作者 黄抒伟 凌锋 俞蔚 王志军 汤益民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随访 参数 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并发症
下载PDF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11例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西真 严激 +4 位作者 徐健 刘伏元 朱洁明 安春生 韩晓萍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对11例经静脉安置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了解ICD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42~69)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5例、心肌病2例、Brugada综合征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1例,... 目的对11例经静脉安置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了解ICD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42~69)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5例、心肌病2例、Brugada综合征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1例,基础心脏病不明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随访29.3(2~64)个月,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电转复及电除颤治疗。1例发生1次室性心动过速,ICD未能察觉,经调整参数后,2次成功地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超速抑制了室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4个月不明原因死亡。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常规进行随访和设定合适的诊断和治疗参数,对保证ICD及时有效的治疗较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应用观察 BRUGADA综合征 抗心动过速起搏 先天性长QT综合征 室性心动过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不明原因死亡 恶性心律失常 ICD 经静脉安置 体外程控仪 临床观察 治疗效果 心室颤动 记忆功能 信息储存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Brugada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烈 陈东骊 +3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梁远红 费洪文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480-483,487,共5页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Brugada综合征的11例患者植入ICD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ICD...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Brugada综合征的11例患者植入ICD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4例(36.36%),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二级预防的患者7例(63.64%)。起搏模式:6例(54.55%)单腔ICD,5例(45.45%)双腔ICD。所有患者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 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随访(17.0±12.7)个月,无漏访。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阵次比例[80%(4/5)vs.90.3%(28/31),P>0.05]和心室颤动发作阵次比例[20%(1/5)vs.9.6%(3/31),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率[75%(3/4)vs.96%(24/25),P>0.05]及除颤治疗成功率[100%(2/2)vs.100%(4/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结论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征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燕林 丁莉 陈琴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1期17-19,共3页
目的总结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的护理要点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7例患者行ICD植入术,术前加强心电监护及病情观察;术后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尤其注意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做好休息与... 目的总结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的护理要点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7例患者行ICD植入术,术前加强心电监护及病情观察;术后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尤其注意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做好休息与饮食、疼痛及生命体征护理和健康教育,及时处理常见并发症和意外。结果 7例患者住院14-30 d,出院时的心功能NHYA分级Ⅱ-Ⅲ级。随访2-52个月,1例患者术后14个月因肺部感染、泵衰竭死亡。其余6例存活患者共记录到4次放电过程,3次室性心动过速和1次室上性心动过速,放电后均成功转复窦律;1例并发电击幻觉,1例囊袋渗液,经对症处理均好转。结论加强ICD植入术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完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能降低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延长ICD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心肺复苏 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 并发症 电击幻觉 囊袋感染 护理
下载PDF
ICD应用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中梅 郭涛 +3 位作者 韩明华 赵玲 李淑敏 杨西云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报告5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 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植入的45例,另有5例更换ICD的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3~90个月).结果 7例患者死亡,其余43例发生千次以上严重心律失常均由ICD成功终... 目的 报告5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 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植入的45例,另有5例更换ICD的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3~90个月).结果 7例患者死亡,其余43例发生千次以上严重心律失常均由ICD成功终止.结论 ICD手术过程安全,术后要密切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即可达到较好防治严重心律失常降低猝死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陈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1期14-16,共3页
对22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ICD的治疗效果。22例中扩张型心肌病8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7例、QT延长综合症1例,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 对22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ICD的治疗效果。22例中扩张型心肌病8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7例、QT延长综合症1例,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发作。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即第三代)。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7.1(1~23)个月,11例患者(50.0%)VT/VF发作118次,其中54次为非持续性VT,均自行终止;接受ICD治疗的64次为VT/VF发作,45次为VT,22次由ICD的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16次由低能量(2~15J)转复终止、2次发作为窦性心动过速(误判为VT),其余5次VT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由高能量除颤终止。ICD诊断的VF发作共有19次,发生于4例患者,有1例患者接受除颤16次,4次系为频率超过VF感知频率的VT。19次发作均被ICD有效除颤终止。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例术后3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2个月反复发作VF,多次接受ICD除颤治疗,最后死于心功能衰竭。结果表明常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