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anagement regime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under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Linhai Jiang Wei Zhao +2 位作者 Bernard J.Lewis Yawei Wei Limin Da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187-1194,共8页
Carbon sink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element within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and forest ecosystems are important global carbon sinks.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NFPP) is an ecologica... Carbon sink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element within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and forest ecosystems are important global carbon sinks.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NFPP) is an ecological program in China that was established after catastrophic flooding in the country in 1998.The goals of the NFPP are to curb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 to increase biodiversity,and rehabilitate natural forest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orest regions.This study looked at changes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 foreste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after the inception of the NFPP.The program divides China's natural forests into three classes—commercial and two types of noneconomic forests—that are subject to management regimes prescribing varying levels of timber harvest,afforestation,and reforestation.During the 18-year period from 1998 to 2015,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creased at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0.04 MT C.This trend reflects a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FPP that resulted in prohibited and/or restricted logging and tighter regulation of allowable harvest levels for specific areas.In documenting this trend,guidelines for mo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forestry programs such as the NFPP in other countries in the future are also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NFPP) Carbon sequestration San Chazi forestry Bureau China forestry
下载PDF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determinant factors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under China's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被引量:9
2
作者 Shengnan Wu Jiaqi Li +5 位作者 Wangming Zhou Bernard Joseph Lewis Dapao Yu Li Zhou Linhai Jiang Limin Da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10-419,共10页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NFPP)is one of the key ecological forestry programs in China.It not only facilitates the improvement of forest ecological quality in NFPP areas,but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NFPP)is one of the key ecological forestry programs in China.It not only facilitates the improvement of forest ecological quality in NFPP areas,but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creasing the carbon storage of forest ecosystems.The program covers 17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and municipalities with correspondingly diverse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ecological features,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forest management regimes,all of which affect regional carbon storage.In this study,volume of timber harvest,tending area,pest-infested forest,firedamaged forest,reforestation,and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and temperature were evaluated a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arbon storage.We developed a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for these seven indicators and we studied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areas covered by NFPP.Timber harvest was the dominant factorinfluencing carbon storage in the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basins.Reforestation contributed most to carbon storage in the state-owned forest region in Xinjiang.In state-owned forest regions of Heilongjiang and Jilin Provinces,the dominant factors were forest fires and forest cultivation,respectively.For the enhance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a longer rotation period and a smaller timber harvest are recommended for the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basins.Trees should be planted in stateowned forests in Xinjiang.Forest fires should be prevented in state-owned forests in Heilongjiang,and greater forest tending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state-owned forests in Jil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fluencing factors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Variance decomposition Vector autoregression(VAR) model
下载PDF
Biomass Carbon Storage and Its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Afforestation under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in China 被引量:11
3
作者 ZHOU Wangming Bernard Joseph LEWIS +4 位作者 WU Shengnan YU Dapao ZHOU Li WEI Yawei DAI Lim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06-413,共8页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hina′s Seventh Forest Inventory for the period of 2004–2008, area and stand volum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age-classes of plantation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ass den...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hina′s Seventh Forest Inventory for the period of 2004–2008, area and stand volum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age-classes of plantation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ass density and age of planted fores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plantation area in the first-stage o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NFP) program(1998–2010), 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biomass carbon storage of the afforestation in the first-stage of the program. On this basis,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se forests was estimated for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program(2011–2020). Biomass carbon storage of plantation established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rogram was 33.67 Tg C, which was majority accounted by protection forests(30.26 Tg C).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carbon storage in different regions, which depend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iomass carbon density, forest age and plantation area. Under the natural growth, the carbon storage was forecasted to increase annually from 2011 to 2020, reaching 96.03 Tg C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stage of the program in 2020. The annual growth of the carbon storage was forecasted to be 6.24 Tg C/yr, which suggested that NFP program has a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enhanc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lantation forests under its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NFP) program AFforestATION carbon storage carbon sequestration China
下载PDF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Project in Haikou Forest Farm of Kunming
4
作者 ZHANG Zhihong WANG Yating +1 位作者 CHEN Jinlong YAN Y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2期42-44,共3页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the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project in Haikou Forest Farm of Kunm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forest fire prevention, forest administr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f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the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project in Haikou Forest Farm of Kunm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forest fire prevention, forest administr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est pests, and money management was briefed.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in Haikou Forest Farm were analyzed,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ject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expou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kou forest Farm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UGGESTION
下载PD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in China: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被引量:1
5
作者 Frida Edstrom Hanna Nilsson Jesper Sta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2年第3期426-432,共7页
In 1998,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NFPP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which included logging restrictions, protected areas, replanting, and a range of other policies aimed at safeguarding the sta... In 1998,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NFPP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which included logging restrictions, protected areas, replanting, and a range of other policies aimed at safeguarding the state of the country's forests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erosion and flooding. A second phase of this program is currently being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ontingent valuation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WTP (willingness to pay) for maintaining the program among the inhabitan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even with fairly conservative assumptions, the aggregated WTP for maintaining the program for another five years is some 3.24 billion yuan per year. This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cost of the Program in the province, which is some 1.57 billion yuan per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Heilongjiang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contingent valuation.
下载PDF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高质量发展途径研究
6
作者 张凯 蔡彦虹 +1 位作者 张慧 李岩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自2015年成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先后承接了“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等10个重点专项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1个重...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自2015年成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先后承接了“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等10个重点专项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1个重大专项的具体管理任务。成为专业机构以来,中心聚焦服务产业发展关键任务目标,不断理顺关系、创新方式、苦练内功、优化服务,扎实推进一流专业机构建设,切实体现了“接得住、管得好”的改革精神,探索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的有效路径。文章综述了中心专业机构建设过程中,在理顺关系、创新方式、苦练内功、面向产业、党建引领等方面的有效探索,梳理了对农业系统相关司局、事业单位重点工作的科技支撑案例,并对下一步专业机构建设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科技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实施成效 支撑案例 粮食安全 绿色发展 耕地保护 精准扶贫
下载PDF
西藏天保工程二期建设成效监测评价
7
作者 李锐 陈振雄 +4 位作者 杜志 丁山 张伟焕 邓成 米玛次仁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根据西藏天保工程实施特点,构建包括资金执行、目标完成、建设管理过程、资源动态变化、生态状况、工程建设效益6个方面内容的监测体系,设置19项监测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工程建设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 根据西藏天保工程实施特点,构建包括资金执行、目标完成、建设管理过程、资源动态变化、生态状况、工程建设效益6个方面内容的监测体系,设置19项监测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工程建设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西藏天保工程二期建设成效。评价结果如下:①工程区整体得分为92.63分,属优秀。②三个工程实施县中整体得分最高的是芒康县91.57分,其次是江达县89.62分,贡觉县89.31分。③截至2022年工程期末,工程区的有林地面积增加10829.358hm^(2),森林覆盖率增长至42.10%,活立木蓄积提高了4.27%,单位面积蓄积增加3.67m^(3)/hm^(2)。④工程实施期间生态状况持续良好,生态效益提高,生态扶贫效果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森林管护体系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深入人心,建立了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保工程 成效 监测 定量评价 定性分析 西藏
下载PDF
天保工程20年对黑龙江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科屹 林田苗 +2 位作者 王建军 何友均 张立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天然林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载体。科学评估天保工程对实施区域森林碳汇/碳源特征的影响,对于巩固提升区域尺度森林固碳增汇作用和统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为... 天然林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载体。科学评估天保工程对实施区域森林碳汇/碳源特征的影响,对于巩固提升区域尺度森林固碳增汇作用和统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和多类森林调查和统计数据,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将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人工造林、森林抚育、木材调减、森林巡护等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纳入核算过程,测算1998-2018年天保工程对该区域森林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实施天保工程,20年来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累计产生净固碳量1.32×10^(8)Mg,相当于抵消了同期黑龙江省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的近12%,且相较于生物质能和碳捕集与封存等工业措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2)对存量森林资源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所产生的森林碳汇量是研究区净固碳量的最大贡献来源,占比高达80.0%。(3)人工造林和调减木材任务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均,是造成研究区净固碳量存在一定程度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4)天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引发的碳排放、碳泄漏会抵消研究区的部分固碳效益,但抵消比例仅为0.29%,森林固碳增汇的整体效益不受影响。在后天保工程时代为持续稳定发挥研究区的森林碳库作用,建议从固碳、增汇、保汇3个方面科学强化天然林的保护与修复成效,避免或减少森林碳库无序损耗,创新天然林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减少计量与监测不确定性影响,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效能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保工程 材积源生物量法 碳汇 碳泄漏 国有林区
下载PDF
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白河林业局林区林木和林地资源变化调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俊锋 刘剑 +3 位作者 廖宇翔 张国伟 李亮 周博 《吉林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23-27,35,共6页
本研究以吉林省白河林业局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天保二期工程(2011-2020年)的林相图、遥感卫片与调查资料库为研究基础,应用GIS分析软件的叠加分析、属性分级色彩等功能,分析森林资源变化情况,通过Mapinfo 8.5软件的... 本研究以吉林省白河林业局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天保二期工程(2011-2020年)的林相图、遥感卫片与调查资料库为研究基础,应用GIS分析软件的叠加分析、属性分级色彩等功能,分析森林资源变化情况,通过Mapinfo 8.5软件的通用转换器功能,将林相地图转换为ArcGIS 10.0可操作的ESRISHP格式地图文件,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在ArcGIS 10.0统计分析功能的支持下,完成数据空间叠加运算,生成地类面积、郁闭度和蓄积量等变化图。通过工程实施前后森林资源调查对比发现,活立木蓄积量提升7.95%,乔木林地蓄积量提升8.32%,郁闭度超过0.70的森林蓄积量和面积均在增长,森林覆盖率提升2.3%,林木绿化率提升2.5%。提出了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根据森林资源现状提出了保护及经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森林资源 变化 GIS
下载PDF
天祝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和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亚民 《森林防火》 2023年第1期107-109,共3页
通过分析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基本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分析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根据补助资金相对紧张、在编人员转岗困难、林用地矛盾较大等情况,提出了加强资金监... 通过分析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基本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分析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根据补助资金相对紧张、在编人员转岗困难、林用地矛盾较大等情况,提出了加强资金监管与投入、提供工作岗位与培训、化解农牧与保护用地矛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祝县 天然林保护 工程实施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被引量:28
11
作者 刘世荣 庞勇 +11 位作者 张会儒 王兵 叶兵 江泽平 谢和生 牛晓栋 王登举 丁易 吴水荣 宋庆丰 王晓慧 张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067-5079,共13页
天然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与生态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对长江上游... 天然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与生态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新疆、海南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深远影响。天保工程二期于2020年结束,全面定量评估天保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和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可为全面推进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为后续政策修订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样地调查、生态站观测、比较分析等手段,构建了适用于天保工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涵盖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生态修复措施和政策设计5个方面,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开展全国性的重大生态工程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评估方法 森林资源 生态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 政策影响
下载PDF
我国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的碳储量 被引量:31
12
作者 魏亚伟 周旺明 +6 位作者 于大炮 周莉 方向民 赵伟 包也 孟莹莹 代力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696-5705,共10页
以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其主要森林类型进行调查,探讨天保工程经营区划对森林植被固碳现状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的东北林区生物量与蓄积量数据库,建立了东北林区主要树种组的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然后以第7次... 以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其主要森林类型进行调查,探讨天保工程经营区划对森林植被固碳现状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的东北林区生物量与蓄积量数据库,建立了东北林区主要树种组的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然后以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为基础,对东北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估算,以期为全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和天保工程的评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经营区之间(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植被碳密度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初期经营区划的标准、样地的选择以及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方式有关。东北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045 Tg C,占东北、内蒙古三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的68%;工程区以天然林为主,占工程区总植被碳储量的97%。工程区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41 Mg/hm2,较东北、内蒙古三省平均植被碳密度高14%;工程区植被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由幼龄林的13 Mg/hm2到过熟林的63 Mg/hm2。因此,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提高其林分质量,这对未来我国森林碳汇潜力的增加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林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 经营区划 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 碳储量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延边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28
13
作者 胡小飞 代力民 +1 位作者 陈伏生 谷会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生态足迹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统计年鉴和林业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延边林区1996~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小,而人均生态盈余逐年增长... 生态足迹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统计年鉴和林业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延边林区1996~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小,而人均生态盈余逐年增长.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递减,同西部地区相当,而明显高于东部.人均林地生态足迹变化平稳,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林地生产足迹和林地出口足迹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0.341和0.327 hm^2·人^-1,降幅分别为46.32%和54.94%.延边区域和林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量和资源利用率,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林业可持续发展 天然林保护工程 延边林区
下载PDF
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对中国现行林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曹玉昆 吕田 陈宁静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7-382,391,共7页
从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10年对中国林业政策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完善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天保"工程政策的实施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对中国现行林业政策均产生影响,... 从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10年对中国林业政策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完善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天保"工程政策的实施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对中国现行林业政策均产生影响,理论层面的影响表现在"天保"工程政策影响、改变了中国生态环境政策朝向与趋势,引领了制订林业政策指导思想的巨变;实践层面的影响表现在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的主体政策内容以及工程实施的成效对林业政策的宏、微观方面的影响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林业政策 影响力
下载PDF
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温室气体排放及净固碳能力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博杰 逯非 +5 位作者 王效科 刘魏魏 王莉雁 饶恩明 张路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4266-4278,共13页
基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营造林过程工程边界内碳排放和边界外碳泄漏的计算,分析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对比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的组成特征,研究了天保工... 基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营造林过程工程边界内碳排放和边界外碳泄漏的计算,分析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对比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的组成特征,研究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净固碳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一期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天保工程的碳排放分别为0.89、1.47、0.09、2.45 Tg C;碳泄漏分别为3.17、3.11、6.50、12.78 Tg C。工程措施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性差异导致各区域碳排放组成特征不同。造林及配套森林基础设施建设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新造林及森林管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相应地,各种物资消耗中,建材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燃油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天保工程在工程边界内外引起的额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5.23 Tg C,抵消了工程固碳效益的9.82%;在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抵消作用分别为10.08%、8.16%和11.24%。天保工程一期净固碳量为139.77 Tg C,年均净固碳量为12.71 Tg C/a。因此,碳排放和碳泄漏对天保工程固碳的抵消较小,工程一期在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避免工程基础设施的盲目建设和对工程进行合理规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碳排放 碳泄漏 净固碳量 温室气体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产能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了直观反映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的生态效益,客观量化天保工程生态产能价值,运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基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类调查数据,依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其主要植被类型天然林... 为了直观反映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的生态效益,客观量化天保工程生态产能价值,运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基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类调查数据,依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其主要植被类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生态产能总价值增加1 851.62亿元/a,各生态产能增加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2)不同林分类型生态产能价值量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落叶松生态产能价值量增幅最高,为53.29%;3)中龄林生态产能价值量增幅最多达66.05%,其次是幼龄林,生态产能价值量增幅为17.22%;4)合理有效地对森林实施保护,使得森林的蓄积量及各项生态产能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林区生态产能发展潜力巨大。该研究可为评估我国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变化,以及分析后续天保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生态产能 价值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25
17
作者 陆元昌 张守攻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1-738,共8页
分析了天保工程不同区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问题,从面临的众多问题中总结归纳出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开发利用、天然林近自然采育更新和结构调整、工程区防灾减灾和森林健康状况保持、天然林资源动态时空分析与评价等5... 分析了天保工程不同区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问题,从面临的众多问题中总结归纳出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开发利用、天然林近自然采育更新和结构调整、工程区防灾减灾和森林健康状况保持、天然林资源动态时空分析与评价等5个重大而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推广应用现有技术成果、针对新问题设立课题研究和引进国际先进理论技术为工程服务的总体对策;并针对5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人工促进退化天然林恢复、森林近自然经营及健康状态监测等解决问题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林保护工程 近自然森林经营 森林健康 非木质林产品 小班经营法 经营技术
下载PDF
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6,共8页
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 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和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和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 717.74万、1 573.03万、3 808.19万和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_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 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 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的3.53倍。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国有林区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生态效益 东北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瑜 崔国发 +2 位作者 谷建才 胡金贵 李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29,共4页
以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为研究对象,根据1954年、1989年和2001年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对其森林资源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54年至2001年,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发生了巨大... 以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为研究对象,根据1954年、1989年和2001年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对其森林资源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54年至2001年,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林地面积扩增22.8%,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7.9%,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增长了40%。经过多年的保护,疏林地郁闭成林,转为有林地;灌木林地由于天然更新,转化为疏林地或有林地;无林地也逐渐向有林地转化。树种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始终占主体地位,且越来越显著,其它乡土树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954—2001年间,兴安落叶松面积由62 912 hm2增加到87 580hm2,面积增加24 668 hm2,增长了39%;白桦(Betula platyhylla)1954年为1 334 hm2,到2001年增加到4 094 hm2,增加2 760 hm2,增加了151%;原作为伴生树种出现的钻天柳(Chosenia macrolepis)和甜杨(Populus suaveolens)已形成林分,且占有一定面积。钻天柳和甜杨从1954年到2001年分别增加91 hm2和74 hm2。从龄级结构的变化看,经过近50 a的生长,各龄级间自然进级,高龄级林分面积、蓄积占显著优势。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仍基本保持着原生性天然针叶林群落的特征,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顶级群落基本保持稳定,保持了寒温带原始林的特征。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保护区的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森林资源 动态变化 森林保护成效
下载PDF
中国西部十省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率评价——基于DEA模型 被引量:12
20
作者 柯水发 陈章纯 +1 位作者 陈建成 温亚利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71,共7页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西部十省(市、自治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的实施效率进行评价。经测算,2001~2011年西部地区天保工程政策的技术效率均值是0.910,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9.00%,政策效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西部十省(市、自治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的实施效率进行评价。经测算,2001~2011年西部地区天保工程政策的技术效率均值是0.910,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9.00%,政策效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最后,从投入产出要素视角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 天保工程 政策 中国西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