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drainage on inflammatory factors, serum ferritin and serum P sub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被引量:2
1
作者 Sheng-De Nong Ming-Xiong Lu +3 位作者 Ting-Yang Li Hai-Chang Huang Jing Ye Chao-JueHu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1期113-116,共4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drainage on inflammatory factors, serum ferritin and serum P sub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92 cases of hy...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drainage on inflammatory factors, serum ferritin and serum P sub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92 cases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51 cases) and routine group (41 cases).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drainage was performed 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or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were used in the routine group.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interleukin-6 (IL-6), 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serum protein (SF), serum substance P (SP) in the 2 groups were detec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2 week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comparison of TNF-α, IL-6, hs-CRP, SP, and SF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NF-α, IL-6, hs-CRP and SF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1,P<0.05). TNF-α, IL-6, and SF in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routine group (P<0.01);The comparison of SP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1,P<0.05). SP in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routine group (P<0.05).Conclusions:Compared with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or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drainage can inhibit inflammatory reaction, reduce the degree of nerve damage and alleviate clinical symptoms more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drainag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flammatory factor SERUM FERRITIN SERUM P substance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evacu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CD evaluation
2
作者 Zi-Hao Zhang Wen-Liang Zhang +7 位作者 Ye Liu Zhi-Bao Wu Liang Liu Pu Gao Ning Gan Shu-Zhang An Hong-Chuan Guo Min Zhou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6期135-138,共4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evacu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he value of dynamic TCD monitoring in predicting the neurolo...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evacu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he value of dynamic TCD monitoring in predicting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ho we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conservative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protocols.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drug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On this basis, the patients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given urokinase in combin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puncture with YL-1 type needle. TCD was performed before treatment, 1 d, 5 d, 10 d, and 21 d after treatment. The hematoma and edema volume was calculated. NIHS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Results: Vs, Vd, and Vm after treatment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while PI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Vs, Vd, and Vm after treatment in the conservative group were reduced first and elevated later, while PI was elevated first and reduced later, and reached the lowest/peak 10d after treatment. Vs, Vd, and Vm 5 d, 10 d, and 21 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servative group, while PI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servative group. The hematoma and edema volume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hematoma and edema volume at each timing poi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servative group. NIH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NIHSS score in the conservative group was elevated first and reduced later, reached the peak 10d after treatment, and at each timing poi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Conclusions:The early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matoma adjacent blood flow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ontribute to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TCD not only can be applied in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but also has a certain value in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EVACUATION TCD NIHSS score
下载PDF
注射体积对老年患者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3
作者 王亮 董伟 +3 位作者 郑炼 张金淼 袁丁 陈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总量控制下注射体积对老年患者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血肿最大层面长轴中心点为穿刺点,CT引导穿刺,穿刺成功后抽吸液态血肿,控制血肿腔内单次尿激酶总量4.0×10^(4)U,注射体积分别为2... 目的探讨药物总量控制下注射体积对老年患者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血肿最大层面长轴中心点为穿刺点,CT引导穿刺,穿刺成功后抽吸液态血肿,控制血肿腔内单次尿激酶总量4.0×10^(4)U,注射体积分别为2 mL和4 mL,根据术后CT结果调整针体深度,并根据血肿清除情况拔针。比较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颅内压、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总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血肿清除率(31.17%±1.46%vs.30.50%±1.69%)、术后颅内压、总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大体积组术后1 d(77.30%±3.75%vs.62.77%±3.89%),2 d(91.43%±4.05%vs.80.12%±4.15%),拔针前(92.35%±4.83%vs.85.9%±3.59%)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体积组(P<0.05)。大体积组留针时间(1.8 d±0.2 d vs.3.1 d±0.4 d,P<0.05)、尿激酶总用量(24.3×10^(4)U±2.3×10^(4)U vs.36.5×10^(4)U±4.7×10^(4)U,P<0.05)均少于小体积组(P<0.05)。大体积组术后3 d(11.33 mL±2.32 mL vs.16.45 mL±1.97 mL)、5 d(14.59 mL±2.11 mL vs.21.37 mL±2.43 mL)、7 d(22.79 mL±3.15 mL vs.30.15 mL±4.04 mL)、14 d(12.41 mL±1.95 mL vs.19.38 mL±2.47 mL)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少于小体积组(P<0.05)。大体积组术后28 d、3个月、6个月NDS[分别为(22.35±2.49 vs.28.14±2.95)、(16.43±2.17 vs.23.81±2.56)、(11.39±1.87 vs.17.74±2.03)]及ADL评分[分别为(44.76±4.22 vs.36.15±2.36)、(62.55±3.81 vs.51.39±2.45)、(77.53±3.76 vs.60.81±4.35)]优于小体积组(P<0.05)。大体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小体积组(P<0.05)。结论大体积注射法能更有效引流血肿,缩短留针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是老年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提高疗效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穿刺 基底节区 脑出血 体积 老年 血肿清除率 颅内压
下载PDF
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清除术预后的关系
4
作者 郭士琨 刘永生 李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与骨桥蛋白(OPN)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清除术预后的关系,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神经内镜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65例基底...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与骨桥蛋白(OPN)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清除术预后的关系,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神经内镜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记录研究所需实验室指标结果数据,包括术前及术后血清ALP、OPN水平,统计术后1个月患者预后情况,分析脑出血患者术前血清ALP、OPN与预后的关系。结果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14例,占比21.54%。术前及术后,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ALP、OPN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过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术前血清ALP、OPN与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关系(r>0,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LP、OPN预测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联合预测的AUC>0.80,联合预测价值更高。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清除术前ALP、OPN越高,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术前ALP、OPN可以作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清除术后预后不良的有效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基底节区 微创血肿清除术 碱性磷酸酶 骨桥蛋白 预后
下载PDF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畅 玉山江·阿合尼牙孜 +1 位作者 秦智勇 王和功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双色球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双色球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观察组重症监护室观察时间及整体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较好,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血肿清除术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高血压脑 出血
下载PDF
清震汤加减联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6
作者 王莉 周翠玲 +1 位作者 麻伟兴 李燕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30-34,共5页
目的:观察清震汤加减联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目的:观察清震汤加减联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震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颅内压(ICP)、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脑水肿体积和持续时间,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生长因子(N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术前,2组IC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24 h、72 h、1周,试验组相同时间点的ICP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NIHSS、GCS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GCS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脑水肿体积、脑水肿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血清TNF-α、MMP-9、N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2组血清TNF-α、MMP-9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血清NGF水平较术前上升(P<0.05);且试验组血清TNF-α、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志昏蒙等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试验组上述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清震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降低ICP,减轻卒中症状和昏迷指数,减轻脑水肿,改善中医证候及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清震汤 颅内压 脑水肿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血肿微创清除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与质量评价
7
作者 于苗 张丽娜 +1 位作者 丁薇 张根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1-699,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6月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e... 目的:系统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6月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结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所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运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后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总样本量739例。其中,对照组371例,试验组3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血肿微创清除后仅予常规西医治疗相比,联合应用脑血疏口服液能够提高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OR=5.47,95%CI=2.28,13.09,P=0.0001],在降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MD=−3.42,95%CI=−4.97,−1.87,P<0.0001]和中国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D=−2.30,95%CI=−3.01,−1.58,P<0.00001],提高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MD=1.51,95%CI=1.13,1.89,P<0.00001]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MD=6.88,95%CI=4.49,9.27,P<0.00001],降低血清S100蛋白[MD=−0.02,95%CI=−0.03,−0.02,P<0.00001]和水通道蛋白4水平[MD=−0.02,95%CI=−0.03,−0.01,P=0.002]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安全性方面,所纳研究均无严重不良反应;2项研究报告有恶心、腹胀、腹泻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其余研究未报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确切,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意识障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血疏口服液 微创 血肿清除 META分析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君 刘国军 商敬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8-21,83,共5页
自发性脑出血(SICH)是一种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脑卒中疾病,微创血肿清除术可降低SICH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其功能预后。目前,有多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供选择,但各种技术的难易程度和疗效参差不齐。选择适宜或最佳的脑出血微创治疗方案... 自发性脑出血(SICH)是一种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脑卒中疾病,微创血肿清除术可降低SICH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其功能预后。目前,有多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供选择,但各种技术的难易程度和疗效参差不齐。选择适宜或最佳的脑出血微创治疗方案对改善SICH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关于SICH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文献,分析主要几种手术的优缺点,为神经科医生选择最佳的脑出血微创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目前尚无公认的最佳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但正在进行的多项大型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试验有望为脑出血的最佳微创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微创手术 开颅手术 临床试验
下载PDF
依达拉奉与尼莫地平联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方奕儒 王煜喆 黄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9期79-82,共4页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期间联合依达拉奉、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期间联合依达拉奉、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与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血肿体积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hs-CRP(13.93±3.25)mg/L、IL-6(34.96±1.48)pg/ml、TNF-α(9.63±0.86)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9.78±4.17)mg/L、(47.64±1.59)pg/ml、(13.52±3.19)pg/ml,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D-D)均低于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D-D(0.82±0.2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9±0.39)mg/L,PT(12.93±0.98)s、APPT(29.63±6.16)s均短于对照组的(14.25±0.96)、(32.52±5.24)s,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肿体积(3.64±0.31)ml小于对照组的(3.86±0.20)ml,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预后优良率90.0%高于对照组的52.0%,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期间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尼莫地平,可改善患者病症,缩小血肿体积,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尼莫地平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轻中度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10
作者 魏峰 李修龙 +2 位作者 张雷 董国平 崔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期46-49,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在轻中度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轻中度的基底核区HICH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方式治疗,研究组实施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 目的分析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在轻中度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轻中度的基底核区HICH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方式治疗,研究组实施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与对照组77.50%相比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13.64±2.12)分比对照组的(19.74±5.26)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注意评分(5.71±0.43)分、命名评分(2.76±0.24)分、语言流畅评分(1.99±0.37)分、定向力评分(5.97±0.45)分、延迟记忆评分(2.96±0.33)分、抽象思维评分(1.65±0.33)分、视空间的执行能力评分(4.79±0.53)分、总分(23.85±5.47)分与对照组的(4.12±0.49)、(2.04±0.03)、(1.52±0.08)、(4.06±0.32)、(1.76±0.14)、(1.14±0.21)、(4.02±0.46)、(17.28±2.35)分相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与对照组25.00%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在轻中度的基底核区HICH患者效果较好,可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其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提升认知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能有效促进其早日康复,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颅内血肿 微创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认知功能 基底核区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张灵杰 陈娟娟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253-254,共2页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再出血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HICH患...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再出血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HICH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6.2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舒张压>120 mm Hg、术前收缩压>200 mm Hg、术前GCS评分≤8分、合并糖尿病、术前血肿量≥60 mL是HICH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舒张压>120 mm Hg、术前收缩压>200 mm Hg、术前GCS评分≤8分、合并糖尿病、术前血肿量≥60 mL是HICH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再出血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机体炎症、术后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黄跃供 白金伟 朱清伟 《中外医疗》 2024年第7期51-54,共4页
目的研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MPST)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机体炎症、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漳州正兴医院收治的8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MPST)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机体炎症、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漳州正兴医院收治的8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42例/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开颅手术处理,观察组予以MPST处理,比较两组手术基础性评估指标、机体炎症指标及术后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各项围术期基础指标较对照组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观察组机体3项炎症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神经缺损状况得分为(10.21±2.05)分较对照组的(14.29±2.87)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6,P<0.001)。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MPST治疗效果显著,并可促进机体炎症清除,加快术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机体炎症 功能恢复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3
作者 闫甜甜 乔俊 周相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158-3161,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脑梗死发生风险及其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信阳市中心医院136例已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HCH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情况分为梗...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脑梗死发生风险及其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信阳市中心医院136例已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HCH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情况分为梗死组和未梗死组。收集并对比两组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CH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136例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38例(27.94%)术后发生脑梗死;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出血量、收缩压、脑组织移位、高血压病程、舒张压均为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列线图构建预测术后脑梗死的风险模型,验证模型区分度显示C-index值为0.887,提示区分度良好;绘制标准曲线提示模型准确度良好。绘制ROC曲线提示该模型评估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887,提示预测效能较好。结论脑出血量、收缩压、脑组织移位、高血压病程、舒张压均为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继发脑梗死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基于颅内压和血脑屏障指数评估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14
作者 张菊芬 王素琴 +1 位作者 吴艳 周劲旭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946-949,共4页
目的 基于颅内压和血脑屏障指数评估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实... 目的 基于颅内压和血脑屏障指数评估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组实施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颅内压变化、血脑屏障指数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相对于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颅内压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脑屏障指数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水平与血脑屏障指数,疗效佳,且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可作为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首选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 颅内压 血脑屏障指数 疗效
下载PDF
基于NIHSS评分探讨2种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扶元森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4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行软通道微创...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行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n=40)、B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n=35)。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脑部血流动力学[动脉搏动指数(PI)、动脉平均流速(Vm)]、神经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蛋白(S100β蛋白)、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IHSS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短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均P<0.001)。术后1、3个月,A组PI指数和NIHSS评分低于B组,Vm指标和MMSE评分高于B组(P<0.01或P<0.001)。术后1周,A组血清S100β蛋白、sTREM-1、NSE水平较B组低(P<0.05或P<0.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比8.57%,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行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能加快脑部血流流速,改善认知能力,降低对神经功能损伤,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NIHSS量表
下载PDF
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有创颅内压监测对脑出血脑水肿期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
16
作者 岳学智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联合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脑水肿期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出血患者62例,在区间随机法引导下均等划分组别,两组均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研究组... 目的分析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联合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脑水肿期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出血患者62例,在区间随机法引导下均等划分组别,两组均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监护+治疗,根据尿、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实时调整治疗方案;研究组采取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三月神经缺损程度量表(NIHSS)评分、脑卒中评分(MR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围术期甘露醇使用量及脑水肿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三月,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间MRS、GO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三月,两组MRS评分均有所下降,GOS评分均有所上升,研究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第二日、第四日、第六日、第八日甘露醇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水肿期并发症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联合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实现颅内压动态监测,在指导术后脑水肿期甘露醇的使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均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开颅血肿清除 有创颅内压监测
下载PDF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对脑干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运动诱发电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刘传忠 宋恩同 段长鹏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2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对脑干出血对血肿清除、运动诱发电位、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汶上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干出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对脑干出血对血肿清除、运动诱发电位、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汶上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干出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选择立体定向微创手术下处理出血情况。对比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指标变化、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血肿清除率为100.00%(50/50),高于对照组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8,P<0.05)。治疗14 d,观察组上、下肢运动诱发电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和30 d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5,P<0.05)。结论针对脑干出血患者,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相较常规治疗,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上下肢运动诱发电位值,使得神经缺损情况得以改变,并促进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出血 开颅血肿清除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 血肿清除率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重症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手术的护理配合及结局观察
18
作者 薛红 邵传亮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年第9期92-94,共3页
目的:探析重症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取2022—2023年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手术的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术中... 目的:探析重症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取2022—2023年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手术的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术中予以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患者术中在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予以加强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ICU入住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为(4.01±1.09)d、ICU入住时间为(8.42±0.43)d,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38±1.70)d、(10.38±2.90)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64、5.790,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7%,低于对照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7,P<0.05)。结论:在重症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手术过程中,加强护理配合,能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手术 重症脑出血患者 护理
下载PDF
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效果比较
19
作者 杨恒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0期139-141,共3页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小...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指标(对侧血肿厚度、中线移位幅度)水平、预后良好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对侧血肿厚度、中线移位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提高预后良好率,以及降低临床症状改善指标水平的效果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术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预后 临床症状 并发症
下载PDF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0
作者 韩沛沛 吴先珍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HICH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47,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对照组(n=4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HICH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47,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对照组(n=47,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3.62%)高于对照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术前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较术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LPO、MP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51%)低于对照组(2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用于治疗HICH,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与氧化应激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