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道至美——老子美学系统管窥 被引量:1
1
作者 祁志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10-15,共6页
该文突破以往平行罗列老子美学观点的局限 ,揭示了老子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道与无、妙、自然相通 ,故以道为美必然以无为美、以妙为美 ,并走向审美中“为腹不为目”的口腔化倾向和以“无味”之味为至味的审美趣味 ,... 该文突破以往平行罗列老子美学观点的局限 ,揭示了老子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道与无、妙、自然相通 ,故以道为美必然以无为美、以妙为美 ,并走向审美中“为腹不为目”的口腔化倾向和以“无味”之味为至味的审美趣味 ,推崇“圣人无心”、“善者不辩”的审美人格和“愚己愚民”、与世无争的“圣人之治”。最后 ,复性之初 ,“致虚守静”,它是得道的途径 ,也是致美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老子 美学思想 大道至美
下载PDF
道教视阈下的王维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萍 仰宗尧 《唐都学刊》 2018年第3期14-20,共7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唐代地位尊崇,文人士子多受浸染。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既对道教主动接受,又能动地选择与内化。他摒弃了服食成仙的炼形之法,选择了"守静去欲"的修神之道,将道教的入世修行思想践行为仕隐两全...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唐代地位尊崇,文人士子多受浸染。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既对道教主动接受,又能动地选择与内化。他摒弃了服食成仙的炼形之法,选择了"守静去欲"的修神之道,将道教的入世修行思想践行为仕隐两全的生存智慧,将山居求仙的宗教信仰内化为辋川桃源的精神追求,建构了具有现实性的人间乐土和心灵家园,形成了淡泊宁静的闲远人格和空灵澄澈的清远诗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王维 守静去欲 仕隐两全 桃源追求
下载PDF
道教的生命忧患与休闲追求
3
作者 吴树波 吴树堂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7-11,共5页
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是道教休闲的前提和背景。道教的生命忧患主要表现在对死亡或生死的忧患,对生之难得安逸的忧患,最终都体现为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教休闲以人的身心和谐为追求目标。此一目标既作为终极理想而存在的神仙层次,也... 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是道教休闲的前提和背景。道教的生命忧患主要表现在对死亡或生死的忧患,对生之难得安逸的忧患,最终都体现为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教休闲以人的身心和谐为追求目标。此一目标既作为终极理想而存在的神仙层次,也是对应于现实人生的世间层次。神仙层次旨在解决死亡或生死忧患,世间层次旨在解决欲望忧患。两个层次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生命忧患 休闲追求
下载PDF
论周邦彦的道教情结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4
作者 周燕玲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3-146,共4页
周邦彦一生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长期飘零州县,疲惫、困顿,渴望精神上的超脱。在溧水,受时代和风俗的影响,他开始崇奉道教。周邦彦对道教的精神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长生不老和自在逍遥的向往两个方面;其审美取向在道教情结的影响之... 周邦彦一生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长期飘零州县,疲惫、困顿,渴望精神上的超脱。在溧水,受时代和风俗的影响,他开始崇奉道教。周邦彦对道教的精神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长生不老和自在逍遥的向往两个方面;其审美取向在道教情结的影响之下,体现出尚"清"的意识,营造出清真高雅的美学世界;周邦彦还驰骋奇特想象、开拓新的境界,但他并非一味的沉浸于想象的世界,他的情感指向始终是现世的、冷静的、克制的,带有感伤的时代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邦彦 道教 精神追求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老子“道论”哲学的进路、性格及解读之方法论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9-90,共12页
解读老子应取逻辑与历史统一,天人合一与内圣外王一体两面的视角与方法,既注意中西哲学之共同性,又注意中国哲学的特殊性。还须注意《老子》文本以诗与格言形式出现,不能单采训诂与推理、演绎的方法,而要采取多视角、多方向的解读。
关键词 老子 共相 本体 体用一如 为学 为道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个体”思想的现代阐释——论儒家“君子”之道与庄子“至人”追求的正反合 被引量:1
6
作者 涂早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3期94-98,共5页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常受"否定个人"之斥。而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对于个体"人"的人生路径与人生追求的思考十分深入且逻辑完善,具体呈现为儒家的"君子"之道与庄子的"至人"追求。&q...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常受"否定个人"之斥。而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对于个体"人"的人生路径与人生追求的思考十分深入且逻辑完善,具体呈现为儒家的"君子"之道与庄子的"至人"追求。"君子"之道与"至人"追求的路径对应相反:儒家的"君子"之道主张层层推进的道德自我完善道路,追求"三不朽";庄子的"至人"追求则提出层层剥落、步步退守的思维路径,追求"三无"。二者相反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对方的弊端,弥补了对方的不足,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个体"人"的和谐健全的思想路径。二者还共同呈现出"精神化"的特征与追求,对于我们当今形式下的国家与个人有很高程度的启发与引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君子”之道 “至人”追求 儒道“正反合” “精神化”
下载PDF
试论李白与广成子
7
作者 吴明贤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44-47,共4页
《庄子·在宥》中记载了黄帝问至道于广成子的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和为帝王师的特殊身份,并影响到后世文人。唐代李白借鉴并继承了前人对广成子的认识,通过广成子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师事广成子,辅佐君王;以广成子... 《庄子·在宥》中记载了黄帝问至道于广成子的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和为帝王师的特殊身份,并影响到后世文人。唐代李白借鉴并继承了前人对广成子的认识,通过广成子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师事广成子,辅佐君王;以广成子为邻,功成身退;希风广成子,隐逸求仙。其所以如此,既是李白世界观的反映,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更是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广成子 黄帝 道家思想 隐逸求仙
下载PDF
《庄子》《易传》“言意之辨”与儒道精神追求
8
作者 赵爽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56,160,共10页
《庄子》和《易传》的“言意之辨”开中国哲学史上“言意之辨”的始端。《庄子》重视“意”的追寻,《易传》关注何以“尽意”。《庄子》《易传》的“言意之辨”,皆认识到语言达意功能的局限性,认识到“言意”在显现最高的本体时的价值... 《庄子》和《易传》的“言意之辨”开中国哲学史上“言意之辨”的始端。《庄子》重视“意”的追寻,《易传》关注何以“尽意”。《庄子》《易传》的“言意之辨”,皆认识到语言达意功能的局限性,认识到“言意”在显现最高的本体时的价值定位、实现路径,以及以直觉、体验之实践性来达致最高本体的可行性。但二者的言说方式、具体内涵、目标旨归的差别,则凸显了儒道的学术立场、致思路向、精神风貌之异质。结合《庄子》《易传》“言意之辨”比观,可见二者对“言意之辨”做由认识论到境界论的转换,“意”的追寻即为对终极之“道”的体认,儒道不同的精神追求不仅以“言意之辨”为立基点,以“意”的追寻为终极旨归,且分别体现在二者具体的体道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易传》 言意之辨 儒道精神追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