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OPTOSIS OF LEFT VENTRICULAR WALL OF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TUDIED BY IN SITU END LABELLING
1
作者 高天 陆惠华 +1 位作者 方宁远 郑道声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1999年第2期136-140,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optosis and hypertrophy of the left ventricie (LV) before and after its regression with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Methods Forty 12- week ol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optosis and hypertrophy of the left ventricie (LV) before and after its regression with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Methods Forty 12- week ol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one given enalapril (SHR - d grouP) and the other without treatment (SHR group). Twenty normotensive Wistar Kyoto rats of the same age served as controls (WKY group). The changes of body 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observed for 3 months. The rats were killed at the 24th week of age. The weight of LV, the body weight (B W), and the ratio of LV/BW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Then by in situ specific labelling of nuclear DNA fragmentation, the apoptosis in the wall of the left ventricl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m. RcsuIts The index of apoptosis was SHR - d>SHR> WKY The do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ConcIusion The hypertrophy of the LV and its regression is very’likely related with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proloferation and death of cells of the muscle in the L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ension HYPERTROPHY of LEFT VENTRICLE APOPTOSIS in situ end labelling
下载PDF
Recombinant-activated factorⅦand neuronal apoptosis in a rat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2
作者 Qiang Li Wei Li +4 位作者 Suju Ding Jianping Tang Jing Fang Benqiang Deng Tao W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791-795,共5页
BACKGROUND: Activated clotting factor VII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exhibit obvious anti-apoptosis effects.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tivated clotting factor VII on neuronal apoptosis at different time po... BACKGROUND: Activated clotting factor VII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exhibit obvious anti-apoptosis effects.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tivated clotting factor VII on neuronal apoptosi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following rat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Neuro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05 to April 2006. MATERIALS: Recombinant-activated clotting factor Vlla (rFVtla) was purchased from Danish Novo Nordisk, Denmark. In situ cell death detection kit-POD kit was purchased from Roche, Switzerland. Caspase-3 activity determination kit from Biovision, USA. METHODS: A total of 72 healthy, male, Sprague Dawley rats, aged 5-8 month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n = 24): sham-operated, ICH model, and rFVIla. In the ICH model and rFVIla groups, 80.0μL autologous non-clotting blood from rat tails was injected into the right caudate putamen to establish the ICH. The empty microinjector was inserted into the caudate putamen in the sham-operated group. The ICH model and rFVIla groups were subdivided into four subsets separately: 6, 24, 72 hours and 7 days following ICH. The rats in the rFVIla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160 μg/kg rFVIla via the dorsal vein of the penis. MAIN OUTCOME MEASURES: Apoptotic cells were detected in the right caudate putamen by TUNEL; caspase-3 activity by spectrophotometry; and rat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impairment scales. RESULTS: Rat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deteriorated at 24, 72 hours, and 7 days following ICH. The TUNEL-positive cells and caspase-3 activity in the right caudate putame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ICH rats (P 〈 0.05); rFVlla treatment reduced the number of TUNEL-positive cells and caspase-3 activity in the right caudate putamen (P 〈 0.05),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5). CONCLUSION: rFVIla was applied within 72 hours after tCH, which reduced the amount of neuronal apoptosis and promoted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storation by possibly inhibiting caspase-3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POPTOSIS activated clotting factor VII CASPASE-3 in situ nick-end labeling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脑震荡的病变规律和神经细胞凋亡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彭瑞云 王德文 +4 位作者 高亚兵 肖兴义 陈浩宇 刘杰 胡文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91-992,F004,共3页
采用Wistar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 ,于伤后 1、3、7、14及 30天活杀取脑组织 ,经光镜、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技术研究脑震荡的病变规律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 ,10 0g砝码于 1m处撞击大鼠头部可复制大鼠脑震荡的模型 ,其基本病... 采用Wistar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 ,于伤后 1、3、7、14及 30天活杀取脑组织 ,经光镜、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技术研究脑震荡的病变规律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 ,10 0g砝码于 1m处撞击大鼠头部可复制大鼠脑震荡的模型 ,其基本病变为脑血管扩张、淤血、出血、脑组织水肿 ,神经元变性、凋亡和坏死 ,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伤后 1~3天 ,脑组织呈点灶状坏死 ,周围组织疏松 ,单核及泡沫样细胞增多 ,神经元变性、凋亡和坏死。 7天脑水肿达高峰 ,海马锥体细胞减少 ,呈极度缺血性改变。 14~ 30天仍见血管扩张、淤血 ,可见出血 ,水肿好转。原位末端标记显示 ,伤后 1天见凋亡细胞增多 ,3天数量达高峰 ,伤后 30天凋亡的神经元持续存在。结果提示 ,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 ;神经细胞凋亡是脑震荡神经元迟发性损害的主要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规律 神经细胞 脑震荡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挖空细胞的本质及尖锐湿疣病理诊断 被引量:9
4
作者 彭杰 彭杰青 +3 位作者 余俐 邬全会 暴菊英 柳息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 ,寻找尖锐湿疣比较确切可行的病理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HE、HPV CAg免疫组化、HPV DNA原位杂交组化染色和超薄切片等方法检测 5 0例尖锐湿疣 ;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 ,对 2 0例尖锐湿疣进行观察。结果 鳞状...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 ,寻找尖锐湿疣比较确切可行的病理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HE、HPV CAg免疫组化、HPV DNA原位杂交组化染色和超薄切片等方法检测 5 0例尖锐湿疣 ;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 ,对 2 0例尖锐湿疣进行观察。结果 鳞状上皮呈尖细的乳头状增生 ,角化不全和乳头纤维轴索中毛细血管丛状增生 ,棘层中上部和颗粒层有多少不等的挖空细胞 ,单个散在、成群或广泛分布 ,胞质空亮 ,核皱缩成星形或毛虫样 ,无炎细胞反应。原位杂交组化HPV DNA的阳性细胞比免疫组化HPV CAg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及光镜、电镜观察 ,显示所有的挖空细胞均呈现细胞凋亡变化。结论 尖锐湿疣挖空细胞是由HPV所引起的凋亡细胞。从形态学上确认其凋亡特征即可确定尖锐湿疣的诊断 ,角化不全和乳头间质血管丛状增生可作佐证。难以确认挖空细胞的疑难病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空细胞 尖锐湿疣 病理诊断 原位杂交 形态学
下载PDF
M_3受体对体外H_2O_2 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英文)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艳 孙宏丽 +3 位作者 吴红 高彦辉 李呼伦 杨宝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87-891,共5页
目的 探讨M3受体激动对H2 O2 诱导的大鼠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进一步阐明其机制。方法 末端标记法 (TUNEL)进行细胞凋亡检测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 2和Fas的表达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Ca2 + ]i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M3受体激动剂胆... 目的 探讨M3受体激动对H2 O2 诱导的大鼠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进一步阐明其机制。方法 末端标记法 (TUNEL)进行细胞凋亡检测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 2和Fas的表达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Ca2 + ]i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M3受体激动剂胆碱 (10mmol·L- 1 )可减少H2 O2 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数量 ,并可增加心肌Bcl 2的表达 ,减少Fas表达 ,抑制H2 O2 诱导的 [Ca2 + ]i荧光强度的升高。但预先应用 4DAMP (10nmol·L- 1 )阻断M3受体可逆转胆碱作用。结论 激动M3受体对H2 O2 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Bcl 2和Fas表达以及下调[Ca2 + ]i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3受体 细胞凋亡 培养的心肌细胞 过氧化氢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阿霉素诱导人膀胱癌多重抗药性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祥卫 杨唐俊 +4 位作者 汪泽厚 何斌 金欢胜 曾毅 刘素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研究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探讨人膀胱癌多重抗药性机制。方法:用噻唑蓝(MTT)法、光镜及电镜、DNA凝胶电泳和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标记法,分别对耐药细胞株BIU-87/ADM及敏感细胞株BIU-87细胞进行了阿... 目的:研究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探讨人膀胱癌多重抗药性机制。方法:用噻唑蓝(MTT)法、光镜及电镜、DNA凝胶电泳和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标记法,分别对耐药细胞株BIU-87/ADM及敏感细胞株BIU-87细胞进行了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研究。结果:BIU-87/ADM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BIU-87细胞,光镜及电镜观察到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凋亡细胞DNA凝胶电泳出现DNA断片,但并无典型的梯形(Lad-der)改变,BIU-87细胞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标记阳性率高于BIU-87/ADM细胞。结论:①阿霉素可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而且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②在相同条件下,与敏感细胞株BIU-87相比,耐药细胞株BIU-87/ADM中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抗药性 细胞凋亡 膀胱肿瘤 阿霉素
下载PDF
原位细胞凋亡TUNEL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袁永辉 吴人亮 +1 位作者 王曦 陈多恩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79-581,共3页
目的 :寻找一种能快速、准确检测以石蜡切片、冰冻切片与细胞爬片或涂片等为实验材料的原位细胞凋亡的 TUNEL法。方法 :在原已建立的 TUNEL技术基础上作了如下改进 :1石蜡切片用微波修复技术替代蛋白酶 K的消化作用 ;冰冻切片与细胞爬... 目的 :寻找一种能快速、准确检测以石蜡切片、冰冻切片与细胞爬片或涂片等为实验材料的原位细胞凋亡的 TUNEL法。方法 :在原已建立的 TUNEL技术基础上作了如下改进 :1石蜡切片用微波修复技术替代蛋白酶 K的消化作用 ;冰冻切片与细胞爬片或涂片用含 0 .1 % Triton X- 1 0 0和 0 .1 %枸橼酸三钠混合液作穿透处理。 2在滴加反应混合物前 ,切片用 0 .1 %焦碳酸二乙酯 ( DEPC)浸泡 ,抑制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活性。 3在 POD转换剂前 ,切片用 3% H2 O2 -甲醇液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并用正常山羊血清封闭非特异结合位点。4苏木素套染细胞核。结果 :改进后的 TUNEL法能特异地显示凋亡细胞为棕黄色 ,其他细胞核为蓝色 ,且对比明显 ,背景浅 ,组织结构完整清晰 ,便于显微照相等特点。结论 :改进后的 TUNEL法是一种快速、准确检测以石蜡切片、冰冻切片与细胞爬片或涂片等为实验材料细胞凋亡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TUNEL法 改进 临床应用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下载PDF
药物诱导的玉米根尖细胞凋亡 被引量:18
8
作者 宁顺斌 宋运淳 +1 位作者 王玲 刘立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7期693-696,共4页
同时应用DNALaddering、DNAGelBlot以及基于染色体涂片的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从染色体、细胞核和DNA不同水平对细胞毒素类药物放线菌D、放线菌酮和秋水仙碱诱导的玉米 (ZeamaysL .)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作了检测。结果表明 :同动物中一... 同时应用DNALaddering、DNAGelBlot以及基于染色体涂片的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从染色体、细胞核和DNA不同水平对细胞毒素类药物放线菌D、放线菌酮和秋水仙碱诱导的玉米 (ZeamaysL .)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作了检测。结果表明 :同动物中一样 ,这些药物诱导的玉米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也具有DNALadder、染色质和细胞核浓缩等典型的凋亡特征 ,说明这些细胞毒素类药物能够诱导植物体内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植物 细胞毒素类药物 DNALadder
下载PDF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人胚胎脊髓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学红 张泳 +1 位作者 张金萍 俞爱月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5-317,共3页
目的探讨人胚胎发育早期脊髓内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和图像分析(NIS-DR)软件测量第2、3、4三个月龄段,人胚胎脊髓组织中凋亡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OD)值,数据的组间比较采... 目的探讨人胚胎发育早期脊髓内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和图像分析(NIS-DR)软件测量第2、3、4三个月龄段,人胚胎脊髓组织中凋亡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OD)值,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第2、3、4三个月胎龄段,人胚胎脊髓中央管、前角和后角处均有凋亡细胞存在。2个月胎龄组脊髓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的IOD值为134.9954±10.5326(n=4),3个月组IOD值为149.0331±5.6619(n=5),4个月组IOD值为140.7892±7.6532(n=5),可见IOD值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凋亡在人胚胎脊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细胞凋亡 胚胎 人类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下载PDF
补肾醒脑方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攀 封银曼 +2 位作者 郑宏 杨新年 夏寒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9-20,共2页
目的观察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造成拟VD大鼠模型,通过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补肾醒脑高、低剂量组可抑制缺血再灌... 目的观察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造成拟VD大鼠模型,通过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补肾醒脑高、低剂量组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结论补肾醒脑方能抑制脑神经细胞凋亡,缓解兴奋性毒性损伤,保护大脑神经细胞,这可能是补肾醒脑方治疗VD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醒脑方 血管性痴呆 原位末端标记 细胞凋亡 大鼠
下载PDF
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HIF-1α表达和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颜晓勇 陆清竹 +2 位作者 吴蔚桦 杨玉玺 薄虹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1-954,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变化规律和细胞凋亡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DN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DN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8周,用免疫组化、免疫...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变化规律和细胞凋亡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DN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DN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8周,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连续多时点观察肾脏HIF-1α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肾脏病理变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蛋白印迹检测显示DN组2、4、8周HIF-1α的表达均强于对照组,DN组HIF-1α的表达与尿蛋白、肾脏肥大指数(KI,肾质量/体质量)呈正相关;DN组2、4、8周肾小管细胞凋亡指数(AI)均高于对照组,DN组AI与尿蛋白、KI呈正相关。DN组HIF-1α表达量和肾脏细胞AI呈正相关。结论:HIF-1α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上调,其表达变化与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发生发展相关。细胞凋亡也参与了早期DN的发生发展,HIF-1α可能诱导细胞凋亡增加,从而促进DN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糖尿病肾病 免疫组织化学 印迹法 蛋白质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顺铂作用下沙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18
12
作者 许辉杰 黄魏宁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8-100,I002,共4页
目的 探讨顺铂是否可引起沙鼠耳蜗螺旋神经节 (spiralganglion ,SG)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凋亡。方法 对沙鼠进行顺铂连续腹腔注射 ,每日 4mg kg体重 ,分别于健康对照组及给药 4、5、6、7d各处死沙鼠 12只 ,取左侧耳蜗 ,每组动物取 1... 目的 探讨顺铂是否可引起沙鼠耳蜗螺旋神经节 (spiralganglion ,SG)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凋亡。方法 对沙鼠进行顺铂连续腹腔注射 ,每日 4mg kg体重 ,分别于健康对照组及给药 4、5、6、7d各处死沙鼠 12只 ,取左侧耳蜗 ,每组动物取 10只耳蜗做平行蜗轴的石蜡切片 ,另 2只耳蜗做底回蜗轴及基底膜超薄切片。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method ,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连续用药不同时间后底回SG及Corti器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连续应用顺铂 5~ 7d ,在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底回SG神经元及外毛细胞中出现凋亡特征性病理改变 ,TUNEL标记的石蜡切片中可见给药 5d后SG和Corti器出现的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给药 6~ 7d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沙鼠 耳蜗 螺旋神经节 神经元 CORTI器 细胞凋亡 脱噬作用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下载PDF
肝细胞癌凋亡病变的原位末端标记显示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朝夫 梁英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5-278,共4页
原位末端标记(ISEL)是显示凋亡的新技术。按Gavrieli法对46例未接受过化疗与放疗的人肝细胞癌(HCC)作回顾性(ISEL)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照系列中阴性与阳性均与理论相符,46例HCCISEL(+)可分为:... 原位末端标记(ISEL)是显示凋亡的新技术。按Gavrieli法对46例未接受过化疗与放疗的人肝细胞癌(HCC)作回顾性(ISEL)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照系列中阴性与阳性均与理论相符,46例HCCISEL(+)可分为:①单个细胞(+);②点状(+);③小片状(+);④大片(+).Ⅰ级HCC以单细胞(+)较多;Ⅱ、Ⅲ级以小片状(+)较多(P<0.05).单个细胞(+)为凋亡经典概念,而片状(+)报道还不多。本文小片状(+)很普遍,常位于癌巢中央,其HE形态以核浓缩为主,此结果表明,通常HCC所见小片状"变性坏死样改变"可能为凋亡而非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原位末端标记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原位末端标记法对白癜风皮肤凋亡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宝山 徐汉卿 +2 位作者 刘丹亚 张磐谏 宋长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07-308,共2页
目的:探讨白癜风表皮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组织形态特点。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ISEL)方法。结果:细胞凋亡基本特征是DNA断裂。结论:DNA断裂是细胞凋亡的主要标志,此可区别于坏死细胞。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 白癜风 检测
下载PDF
小鼠雄性生殖细胞生后发育中的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瑞安 小路武彦 +2 位作者 郑平菊 张远强 中根一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8-421,I012,I013,共6页
为了观察小鼠睾丸生后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自发死亡的方式与规律。用生后0、1、4、7、10、13、18和50dA/J系小鼠,一侧睾丸用2.5%戊二醛,另一侧睾丸用4%多聚甲醛固定18h后,分别用树脂或石蜡包埋,制备超薄和... 为了观察小鼠睾丸生后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自发死亡的方式与规律。用生后0、1、4、7、10、13、18和50dA/J系小鼠,一侧睾丸用2.5%戊二醛,另一侧睾丸用4%多聚甲醛固定18h后,分别用树脂或石蜡包埋,制备超薄和连续石蜡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和TUNEL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观察显示,在出生当日,可见个别呈坏死特征的变性生殖细胞,核质溶解,但无染色质聚集。核周间隙扩大,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有空泡形成。细胞膜有突起、出泡现象。生后1d,死亡细胞罕见。生后4d开始见到典型凋亡特征的生殖细胞,并于生后10~13d达到高峰。TUNEL染色见阳性细胞在生后4d开始出现,10~13d达高峰,而后逐渐减少,与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小鼠睾丸在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的自发死亡主要以凋亡的形式发生,在一定时期,则以坏死的方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 细胞凋亡 睾丸 小鼠 生后发育
下载PDF
胶质瘤p53、p16、bcl-2、c-fos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礼高 何杰 +2 位作者 王朝夫 吴强 龚晓萌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72-574,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p53、p16、bcl-2、c-fos基因在胶质瘤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ISEL)技术,对不同组织学级别150例胶质瘤石蜡标本进行基因蛋白和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150例胶质... 目的:探讨p53、p16、bcl-2、c-fos基因在胶质瘤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ISEL)技术,对不同组织学级别150例胶质瘤石蜡标本进行基因蛋白和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150例胶质瘤中p53、p16、bcl-2、c-fos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0.00%、38.67%、61.33%、46.67%;p53、p16、bcl-2蛋白表达差异在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c-fos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胶质瘤级别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瘤细胞凋亡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53、p16、bcl-2、c-fos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53、p16、bcl-2、c-fos基因的协同作用促使细胞凋亡机制障碍,细胞增殖和凋亡失控。p53、p16、bcl-2、c-fos基因蛋白的检测对判断预后、指导临床基因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癌基因蛋白类 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末端标记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蛋白TRAF2在喉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海洋 路秀英 +1 位作者 马婧 李晓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和其转导蛋白TRAF2的表达及其与喉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末端标记法,对33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TNFR1、TNFR2和TRAF2的表达及其凋亡指数进行检测。结果:①33例喉鳞状细...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和其转导蛋白TRAF2的表达及其与喉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末端标记法,对33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TNFR1、TNFR2和TRAF2的表达及其凋亡指数进行检测。结果:①33例喉鳞状细胞癌中,21例TNFR1表达阳性(63.6%),2例TNFR2表达阳性(6.1%),两者表达染色阳性部位主要集中在细胞膜上,表达程度与喉鳞癌的生物学行为无关(P>0.05);②33例喉鳞状细胞癌中,23例TRAF2表达阳性(69.7%),其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细胞浆中。TRAF2的表达程度与喉鳞癌的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其他的生物学行为无关(P>0.05);③TRAF2的表达与TNFR1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r=0.637,P<0.01);④TNFR1、TRAF2表达阳性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3.12±1.47及2.85±1.19)显著低于TNFR1、TRAF2表达阴性组织(4.28±1.34及5.12±0.81)(P<0.05及P<0.01)。结论:TNFR1信号转导过程中募集TRAF2增强肿瘤细胞抗凋亡能力,与肿瘤的分化和恶性程度有一定关系,缺乏表达TNFR2可能对喉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 TNFR1 TNFR2 TRAF2 喉肿瘤 鳞状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细胞凋亡在胆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汝福 钱家勤 《肝胆外科杂志》 1998年第2期125-126,共2页
为探讨细胞凋亡在胆囊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我们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24例胆囊癌和16例胆囊腺瘤中的凋亡细胞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胆囊腺瘤中的细胞凋亡数低于原发性胆囊癌(P<O.01),高分化及Nevin分期Ⅰ、Ⅱ、Ⅲ期腺癌中的凋亡细胞... 为探讨细胞凋亡在胆囊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我们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24例胆囊癌和16例胆囊腺瘤中的凋亡细胞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胆囊腺瘤中的细胞凋亡数低于原发性胆囊癌(P<O.01),高分化及Nevin分期Ⅰ、Ⅱ、Ⅲ期腺癌中的凋亡细胞数低于低分化及Nevin分期IV、V期者(P<0.05)。因此作者认为细胞凋亡在胆囊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预测胆囊癌病程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法
下载PDF
冷冻干燥法对人精子DNA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沈大庆 王沛涛 +4 位作者 李强 刘忠强 舒志全 付秀艳 李华琴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8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冷冻干燥法用于人类精子保存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合格精液40份,平均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加入不同的冻干保护剂(ETBS;ETBS+海藻糖;ETBS+海藻糖+蛋黄)后给予冷冻干燥处理,在4℃冰箱中保存3周;1组作为新鲜精液对照组。对4... 目的探讨冷冻干燥法用于人类精子保存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合格精液40份,平均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加入不同的冻干保护剂(ETBS;ETBS+海藻糖;ETBS+海藻糖+蛋黄)后给予冷冻干燥处理,在4℃冰箱中保存3周;1组作为新鲜精液对照组。对4组标本分别以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和彗星试验进行DNA断裂精子百分率检测。结果ETBS、ETBS+海藻糖、ETBS+海藻糖+蛋黄组和新鲜精液组DNA断裂精子百分率以TUNEL法检测,分别为(6.39±1.46)%、(5.75±1.29)%、(5.20±1.38)%、(4.94±1.86)%;以彗星试验检测,分别为(6.48±1.58)%、(5.83±1.48)%、(5.28±1.42)%、(5.12±1.65)%。冷冻干燥保存后的各组与新鲜精液相比较,DNA断裂精子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ETBS或ETBS加海藻糖、蛋黄为保护剂的冷冻干燥法对人精子DNA无明显损伤,可有效地保护人精子的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干燥法 精液保存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彗星试验
下载PDF
H_2O_2诱导玉米根尖细胞凋亡的形态、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证据 被引量:8
20
作者 宁顺斌 覃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1-7,共7页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是近年来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证据表明H2O2能诱导拟南芥、豌豆、烟草等植物体外培养细胞的调亡。以玉米根兴为材料,从原位即细胞和染色体水平(染色体DNA断裂)以及分子水平(DNALaddering)对H2O2...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是近年来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证据表明H2O2能诱导拟南芥、豌豆、烟草等植物体外培养细胞的调亡。以玉米根兴为材料,从原位即细胞和染色体水平(染色体DNA断裂)以及分子水平(DNALaddering)对H2O2诱导的细胞死亡作了检测。结果表明H2O2能诱导玉米根尖细胞调亡,并具有动物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和生化特征如染色质凝缩、核降解以及出现DNALadder等。可见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在植物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过氧化氢 形态 玉米 根尖细胞 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