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金海霞 孙莹璞 +2 位作者 戴善军 辛志敏 宋文妍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女性输卵管因素或盆腔炎症在本中心接受短时IVF与长时IVF。短时IVF共1095周期,长时IVF共1008周期,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两组患者的基本情...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女性输卵管因素或盆腔炎症在本中心接受短时IVF与长时IVF。短时IVF共1095周期,长时IVF共1008周期,比较短时受精与长时受精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精、胚胎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正常受精(2PN)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时受精的0PN率(18.1%vs 13.5%)、1PN率(3.8%vs1.6%)明显高于短时受精组,3PN率比较,结果相反(4.5%vs 7.8%)。短时受精的卵子利用率(58.4%vs 53.7%)、优质胚胎率(70.6%vs 65.5%)、胚胎利用率(85.2%vs80.1%)明显高于长时受精组,两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44.6%vs 41.5%,P>0.05)。结论:短时IVF的多PN率比长时IVF高,但是0PN、1PN率显著降低,卵子利用率提高。短时IVF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明显高于长时IVF。短时受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卵子利用率,改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率 胚胎质量 短时受精 体外受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