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8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ition Verification of the RADPOS 4-D <i>In-Vivo</i>Dosimetry System
1
作者 Ryosuke Kohno Hidenori Yamaguchi +8 位作者 Kana Motegi Fumiya Tanaka Tsunemichi Akita Yuki Nagata Kenji Hotta Tomoko Miyagishi Shie Nishioka Takeshi Dohmae Tetsuo Akimo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 Clinical Engineering and Radiation Oncology》 2015年第4期318-325,共8页
The accuracy of the position measurements obtained by the radiation positioning system (RADPOS) was evaluated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 In the static verifications, the RADPOS was fixed to the treatment cou... The accuracy of the position measurements obtained by the radiation positioning system (RADPOS) was evaluated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 In the static verifications, the RADPOS was fixed to the treatment couch in a photon treatment room and a proton treatment room, and was translocated with the treatment couch in x, y and z directions. Because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and/or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can cause a systematic shift in the measured position by distorting the RADPOS transmitted field, the effect of metal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sitioning system was also investigated. Dynamic verific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couch drive and a dynamic anthropomorphic thorax phantom. We thus confirmed the utility of RADPOS as a position sensor to perform in vivo dosi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POS MOSFET in-vivo dosimetry Position Sensor Photon THERAPY Proton Beam THERAPY
下载PDF
<i>In-Vivo</i>Dosimetry Method for Measuring Peak Surface Dose Using Radiochromic Films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of the Sinus
2
作者 Khaled Soliman Salman Altimyat +2 位作者 Abdullah Alrushoud Ahmed Alenezi Mohammed Alkhoraye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 Clinical Engineering and Radiation Oncology》 2018年第2期151-159,共9页
Purpose: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elical scanning mode the patient surface dos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to be non-uniform, therefore point dose measurement methods may lead to imprecise estimation of the radia... Purpose: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elical scanning mode the patient surface dos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to be non-uniform, therefore point dose measurement methods may lead to imprecise estimation of the radiation dose received by the patient skin in particular. We have used XRQA2 films as in-vivo dosimeters to measure the entrance skin dose during sinus exams. Methods: The films were placed under the patient head rest in order to sample the entrance surface dose in-vivo. We have performed in-vivo film irradiation on 23 patients in this study to verify the clinical suitability of the method and were found adequate. Results: The measured average ESD in the sinus exam was 11.7 ± 1.0 mGy, the PSD was 15.7 ± 1.7 mGy and the CTDI(vol) was 13.3 ± 0.1 mGy. The ratio of ESD/CTDI(vol) and PSD/CTDI(vol) was 0.88 and 1.18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canner registered CTDI(vol) underestimates the PSD and in the same time it overestimates the ESD by 18% and 13.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SD, PSD and CTDI(vol) although seem small for the radiation dose range measured during CT of the sinus [13.2 - 13.4] mGy, but important for the medical physicist to know, sinc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doses from CT examinations is becoming more mandatory. The use of radiochromic film as in-vivo dosimeter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clinical radiological exam and does not produce any image artifacts. 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study other CT examinations specially the ones with large beam width, high pitch factor and high dose exams. The method allows measurement of the peak skin dose, examination of the CT dose profile and the 2D dose distribution in the XZ pl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chromic Films SINUS CT in-vivo dosimetry CTDI(Vol) Entrance Surface Dose
下载PDF
High Energy X-Ray Dosimetry Using(ZnO)_(0.2)(TeO_(2))_(0.8)Thin Film-based Real-time X-Ray Sensor
3
作者 M.M.Idris I.O.Olarinoye +2 位作者 M.T.Kolo S.O.Ibrahim J.K.Audu 《Non-Metallic Material Science》 2023年第1期4-13,共10页
This study reports the dosimetric response of a(ZnO)_(0.2)(TeO_(2))_(0.8)thin film sensor irradiated with high-energy X-ray radiation at various doses.The spray pyrolysis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film deposition on sod... This study reports the dosimetric response of a(ZnO)_(0.2)(TeO_(2))_(0.8)thin film sensor irradiated with high-energy X-ray radiation at various doses.The spray pyrolysis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film deposition on soda-lime glass substrate using zinc acetate dehydrate and tellurium dioxide powder as the starting precursors.The structur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film were determined.The I-V characteristic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during irradiation with a 6 MV X-ray beam from a Linac.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XRD pattern of the AS-deposited thin film is non-crystalline(amorphous)in nature.The FESEM image shows the non-uniform shape of nanoparticles agglomerated separately,and the EDX spectrum shows the presence of Te,Zn,and O in the film.The I-V characteristics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current density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X-ray doses(0-250 cGy)for all applied voltages(1-6 V).The sensitivity of the thin film sensor has been found to be in the range of 0.37-0.94 mA/cm^(2)/Gy.The current-voltage measurement test for fading normalised in percentage to day 0 was found in the order of day 0>day 15>day 30>day 1>day 2.Thes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be beneficial for fabricating cheap and practical X-ray sen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film X-ray radiation I-V characteristics dosimetry
下载PDF
Dual-Fields Rotational Total Skin Electron Therapy: Investi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4
作者 M. Ming Xu Iris Rusu Richard P. Garz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 Clinical Engineering and Radiation Oncology》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Purpose: To present a protocol of a dual-field rotational (DFR) total skin electron therapy (TSET) and to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dosimetry properties, and skin dos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M... Purpose: To present a protocol of a dual-field rotational (DFR) total skin electron therapy (TSET) and to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dosimetry properties, and skin dos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 The DFR-TSET combined the Stanford 6-field and McGill rotational methods. Dual 6 MeV electron beams in high dose total skin electron mode were used for DFR-TSET on a commercial linac. Beam profiles and dosimetric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using solid phantoms. The dose rate at expanded source-to-surface distance (SSD) was a combination of static rate and rotational rate. In vivo dosimetry of patient skin was performed on patients’ skin using film,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MOSFET),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t dosimeters (OSLD). Results: Dual field rotational total skin electron therapy exhibited good (≤±10%) uniformity in the beam profile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t an extended SSD of 332 cm with a gantry angulation of ±20˚ deviated from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In-vivo measurements confirmed acceptable uniformity of the patients’ total body surfaces and revealed anatomically self-blocked or shielded areas where underdosing occurred.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DFR-TSET effectively utilizes the special mode on a linac.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short beam-on times, uniform dose distribution, large treatment field, and reduced dose of x-ray contamination to the patients. In-vivo measurements indicate satisfactory delivery and dose uniformity of the prescribed dose. Electron boost fields are recommended at normal SSDs to address underdose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Skin Electron Therapy Stanford 6 Field McGill Rotation Therapy in-vivo dosimetry
下载PDF
中上段食管癌在不同呼吸时相下VMAT技术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5
作者 阳华东 黎鹏 +3 位作者 袁强 周进伟 杨天岳 李贤富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研究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在呼气末屏气和吸气末屏气状态下与自由呼吸下放疗剂量学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20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资料,患者靶区PTV的处方剂量均为50.4 Gy/28Fx、1.8Gy/Fx。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后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目的:研究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在呼气末屏气和吸气末屏气状态下与自由呼吸下放疗剂量学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20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资料,患者靶区PTV的处方剂量均为50.4 Gy/28Fx、1.8Gy/Fx。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后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位扫描时分别采集自由呼吸、呼气末和吸气末图像,导入MONACO进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比较患者在呼气末屏气、吸气末屏气和自由呼吸时相下计划靶区(PTV)的体积、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肺(lung)的体积、最大剂量、平均剂量、V5、V20、V30;心脏(heart)的体积、最大剂量、平均剂量、V20、V30、脊髓最大剂量(spinal cord dmax)、机器跳数(monitor unit)、子野数。结果:呼气末屏气期相和吸气末屏气期相的PTV最大剂量、HI、CI和子野数、MU水平分别大于自由呼吸时相的100.95 cGy、0.02、0.04、55、327和82.35 cGy、0.02、0.04、59、318(P<0.05);吸气末屏气期相lung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V20和V30均值分别小于呼气末屏气相和自由呼吸时相111.41 cGy、152.18 cGy、2.89%、3.12%和123.82 cGy、127.23 cGy、2.90%、3.35%(P<0.05)。结论:呼气末屏气和吸气末屏气会影响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体积改变,从而影响剂量学参数和剂量分布,这会带来潜在的脱靶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变化的风险,对于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呼吸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VMAT 剂量学 呼吸时相
下载PDF
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比较IMRT与VMAT技术在晚期鼻咽癌患者大脑中的剂量差异
6
作者 杜锋磊 杨一威 邵凯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定位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大脑受照射的确切位置,分析IMRT和VMAT技术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脑内剂量分布差异。方法:使用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空间中的CT脑模板,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对脑内的剂量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对于晚期... 目的:定位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大脑受照射的确切位置,分析IMRT和VMAT技术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脑内剂量分布差异。方法:使用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空间中的CT脑模板,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对脑内的剂量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VMAT计划在保护脑内正常组织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优势,相反,IMRT计划更加出色,IMRT计划表现出优势的区域包括脑干、小脑后叶、小脑前叶、颞叶、枕叶、边缘叶以及叶下回的部分区域。结论:对晚期鼻咽癌患者,VMAT在保护正常脑组织方面显示出劣势,提示IMRT方法对正常脑组织的保护可能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CT脑模板 剂量学
下载PDF
AccuLearning自动勾画临床靶区和危及器官用于宫颈癌术后放疗的可行性研究
7
作者 陈飞 龚筱钦 +4 位作者 余云鹏 游涛 王旭 戴春华 胡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从几何学和剂量学探讨AccuLearning(AL)建立宫颈癌术后临床靶区(CTV)和危及器官(OARs)自动勾画模型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5例宫颈癌术后手动勾画CT数据,60例应用AL训练生成自动勾画模型,并对剩余15例进行自动勾画,同时将自... 目的从几何学和剂量学探讨AccuLearning(AL)建立宫颈癌术后临床靶区(CTV)和危及器官(OARs)自动勾画模型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5例宫颈癌术后手动勾画CT数据,60例应用AL训练生成自动勾画模型,并对剩余15例进行自动勾画,同时将自动勾画图像上的放疗计划导入到手动勾画结构上,比较两种勾画方式的效率、戴斯相似系数(DSC)、豪斯多夫距离(HD)和剂量学差异。结果自动勾画时间明显小于手动勾画(P<0.05);各结构DSC值≥0.87;肠袋和直肠的HD值在10 mm左右,其余结构小于5 mm;剂量学评估CTV(D98、V90%、V95%、Dmean、HI)、肠袋(V50)和膀胱(V5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AL形成的宫颈癌术后自动勾画模型提高了放疗效率,OARs具有直接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CTV仍需进一步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勾画 宫颈癌 临床靶区 危及器官 剂量学
下载PDF
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系统的测量性能
8
作者 张辉 张辉 +3 位作者 王平全 杨竣凯 李凡 张亚楠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541-547,共7页
目的:通过黑化时间、剂量测量范围、剂量分辨率和剂量响应不均匀性等主要剂量测量性能的研究测试,确定基于EBT3系列胶片的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系统的适用条件和胶片读取时间。方法:对3张胶片分别授予不同的剂量,在辐照后不同时刻读取自... 目的:通过黑化时间、剂量测量范围、剂量分辨率和剂量响应不均匀性等主要剂量测量性能的研究测试,确定基于EBT3系列胶片的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系统的适用条件和胶片读取时间。方法:对3张胶片分别授予不同的剂量,在辐照后不同时刻读取自显影胶片的光密度值,分析并确定黑化时间对剂量测量结果的影响及不同授予剂量对黑化时间的影响;通过吸收剂量-光密度值曲线确定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范围;通过两组剂量相差0.01 Gy的平均光密度值获得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系统的剂量测量分辨率;通过辐照整张胶片和裁剪胶片的方式评价自显影胶片的剂量响应不均匀性。结果:相对于辐照终止时刻的光密度值,4 h的光密度值变化分别为1.69%(2 Gy)、2.53%(4 Gy)和2.13%(8 Gy),24 h的光密度值变化分别为2.91%(2 Gy)、3.31%(4 Gy)和3.20%(8 Gy),48 h的光密度值变化分别为2.91%(2 Gy)、3.31%(4 Gy)和3.96%(8 Gy)。0.1~10.0 Gy内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系统给出的光密度值与水吸收剂量呈线性关系,10.0~30.0 Gy内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系统的光密度值与水吸收剂量呈非线性关系,但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辐照剂量相差0.01 Gy的两组光密度值平均值相差0.004;整张胶片方式不均匀性测量结果为2.2%,裁剪胶片方式不均匀性测量结果为2.8%。结论:辐照后24 h可作为自显影胶片EBT3的读取时刻,且授予剂量与黑化时间无关;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系统在0.1~10.0 Gy内可用于单点剂量测量和剂量分布测量,10.0~30.0 Gy内可用于单点剂量测量。自显影胶片剂量测量系统剂量测量分辨率好于0.01 Gy。为避免散射线影响,建议采用裁剪胶片的方式测试胶片剂量响应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显影胶片 黑化时间 剂量测量范围 剂量测量分辨率 剂量响应不均匀性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KM小鼠研究现状及热点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加辉 林萌 +1 位作者 喻松仁 罗小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1,共12页
目的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本文对KM小鼠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为国内KM小鼠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纳入了2004年1月1日~2023年6月10日的3981篇KM小鼠相关... 目的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本文对KM小鼠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为国内KM小鼠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纳入了2004年1月1日~2023年6月10日的3981篇KM小鼠相关文献,分析了其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词和英文文献被引情况。结果KM小鼠研究中文文献发文量波动下降,英文文献发文量逐渐上升,国内外对于KM小鼠的研究热度不同。发文最多的3个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日本,国内的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主要是刘慧雯、李光武和赵欣等。国内期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KM小鼠毒理学、免疫学和生殖学方面,国外期刊研究主要集中于KM小鼠细胞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结论目前,KM小鼠在我国已有80余年的应用与推广历史,主要集中在毒理学、免疫学和生殖学方面研究。KM小鼠虽在实验方面有一定成果,但规范化种群培育、优势研究领域发掘以及动物伦理的进一步推进是未来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小鼠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MRI与CT模拟定位技术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剂量学对比研究
10
作者 蔡丰 徐露 +2 位作者 徐洪波 张雷 汪庚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通过MRI模拟定位技术与CT模拟定位技术在局部晚期鼻咽癌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OAR)勾画方面的应用对比,探讨两种定位技术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的3... 目的通过MRI模拟定位技术与CT模拟定位技术在局部晚期鼻咽癌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OAR)勾画方面的应用对比,探讨两种定位技术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的37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8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3.14岁;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Ⅱ期24例,Ⅲ期13例。患者在相同体位下行CT模拟定位及MRI模拟定位,在CT定位上通过患者现有影像学资料勾画靶区及OAR,并完成三维适形调强治疗计划;然后进行CT模拟定位及MRI模拟定位融合,再进行靶区勾画及OAR勾画;比较两种计划靶区体积、剂量[近似最大剂量(D_(2%))、近似最小剂量(D_(98%))、中位剂量(D_(50%))和OAR接受的最大点剂量(D_(max))]及适形性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差异。并比较二者OAR的剂量学差异。结果MRI模拟定位图像上所勾画放疗计划靶区体积小于CT模拟定位(30.54 mm^(3)±18.98 mm^(3)vs 39.56 mm^(3)±19.22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49)。CT模拟定位原发病灶放射剂量D_(2%)大于MRI模拟定位[(73.00±1.08)Gy vs(72.23±0.76)Gy],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36,P=0.001)。MRI模拟定位在靶区的HI和CI均明显优于CT模拟定位(0.037±0.009 vs 0.049±0.021、0.88±0.02 vs 0.84±0.01。t=3.119、9.951,P<0.01)。OAR,MRI模拟定位的脑干、颞叶、内耳D_(max)明显优于CT定位[脑干:(46.79±5.78)Gy vs(50.87±3.66)Gy;颞叶:(46.39±5.21)Gy vs(49.68±4.72)Gy;内耳:(34.28±5.29)Gy vs(38.71±4.33)Gy。P<0.01]。结论MRI模拟定位下所勾画的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小于CT定位下的勾画,且MRI定位在剂量的均质性和适形性更好,OAR最高剂量更低。因此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中,MRI模拟定位技术值得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模拟定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剂量学
下载PDF
重离子相对生物效应的双尺度模拟方法比较研究
11
作者 胡子仪 邱睿 +4 位作者 陈宜正 胡安康 武祯 张辉 李君利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6-902,共7页
重离子放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准确评估重离子的辐射生物效应对于提高粒子放疗的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双尺度剂量学方法和蒙特卡罗模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对^(12)C离子的相对生物效应(RBE)进行对比分析。... 重离子放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准确评估重离子的辐射生物效应对于提高粒子放疗的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双尺度剂量学方法和蒙特卡罗模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对^(12)C离子的相对生物效应(RBE)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采用宏观的细胞存活线性平方模型(LQ)和微观的微剂量动力学模型(MKM)计算两个尺度的^(12)C离子RBE在体内的分布。蒙特卡罗模拟290 MeV/u的展宽^(12)C离子束在水模型内的宏观剂量及传能线密度(LET)分布,进而计算宏观^(12)C离子RBE。同时统计不同位置处体素内的粒子谱信息,并作为二次源项进行微剂量线能谱的模拟,进而计算微观尺度的^(12)C离子RBE。结果显示,10%细胞存活分数对应的物理剂量水平下,坪区两个尺度^(12)C离子RBE计算结果差异为16%,在布拉格峰处差异为25%。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计算相同照射情况下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重离子RBE的模拟方法,并为重离子RBE模型的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放疗 相对生物效应 双尺度剂量学 双尺度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PDF
个性化3D打印头枕对头颈部肿瘤放疗计划剂量学的影响
12
作者 潘搌鹏 史颂琪 +3 位作者 李思妹 陈小君 甘庆权 曹小飞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94-298,共5页
目的:评估不同材料的3D打印头枕对头颈部肿瘤放疗计划剂量学的影响。通过比较放疗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机器跳数(MU)、危及器官剂量等参数的差异,评估3D打印个性化头枕在计划中是否可被忽略。方法:选择10例... 目的:评估不同材料的3D打印头枕对头颈部肿瘤放疗计划剂量学的影响。通过比较放疗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机器跳数(MU)、危及器官剂量等参数的差异,评估3D打印个性化头枕在计划中是否可被忽略。方法:选择1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包括5例鼻咽癌患者和5例其他头颈部肿瘤患者。使用医科达Monaco计划系统勾画头枕轮廓,并在相同的计算参数下,计算忽略头枕、普通头枕、10%填充的聚乳酸(PLA)和聚氨酯弹性体(TPU)材料3D打印头枕对应的放疗计划。记录靶区剂量、危及器官剂量和MU等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D_(95)、D_(5)、D_(mean)、HI、CI、MU、危及器官剂量(脊髓最大剂量)等参数上,忽略头枕、普通头枕、PLA和TPU材料3D打印头枕4组数据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考虑头枕存在的情况下,对于鼻咽癌和其他头颈部肿瘤的分析结果显示,CI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计划设计阶段,可以忽略3D打印个性化头枕的存在,但考虑到头枕的存在会降低放疗计划的MU。在考虑头枕的情况下,其他头颈部肿瘤患者的CI平均值显著高于鼻咽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头枕 头颈部肿瘤 剂量学
下载PDF
基于AAA算法的三种调强方式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13
作者 韩超 陈晶晶 +1 位作者 陈宏林 苗慧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容积旋转调强(RA)、动态调强(SW)、动态调强固定钨门(FJ)技术3种调强方式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1-5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的30例患者,使用Eclipse 13.5治疗计划系统(调用AAA算...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容积旋转调强(RA)、动态调强(SW)、动态调强固定钨门(FJ)技术3种调强方式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1-5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的30例患者,使用Eclipse 13.5治疗计划系统(调用AAA算法),对所有患者分别设计RA、SW、FJ 3种调强方式的放射治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计划靶区(PTV)平均剂量(Dmean)、靶区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及危及器官(OARs)脊髓、直肠、股骨头等的受照射剂量,并比较加速器跳数(MU)及低剂量区指数(LDAI)。结果3种调强方式PTV的D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CI、HI、直肠V40、膀胱V40、加速器MU方面RA技术优势明显。小肠V40、双侧股骨头的最大剂量(Dmax)、低剂量区指数(LDAI),RA表现不如SW和FJ,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且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更好,但对膀胱、直肠和小肠的高剂量控制不如SW和FJ,因此推荐在宫颈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优先考虑使用RA调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 低剂量区指数
下载PDF
中间剂量计算模式对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影响
14
作者 刘卫东 张燕慧 +2 位作者 孙力军 叶书成 魏鹏 《医疗装备》 2024年第4期15-17,22,共4页
目的探讨中间剂量计算(IDC)模式对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8例食管癌患者,在Eclipse15.6治疗计划系统上重新设计VMAT计划,分为未应用IDC模式计划和应用IDC模式计划,比较... 目的探讨中间剂量计算(IDC)模式对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8例食管癌患者,在Eclipse15.6治疗计划系统上重新设计VMAT计划,分为未应用IDC模式计划和应用IDC模式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两种计划靶区的D_(98)、D_(2)、D_(mean)、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等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双肺的V_(5)、V_(10)、V_(20)、V_(30)和D_(mean)及脊髓D_(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应用IDC模式计划的心脏V_(30)、V_(40)、D_(mean)均低于未应用IDC模式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DC模式计划较未应用IDC模式计划具有更好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同时降低了OARs剂量,因此,应用IDC模式计划可以提高食管癌VMAT计划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中间剂量计算 剂量学
下载PDF
50~120kV脉冲X射线参考辐射场建立及剂量率测量
15
作者 郝光辉 张晓乐 +4 位作者 徐坠 李德红 黄建微 成建波 万琳健 《同位素》 CAS 2024年第1期7-16,共10页
为满足国内医疗、安检等脉冲辐射场所对剂量监测仪表准确溯源的需求,基于栅控技术建立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的50~120 kV毫秒级脉冲X射线参考辐射场,其脉冲宽度在1~6 300 ms范围内可调。通过对该辐射场的管电压稳定性、剂量线性、重复性、... 为满足国内医疗、安检等脉冲辐射场所对剂量监测仪表准确溯源的需求,基于栅控技术建立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的50~120 kV毫秒级脉冲X射线参考辐射场,其脉冲宽度在1~6 300 ms范围内可调。通过对该辐射场的管电压稳定性、剂量线性、重复性、脉冲波形等关键参数进行研究测试,建立脉冲X射线参考波形,并使用30 cm3的圆柱电离室开展脉冲剂量率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管电压预设60 kV时,介入法、非介入法测量管电压的相对偏差均不超过±1.5%;可输出参考波形脉冲的最小脉冲宽度为20 ms,在1 m处95%均匀辐射野直径约为5.5 cm;且N系列、RQR系列辐射质条件下的剂量率范围可分别扩展至0.002~10 mGy/s和0.03~250 mGy/s,可用于防护仪表的量值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X射线 参考辐射场 参考脉冲波形 剂量率测量 辐射剂量学
下载PDF
医用直线加速器非标准束流状态下对剂量学输出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梁文杰 罗庭军 《医疗装备》 2024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非标准束流状态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以Elekta Precise医用直线加速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维修模式调整6 MV束流的伺服参数,模拟常规参数的变化特性,获得4种非标准束流状态(以上参数不稳定致使设备报对应联锁,... 目的探讨非标准束流状态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以Elekta Precise医用直线加速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维修模式调整6 MV束流的伺服参数,模拟常规参数的变化特性,获得4种非标准束流状态(以上参数不稳定致使设备报对应联锁,但复位后设备可继续出束),包括剂量率、2R Err(y方向的均整度与对称性报错值)、2T Err(x方向的均整度与对称性报错值)、Hump Err(峰值报错值)联锁。采用UNIDOS剂量仪、MatriXX二维矩阵及ArcCheck三维剂量验证设备分别测量不同非标准束流状态下的绝对剂量、能量辐射品质、均整度与对称性、调强剂量验证γ通过率等剂量学参数,并与标准束流状态的剂量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非标准束流状态下,除2R Err联锁的剂量学参数与标准束流状态保持一致外,其他非标准束流状态的剂量学参数均与标准束流状态有明显差异。结论医用直线加速器偶尔报2R Err联锁不影响设备的剂量学参数及临床应用,但剂量率不稳、2T Err及Hump Err联锁会影响设备的剂量学参数,需及时进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直线加速器 非标准 束流状态 剂量学
下载PDF
直肠癌术前放疗中XVMC算法和MC算法剂量差异分析
17
作者 杨清宇 夏兵 张硕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793-797,共5页
目的:评估直肠癌术前放疗中,使用X射线体素蒙特卡罗(XVMC)算法与ArcherQA中蒙特卡罗(MC)算法获得的剂量分布数据的差异,为临床上XVMC算法的计划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直肠癌术前放疗的患者,采用MONACO计划系统中的XVMC算法制定计划... 目的:评估直肠癌术前放疗中,使用X射线体素蒙特卡罗(XVMC)算法与ArcherQA中蒙特卡罗(MC)算法获得的剂量分布数据的差异,为临床上XVMC算法的计划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直肠癌术前放疗的患者,采用MONACO计划系统中的XVMC算法制定计划。将计划中制定好的CT、组织结构和射野信息传入MC软件,运用MC算法进行二次剂量计算。比较XVMC算法与MC算法间靶区和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结果:XVMC和MC算法计算的中心点剂量,计划靶区(PTV)的D_(min)和D_(mean)、小肠的V_(40)、膀胱的D_(mean)和V_(45)、股骨头的D_(mean)差异均在2%以内。PTV、脊髓外扩和小肠三者的D_(max)在两种算法的差异分别为3.43%、3.59%和3.62%;PTV的V_(5040)差异为2.87%。结论:XVMC较MC算法低估了计划的剂量最大量,高估了靶区的处方剂量覆盖率,但两种算法之间的差异为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5%以内),计划评估时需注意因算法所带来的剂量计算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XVMC算法 放射治疗 MC算法 剂量学
下载PDF
Monaco计划系统中Conformality函数对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的影响
18
作者 郗旺 赵媛媛 +2 位作者 王小秋 陈晓南 何瑞龙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515-520,共6页
目的 探讨Monaco计划系统中Conformality函数的不同参数值对计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15例宫颈癌患者,年龄46~74岁,中位年龄51岁。分别采用Conformality函数参数值为0.25、0.50、0.75、1.00,以及不加函数设计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 目的 探讨Monaco计划系统中Conformality函数的不同参数值对计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15例宫颈癌患者,年龄46~74岁,中位年龄51岁。分别采用Conformality函数参数值为0.25、0.50、0.75、1.00,以及不加函数设计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OAR)剂量学参数和20 Gy、30 Gy、40 Gy等剂量线的体积和计划执行效率。结果 不同Conformality函数参数值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nformality函数参数值为0.25时,靶区的Dmax、Dmin、Dmean与不加函数的增减幅度分别为2.45%、-0.96%、1.48%,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增加0.05、0.04。当Conformality函数参数值> 0.50时,CI、HI基本无改变。小肠、结肠、左右股骨头的剂量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当Conformality函数参数值为0.25时,直肠的V30、V40[(81.80±7.74)%、(63.44±10.23)%]、膀胱V30、V40[(78.82±5.69)%、(56.40±9.33)%]、正常组织V_(20)、V_(30)、V_(40)的体积[(6 137.64±622.88) cm^(3)、(2 903.55±221.08) cm^(3)、(1 862.93±112.81) cm^(3)]最低。Conformality函数在不同参数之下,膀胱、直肠V_(30)、V_(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Conformality函数参数值增大机器参数值随之减小,机器跳数(MU)、控制点个数(CP)、执行时间(DT)在各Conformality函数参数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宫颈癌在Monaco计划系统中恰当使用Conformality函数设计计划可以提高计划质量,参数值设置在0.25~0.75为宜。综合剂量学参数及计划执行效率,推荐使用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aco计划系统 宫颈癌 Conformality函数 剂量学
下载PDF
铅门跟随技术在食管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19
作者 黄玉玲 袁星星 张云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目的比较食管癌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放疗中两种不同铅门模式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择25例食管癌放疗患者,分别以铅门跟随模式设计静态和动态调强放疗计划,基于相同的通量按固定铅门模式重新计算剂量。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特定的剂... 目的比较食管癌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放疗中两种不同铅门模式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择25例食管癌放疗患者,分别以铅门跟随模式设计静态和动态调强放疗计划,基于相同的通量按固定铅门模式重新计算剂量。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特定的剂量参数用于评估靶区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电子射野成像系统(PD)用于测量两种不同铅门模式的计划的二维剂量分布。结果无论是静态调强还是动态调强计划,铅门跟随和固定铅门模式在靶区上无明显的剂量学差异,但铅门跟随技术降低了肺和心脏的受照剂量,尤其是在动态调强计划中,其中肺和心脏的V5 Gy,V10 Gy,V20 Gy,V30 Gy,V40 Gy和平均剂量分别降低了3.22%,1.48%,1.18%,2.12%,0.74%,1.78%,和0.67%,0.90%,2.65%,2.23%,1.43%,1.22%。按3 mm/3%和2 mm/2%标准,固定铅门模式和铅门跟随模式在静态调强计划伽马通过率分别是(98.19±1.17)%、(93.33±3.45)%和(98.56±0.64)%、(94.30±2.44)%;在动态调强计划中分别为(98.36±0.84)%、(91.77±2.83)%和(98.62±0.71)%、(93.31±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门跟随模式的调强计划具有临床优势,应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门跟随 调强放疗 食管癌 剂量学 伽马通过率
下载PDF
基于内缘切线拉弧的VMAT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的应用
20
作者 蒲琴 赵彪 +3 位作者 袁美芳 林玲 李静 杨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480-1485,共6页
目的:探究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基于内缘切线拉弧的容积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与常规切线拉弧的VMAT的剂量学差异,挖掘VMAT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更大的获益,为乳腺癌保乳术后VMAT计划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数据... 目的:探究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基于内缘切线拉弧的容积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与常规切线拉弧的VMAT的剂量学差异,挖掘VMAT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更大的获益,为乳腺癌保乳术后VMAT计划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选取3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行调强放疗的患者,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常规切线拉弧(conventional tangential arc,CTA)和内缘切线拉弧(inner edge tangentialarc,IETA)两组VMAT计划。统计两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机器跳数、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等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靶区适形性指数(CI)CTA组和IETA组分别为0.86±0.02和0.87±0.02(P<0.05),D_(98)、D_(50)、D_(2)、均匀性指数(HI)和机器跳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IETA组危及器官左肺V_(5)、V_(10)、V_(20)、V_(30)、V_(40)、D_(mean),右肺V_(5)、D_(mean),心脏V_(5)、V_(10)、V_(20)、D_(mean)均低于CTA组(P<0.05),其中左肺V_(5)和V_(20)CTA组和IETA组分别为37.18±7.18 vs 34.32±6.43、11.00±2.40 vs 9.65±2.17;右肺D_(mean)和心脏D_(mean)CTA组和IETA组分别为302.26±42.78 vs 273.50±26.62,479.30±60.08 vs 442.39±140.92,IETA组均低于CTA组;两组右侧乳腺D_(mean)相差甚微(P>0.05)。结论:两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但IETA的VMAT靶区适形度明显提高,同时还显著降低了左肺、右肺、心脏和脊髓的受量。因此,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基于内缘切线拉弧VMAT可实现靶区和危及器官更大的获益,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缘切线 VMAT 左侧乳腺癌 保乳术后 剂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