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ling time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hepatobiliary surgery treated by needle-free incision suture closure 被引量:8
1
作者 Wen-Jie Ma Yong Zhou +10 位作者 Hui Mao Rui-Hua Xu Anuj Shrestha Fu-Yu Li Alex Lorance Qin Yang Yong-Qiong Zhang Ting Jiang Huan Feng Wei Zhang Nan-Sheng Che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42期15815-15819,共5页
AIM: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edle-free incision suture closure with butterfly tape and traditional secondary suturing techniques in treating incision infection.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three patients... AIM: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edle-free incision suture closure with butterfly tape and traditional secondary suturing techniques in treating incision infection.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three patients with incision infection following hepatobiliary surgery at a tertiary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90 patients were closed by needle-free incision suture closure, which gradually closed the incision wound when drainage from incision infection was visibly decreased and healthy granulation tissues had grown; 79 patients were closed by butterfly bandage; another 54 patients were closed by traditional secondary suturing technique. Healing time of incision infection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dressing change to the healing of the incision. RESULTS: Healing time in the needle-free incision suture closure group (24.2 +/- 7.2 d)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butterfly bandage group (33.3 +/- 11.2 d) and the traditional secondary suturing group (36.2 +/- 15.3 d) (P < 0.05). Healing time in the butterfly bandage group appeared to be sligh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secondary suture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Needle-free incision suture closure could gradually close the infection wound at the same time of drainage and dressing change, thereby shortening the healing time. (C) 2014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ision infection Needle-free incision suture closure Secondary suture drainage Wound healing Hepatobiliary surgery
下载PDF
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肾盂旁囊肿内切开引流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2
作者 苏小凯 杨仲兴 +1 位作者 刘志刚 胡文晖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55-458,共4页
目的 分析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肾盂旁囊肿内切开引流术对肾盂旁囊肿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肾盂旁囊肿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下肾... 目的 分析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肾盂旁囊肿内切开引流术对肾盂旁囊肿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肾盂旁囊肿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观察组接受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肾盂旁囊肿内切开引流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效果(96.00%、80.00%)和并发症发生率(8.00%、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降钙素原水平下降(P<0.05)。结论 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肾盂旁囊肿内切开引流术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量,基本不产生应激反应,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术后恢复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旁囊肿 去顶减压术 切开引流术 炎症因子 并发症
下载PDF
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陈玉果 季聪颖 +3 位作者 邓翼鸥 王敏涛 张玮 郭红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经病理诊断为肺癌并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7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经病理诊断为肺癌并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7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将患者分为愈合不良组(128例)和愈合组(576例)。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因素,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其他既往史(手术侧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史、免疫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手术时间、切除范围、闭式引流位置、引流管切口缝合针数、留置引流管时间、引流管口拆线时间、术前白蛋白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糖尿病与发生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15,95%CI:1.081~2.413,P=0.019)、BMI(OR=2.086,95%CI:1.382~3.148,P<0.001)、糖尿病(OR=2.103,95%CI:1.216~3.638,P=0.008)是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糖尿病是肺癌患者行胸腔镜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围手术期做好准备工作,术后关注伤口变化,给予针对性措施,以减少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腔镜手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 切口愈合不良
下载PDF
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对老年肛周脓肿的效果
4
作者 曾凤荣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4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对老年肛周脓肿患者采用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8例,给予多切口引流术治疗... 目的:探讨对老年肛周脓肿患者采用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8例,给予多切口引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52例,给予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肛门功能、炎症因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08%)高于对照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3周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两组患者Wexner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肛周脓肿患者采用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肛门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 多切口引流术 肛周脓肿 肛门功能
下载PDF
个体化预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肛瘘发生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5
作者 严昌林 孙兴伟 赵璐*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发生肛瘘的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2020年5月~2023年1月期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肛周脓肿病人224例,均行切开引流术治疗。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肛瘘分为未发生肛瘘组(169例)... 目的探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发生肛瘘的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2020年5月~2023年1月期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肛周脓肿病人224例,均行切开引流术治疗。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肛瘘分为未发生肛瘘组(169例)和发生肛瘘组(55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发生肛瘘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发生肛瘘的列线图风险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一致性和区分度的验证。结果发生肛瘘组男性、有糖尿病史、深部脓肿、致病菌肠道来源、有脓肿病史病人比例高于未发生肛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糖尿病、深部脓肿、致病菌肠道来源、有脓肿病史是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发生肛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理想曲线与校正曲线的拟合较好,表明实测值与预测值基本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95%CI=0.914~0.979),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良好的预测区分度。结论影响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发生肛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糖尿病、深部脓肿、致病菌肠道来源、有脓肿病史,相关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可一定程度指导临床筛查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切开引流术 肛瘘 独立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胸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郭华 林志明 +2 位作者 樊睿杰 史文武 翁培兰 《系统医学》 2024年第7期127-130,共4页
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胸外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庐山康复疗养中心于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外伤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比较组(40例,传统开胸手术)与研究组(40例,胸腔... 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胸外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庐山康复疗养中心于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外伤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比较组(40例,传统开胸手术)与研究组(40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引流情况、时间指标、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出血量(84.15±10.02)mL,切口长度(8.02±1.41)cm,优于比较组出血量(180.32±12.02)mL、切口长度(20.12±1.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68、39.064,P均<0.05)。研究组术后引流情况、时间指标、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比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胸外伤治疗中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能够优化手术指标,改善引流指标,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伤治疗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 疼痛评分 手术指标 术后引流情况
下载PDF
肛门后正中切扩+肛窦切开引流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评价
7
作者 洪志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987-1989,1995,共4页
目的: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后正中切扩联合窦切开引流术在慢性裂治疗中的效果,以及该治疗方法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了66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肛门后正中切扩联合肛窦切开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手... 目的: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后正中切扩联合窦切开引流术在慢性裂治疗中的效果,以及该治疗方法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了66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肛门后正中切扩联合肛窦切开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生长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6m评估复发情况。结果: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比较显示:实验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显示:实验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d、术后1w创面VEGF、VEGFR-2表达水平比较显示: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03%)、复发率(3.03%)均低于对照组(21.21%、15.15%),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5)。结论:肛门后正中切扩联合肛窦切开引流术在治疗慢性肛裂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同时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该方法为慢性肛裂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肛裂 肛门后正中切扩 肛窦切开引流术 创面愈合 术后疗效
下载PDF
三间隙引流术与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秦汉 王洋 张钰喆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4期132-135,共4页
目的对比在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应用三间隙引流术与切开引流挂线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于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诊治的肛周脓肿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展开分组,将40例患者纳入探讨组,实施三间隙引流术治疗,将40例... 目的对比在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应用三间隙引流术与切开引流挂线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于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诊治的肛周脓肿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展开分组,将40例患者纳入探讨组,实施三间隙引流术治疗,将40例患者归为参考组,选取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对比组间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肛门功能、炎性因子、并发症。结果探讨组治疗总有效率、围术期指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探讨组肛门功能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参考组,术后探讨组炎性因子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参考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结论在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相比于切开引流挂线术,三间隙引流术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围术期指标,促进肛门功能恢复,减少应激反应,还有助于促进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三间隙引流术 切开引流挂线术
下载PDF
改良切口引流结合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张立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3期62-65,共4页
目的 分析改良切口引流+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high complex anal fistula, HCAF)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76例HCAF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 目的 分析改良切口引流+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high complex anal fistula, HCAF)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76例HCAF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挂线术治疗,观察组行改良切口引流+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肛门功能及生活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创面愈合、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7、14 d疼痛评分分别为(4.21±0.71)、(2.41±0.65)、(2.02±0.27)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5、6.568、3.325,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5)。术后,观察组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HCAF患者改良切口引流+挂线术治疗疼痛较轻,可改善患者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少,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复杂性肛瘘 改良切口引流 挂线术 并发症 疼痛程度
下载PDF
比较切开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杨维华 蔡丽霞 《智慧健康》 2023年第6期229-232,共4页
目的 研究在肛周脓肿治疗中实施不同手段获取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切开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的各自优势。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12月治疗的60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均分两组,每组30例,予以参照组切开引流术,予以研究... 目的 研究在肛周脓肿治疗中实施不同手段获取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切开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的各自优势。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12月治疗的60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均分两组,每组30例,予以参照组切开引流术,予以研究组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总结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参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比研究组数据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住院天数、术后感染控制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明显比参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参照组治疗后的IL-6、IL-10和TNF-α等炎症指标明显比研究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并发症发生率数据,研究组降低更为明显,与参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肛周脓肿治疗中选取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获取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切开引流术,不仅可将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同时可将术后康复时间缩短,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根治术 切开引流术 肛周脓肿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基于所罗门定律理论的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曹林峰 潘友珍 +4 位作者 常忠生 石伟 陈步强 王恒 梁兴旺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7期3533-3536,共4页
目的观察所罗门定律在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87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愈率、复发率以及形成肛瘘率情况。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或蛛网膜下... 目的观察所罗门定律在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87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愈率、复发率以及形成肛瘘率情况。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根据治疗肛瘘的所罗门定律(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画一横线,称肛门横线。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肛缘4 cm以内,内口在齿状线处与外口相对,其管道多为直形;如外口在距肛缘4 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以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其瘘管多为曲形或马蹄形)。寻找内口,单纯低位脓肿予切开内口及脓腔进行根治,高位或马蹄型脓肿切开内口后放置引流管或开窗用橡皮筋浮线引流,进行一次性根治术。结果 287例患者中284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8.95%;术后有1例伴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迁延不愈形成肛瘘,1例深部脓肿患者因换药不及时发生假性愈合,均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一次性治愈,且未发生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结论基于治疗肛瘘的所罗门定律理论,进行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并减少了复发,避免了二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所罗门定律 根治术 切开引流术
下载PDF
改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教 毛克亚 +5 位作者 王岩 肖嵩华 李鹏 毛克政 肖波 王义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 探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方法 回... 目的 探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5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前24例(A组)采用双侧切口行MISTLIF手术,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并放置引流管;后31例(B组)采用单侧切口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和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不放置引流管.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92.2 ±25.1)ml,术后引流量(44.1±21.0)ml,引流管放置时间(1.1±0.2)d;B组术中出血量(56.3±22.8) ml,明显少于A组(t=5.543,P=0.000).2组术后3天超声或MRI均未见手术部位血肿或积液.2组伤口感染、血肿压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1天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优于A组(t=2.204,P=0.032),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t=9.368,P=0.000;t=9.541,P=0.000).结论 单节段腰椎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双侧混合内固定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单侧切口 微创外科手术 混合内固定 引流
下载PDF
腹膜外放置U型乳胶引流条在控制胃肠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林 曹永宽 +4 位作者 张国虎 龚加庆 王培红 周庆贤 王永华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925-927,共3页
目的探讨在切口腹膜外放置U型乳胶引流条对胃肠外科开腹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行胃肠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97例切口腹膜外放置U型乳胶引流条(引流组),对照组103例未放置引流条。比较2组... 目的探讨在切口腹膜外放置U型乳胶引流条对胃肠外科开腹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行胃肠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97例切口腹膜外放置U型乳胶引流条(引流组),对照组103例未放置引流条。比较2组术后愈合过程中切口感染率、切口平均愈合拆线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引流组的切口感染率为7.22%(7/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5%(19/103),P=0.024;术后平均切口愈合拆线时间为(8.24±1.02)d,较对照组的(12.32±3.47)d明显缩短(P=0.000);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86±1.48)d,亦较对照组的(14.12±2.63)d明显缩短(P=0.000)。结论腹部手术切口腹膜外放置U型乳胶引流条,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促进切口一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感染 切口引流 胃肠外科 腹膜外 U型
下载PDF
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引流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童怡兰 朱占永 +2 位作者 余墨声 赵月强 姚晓莉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小切EI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治疗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治疗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手段、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左侧乳腺炎8例,右... 目的探讨小切EI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治疗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治疗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手段、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左侧乳腺炎8例,右侧12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1.2±1.3)岁。根据患者病灶部位行小切口手术,并行可调节负压引流技术,创面一期愈合18例;通过负压引流联合换药直至愈合2例。均获得随访,1例复发,余19例患者对术后乳房外观及愈合后瘢痕相对满意。结论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安全性好,成功率高,恢复情况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手术 可调节负压引流 非哺乳期乳腺炎 疗效
下载PDF
胸腰椎手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的处理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永刚 康学文 +4 位作者 王东敏 张秀 马佩芬 王红 陈宝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3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将41例胸腰椎内固定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按处理方法分成4组,A组:早期彻底清创,保留内固定装置,置管冲洗引流;B组:早期切口换药感染未控制,然后进行手术彻底清创并保留内固定,负压...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将41例胸腰椎内固定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按处理方法分成4组,A组:早期彻底清创,保留内固定装置,置管冲洗引流;B组:早期切口换药感染未控制,然后进行手术彻底清创并保留内固定,负压封闭引流(VSD);C组:早期换药感染未控制,后行彻底清创并取出内固定,置管冲洗引流;D组:早期彻底清创,取出内固定,置管冲洗引流。结果 A、D组感染治疗时间、术后神经症状明显少于B、C组(P<0.05);A、B组术后腰痛症状明显少于C、D组(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应早期诊断,彻底清创,置管冲洗引流,结合抗生素使用有效控制感染,可避免内固定取出,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手术 切口感染 置管冲洗引流
下载PDF
心血管外科术后胸部切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建涛 王家富 +7 位作者 池一凡 张文峰 牛兆倬 生伟 王天毅 李好友 刘敬巍 乔友进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11期946-94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胸部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 2010年4月~2018年4月手术病人258例,愈合不良组86例,为术后胸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人,对照组172例,为同期切口愈合良好病人,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各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年龄>70...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胸部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 2010年4月~2018年4月手术病人258例,愈合不良组86例,为术后胸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人,对照组172例,为同期切口愈合良好病人,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各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年龄>70岁、女性、复合手术、术前备皮、可吸收缝线使用、医用手术薄膜的使用率、缝合皮肤前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术后射血分数<40%、急诊手术、非计划再次手术、乳内动脉使用、中量心包积液、术中体温<34℃、手术时间>4小时、体外循环时间>2小时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性别、年龄>70岁、复合手术、术前备皮等因素与切口愈合不良无明显相关,营养不良、器官功能不全、手术时机、切口局部环境等为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感染 切口愈合不良 持续负压引流 心外科
下载PDF
隧道式拖线术与多切口切开引流术治疗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伟一 李娟 王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7期29-31,共3页
目的研究隧道式拖线术与多切口切开引流术治疗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A组予隧道式拖线术治疗,B组... 目的研究隧道式拖线术与多切口切开引流术治疗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A组予隧道式拖线术治疗,B组予多切口切开引流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愈合时间、瘢痕面积、肛门功能以及复发。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疼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愈合时间显著短于B组,A组瘢痕面积显著小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两组均无肛门狭窄、失禁和畸形等后遗症,A组复发2例,B组复发3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隧道式拖线术治疗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能减轻术后疼痛,减少瘢痕面积,有利于术后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式拖线术 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 多切口切开引流术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在心脏手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海雷 赵光举 +3 位作者 卢才教 刘云峰 凌翔伟 冯霞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4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在治疗心脏手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心脏手术后出现胸骨裂开患者1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8例),采用单纯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治疗胸骨裂开创...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在治疗心脏手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心脏手术后出现胸骨裂开患者1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8例),采用单纯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治疗胸骨裂开创面,3~10 d病房更换一次负压引流敷料,至创面完全愈合;回顾分析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更换负压引流敷料次数、随访出院后创面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心脏术后胸骨裂开感染创面经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治疗21~88 d,更换负压引流敷料3~12次,创面均完全愈合,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2年,创面均无再次裂开、感染。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是心脏术后胸骨裂开感染创面理想治疗方式,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胸骨裂开 切口感染 负压引流
下载PDF
右胸腋下小切口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振东 林秀英 宋宁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13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手术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优点。方法:应用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方法对本院21例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进行治疗,总结各阶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21例儿童均手术顺利,体外循环时... 目的:探讨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手术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优点。方法:应用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方法对本院21例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进行治疗,总结各阶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21例儿童均手术顺利,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41.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8.6min,无手术意外和死亡,术后无二次开胸止血。1例出现局限性包裹气胸,重置引流管后肺膨胀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创口均甲级愈合。结论: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手术方法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房、室间隔缺损 微创手术 胸腔引流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外科切开引流术的发明创造价值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玉 和中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96-200,共5页
切开排脓引流是疮疡成脓后的主要治法,该医疗方法起源很早,传统的切开方法包括使用砭石、铍针、火针及烙法等。从历代文献当中梳理该方法的起源、发展及成熟过程,发现古代文献对脓肿的切开时机、切口的位置、切口方向、深浅、大小及注... 切开排脓引流是疮疡成脓后的主要治法,该医疗方法起源很早,传统的切开方法包括使用砭石、铍针、火针及烙法等。从历代文献当中梳理该方法的起源、发展及成熟过程,发现古代文献对脓肿的切开时机、切口的位置、切口方向、深浅、大小及注意事项有详细论述,为此从中整理挖掘出这一技术的发明创造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科 切开引流术 发明创造 古代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