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民教育目标的当代建构 被引量:30
1
作者 冯建军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40,84,共8页
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公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代不同,公民的身份和素质要求不同。公民不是臣民,就在于他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不是私民,就在于他参与公共生活。不同时代公民公共生活性质和范围不同,当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 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公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代不同,公民的身份和素质要求不同。公民不是臣民,就在于他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不是私民,就在于他参与公共生活。不同时代公民公共生活性质和范围不同,当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还生活在公民社会和全球社会中,因此,当代公民应当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公民教育应该在个人生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国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公民知识、能力、德行、能力的复合型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身份 复合型公民 公民教育目标
下载PDF
公民教育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05-210,共6页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公民社会 公民文化 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伦理教育 公民责权教育 理性精神 伦理精神 公共精神
下载PDF
培养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主旨 被引量:3
3
作者 任仕君 《大学(研究)》 2008年第5期88-90,共3页
公共精神是公民的基本素质。公共精神体现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具备公共理性等方面。培养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主旨。大学应该创造条件使大学生在公共话题的言说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培养公共精神。
关键词 公民 公共精神 公民教育 大学
下载PDF
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未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忠华 高爽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17期1-4,共4页
向公民教育的转型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公民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民教育的含义、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等。公民教育在国家制度层面得以认可和加强、公民教育课程标准得到确认、公民教育研究专业队伍初步形... 向公民教育的转型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公民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民教育的含义、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等。公民教育在国家制度层面得以认可和加强、公民教育课程标准得到确认、公民教育研究专业队伍初步形成,也呈现出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基本理论需要进一步厘清、目标定位有待明确、内容体系有待优化、课程资源有待完善、本土研究有待深化、实践有待加强等问题。今后在承传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强化实践推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正确处理好"中外关系";强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探索,着重解决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参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领域需要拓展,研究方法论需要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教育 公民意识
下载PDF
公民教育:当代中国走向理性政治的基本路径
5
作者 王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现代公民精神是公民主体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统一。培育现代公民精神能够防范公民无序政治参与和政治不参与的滋生,促进法理型政治统治类型的发展,进而促进理性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 公民精神 公民教育 理性政治
下载PDF
试论融合教育与公民的培养 被引量:1
6
作者 田语 肖非 冯超 《现代特殊教育》 2017年第10期27-31,共5页
公民是个体在国家中获得的共同身份象征,培养公民是现代教育的呼声。融合教育有着丰富的公民意蕴,思考并阐明公民教育呼声中融合教育的位置和作用,将培养和塑造公民作为融合教育的自觉追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融合教育能成为培养中国... 公民是个体在国家中获得的共同身份象征,培养公民是现代教育的呼声。融合教育有着丰富的公民意蕴,思考并阐明公民教育呼声中融合教育的位置和作用,将培养和塑造公民作为融合教育的自觉追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融合教育能成为培养中国公民的切入点和有效方式,将培养公民作为我国融合教育的目标,能够促进我国融合教育范式的转变、推进融合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教育 公民 公民精神 公民教育
下载PDF
公民教育: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第腾飞 张艳涛 《创新》 2016年第2期47-54,共8页
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公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它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土壤和根基,也是公民社会建构的必要条件,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大国崛起、人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法治中国的建设,构成开... 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公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它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土壤和根基,也是公民社会建构的必要条件,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大国崛起、人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法治中国的建设,构成开展公民教育的现实境遇,此时加强和改进公民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探索公民教育在中国实践的现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资格 公民教育 政治文明
下载PDF
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元华 《高教论坛》 2006年第3期26-28,共3页
公民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它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公民教育应反映出这种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要求。高校大学生对于公民角色的认知具有诸如权利的享有者与义务的承担者的不平衡等等几大特点,这也决定了在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侧重... 公民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它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公民教育应反映出这种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要求。高校大学生对于公民角色的认知具有诸如权利的享有者与义务的承担者的不平衡等等几大特点,这也决定了在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侧重点与主要途径的选择方面会有一些相应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资格 大学生 公民教育
下载PDF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变革
9
作者 林建华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2-76,共5页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我国时代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的重要任务。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发展,就要在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对该课程进...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我国时代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的重要任务。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发展,就要在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视野下对该课程进行变革,就是要实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由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转变,教育内容要统摄于公民素养的培养,由单一的灌输向主体性教育方法的转变,以及由单一的知识考核向综合素质考核的转变等变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教育 公民素养 变革
下载PDF
重铸社会团结:论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新共和主义范式
10
作者 朱逸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114,共14页
新共和主义是植根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并在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公民教育是其关注的核心议题。围绕积极公民资格的概念,新共和主义提出了培养对"共同善"承担责任的积极公民的教育目标,将与多元社会相适应的公民美德... 新共和主义是植根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并在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公民教育是其关注的核心议题。围绕积极公民资格的概念,新共和主义提出了培养对"共同善"承担责任的积极公民的教育目标,将与多元社会相适应的公民美德作为教育内容,将以协商为核心的公民参与作为教育方式。新共和主义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激励了该领域的规范性论辩,普遍地影响了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政策与实践,也为当代社会"碎片化"的危机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新共和主义 积极公民 公民美德 公民参与 社会团结
下载PDF
由“国民”到“公民”:中国近代国民教育体系之演变
11
作者 李柯柯 《现代教育论丛》 2019年第2期84-90,共7页
中国近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在时间进程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爱国"为主线的"公德教育",以"修身科"为主导的"公民教育"和以"训育"为核心的"政治教育"。在演变的过程中,... 中国近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在时间进程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爱国"为主线的"公德教育",以"修身科"为主导的"公民教育"和以"训育"为核心的"政治教育"。在演变的过程中,"国民"概念逐渐摆脱了"臣民"色彩,趋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但"国民"并未成为现实政治实体中的一分子,而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体制之外,因而"国民教育"亦难逃旧有教育体制的窠臼。教育的问题,在根本上是政治制度问题。不谋求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而单纯希冀教育改变国家前途和命运在社会现实面前也就成为空谈。教育应致力于构建适切的公民教育体系,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但如何构建"适切的"公民教育体系,仍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持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 公民 国民教育 公民教育
下载PDF
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61
12
作者 檀传宝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22,共6页
"公民"和"公民教育"概念均非一成不变的固定范畴,其内涵的演变可以从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差异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公民概念具有历史特殊性和文化特殊性,同时公民身份、公民教育内涵的普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公民教育... "公民"和"公民教育"概念均非一成不变的固定范畴,其内涵的演变可以从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差异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公民概念具有历史特殊性和文化特殊性,同时公民身份、公民教育内涵的普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公民教育只能是造就积极的现代公民的教育。各国公民教育固然应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但是以公民行动能力培育为核心目标的现代公民教育设计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私民 公民身份 公民教育
原文传递
国民抑或公民:教育中的人如何命名 被引量:6
13
作者 金生鈜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24,共8页
国民是附属于国家的概念,它是在国家立场对人的规定,所包含的教育意旨就是培养对国家及其政制效忠的国民,国民获得的是工具性的训练。公民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身份,蕴含着按照公共价值原则而行动的伦理精神,表现了通过关照公共生... 国民是附属于国家的概念,它是在国家立场对人的规定,所包含的教育意旨就是培养对国家及其政制效忠的国民,国民获得的是工具性的训练。公民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身份,蕴含着按照公共价值原则而行动的伦理精神,表现了通过关照公共生活实现卓越人格的可能。公民品质既摒除驯化的奴性,也摆脱自我中心,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促进公共福祉。公民作为规范性概念,表达了符合人性尊严的人格理念,符合教育的理想。教育培养人,就是培养理性成熟、能力卓越、公共品质高尚、个性健全的公民。把公民作为教育培养的人的理念,是中国教育进行人性新启蒙的方式与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 国民性 国民教育 公民 公民品质 公民教育
原文传递
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被引量:6
14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6,共8页
古典共和主义是基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而产生的公民思想,它奠定了公民身份的基本路向。古典共和主义以城邦公共生活为基点,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城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公共生活是以公民美德来维系的,因此,古典共和主义把公民美德... 古典共和主义是基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而产生的公民思想,它奠定了公民身份的基本路向。古典共和主义以城邦公共生活为基点,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城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公共生活是以公民美德来维系的,因此,古典共和主义把公民美德培养作为核心,同时辅以法律和制度对公民私利的约束。古典共和主义重视教育在形塑公民中的作用,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核心是公民德性的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主义传统 公民 公民教育 公民美德 积极公民
原文传递
公民、公共精神与融合教育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婷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8,共5页
融合教育因对差异的无歧视认识,对公共性理念的倡导,以及对融合教育主体主动参与的强调,使其自身具有明显的公共精神意涵。因此,在我国公共社会快速成长的阶段,融合教育既可作为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内容和有效实现方式,又可以从社会支持... 融合教育因对差异的无歧视认识,对公共性理念的倡导,以及对融合教育主体主动参与的强调,使其自身具有明显的公共精神意涵。因此,在我国公共社会快速成长的阶段,融合教育既可作为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内容和有效实现方式,又可以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减少融合教育实施的排斥阻力,促进完全融合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共精神 融合教育
原文传递
学校公民共同体与公民品质的培育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飞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0-34,共5页
学校公民共同体的建构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而平等的公共生活,并通过公共生活来促进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发展学生的公民德性。在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两条不适当的教育路径:一条是"整体主义"的教... 学校公民共同体的建构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而平等的公共生活,并通过公共生活来促进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发展学生的公民德性。在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两条不适当的教育路径:一条是"整体主义"的教育路径,它试图以共同体的"整体目标"来压制学生的个性,损害学生的公民权责意识;第二条路径是"产业主义"的教育路径,它促使学校共同体屈从于市场与商业的逻辑,使教师成为"生产者"而学生成为"消费者",从而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我们有必要构筑"真正的"学校公民共同体,实现公民身份的平等共享、公共价值的沟通与对话、公共事务的协商与行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权责意识,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共同体精神,最终使学生成长为优良的社会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共同体 学校公共生活 公民品质 公民教育
原文传递
公民身份与公民人格——和谐社会的身份基础与教育诉求
17
作者 王颖 《中国德育》 2007年第12期12-15,63,共5页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扩大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发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身份 公民人格 和谐社会 公民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