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nature of electron density enhancement over a wide altitude range during ionosphere heating experiments at EISCAT
1
作者 Jun Wu Jian Wu +5 位作者 Jie Feng QingLiang Li ShuJi Hao ZhengWen Xu HaiSheng Zhao YaBin Zh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08-414,共7页
During the course of ionospheric heating experiments, researchers at the 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Scientific Association (EISCAT) observed an apparent electron density enhancement. The enhancement extended over a w... During the course of ionospheric heating experiments, researchers at the 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Scientific Association (EISCAT) observed an apparent electron density enhancement. The enhancement extended over a wide range of altitudes, above the reflection altitude of the high-frequency pump wave. However, whether this enhancement actually corresponds to a true enhancement in electron density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When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of ion acoustic waves is followed, the frequency ratio of the enhanced ion line to the background ion line suggests that the profile of the effective ion mass may have remained unchanged. Furthermore, the solar radio flux and ion drift velocity indicat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ion species and their densities. In conclusion, the electron density enhancement observed at EISCAT should not, in fact, be considered a true enhan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ISR) ionospheric heating electron density ion acoustic wave
下载PDF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by the prototype of Sanya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被引量:4
2
作者 XinAn Yue WeiXing Wan +11 位作者 Han Xiao LingQi Zeng ChangHai Ke BaiQi Ning Feng Ding BiQiang Zhao Lin Jin Chen Li MingYuan Li JunYi Wang HongLian Hao Ning Zh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20年第6期579-587,共9页
In the past decades,the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ISR)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instruments for ionosphere monitoring.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n the past decades,the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ISR)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instruments for ionosphere monitoring.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as founded to build a state-ofthe-art phased-array ISR at Sanya(18.3°N,109.6°E),a low-latitude station on Hainan Island,named the Sanya ISR(SYISR).As a first step,a prototype radar system consisting of eight subarrays(SYISR-8)was built to reduce the technical risk of producing the entire large array.In this work,we have summarized the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based on the SYISR-8.The amplitude and phase among 256 channels were first calibrated through an embedded internal monitoring network.The mean oscillation of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after calibration were about 1 dB and 5°,respectively,which m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The beam directivity was confirmed by crossing screen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The SYISR-8 was further used to detect the tropospheric wind profile and meteors.The derived winds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with independent radiosonde and balloon-based GPS measurements.The SYISR-8 was able to observe several typical meteor echoes,such as the meteor head echo,range-spread trail echo,and specular trail echo.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YISR-8 system,thereby reducing the technical risk of producing the entire large array of the SYISR to some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SYISR ionosphere phased array beam direction tropospheric wind METEOR
下载PDF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ISR) observations of high-frequency enhanced ion and plasma lines induced by X/O mode pumping around the critical altitude
3
作者 Jun Wu Jian Wu +3 位作者 IHaggstrom Tong Xu ZhengWen Xu YanLi H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SCD 2022年第4期305-312,共8页
Analysis of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ISR)data collected during an experiment involving alternating O/X mode pumping reveals that the high-frequency enhanced ion line(HFIL)and plasma line(HFPL)did not appear immediatel... Analysis of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ISR)data collected during an experiment involving alternating O/X mode pumping reveals that the high-frequency enhanced ion line(HFIL)and plasma line(HFPL)did not appear immediately after the onset of pumping,but were delayed by a few seconds.By examining the initial behaviors of the ion line,plasma line,and electron temperature,as well as ionosphere conditions,we find that(1)the HFIL and HFPL were delayed not only in the X mode pumping but also in the O mode pumping and(2)the HFIL was not observed prior to enhancement of the electron temperature.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1)leakage of the X mode to the O mode pumping may not be ignored and(2)spatiotemporal uncertainties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profiles of ion mass and electron density may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apparent failure of the Bragg condition to apply;(3)nevertheless,the absence of parametric decay instability(PDI)cannot be ruled out,due to our inability to match conditions caused by the spatiotemporal uncertain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ISR) ion line plasma line active ionosphere X/O mode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joint detection capability of the SMILE satellite and EISCAT-3D radar 被引量:1
4
作者 JiaoJiao Zhang TianRan Sun +7 位作者 XiZheng Yu DaLin Li Hang Li JiaQi Guo ZongHua Ding Tao Chen Jian Wu Chi W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SCD 2024年第1期299-306,共8页
The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SMILE)satellite is a small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link explorer developed cooperatively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It pioneers the use of X-ray imaging technology... The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SMILE)satellite is a small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link explorer developed cooperatively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It pioneers the use of X-ray imaging technology to perform large-scale imaging of the Earth’s magnetosheath and polar cusp regions.It uses a high-precision ultraviolet imager to image the overall configuration of the aurora and monitor changes in the source of solar wind in real time,using in situ detection instruments to improve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ar activity and changes i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The SMILE satellite is scheduled to launch in 2025.The 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Sciences Association(EISCAT)-3D radar is a new generation of 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constructed by EISCAT and is the most advanced ground-based ionospheric experimental device in the high-latitude polar region.It has multibeam and multidirectional quasi-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3D)imaging capabilities,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operation capabilities,and multiple-baseline interferometry capabilities.Joint detection by the SMILE satellite and the EISCAT-3D rada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vealing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onosphere.Therefore,we performed an analysis of the joint detection capability of the SMILE satellite and EISCAT-3D,analyzed th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two can perform joint detection,and defined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that can be solved by joint detection.In addition,we developed Web-based software to search for and visualize the joint detection period of the SMILE satellite and EISCAT-3D radar,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joint detection experim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SMILE)satellite 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Sciences Association(EISCAT)-3D radar joint detection
下载PDF
EISCAT Observations of Main Ionization Troughs in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被引量:1
5
作者 LIU Peng 1 ,MA Shu ying 1,2 ,K. Schlegel 3 1.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 Ionospheric Observatory,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 3. Max P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0年第2期187-193,共7页
F-region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s associated with main ionization troughs in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are studied using EISCAT CP3 data of meridian scanning experiments. The troughs in our observations are foun... F-region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s associated with main ionization troughs in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are studied using EISCAT CP3 data of meridian scanning experiments. The troughs in our observations are found to appear mainly in dusk sector, extending from late afternoon to pre-midnight, with higher occurrence rate during equinox and winter. Simultaneous ion drift velocity inF-region shows that the main trough minimum is mostly located at the equator ward edge of the plasma convection flow, rather than in the region where the largest ion flow are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latitude ionosphere main ionization trough plasma convection flow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observation
下载PDF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苗建苏 丁宗华 +2 位作者 代连东 杨嵩 吴健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66-76,共11页
本文介绍了我国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的主要技术方案,结合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该雷达具备了电离层电子密度与等离子体温度观测、空间碎片凝视探测与月球二维成像探测等能力,可用于研究电离层F层气候学特征、电子密度暴时变化与异常增强等天... 本文介绍了我国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的主要技术方案,结合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该雷达具备了电离层电子密度与等离子体温度观测、空间碎片凝视探测与月球二维成像探测等能力,可用于研究电离层F层气候学特征、电子密度暴时变化与异常增强等天气事件、E-F谷区结构与变化、约3 cm以上尺寸空间碎片的分布特征与模型、月球不同区域的散射回波特性等.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低电离层与北驼峰结构及演化过程、电离层暴时与扰动特性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技术方案 电离层 空间碎片 月球
下载PDF
涡旋电磁波在非相干散射雷达上的应用前景
7
作者 何金翀 《舰船电子对抗》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电离而成的等离子体组成,对超视距通信、卫星通信、航天器有着重要的影响。非相干散射雷达是获取电离层等离子体参数的最先进设备。目前,非相干散射雷达使用传统平面波进行探测,而涡旋电磁波作...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电离而成的等离子体组成,对超视距通信、卫星通信、航天器有着重要的影响。非相干散射雷达是获取电离层等离子体参数的最先进设备。目前,非相干散射雷达使用传统平面波进行探测,而涡旋电磁波作为新型的电磁波束,其在非相干散射上的应用价值有待发掘。选取典型的矢量贝塞尔涡旋波束,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探索了其在电离层非相干探测上的前景,指出用其探测等离子体运动以及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电磁波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 矢量贝塞尔涡旋波束
下载PDF
我国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彬 吴军 +5 位作者 吴健 吴振森 车海琴 许正文 薛昆 闫玉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877,共19页
通过对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了2008年1月我国在挪威Troms(?)进行的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电离层临界频率大于泵波频率的O波加热事件扰动效应明显,电子温度存在60%~120%的增强,扰动范围从150 km一直延... 通过对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了2008年1月我国在挪威Troms(?)进行的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电离层临界频率大于泵波频率的O波加热事件扰动效应明显,电子温度存在60%~120%的增强,扰动范围从150 km一直延伸到400 km,电子密度扰动不显著,最大可以观察到12%的密度衰减.受加热影响,离子声波频率有1~2 kHz的增加,离子线谱峰谷比增加,有时伴随有高阶谐振线出现.离子线和等离子线功率存在过冲现象,等离子线的功率剖面存在单峰、双峰和三峰结构,等离子线的功率增强幅度随频率负指数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子温度增强 功率谱
下载PDF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的初步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丁宗华 鱼浪 +2 位作者 代连东 许正文 吴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64-3569,共6页
介绍了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与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的一些观测结果,结合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初步介绍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在夜间电离层波状扰动、低纬电离层异常区北驼峰位置、电离层电... 介绍了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与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剖面的一些观测结果,结合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初步介绍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在夜间电离层波状扰动、低纬电离层异常区北驼峰位置、电离层电子密度日落增强和暴时变化等观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结果丰富了对我国曲靖地区电离层空间天气特性的认识,显示了该雷达在我国低纬电离层空间天气观测研究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 功率剖面 电子密度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加热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占阁 徐彬 +3 位作者 许正文 吴健 吴军 赵海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1-759,共9页
大功率无线电波能加热电离层等离子体,可以引起电离层电子温度和密度的扰动,实现电离层的人工变态.从电子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出发,我们给出了地面人工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的数值模型.通过对方程的数值求解,计算了极... 大功率无线电波能加热电离层等离子体,可以引起电离层电子温度和密度的扰动,实现电离层的人工变态.从电子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出发,我们给出了地面人工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的数值模型.通过对方程的数值求解,计算了极地电离层条件下,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加热效应,讨论了泵波参数对加热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温度几乎在整个高度上表现为一致性的幅度增强,且在反射高度附近形成温度增强峰很平缓.电子密度在峰上高度附近形成密度谷,谷两侧存在密度增强.加热效应基本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加热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使用我国2008年1月在挪威进行的电离层加热实验的电离层参量作为仿真初值,对6个O波加热时刻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验观测基本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数值模拟 电子温度与密度 非相干散射雷达
下载PDF
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观测研究Millstone Hill地区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 被引量:11
11
作者 种小燕 张满莲 +4 位作者 张顺荣 温晋 刘立波 宁百齐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8-745,共8页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man函数对非相干散射雷达测得的电子浓度剖面数据进行拟合,然后通过对剖面积分得到100km到10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GPS提供的TEC数据为高度达20200km的总电子含量,两者之差可近似看成等离子体层的电子含量.本文分别选取太阳活动高年(2000,2002年)和太阳活动低年(2005,2008年)Millstone Hill台站的静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及其所占GPSTEC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PTEC含量在白天高于夜间,而所占GPS TEC的百分比,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太阳活动高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4~14TECU(1TECU=1016el/m2)范围内变化,夜间所占比例可达60%左右.太阳活动低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3~7TECU范围内变化,所占比例夜间最高可达80%左右.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与前人基于其它观测手段所得结果在变化趋势上一致,在量级上也大致相当.因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所用方法的可靠性.非相干散射雷达能够探测包括F2层峰值以下及以上高度的电子浓度,利用这一设备所观测得到的资料来推算电离层电子含量将比前人基于电离层垂测仪观测资料进行的推算更具真实性,由此得到的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也将更为接近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 等离子体层 非相干散射雷达 GPSTEC 电离层
下载PDF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电离层F区日间电子温度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宗华 代连东 +3 位作者 杨嵩 唐志美 吴健 许正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82-1293,共12页
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2017-2018年春夏季观测数据首次分析了电离层日间150~450km电子温度的地方时与高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电子密度的相关性.发现hmF2及以上的电子温度在日出日落时具有两个峰值,在11∶00-16∶00LT之间变化较小,高度越高... 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2017-2018年春夏季观测数据首次分析了电离层日间150~450km电子温度的地方时与高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电子密度的相关性.发现hmF2及以上的电子温度在日出日落时具有两个峰值,在11∶00-16∶00LT之间变化较小,高度越高午后上升的时间越早;从150km开始迅速增加,在约220km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降低,在约300~350km达到最小值,最后单调上升;200km以下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主要由热传导控制),200~450km之间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光电离过程占主导),电子-离子温度差与电子密度对数之间存在近似线性关系,电子温度逐日变化与光电离因子的变化趋势相似,这种相关性在中午与午后更明显;以上结果与其他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和电离层模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别,需要结合更多数据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 电子温度 电子密度 光电离
下载PDF
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研究(三)——低电离层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彬 王占阁 +6 位作者 许正文 吴振森 吴健 吴军 薛昆 车海琴 闫玉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63-1268,共6页
使用低电离层加热条件下,非麦克斯韦碰撞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的理论模型,我们对我国2008年1月进行的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实验在低电离层区域得到了显著的电子温度增强现象,最大增幅百分比达到了168.9%.... 使用低电离层加热条件下,非麦克斯韦碰撞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的理论模型,我们对我国2008年1月进行的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实验在低电离层区域得到了显著的电子温度增强现象,最大增幅百分比达到了168.9%.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我们进一步反演了非麦克斯韦指数,并由其计算出了加热电场强度,这对电离层加热的精确数值仿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子温度 非麦克斯韦分布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加热能量吸收率的非相干散射测量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彬 王占阁 +4 位作者 程木松 许正文 吴健 吴军 薛昆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2-286,320,422,共7页
基于稳态电子能量和动量方程,结合2009年8月电离层加热实验中非相干散射雷达实测的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对反射高度附近的电波能量吸收率进行了估算。根据计算结果,可得到显著的电波能量吸收率的空间分布结构,能量吸收基本呈近... 基于稳态电子能量和动量方程,结合2009年8月电离层加热实验中非相干散射雷达实测的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对反射高度附近的电波能量吸收率进行了估算。根据计算结果,可得到显著的电波能量吸收率的空间分布结构,能量吸收基本呈近高斯分布,但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并不沿能量吸收中心对称。0.6MHz附近,电波能量吸收率随频差变化的曲线存在锐边界,临界状态下时(两组加热机制的交界)才会取得最佳的加热效果,这对电波能量吸收率经验和半经验模型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波能量吸收率 电离层加热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子温度与密度
下载PDF
2009年夏季极区电离层加热实验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彬 王占阁 +3 位作者 吴军 许正文 薛昆 吴健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4-347,共14页
2009年夏季,中国在挪威特罗姆瑟(Tromsφ)利用非相干散射雷达进行电离层加热实验。实验中发现了处在150km附近的小范围温度增强事件和150—400km之间的大范围温度增强事件。前者的相对增幅明显,后者的绝对增量更大。对这两类加热事件来... 2009年夏季,中国在挪威特罗姆瑟(Tromsφ)利用非相干散射雷达进行电离层加热实验。实验中发现了处在150km附近的小范围温度增强事件和150—400km之间的大范围温度增强事件。前者的相对增幅明显,后者的绝对增量更大。对这两类加热事件来说,温度增量百分比均随加热功率的增加线性增长,但对比两类加热事件来看,增长速度随加热频率增大而减小。加热效应存在显著的二维分布特征,加热最强方向处在场向附近。加热效应受加热天线波束指向与地磁场的夹角影响明显,随夹角增大温度增强效应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子温度增强
下载PDF
基于空间监视雷达散射回波的电离层电子密度探测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宗华 代连东 +2 位作者 许正文 吴健 杨嵩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7期24-28,共5页
目的提高空间监视雷达的电离层电波环境适应性。方法 VHF-L波段大功率雷达信号经过电离层传播时会发生非相干散射,散射回波中包含电离层信息。结合雷达方程和电离层目标特征,基于电离层非相干散射原理,理论分析空间监视雷达用于电离层... 目的提高空间监视雷达的电离层电波环境适应性。方法 VHF-L波段大功率雷达信号经过电离层传播时会发生非相干散射,散射回波中包含电离层信息。结合雷达方程和电离层目标特征,基于电离层非相干散射原理,理论分析空间监视雷达用于电离层电子密度非相干散射探测的条件(包括雷达参数设置和波束扫描方式),给出电离层回波功率、自相关函数和电子密度表达式,利用Matlab编程对某大功率空间监视雷达原始数据处理得到电离层散射回波及电子密度。结果给出了空间监视雷达用于电离层电子密度非相干散射探测的基本条件,实测数据发现电离层回波和电子密度符合电离层变化特征。结论利用VHF-L波段大功率雷达空间散射回波探测电离层电子密度是可行的,为空间监视雷达电离层环境感知与传播自适应修正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散射回波 电离层 电子密度 非相干散射
下载PDF
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电离层E-F谷区电子密度日间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宗华 代连东 +2 位作者 杨嵩 苗建苏 吴健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7-363,共7页
电离层E-F谷区是电离层探测和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文中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日间120~200 km的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曲靖地区电离层E-F谷区的变化特征.发现E-F谷区结构依赖于地方时与季节,相对于正午存在对称性,同时表现为两种... 电离层E-F谷区是电离层探测和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文中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日间120~200 km的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曲靖地区电离层E-F谷区的变化特征.发现E-F谷区结构依赖于地方时与季节,相对于正午存在对称性,同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在120~160 km存在明显谷区结构,谷底位于134~144 km;另一种的谷区很宽,谷底位于约130 m,在120~150 km电子密度随高度缓慢变化,160 km以上电子密度快速单调增加.一次耀斑爆发后129 km以下电子密度迅速增加,D层电子密度突然增强,而134 km以上变化不明显,可能与X射线增强有关.一次磁暴期间139~158 km电子密度变化不明显,177~196 km的电子密度出现了增强现象,可能与氧原子含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 电子密度 谷区 耀斑 磁暴
下载PDF
用非相干散射雷达链的观测资料研究高、低纬电离层间的耦合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12-520,共9页
本文用美国NCAR非相干散射雷达链的观测资料进行了两个事例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事例的中、弱磁扰期间,高低纬电离层间以动力耦合效应为主,即扰动电离层发电机的特征较明显。由于赤道电离层特性和赤道站雷达观测灵敏度较高,从而也观测... 本文用美国NCAR非相干散射雷达链的观测资料进行了两个事例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事例的中、弱磁扰期间,高低纬电离层间以动力耦合效应为主,即扰动电离层发电机的特征较明显。由于赤道电离层特性和赤道站雷达观测灵敏度较高,从而也观测到与扰动电场从高纬直接穿透过来相关的电动耦合现象。最后,对有关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耦合 非相干 散射雷达
下载PDF
基于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剖面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梅冰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6,共7页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方法分析了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Incoherent Scatter Radar,简称ISR)近三个太阳黑子周期(1976年2月-2006年4月)的实测电离层160-700km的电子浓度剖面资料,...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方法分析了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Incoherent Scatter Radar,简称ISR)近三个太阳黑子周期(1976年2月-2006年4月)的实测电离层160-700km的电子浓度剖面资料,并分别用Chapman-α函数拟合了平均电子浓度剖面和带有均值的前三阶EOF级数.结果表明:电子浓度剖面的EOF级数的第一阶项主要控制F2层峰值浓度NmF2,第二阶项同时控制F2层的峰高hmF2和等效标高Hm,第三阶项主要控制等效标高Hm.进一步分析了对应的EOF系数的周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太阳活动周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NmF2,hmF2,Hm的气候学变化规律,例如电离层的冬季异常、半年异常等.EOF方法在级数展开方面收敛速度快,很少数低阶项即能反映电子浓度剖面的主要变化,因此可用于提取出电子浓度剖面的主要分布特征及其周日变化与气候学变化特性,并可用于进一步构建相应的经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电子浓度剖面 非相干散射雷达 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非相干散射雷达电离层参数提取简化算法的仿真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凯丽 姚明 邓晓华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7年第2期200-204,共5页
在探测电离层的过程中,非相干散射雷达能够接收到电离层散射的回波信号,通过该信号的散射谱进行反演计算,可以获得相应的电离层参数。现有的常规雷达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复杂,运行缓慢,一般只能在高性能服务器上使用,实时计算效率不高。为... 在探测电离层的过程中,非相干散射雷达能够接收到电离层散射的回波信号,通过该信号的散射谱进行反演计算,可以获得相应的电离层参数。现有的常规雷达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复杂,运行缓慢,一般只能在高性能服务器上使用,实时计算效率不高。为实现快速提取参数的目的,并在普通电脑上能够进行实时数据处理,针对非相干散射雷达的参数提取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简化处理后得到简化算法。在MATLAB软件平台上搭建了一个非相干散射雷达的仿真平台,对Svalbard雷达的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与GUISDAP软件的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可知,两者反演数据的结果基本吻合,变化趋势相同。因此,该提取电离层参数的简化算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提高了雷达数据处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参数反演 简化算法 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