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and reduced N rate lead to more grain yield and high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summer maize 被引量:12
1
作者 SHI De-yang LI Yan-hong +3 位作者 ZHANG Ji-wang LIU Peng ZHAO Bin DONG Shu-t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515-2528,共14页
Planting at an optimum density and supplying adequate nitrogen(N) to achieve higher yields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crop production, especially for maize(Zea mays L.); however, excessive N fertilizer supply in maiz... Planting at an optimum density and supplying adequate nitrogen(N) to achieve higher yields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crop production, especially for maize(Zea mays L.); however, excessive N fertilizer supply in maize production results in reduced N use efficiency(NUE) and sever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and reduced N rate on grain yield, total N uptake, NUE, leaf area index(LAI), intercept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IPAR),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in maiz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popular maize hybrid Zhengdan 958(ZD958)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lant densities and N rates to determine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maize production with high yield and high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was clearly able to promote N absorption and LAI during the entire growth stage, which allowed high total N uptake and interception of radiation to achieve high dry matter accumulation(DMA), grain yield, NUE, and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 However, with an increase in plant density, the demand of N increased along with grain yield. Increasing N rat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DMA, grain yield, LAI, IPAR, and RUE. However, this increase was non-linear and due to the input of too much N fertilizers, the efficiency of N use at NCK(320 kg ha^(–1)) was low. An appropriate reduction in N rate can therefore lead to higher NUE despite a slight loss in grain produc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need for high grain yield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 30% reduction in N supply, and an increase in plant density of 3 plants m^(–2), compared to LD(5.25 plants m^(–2)), would lead to an optimal balance between yield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maize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reduced N rate N use efficiency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下载PDF
减氮增密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凯 陈明睿 刘秋员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1,共8页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15为材料,研究减氮增密[常规氮肥水平(纯N 300 kg/hm^(2))下每穴2苗(T1),减氮水平(纯N 225 kg/hm^(2))下每穴2苗(T2)、3苗(T3)、4苗(T4)、5苗(T5)]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籼粳杂交稻的...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15为材料,研究减氮增密[常规氮肥水平(纯N 300 kg/hm^(2))下每穴2苗(T1),减氮水平(纯N 225 kg/hm^(2))下每穴2苗(T2)、3苗(T3)、4苗(T4)、5苗(T5)]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籼粳杂交稻的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各减氮处理的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T3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T1处理,甬优2640和甬优15分别提高7.03%和6.59%,其他减氮处理均显著低于T1处理。T3处理能获得高产主要得益于其具有最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稻米品质方面,2个水稻品种各减氮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硬度、最终黏度总体上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均低于或显著低于T1处理;而垩白粒率、垩白度、食味值、消减值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均高于或显著高于T1处理。综合来看,对于籼粳杂交稻而言,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采用穴行距12 cm×30 cm,每穴3苗,可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减氮 增密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两种新型机械移栽方式下不同肥密处理水稻生长及产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石楠 陈崇怡 +6 位作者 文双雅 胡海燕 高志强 舒畅 严玲玲 颜妙珺 王小凤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92,97,共6页
以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印刷播种无盘育秧大苗机插技术、机钵体育秧有序抛栽技术下不同肥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有序机抛移栽方式水稻茎蘖数比大苗机插移栽方式多,两种移栽方式下均是减... 以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印刷播种无盘育秧大苗机插技术、机钵体育秧有序抛栽技术下不同肥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有序机抛移栽方式水稻茎蘖数比大苗机插移栽方式多,两种移栽方式下均是减肥增密处理低于常肥常密处理;水稻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有序机抛移栽方式高于大苗机插方式,两种移栽方式下减肥增密处理高于常肥常密处理12.00%~14.00%。两种移栽方式下移栽密度为17 cm×25 cm、肥料减施24%时产量较高,比对照(常肥常密)提高4.54%~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印刷播种机插大苗技术 有序机抛秧技术 增密减肥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肖小平 李超 +5 位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程凯凯 郭立君 汪柯 潘孝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2-430,共9页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基肥减施总氮量的20%,增加密度27.3%)的0~10 cm、10~2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与常氮常密无显著差异,但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6%、8.8%,碱解氮总库容量显著降低10.7%。与常氮常密相比,减氮增密可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氮素损失量及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1.7%及15.5个百分点;早、晚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33.6%、23.0%,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5.9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16.3%、3.7%。表明稻草还田下短期内的减氮增密不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全氮库容,但会显著降低土壤的碱解氮库容,可显著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双季稻 减施氮肥 增加密度 氮素库容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高温高湿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内6优107’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蒋鹏 徐富贤 +7 位作者 张林 周兴兵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陈琳 张容 熊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79-1691,共13页
探明高温高湿稻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高温高湿稻区氮肥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典型的高温高湿稻区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密度与... 探明高温高湿稻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高温高湿稻区氮肥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典型的高温高湿稻区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密度与施氮量组合,分别为低密高氮(习惯移栽密度16.5万穴∙hm^(−2),施氮量为180 kg∙hm^(−2),LDNck)、低密减氮15%(LDN_(−15%))、低密减氮30%(LDN_(−30%))、增密减氮15%(增密27%,HDN_(−15%))、增密减氮30%(HDN_(−30%))和低密不施氮(LDN0)。结果表明:不同密肥组合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P<0.01)。与LDNck相比,HDN_(−15%)和HDN_(−30%)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4.3%~4.9%和2.3%~3.6%,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每穗粒数、结实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花前干物质转运对产量的贡献率和收获指数上。LDN_(−15%)和LDN_(−30%)杂交稻产量较LDNck分别降低2.3%~2.5%和4.8%~5.0%,较低的有效穗、干物质、花后干物质积累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HDN_(−15%)和HDN_(−30%)杂交稻花后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吸收量低于LDNck处理,但其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前氮素转运效率、花前氮素转运贡献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LDNck处理,因而HDN_(−15%)和HDN_(−30%)处理每生产100 kg稻谷需氮量分别减少6.8%~8.4%和9.0%~9.9%。与LDNck处理相比,HDN_(−15%)和HDN_(−30%)杂交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36.7%~37.4%和55.5%~60.4%、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2.8%~23.5%和46.3%~48.2%、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加5.6%~12.0%和17.0%~20.0%。可见,在高温高湿稻区杂交稻生产上宜采用栽插密度为21.0万穴∙hm^(−2)和施氮量为126~153 kg∙hm^(−2)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增密减氮 产量 氮肥利用率 高温高湿
下载PDF
减氮追施和增密对全膜覆盖垄上微沟马铃薯水分利用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于显枫 张绪成 +5 位作者 方彦杰 陈光荣 王红丽 侯慧芝 马一凡 赵记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4-776,共13页
优化垄沟配置方式、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设置49,500株hm–2(低密度)和64,500株hm–2(高密度) 2个播种密度,传统施肥(PM)、减量追施(PMN)、... 优化垄沟配置方式、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设置49,500株hm–2(低密度)和64,500株hm–2(高密度) 2个播种密度,传统施肥(PM)、减量追施(PMN)、有机肥替代(PMO) 3个施肥模式,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施肥和密度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土壤温度、阶段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对土壤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叶面积指数(LAI)和花后耗水量。在块茎膨大期,高密度处理的LAI较低密度增加了3.64%~15.01%;花后耗水量在2015—2016年较低密度增加了6.50%~48.52%。与PM处理相比, PMN和PMO均能提高花前土壤温度、现蕾期-块茎膨大期的马铃薯叶片SPAD值和LAI,其中LAI在花期增加了10.42%~44.26%。PMN和PMO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增加花后耗水量和地上生物量,在块茎膨大期地上生物量较PM增加了6.95%~49.85%。PMN能提高低密度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2015—2017年产量较PM和PMO分别提高了9.96%~20.87%和13.64%~17.6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46%~20.81%和13.25%~45.24%。因此,增加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化肥减量追施或有机肥替代均可显著促进马铃薯花后耗水和提高LAI,使马铃薯块茎产量和WUE显著增加,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增产增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追施 增密 全膜覆盖垄上微沟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烟稻轮作模式下烤烟增密减氮的主要化学成分效应分析 被引量:51
7
作者 邓小华 杨丽丽 +5 位作者 邹凯 齐永杰 徐文兵 张光利 于庆涛 雷天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997,共7页
目的】增密减氮是一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明确我国南方烟稻轮作模式下烤烟增密和减氮的可行性,对指导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湖南邵阳烟区烟稻轮作田块进行了密度和施氮量双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田间试验。三个种植密度... 目的】增密减氮是一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明确我国南方烟稻轮作模式下烤烟增密和减氮的可行性,对指导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湖南邵阳烟区烟稻轮作田块进行了密度和施氮量双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田间试验。三个种植密度分别为16667(习惯种植密度)、18182和20000株/hm^2,三个施氮量分别为N 105、120和135 kg/hm^2。测定了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采用隶属函数对化学成分数据进行标准化,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每个成分权重,构建了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采用η_p^2分析了烤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烟叶化学成分的效应。【结果】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以种植密度18182株/hm^2和施氮量120 kg/hm^2组合处理最高,其次是密度18182株/hm^2和施氮量135 kg/hm^2组合处理。施氮量对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的效应约为46.3%,种植密度对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的效应约为30.1%,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的效应约为23.6%。【结论】采用η_p^2更能客观地定量分析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种植密度、施氮量及二者互作对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的效应不同,以施氮量为主,其次是种植密度。与邵阳当地和我国南方类似地区现行的种植密度(16675株/hm^2)和施氮量(N 135 kg/hm^2)相比,邵阳地区烤烟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减施氮肥是可行的,烟稻轮作模式下烤烟推荐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18182株/hm^2、1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叶化学成分 增密减氮 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 偏Eta^2值(ηp^2)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模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与叶面积指数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石楠 高志强 +4 位作者 陈崇怡 文双雅 舒畅 汤洪 严玲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8,共9页
为研究“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技术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增长特性,以晶两优华占为材料,在3种大田种植密度(常规密度D0:16万穴·hm;、中密度D1:19万穴·hm^(-2)、高密度D2:24万穴·hm^(-2))和2种施肥(常规... 为研究“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技术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增长特性,以晶两优华占为材料,在3种大田种植密度(常规密度D0:16万穴·hm;、中密度D1:19万穴·hm^(-2)、高密度D2:24万穴·hm^(-2))和2种施肥(常规施肥处理N0、减施肥处理N1:常规施肥基础上减肥24.19%)下比较其产量形成差异,运用Logistic方程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增长动态及其特征参数进行模拟,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施肥量可增加产量。结果表明,D2N1处理产量较D0N0处理高2.53%,其主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产量。通过Logistic模型拟合参数发现,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群体叶面积指数拐点集中于38.63~43.79 d,R;值为0.909~0.998;地上部干物质量拐点集中于63.80~82.14 d,R2值为0.960~0.996,通过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比较发现,群体叶面积指数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决定系数大于0.90,地上部干物质量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决定系数大于0.95,均较好模拟群体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增长特性。采用“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技术,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施肥料24.19%,增加33.30%移栽密度,可增产2.53%;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群体叶面积指数以及地上部干物质量增长特性符合Logistic模型,利用该模型可有效评价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水稻群体生长发育,为建立水稻高产群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增密减肥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指数 产量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重庆市区绿地园林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冯义龙 田中 何定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736-2739,共4页
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绿地中园林植物群落调查及群落内外温湿度的测定,并根据干扰程度、绿地类型、组成结构及郁闭度不同,分析比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降温增湿效应。
关键词 园林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郁闭度 降温增湿 重庆
下载PDF
青岛市夏玉米减氮减磷、增钾增密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朝玉 高峻岭 +1 位作者 张继余 李振清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12期46-51,共6页
采取长期定位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氮、磷、钾、麦秸覆盖还田和种植密度对青岛市冬小麦—夏玉米栽培系统中夏玉米的产量、净产值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获得了五因素与产量、净产值、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模拟回归方程,最... 采取长期定位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氮、磷、钾、麦秸覆盖还田和种植密度对青岛市冬小麦—夏玉米栽培系统中夏玉米的产量、净产值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获得了五因素与产量、净产值、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模拟回归方程,最终建立了青岛市夏玉米减氮减磷、增钾增密的栽培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夏玉米 减氮 减磷 增钾 增密
下载PDF
增苗减氮对稻田氮素流失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谷学佳 王玉峰 +4 位作者 孙阳 周雪全 曾媛 王军 司洋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9期64-70,共7页
研究旨在探讨增苗减氮的栽培方式对水稻的氮素流失及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氮磷流失防控奠定基础。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增苗减氮处理对地表径流氮素流失、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减少... 研究旨在探讨增苗减氮的栽培方式对水稻的氮素流失及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氮磷流失防控奠定基础。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增苗减氮处理对地表径流氮素流失、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和秧苗数的增加总氮流失量显著降低,插秧前流失量占全生育期60%以上,总氮流失量最高为常规处理(T2)达到11.80 kg/hm^(2),T3~T6处理比T2降低13.42%~53.52%。与T2处理相比,T3~T6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提高2.86%~28.99%,偏生产力提高3.40%~24.98%。随着施氮量的降低和秧苗数的增加氮素盈余量降低,T2~T6处理氮素盈余量分别为20.55 kg/hm^(2)、15.23 kg/hm^(2)、16.10 kg/hm^(2)、6.33 kg/hm^(2)和-10.62 kg/hm^(2)。该试验表明适度的增加秧苗密度、减少氮肥投入能够减少氮素流失,提升氮素利用效率,保障土壤氮素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苗减氮 水稻 氮素流失 氮素利用率 氮素平衡
下载PDF
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3 位作者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 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施肥和种植密度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节水栽培 增密减氮 光合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夏玉米粒位效应对增密的响应及其碳氮代谢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翟立超 张丽华 +4 位作者 郑孟静 吕丽华 申海平 姚海坡 贾秀领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04,共8页
为了探究夏玉米粒位效应对增密的响应及其碳氮代谢特征,2020—2021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堤上试验站,通过设置不同密度处理(PD1:6.0万株/hm^(2);PD2:7.5万株/hm^(2);PD3:9.0万株/hm^(2))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增密对玉米不同... 为了探究夏玉米粒位效应对增密的响应及其碳氮代谢特征,2020—2021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堤上试验站,通过设置不同密度处理(PD1:6.0万株/hm^(2);PD2:7.5万株/hm^(2);PD3:9.0万株/hm^(2))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增密对玉米不同粒位籽粒灌浆与碳氮代谢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密对弱势粒灌浆影响较为明显,其灌浆速率和粒质量差异呈现时间分别自授粉后20~25 d和30~35 d开始。弱、强势粒粒质量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明显降低,与PD1相比,PD3处理的弱、强势粒粒质量比平均降低8.45%。增密明显降低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主要归因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明显降低。通过对弱、强势粒碳氮代谢生理相关指标的分析表明,增密加剧了玉米弱、强势粒间淀粉和蛋白含量差异,同时也加剧了玉米灌浆中期弱、强势粒间蔗糖磷酸合成酶(SPS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差异,这主要与增密明显降低弱势粒SPSase、ADPGase和GS活性有关;综上所述,增密通过明显降低弱势粒灌浆充实而加剧玉米的粒位效应,增密限制玉米弱势粒灌浆一方面与其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有关;另一方面与其明显影响弱势粒碳氮代谢酶SPSase、ADPGase和GS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增密 粒位效应 碳氮代谢
下载PDF
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薛金元 许芳芳 +3 位作者 王娟娟 杨建昌 王桂良 钱晓晴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90,共9页
为明确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以及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以武运粳2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空白(CK)、当地常规施氮(N)、减氮(JN:减氮10%)、减氮增密(ZM:减氮10%、密度增加20%)4种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植株吸氮... 为明确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以及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以武运粳2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空白(CK)、当地常规施氮(N)、减氮(JN:减氮10%)、减氮增密(ZM:减氮10%、密度增加20%)4种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吸收利用率以及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ZM处理的籽粒产量为10.2 t/hm^(2),较CK、N、JN处理分别提高了75.9%、6.3%、7.4%;植株吸氮量分别提高156.2%、3.8%、6.9%;ZM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较JN、N处理提高11.9%、18.3%。各栽培模式下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方面,ZM处理较N处理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全氮含量分别降低了5.8%、3.8%、1.2%,有机质、速效钾含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1.0%、10.9%;土壤速效氮含量ZM处理小于N处理。就0~100 cm土层各养分平均含量而言,ZM处理有机质较JN、N处理分别提高了14.3%、9.1%,ZM处理速效磷较JN、N处理分别降低了4.2%、1.9%;与JN处理相比,ZM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了20.0%,其他有效养分含量均有所下降。综合4种栽培模式对水稻土壤养分的吸收以及对产量的影响,认为合理的减氮增密措施可兼顾水稻高产、氮肥高效利用,可为减氮而不减产的环境友好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减氮增密 水稻 产量 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土壤养分 剖面分布
下载PDF
减氮密植模式下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翔 施天怡 +2 位作者 戴其根 孟天瑶 韦还和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7,共5页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T3(较常规栽培减氮30%、增密45%)处理下的产量则较CK显著下降;T1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CK相当,T2和T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与CK相比显著下降,结实率和千粒重亦低于T1处理和CK。本研究表明,适宜减氮密植处理可以实现常规粳稻节氮、高产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密植 常规粳稻 产量 产量构成
下载PDF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magnifies the effects of N addition on performance of invasive plants in subtropical native communities 被引量:5
16
作者 Xiang-Qin Li Sai-Chun Tang +2 位作者 Yu-Mei Pan Chun-Qiang Wei Shi-Hong Lü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3期473-484,共12页
Nitrogen(N)deposition,precipit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 affect plant invasions in temperate ecosystems with limiting N and water resources,but whether and how they affect plant invasions in subtropical native commun... Nitrogen(N)deposition,precipit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 affect plant invasions in temperate ecosystems with limiting N and water resources,but whether and how they affect plant invasions in subtropical native communities with abundant N and precipitation remains unclear.We constructed in situ artificial communities with 12 common native plant species in a subtropical system and introduced four commo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and their native counterparts to these communities.We compared plant growth and establishment of introduced invasive species and native counterparts in communities exposed to ambient(CK),N addition(N+),increased precipitation(P+)and N addition plus increased precipitation(P+N+).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density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of communities under such conditions.P+alone did not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invasive species or native counterparts.N+enhanced only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relative density of invasive species.P+N+enhanced the growth and establishment performance of both invasive species and native counterparts.Most growth and establishment parameters of invasive specie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native counterparts under N+,P+and P+N+conditions.The density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of native communities established by invasive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communities established by native counterparts under P+N+condition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may magnify the effects of N+on performance of invasive species in subtropical native communities where N and water are often abundant,which ma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global change on plant invasion in subtropical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aboveground biomass community density growth and establishment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vasive plants nitrogen addition subtropical native communities
原文传递
增苗节氮对晚稻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匡炜 方宝华 +4 位作者 李超 刘洋 朱国奇 戴力 张玉烛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14-16,19,共4页
针对目前湖南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的问题,以湘晚籼1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以施氮量为主区、抛栽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分析两因素及其互作对晚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与抛栽密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对水稻产量有较大影响... 针对目前湖南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的问题,以湘晚籼1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以施氮量为主区、抛栽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分析两因素及其互作对晚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与抛栽密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对水稻产量有较大影响;在施氮量9 kg/667m^2、抛栽密度2.6万株/667m^2模式下,晚稻理论产量最高,为572.29 kg/667m^2;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施氮量、抛栽密度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可知,产量最高为562.26 kg/667m^2时,对应的施氮量为10.33 kg/667m^2、抛栽密度为2.6万株/667m^2,比常规施氮量节省13.92%。这说明合理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抛秧密度可实现水稻稳产、氮肥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苗节氮 互作效应 晚稻 生物学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移栽方式与增密减氮对双季晚稻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志伟 李海林 +5 位作者 余政军 祝博文 龙攀 徐莹 吴建军 傅志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18-22,共5页
为探明湘北稻区移栽方式与增密减氮对晚稻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以桃优香占为材料,在湖南益阳南县开展田间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机插、手插和抛栽3种移栽方式,副区为常规密氮和增密减氮2种管理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方式下,SPAD值在... 为探明湘北稻区移栽方式与增密减氮对晚稻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以桃优香占为材料,在湖南益阳南县开展田间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机插、手插和抛栽3种移栽方式,副区为常规密氮和增密减氮2种管理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方式下,SPAD值在抽穗期以手插和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2.54%-3.83%,成熟期机插显著高于抛栽处理8.25%,但与手插处理差异不显著;光合速率在分蘖盛期以手插和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7.75%-11.97%,成熟期机插显著高于手插和抛栽处理9.44%-15.74%;蒸腾速率在分蘖盛期以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7.11%,但与手插处理差异不显著。相同移栽方式不同肥密水平下,增密减氮处理在分蘖盛期的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常规密氮处理12.60%。不同移栽方式下,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手插>抛栽>机插,其中手插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4.46%;相同移栽方式不同肥密水平下,增密减氮处理产量与常规密氮处理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生产生态高产的要求,手插增密减氮、抛栽增密减氮和机插增密减氮处理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移栽方式 增密减氮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减氮增密对杂交水稻创两优669产量与镉积累转运的影响
19
作者 郑德超 王罕 +3 位作者 田琴琴 陈秋红 黄新杰 易镇邪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为探究减氮增密对杂交稻产量与镉积累转运的影响,以创两优669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N1180 kg/hm^(2)、N2153 kg/hm^(2)、N3126 kg/hm^(2))与2个密度(M120.0 cm×16.7 cm、M216.7 cm×16.7 cm)处理,在湖南郴州镉污染稻田开展... 为探究减氮增密对杂交稻产量与镉积累转运的影响,以创两优669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N1180 kg/hm^(2)、N2153 kg/hm^(2)、N3126 kg/hm^(2))与2个密度(M120.0 cm×16.7 cm、M216.7 cm×16.7 cm)处理,在湖南郴州镉污染稻田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减氮使水稻干物质重、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降低,但增密可提高有效穗数和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以N1M2处理的产量最高,N2M2处理次之;密度对水稻镉吸收转运的影响在年度和器官之间存在差异,减氮可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和根—叶镉转运系数,从而降低部分器官的镉含量;N1处理的糙米镉含量高于国家标准(0.20 mg/kg),而N2、N3处理的糙米镉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且显著低于N1处理。综上,减氮增密主要是通过减氮实现水稻降镉,减氮15%~30%可使糙米镉含量降到国家安全标准以下。综合产量与糙米镉含量,N2M2(减氮15%、增密)为最佳减氮增密处理,可在显著降低糙米镉含量的同时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减氮增密 产量 镉积累转运 土壤有效镉
原文传递
增密、少耕与化控耦合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兰天娇 张晓龙 +4 位作者 贺明 司雨 郑培峰 吕艳杰 王永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3,共10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密度(D_(1):60000株/hm^(2),D2:90000株/hm^(2))、耕法(T_(1):少耕,T_(2):常规耕作)与化控(R_(1):喷化控剂,R_(2):喷清水)三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和冠层光合特性。结果表明,D_(1)条件下,T_(1...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密度(D_(1):60000株/hm^(2),D2:90000株/hm^(2))、耕法(T_(1):少耕,T_(2):常规耕作)与化控(R_(1):喷化控剂,R_(2):喷清水)三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和冠层光合特性。结果表明,D_(1)条件下,T_(1)R_(1)处理子粒产量、穗粒数较T_(2)R_(2)处理显著增加27%~40.5%、19.6%~27.3%;D_(2)条件下,T_(1)R_(1)处理子粒产量、穗粒数较T_(2)R_(2)处理显著增加22.9%~24.9%、14%~21.3%。少耕和化控处理显著影响植株冠层结构,降低了玉米的植株高度、穗位系数、上部叶片的叶面积,提高了植株上层和中层叶向值及上部冠层的透光率;少耕和化控处理提高了叶片单位面积光能的吸收(ABS/CS0)、捕获(TR0/CS0),在高密度条件下表现明显差异。综上,在密植条件下,少耕和化控耦合优化了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增强了对光能的截获、吸收与传递能力,最终显著增加子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增密 少耕 化控 叶绿素荧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