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佉卢文文书看鄯善国佛教的世俗化 被引量:6
1
作者 夏雷鸣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6期116-122,共7页
文章通过对佉卢文文书的考察与分析,全面地展现了魏晋时期鄯善国僧人的生活面貌,佛教传入鄯善国之后,为适应当地的社会和生态环境而更加世俗化,鄯善国世俗佛教的上源在西北印度的贵霜王朝。
关键词 佉卢文文书 西域 印度 佛教 世俗化
下载PDF
印度古代与佛教中龙的传说、形象与描述 被引量:6
2
作者 湛如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1期14-18,共5页
根据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与印度古代最著名的法典《摩奴法典》的记载,印度古代传说中的"龙"住在地狱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大神、大仙等,并没被特殊尊崇。但是,佛教出现之后,将... 根据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与印度古代最著名的法典《摩奴法典》的记载,印度古代传说中的"龙"住在地狱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大神、大仙等,并没被特殊尊崇。但是,佛教出现之后,将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天"、"龙"等都吸收进来,编为"天龙八部",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随着佛教的兴盛,印度"龙"的特征与传说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如九龙吐水、龙象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印度"龙"的艺术具象。其中,佛经中佛陀诞生的故事最初只有摩尼宝珠的譬喻,而无九龙吐水的情节。但是据一些佛教经典记载,摩尼宝珠仅为龙王所拥有,并且伴随着龙王一起出现。以此,九龙吐水的情节可能在较晚时期被添加到佛陀诞生故事中。此外,龙象并不是大象,而是龙,是指犹如大象一般力大无穷的龙。龙象这一概念也是在佛教兴起后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佛教 龙象 九龙吐水
下载PDF
从孟买到金奈——南印度佛教美术遗迹考察笔记 被引量:1
3
作者 阮荣春 朱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2期8-15,24,共9页
"南印度佛教艺术遗迹考察团"辗转了孟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奥兰加巴德和金奈五个城市,针对早期佛教在印度南部的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遗迹,考察了象岛石窟、巴贾石窟、奥兰加巴德石窟、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龙树山等地,... "南印度佛教艺术遗迹考察团"辗转了孟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奥兰加巴德和金奈五个城市,针对早期佛教在印度南部的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遗迹,考察了象岛石窟、巴贾石窟、奥兰加巴德石窟、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龙树山等地,参观了若干重要的博物馆,收获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印度古代佛教艺术的图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佛教 壁画 石窟 考察
下载PDF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 被引量:4
4
作者 薛克翘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1-127,共7页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佛教和印度文学两个方面。其人生观和文学创作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其佛教研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做出...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佛教和印度文学两个方面。其人生观和文学创作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其佛教研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佛教 印度 印度文学
下载PDF
西印度佛教石窟艺术刍议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85,共5页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渡,同犍陀罗、秣菟罗、阿玛拉瓦蒂的佛教艺术相比,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西印度佛教石窟对中亚与中国的佛教石窟开凿观念与佛教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佛教 石窟 艺术交流
下载PDF
论印度的早期佛教建筑及雕刻艺术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珉 《南亚研究季刊》 2005年第1期59-65,91,共8页
本文通过对早期印度的佛教建筑及雕刻艺术的论说来探讨了它们与佛教之间的关系。首先,它们受小乘佛教的影响,佛陀的正面形象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出现;其次,佛教艺术是有一整套完备的表现形式来明确揭示佛教教义的艺术,它是由建筑、... 本文通过对早期印度的佛教建筑及雕刻艺术的论说来探讨了它们与佛教之间的关系。首先,它们受小乘佛教的影响,佛陀的正面形象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出现;其次,佛教艺术是有一整套完备的表现形式来明确揭示佛教教义的艺术,它是由建筑、雕刻、绘画来综合表现的,印度早期的石柱,庙宇和印度塔的布局、造型以及其中的雕塑、雕刻都基本上是服务于所要揭示的佛教精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早期佛教艺术 佛教
下载PDF
古印度主要哲学经典中的“我”的观念 被引量:2
7
作者 姚卫群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6,共8页
"我"的观念是古印度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印度最早提出系统哲学思想的奥义书,就将其作为论述的中心。印度后世主要哲学派别的根本经典也对"我"提出了种种看法。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哲学的主要经典持有我论,佛教和顺世... "我"的观念是古印度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印度最早提出系统哲学思想的奥义书,就将其作为论述的中心。印度后世主要哲学派别的根本经典也对"我"提出了种种看法。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哲学的主要经典持有我论,佛教和顺世论的主要文献则基本持无我论。但无论是有我论还是无我论都有不同的表述,具体内容实际有种种差别。探讨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在总体上把握印度哲学的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奥义书 婆罗门教 佛教
下载PDF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晓阳 《阴山学刊》 2008年第4期17-22,共6页
关于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中印西方学者已提出种种意见。此外,佛教在印度从未成为一统天下的宗教,在与婆罗门教互争雄长的过程中从未获得过压倒性的优势,这是佛教最终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之一;佛教虽然是作为反婆罗门教的"异端"... 关于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中印西方学者已提出种种意见。此外,佛教在印度从未成为一统天下的宗教,在与婆罗门教互争雄长的过程中从未获得过压倒性的优势,这是佛教最终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之一;佛教虽然是作为反婆罗门教的"异端"出现,但其主要教义却出自婆罗门教的思想,后在发展过程中为争夺信众又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许多东西,这更成为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佛教 婆罗门教
下载PDF
古印度佛教的四姓平等观及多元倾向的思想体系
9
作者 姚卫群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2,共6页
佛教理论特色的形成与古印度的种姓制有着重要的关系。佛教在产生时的主要创立者及最初的信众通常对于古印度社会中影响极大的种姓制具有抵触态度,对于种姓制下形成的社会不平等明确表示反对。这对于佛教在理论上提出缘起观、五蕴说、... 佛教理论特色的形成与古印度的种姓制有着重要的关系。佛教在产生时的主要创立者及最初的信众通常对于古印度社会中影响极大的种姓制具有抵触态度,对于种姓制下形成的社会不平等明确表示反对。这对于佛教在理论上提出缘起观、五蕴说、无我说与无常观等具多元倾向的思想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在传入印度外的许多国家后,佛教仍然强调众生平等和许多与之相应的理论。因此,要明了佛教的一些重要教义或理论提出的原因时,就必须要考察此教产生时的古印度的社会发展形态或基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佛教 种姓 平等
下载PDF
论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
10
作者 美朗宗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86-95,共10页
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创造性地继承了印度佛教寺院的僧伽组织制度,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体与组织形态,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在自律(内部制度)与他律(外部制度)上,超越了同时代其它所有组... 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创造性地继承了印度佛教寺院的僧伽组织制度,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体与组织形态,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在自律(内部制度)与他律(外部制度)上,超越了同时代其它所有组织之功效。文章运用管理学、制度学、比较宗教学、宗教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视野,深入探究印度佛教寺院组织制度西藏化路径、整合与自身特点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藏传佛教 寺院组织 管理制度
下载PDF
天府之国与中印古代文化交流
11
作者 薛克翘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第6期107-115,157,共10页
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曾经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而天府之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物产成为西南丝路的起点。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考察天府之国在中印文化和物质交流史上的重要位置。根据《史记》记载,这里... 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曾经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而天府之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物产成为西南丝路的起点。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考察天府之国在中印文化和物质交流史上的重要位置。根据《史记》记载,这里与印度的交往至少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以前。从张骞在大夏国看到蜀布、邛竹杖的记载可知,天府之国到西域还有一条久已存在的丝绸之路——西南道。在更早之前,印度人很有可能就是从中国西南方得知了秦国的存在,并开始称中国为"秦"。关于蜀锦在南亚次大陆的传播,汉文史籍中的相关记载远不止张骞在大夏见到蜀布一例,还有《后汉书》《魏书》《洛阳伽蓝记》等文献中的相关资料。除文字记载外,考古资料也值得关注。从三星堆发现的海贝可以推测,天府之国与印度的贸易往来可能在3400年前就已出现。此外,最早的印度侨民和他们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商业活动,同样可以印证天府之国在促进古代中印佛僧往来、发展佛经汉译与刊刻事业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府之国 丝绸之路 中印文化交流 贸易 佛教
下载PDF
从多视角看青藏古道在中印交流中的特殊性
12
作者 郭洪纪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1-57,共7页
唐代以来,青藏古道作为连接中印之间官方及民间往来的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及山川走向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青藏古道沿途各类佛寺的建造与分布,民间贸易的集散与流通,以及宗教习俗的相互渗透与影响等多个视角,论证青藏地区在古代中... 唐代以来,青藏古道作为连接中印之间官方及民间往来的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及山川走向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青藏古道沿途各类佛寺的建造与分布,民间贸易的集散与流通,以及宗教习俗的相互渗透与影响等多个视角,论证青藏地区在古代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地区 唐蕃道 藏传佛教 中印交流
下载PDF
东方宗教哲学思想与东方“建筑意”
13
作者 孙书同 杨昌鸣 《城市建筑》 2014年第20期268-268,共1页
本文通过分析东方的宗教哲学思想,如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解释了现代建筑师在设计创作中体现的东方宗教哲学思想。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了其设计手法及建筑意境与东方文化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 东方建筑 日本 印度 宗教哲学 佛教禅宗
下载PDF
中、印、尼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来自三国学者的观点
14
作者 李涛 项晓莹 罗魁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年第2期136-147,155,共13页
中国学界过去对印度佛教研究较多,对尼泊尔佛教研究不多;对中印、中尼佛教交流研究较多,而对中、印、尼三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则不多。2019年11月25日,由中国友谊促进会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举办... 中国学界过去对印度佛教研究较多,对尼泊尔佛教研究不多;对中印、中尼佛教交流研究较多,而对中、印、尼三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则不多。2019年11月25日,由中国友谊促进会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加强佛教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融相通——中印尼佛教文化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印度德里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贝纳勒斯印度教大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加尔各答城市学院和尼泊尔的特里布文大学、莲花学院、蓝毗尼佛教大学以及中国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三个国家18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围绕中、印、尼三国"佛教源流与影响"、"佛教传承与艺术"以及"佛教融合与发展"三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三国的友好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中、印、尼佛教交流的历史起源、特点、影响、问题和建议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尼三国佛教 佛教文化 交流特点 佛教影响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下载PDF
古代印度佛教造像艺术溯源
15
作者 吴晓欧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1-33,共3页
古代印度佛教造像的起源与发展曾经有两个主要脉络:犍陀罗风格与马图拉风格,它们都统一于古老的印度相学中。亚历山大的远征带来的希腊化传播对犍陀罗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最早地接受了希腊造型艺术的影响,而马图拉的佛陀造像直接借用了民... 古代印度佛教造像的起源与发展曾经有两个主要脉络:犍陀罗风格与马图拉风格,它们都统一于古老的印度相学中。亚历山大的远征带来的希腊化传播对犍陀罗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最早地接受了希腊造型艺术的影响,而马图拉的佛陀造像直接借用了民间神灵药叉的形象而呈现出一种本土化民族化的样式。相学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所宣扬的种姓制度一样存在久远,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规则以区定人的命运,高贵与平贱,慧悟与愚沌等。佛造像借用相学的"伟人像"而演生出了"32相"、"80种好"仪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佛教艺术 犍陀罗 马图拉 相学 仪规
下载PDF
华夏生态文学资源开发的伦理建构意义
16
作者 刘卫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2,共6页
华夏传统生态叙事,主要是人与动、植物代表的自然万物沟通、贴近和融会。民俗记忆从来不是单纯地将动物与人类对立,而总是期待着彼此相安共处、交友互助。对动物的关爱,也影响到古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及其生态描述。如关爱动物并培养民... 华夏传统生态叙事,主要是人与动、植物代表的自然万物沟通、贴近和融会。民俗记忆从来不是单纯地将动物与人类对立,而总是期待着彼此相安共处、交友互助。对动物的关爱,也影响到古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及其生态描述。如关爱动物并培养民众对动物悯惜宽仁,被纳入到地方官政绩考核范围。佛教文艺较多保留了南亚"人与动物平等"的观念。印度生态批评视角的引进,促进了华夏生态文化观念的变革。明清以降动植物传闻,不再囿于传统社会伦理对象化感悟的动植物观照,而是重构动植物的形象意义,用"物有所制"调整人与猛兽相处的潜在心态,展现了明清生态观念的丰富复杂性。在欧美生态批评跨学科思维的触动参照下,还可更清楚地反观中国传统生态叙事状态分布的特殊性。此外,较多保留传统民俗记忆的民国武侠小说生态资源,亟待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资源 动植物观念 佛教生态观 中印比较 多重参照
下载PDF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中的异国形象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婧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57-62,共6页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游记作品,以印度为主的西域各国作为"异国"和"他者"被观察和记录。玄奘对佛教的信念和尊崇决定了他对异国进行观察的角度,更影响了其对异国形象的态度;相应地,异国形象也为玄奘的诉求表达提供...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游记作品,以印度为主的西域各国作为"异国"和"他者"被观察和记录。玄奘对佛教的信念和尊崇决定了他对异国进行观察的角度,更影响了其对异国形象的态度;相应地,异国形象也为玄奘的诉求表达提供了论据支持。另一方面,玄奘先前经由佛教积累的异域认知使其摆脱了传统文化思维的限制;但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了玄奘对异国文化一定程度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西域记》 玄奘 异国 印度 佛教
下载PDF
法显与中印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璐 秀梅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55-58,共4页
法显西行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法显在印度(天竺)期间,积极参加各种佛事活动,并详细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为研究印度、斯里兰卡诸国古代佛教、地理、社会风俗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法显的故事还是中印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法显西行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法显在印度(天竺)期间,积极参加各种佛事活动,并详细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为研究印度、斯里兰卡诸国古代佛教、地理、社会风俗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法显的故事还是中印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显 佛教 印度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佛教壁画与古印度佛教壁画的不同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伟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2-107,共6页
中国古代佛教壁画自印度传入 ,在不同民族地区融入了不同民族文化传统而形成不同特点。如新疆的龟兹壁画和高昌壁画热烈奔放 ,西藏的藏传佛教壁画神奇诡秘 ,云南的傣族小乘佛教壁画包含更多人情味 。
关键词 古印度 佛教 壁画 龟兹 高昌 藏传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下载PDF
“天竺之路”与“天台之路”:中国佛教的抉择——兼谈玄奘在中国佛教中地位
20
作者 陈坚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53-60,共8页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位伟大僧人,玄奘和智顗分别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佛教道路,其中玄奘走的是"天竺之路",他远赴印度取经学习并最终成为印度佛教唯识学专家和佛经翻译家,而智顗走的则是"天台之路",他来到天台山隐...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位伟大僧人,玄奘和智顗分别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佛教道路,其中玄奘走的是"天竺之路",他远赴印度取经学习并最终成为印度佛教唯识学专家和佛经翻译家,而智顗走的则是"天台之路",他来到天台山隐修以寻求适合中国人的佛教解脱法门并最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与玄奘只是照搬印度佛学而毫无创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智顗表现出了佛学上的巨大创造力,开启了中国佛教创造自身中国化模式的大幕。中国佛教正是在选择智顗模式而抛弃玄奘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发展壮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玄奘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性还远不如智顗,尽管玄奘比智顗更具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玄奘 智顗 天竺之路 天台之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