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Hypoxic Zon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1
作者 XIE Linping WANG Baodong +5 位作者 XIN Ming WANG Ying SUN Xia WEI Qinsheng LIU Lin YUAN Cha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918-929,共12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hypoxic zon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four cruises from 2013 to 2018.Results showed that hypoxic...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hypoxic zon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four cruises from 2013 to 2018.Results showed that hypoxic zone occurred all year round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and it spread southward in the shape of a double tongue at two depths with one at subsurface centered at a depth of 150 m and the other in intermediate water centered at a depth of 800 m.The southward expansion and maximum thickness of the hypoxic zone were greatest in the spring inter-monsoon and least in the summer monsoon.The hypoxic zone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ward expansion of the hypoxic water in the Bay of Bengal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driven by southward output flux of mid-deep(100–1000 m)hypoxic water from the Bay of Bengal.The hypoxia southward expansion was blocked near the equator in the subsurface layer,because of mixing with multiple zonal circulations(e.g.,Wyrtki Jets and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which meant that the hypoxic zone extended over a smaller area than in the intermediate water.These new findings will contribute to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hypoxic zone and will contribute to circulation research,particularly about intermediate circulation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xic zone spatial distribution vertical structure seasonal variation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下载PDF
Featur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rcumpolar deep water in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effects of Antarctic circum polar current 被引量:1
2
作者 蒲书箴 董兆乾 +2 位作者 于卫东 卢燕 项宝强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7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The data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observations of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WOCE) are used for analysis and illustration of the featur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ircumpolar Deep Water (CDW) in the so... The data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observations of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WOCE) are used for analysis and illustration of the featur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ircumpolar Deep Water (CDW) in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It is learnt from the comparison amo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oxygen along the 30°E, 90°E and 145°E sections respectively that some different features of CDW and the fronts can be found at those longitudes, and those differenc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zonal transoceanic flow and the merizonal movement in the Circumpolar Deep Water. In fact, the zonal transoceanic flow is the main dynamic factor for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ndian Ocean or between the Atlantic Ocean and the Indian Ocean, and for the effect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in CD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indian ocean Circumpolar Deep Water Water mass properties spatial distributions.
下载PDF
基于ConvLSTM-CNN预测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时空分布趋势
3
作者 杜艳玲 马玉玲 +3 位作者 汪金涛 陈珂 林泓羽 陈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7,共14页
海洋渔场的变动由空间与环境因子共同驱动,渔场时空演变信息的精准预测是海洋捕捞的关键。本研究利用1995-2018年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同期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 海洋渔场的变动由空间与环境因子共同驱动,渔场时空演变信息的精准预测是海洋捕捞的关键。本研究利用1995-2018年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同期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和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DO),提出了一种融合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s,Conv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渔场时空分布预测模型。该模型引入特征提取模块,对时空因子进行编码,提取时空特征信息,同时采用CNN提取海洋环境变量的抽象特征,采用ConvLSTM提取渔业数据的高层时空关联信息,最后融合多种特征对渔场时空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0.1036,较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等传统渔场预报模型的预测误差降低15%~40%,预测的高产渔区与实际作业的高渔获量区匹配度为89%。该研究构建的渔场时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时空分布,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延绳钓渔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时空分布 融合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太平洋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虎年 陆化杰 汪金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7―2021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汇58轮”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生产统计的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 【目的】探究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7―2021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汇58轮”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生产统计的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高度等环境数据,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鲣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逐步回归分析CPUE与各因子的差异显著性,利用软件Arcgis10.7对标准化后鲣鱼CPUE进行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叠加分析。【结果】经度和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高度)对鲣鱼CPUE均有显著影响(P<0.05),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温度表现为极显著影响(P<0.01),海表面温度对CPUE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经度、海表面高度;2017―2021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年均CPUE最大值(46.59 t/网)出现在2018和2020年,月均最大值(51.79 t/网)出现在2月,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5.0°S―5.0°N、165.0°E―180.0°E;鲣鱼平均CPUE较大值(>42.25 t/网)出现在5.5°―4.5°S,166.5°―168.5°E;1.5°―0.5°S,166.5°―173.5°E;1.5°―0.5°S,173.5°―169.5°W四点连成的海域内。【结论】鲣鱼渔场最适海表面温度为29.25~30.25℃,最适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138~0.171 mg/m3,最适海表面高度为65.00~75.6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建立与模块开发 被引量:9
5
作者 杨胜龙 周为峰 +2 位作者 伍玉梅 崔雪森 张衡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6-672,共7页
根据1990—2003年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历史环境数据,应用环境因子叠加方法,构建了西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用于金枪鱼渔场预报。分析得出各月适宜海表温度、叶绿... 根据1990—2003年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历史环境数据,应用环境因子叠加方法,构建了西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用于金枪鱼渔场预报。分析得出各月适宜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范围和历史高产区空间位置;导入实时海表温度、叶绿素-a等遥感栅格数据,分别提取适宜海表温度、适宜叶绿素-a浓度和历史高产区的空间栅格数据集,最后在空间上对3种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并取交集。交集所指空间区域即为大眼金枪鱼潜在渔场位置。通过精度检验,表明该模型渔场预报精度为60.5%。并以VC++6.0工具为开发平台,对此模型进行了设计开发,实现了模块预报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叠加 渔场预报 大眼金枪鱼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渔获量时空分布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沈建华 陈雪冬 崔雪森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1期13-19,共7页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00×104t左右,其中鲣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从20世...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00×104t左右,其中鲣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的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变化,80年代在144°E左右,90年代在153°E左右,近年在158°E左右变化。而鲣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2°N附近,80年代在1°30′S左右,90年代在2°50′S左右,近年在2°55′S左右变化。经纬度5°×5°单个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11×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了69×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向赤道以南扩展以外,还受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在相邻的数年中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围网 鲣鱼 渔获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与水温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姜浪波 许柳雄 黄金玲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2-336,共5页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印度洋 垂直分布 水温
下载PDF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及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周为峰 崔雪森 樊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5,共6页
根据印度洋金枪鱼管理委员会IOTC的金枪鱼生产数据库,对1967-2004年间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产量按年进行汇总和基于5度格网进行了空间上的统计,采用GIS软件制作了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捕捞产量的地理空间分布图... 根据印度洋金枪鱼管理委员会IOTC的金枪鱼生产数据库,对1967-2004年间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产量按年进行汇总和基于5度格网进行了空间上的统计,采用GIS软件制作了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捕捞产量的地理空间分布图,分析了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和剑鱼Xiphias gladius是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其产量之和占到总产量的90%,这4种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从1967-2004年的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产量的峰谷变化各不相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尽管在印度洋海域分布范围广泛,但产量丰沛的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延绳钓 金枪鱼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表层浮游动物数量组成及其分布 被引量:4
9
作者 叶旭昌 陈新军 +2 位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6-103,共8页
根据2004年10~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12°00′~21°30′N、58°00′~65°00′E表层浮游动物的调查资料,对其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有腔肠动物水母类3目7科11属15种;浮游甲壳动物7... 根据2004年10~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12°00′~21°30′N、58°00′~65°00′E表层浮游动物的调查资料,对其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有腔肠动物水母类3目7科11属15种;浮游甲壳动物7目24科34属40种;浮游软体动物2目5科5属5种;毛颚动物1目1科1属3种;被囊动物1目2科4属4种。生物量较大的种类主要是甲壳动物的尖尾海萤、桡足类、莹虾类、磷虾类、端足类和糠虾类,以及毛颚动物的箭虫类。调查海域总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51±114.06mg/m3和3020±7929个/m3。其中尖尾海萤的生物量(24.30mg/m3)和丰度(1498个/m3)为最高,其次为箭虫类。总生物量和丰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北部(17°N以北)高于南部(17°N以南)、东部(62°E以东)高于西部(62°E以西)的趋势,同时不同纬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生物量 平面分布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黄鳍金枪鱼渔获时空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沈建华 崔雪森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106t左右,其中黄鳍金枪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106t左右,其中黄鳍金枪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到80年代在145°E左右,90年代在152°E左右,近年在155°E左右。而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3°30′N附近,80年代在0°30′N左右,90年代在0°40′S左右,近年在1°20′S左右。经纬度5°×5°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8×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20×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扩展以外,还受到被称为南方涛动的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比较偏南,在拉尼娜次年比较偏北。此外,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经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变化比较大,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变化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围网 黄鳍金枪鱼 渔获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基于捕捞努力量的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入渔预测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3 位作者 郭立新 王冉 肖卫平 徐良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45,共14页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取产量最高的22个海区(5°×5°),结合Ni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和作业海域表温(SST),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以各海区捕捞努力量(作业次数)所占的百分比为入渔指标,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入渔决策模型。研究认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捕捞努力量在纬度方向上主要分布于5°S^5°N,其累计捕捞努力量占所有作业海区的87.4%,其中以130°~140°E经度范围为最高,其捕捞努力量占22个海区的45.08%。入渔指标与Nio3.4区的SSTA、作业海域SST均符合正态模型(P<0.01),Nio3.4区的SSTA最适值为0.25℃,作业海域SST最适值在29.5℃左右。对预测和实际排名前十的海域进行统计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研究认为,所建立的入渔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企业的渔业生产,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捕捞努力量 空间分布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鲣鱼资源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新军 郑波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2,共10页
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及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鲣鱼资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中西太平洋鲣鱼产量的空间分布可归为3类:1990、1991、1995和1996年的为第一类... 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及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鲣鱼资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中西太平洋鲣鱼产量的空间分布可归为3类:1990、1991、1995和1996年的为第一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位于西部海域;1998、1999和2001年的为第二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比第一类偏东20个经度;1992、1993、1994、1997和2000年的为第三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的范围比前两类广。单位捕捞努力量的鲣鱼渔获量高分布区与产量空间分布区基本相似。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12年中,1998、2000、1994、1995和1999年5年的鲣鱼资源丰度较高,1990、1991、1997和2001年4年的鲣鱼资源丰度较低,1996、1992和1993年3年的鲣鱼资源丰度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围网 鲣鱼资源时空分布 灰色关联分析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以及南极绕极流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蒲书箴 董兆乾 +2 位作者 于卫东 卢燕 项宝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世界大洋环流实验的南大洋观测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分析并说明了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了30°E,90°E和145°E断面上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及其异同,着重指出,在南印度洋的这3个不同... 利用世界大洋环流实验的南大洋观测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分析并说明了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了30°E,90°E和145°E断面上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及其异同,着重指出,在南印度洋的这3个不同经度断面上,绕极深层水和锋面的不同特征与南极绕极流越洋输运和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经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绕极流的越洋输运是南大西洋与南印度洋之间以及南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水交换的主要动力因素,对形成绕极深层水的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印度洋 绕极深层水 水团性质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春季东印度洋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文全 王保栋 +3 位作者 韦钦胜 孙霞 辛明 王子成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3-410,共8页
根据2013年春季东印度洋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春季东印度洋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PNM)一般位于75-100m水层中,且呈现斑块状分布,在赤道附近PNM所处深度较深,随着南北纬度的... 根据2013年春季东印度洋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春季东印度洋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PNM)一般位于75-100m水层中,且呈现斑块状分布,在赤道附近PNM所处深度较深,随着南北纬度的增加,PNM水深相应抬升。PNM位于温密跃层/营养盐跃层的中上部,且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深度上,PNM一般位于SCM层内下半部,且PNM深度随SCM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量值上,PNM量值与同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PNM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东印度洋PNM主要是源自浮游植物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印度洋 亚硝酸盐 空间分布 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PNM)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懿麒 张俊波 +1 位作者 汪金涛 雷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0-970,共11页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主要的经济性金枪鱼鱼种之一,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存在着密切联系。利用2012—2019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 a...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主要的经济性金枪鱼鱼种之一,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存在着密切联系。利用2012—2019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 a,chl a)和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构建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时空分布神经网络模型。以空间(经度,纬度)、环境因子(SST,chl a,SSS)为解释变量,局部渔获量为因变量,变化隐含层节点数,构建了18个BP空间分布模型,并采用10×10交叉验证模型稳定性,以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平均相对方差(average relative variance,ARV)以及拟合优度(R^(2))作为不同模型精度与稳定性的评判标准,最终选取5-18-1(隐含层节点18)模型为最佳模型,其平均MSE值为0.02232,平均ARV值为0.511。利用最优模型预测结果与同期实际捕捞产量进行叠加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致性。环境因子敏感性分析表明海表温度显著影响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其贡献率达到0.2。印度洋长鳍金枪鱼高精度BP神经网络时空分布模型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动态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印度洋 渔场预报 BP神经网络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亚印太交汇区海表温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卢峰 郑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6,共8页
利用1967—2009年的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和降水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亚印太交汇区(Joining Area of Asia and Indian-Pacific Ocean,AIPO)SST的... 利用1967—2009年的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和降水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亚印太交汇区(Joining Area of Asia and Indian-Pacific Ocean,AIPO)SST的时空分布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表温度EOF分析第1主分量(即EOF1)的空间分布在整个AIPO区为均一分布,时间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年代际尺度上,当AIPO区的SST升高后,北太平洋地区SST开始降低,在11个月后达到最低。另外,AIPO区的SST升高会使南海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的降水增加,使青藏高原西部降水减少。第2主分量(即EOF2)的空间分布在西太平洋基本与东印度洋(包括南海地区)为反相变化,时间系数呈现出明显的2 a和4~5 a为主的年际振荡周期。当Ni o 3.4区SST出现正异常后4个月左右,东印度洋地区有SST正异常,而西太平洋地区有SST负异常。西太平洋地区的SST升高及东印度洋地区的SST降低将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加,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减少。而且,AIPO区SST第二模态影响华北和东北的降水要比西北太平洋地区至少超前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海表温度 时空分布 统计分析 亚印太交汇区 降水
下载PDF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关键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4
17
作者 闫敏 张衡 +2 位作者 樊伟 靳少非 杨胜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91-3197,共7页
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 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等环境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4°S—28°S、158°E—176°E附近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3月CPUE值较低(〈12.5尾·千钩-1),随后逐渐增加,至7月达到最大值为18.1尾·千钩-1,而8—12月基本呈逐渐降低趋势;1月渔场重心位于16°S、168°E附近海域,2—3月向西北偏移,而在3—7月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8月以后开始逐渐回撤至西北方向,在9—12月渔场重心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主要位于15°S—16°S、168°E—169°E海域;总体来说,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最适SST为27.0~30.5℃,次适SST为20~24℃;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02~0.08mg·m-3,最适海面高度距平为3~2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降水季节分配的空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朱艳欣 桑燕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33-1544,共12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其水文气候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水资源演化。然而,目前对该区域水文气候过程的时空演变规律仍认识不足。本文以青藏高原气象站点降水观测数据为基准,结...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其水文气候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水资源演化。然而,目前对该区域水文气候过程的时空演变规律仍认识不足。本文以青藏高原气象站点降水观测数据为基准,结合水汽通量资料,对13种不同源降水数据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选用质量较好的IGSNRR数据集识别了青藏高原降水季节分配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西南以及西北边缘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较小,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不足50%;随着逐渐向高原腹地推进,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逐渐增大,雨季逐渐缩短且推迟,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逐渐增大。降水季节分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水汽运移方向保持一致,即主要是由西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所致。基于此,识别出西风的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高原35°N以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高原约30°N以南,而高原中部(30°N~35°N)降水受到西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共同影响。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青藏高原水文气候过程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季节分配 空间变异性 西风 印度洋季风
原文传递
Improvement of displacement error of rainfall and wind field forecast associated with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 AMPHAN
19
作者 S.D.Kotal S.K.Bhattacharya 《Tropical Cyclone Research and Review》 2022年第3期146-162,共17页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and wind speed forecast errors associated with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TC)occur significantly due to incorrect location forecast by numerical models.Two major areas of errors ar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and wind speed forecast errors associated with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TC)occur significantly due to incorrect location forecast by numerical models.Two major areas of errors are:(i)over-estimation over the model forecast locations and(ii)underestimation over the observed locations of the TCs.A modific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for real-time improvement of rainfall and wind field forecasts and demonstrated for the typical TC AMPHAN over the Bay of Bengal in 2020.The proposed method to improve the model forecasts is a relocation method through shifting of model forecast locations of TC to the real-time official forecast locations of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MD).The modification is applied to the forecasts obtained from the operational numerical model,the 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of IMD.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method shows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of both the parameters over both the locations.The rainfall forecast errors due to displacement are found to have improved by 44.1%–69.8%and 72.1%–85.2%over the GFS forecast locations and over the observed locations respectively for the respective forecast lead times 48 h,72 h,and 96 h.Similarly,the wind speed forecasts have improved by 27.6%–56.0%and 63.7%–84.6%over the GFS forecast locations and over the observed locations respectively for the respective forecast lead times 60 h,72 h,and 84 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technique has capacity to provide improve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rainfall and wind speed forecasts associated with landfalling TCs and useful guidance to operational forec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Track forecast Rainfall forecast Wind field spatial distribution North indian oce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