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FLUENCE OF INDIAN OCEAN SSTAON WEATHER AND CLIMATE IN ASIAN MONSOON REGION
1
作者 晏红明 肖子牛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0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generation of global weather and climate.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ith respect to SSTA in the Pacific Ocean region in contrast to the Indian Oc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generation of global weather and climate.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ith respect to SSTA in the Pacific Ocean region in contrast to the Indian Ocean. The IAP9L model, which is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ian Ocean SSTA o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weather/climate anomalies in the monsoon region of Asia. It is found that the warm (cool) SSTA in the equatorial low latitudes of the Indian Ocean triggers winter (summer)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n middle and higher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at are similar to PNA or EAP. The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omaly of circulation or weather and climat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titude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With the warm (cool) SSTA forcing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sets up at a late (early) date and withdraws at a early (late) date, lasting for a short (long) duration at a weak (strong) intensity. The Indian Ocean SSTA is shown to be an indicator for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ian ocean ssta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DIPOLE OSCILLATION OF SSTA OF INDIAN OCEAN REGION AND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子牛 晏红明 李崇银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2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The work is a general survey using SSTA data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of precipitation at 160Chinese weather stations over 1951~1997 (47 years). It reveals that the dipole oscillation of SST, especially the dipole ind... The work is a general survey using SSTA data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of precipitation at 160Chinese weather stations over 1951~1997 (47 years). It reveals that the dipole oscillation of SST, especially the dipole index of March~May,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ocean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June~August raining season in China. As shown in analysis of 500-hPa Northern Hemisphere geopotential height height by NCEP for 1958~1995,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ndex (IODI)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in the middle- and higher- latitudes in the Eurasian region. As a negative phase year of IODI corresponds to significant Pacific-Japan (P J) wavetrain, it is highly likely that the SST for the dipole may affect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through the wavetrain. Additionally,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inks between SST dipole index of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and air temperature in China also shows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er and wintertime temperature in sou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ocean ssta dipole indexes precipitation in raining sea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Role of the Oceanic Channel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asin/Dipole Mode of SST Anomalies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ENSO Transi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Xia ZHAO Dongliang YUAN +2 位作者 Guang YANG Hui ZHOU Jing W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386-1400,共15页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basin (IOB)/dipole (IOD) mode of SST anomalies (SSTAs) and ENSO phase transition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a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in observations for the p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basin (IOB)/dipole (IOD) mode of SST anomalies (SSTAs) and ENSO phase transition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a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in observations for the period 1958-2008. Both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mposite analysis show that both the positive (negative) phase of the lOB and IOD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re possible contributors to the E1 Nino (La Nifia) decay and phase transition to La Nifia (El Nifio) about one year later. However, the influence on ENSO transition induced by the IOB is stronger than that by the IOD. The SSTAs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in the coming year originate from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Indi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induced by the IOB and IOD through eastward and upward propagation to meet the surface. During this process,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ic channel process between the tropical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is totally different for the IOB and IOD. For the IO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transport anomalies could propagate to the eastern Pacific to induce the ENSO transition. For the IOB, the impact of the oceanic channel stays and disappear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ithout propagation to the eastern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ocean sstas dipole mode basin mode ENSO transition oceanic channel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31-843,共13页
The SST variation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s studied with special interest in analyzing its dipole oscillation feature. The dipole oscillation appears to be stronger in September-November and weaker in January-... The SST variation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s studied with special interest in analyzing its dipole oscillation feature. The dipole oscillation appears to be stronger in September-November and weaker in January-April with higher SST in the west region and lower SST in the east region as the positive phase and higher SST in the east region and lower SST in the west region as the negative phase. Generally, the amplitude of the positive phase is larger than the negative phas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4-5 year period) and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25-30 year period) also exist in the dipole. The analyses also showe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the Asian monsoon activity, because the lower tropospheric wind fields over the Southern Asia, the Tibetan high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are all related to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the other,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still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region (including Australia and South Afr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ocean dipol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Asian summer monsoon climate impact
下载PDF
印度洋SSTA对西北夏季空中可降水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金虎 王鹏祥 +1 位作者 白志虎 姚玉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3-380,共8页
利用近50年NCEP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比湿以及NOAA重构海表温度资料,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印度洋SSTA对我国西北地区夏季空中可降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秋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对预测夏季中国西北空中可降水量... 利用近50年NCEP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比湿以及NOAA重构海表温度资料,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印度洋SSTA对我国西北地区夏季空中可降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秋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对预测夏季中国西北空中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具有明确的指示意义,而且关键区主要在赤道印度洋,如果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偏暖,则中国西北夏季空中可降水量异常偏少,反之亦然。同时发现由于印度洋秋季海温近50年有变暖趋势,使得中国西北夏季空中可降水量呈变少趋势。另外通过分析还发现,若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偏冷(暖),中国大陆上空从同期秋季到后期夏季500 hPa高度场呈西低(高)东高(低)型,这样新疆有明显偏弱(强),而期间南压夏季风也强(弱)于常年。冬季风弱(强)于常年,后期夏季我国西北地区东北部有异常偏强(弱)的偏南的水汽输送,使得空中可降水量异常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ssta 西北 空中可降水量
下载PDF
印度洋地区异常海温的偶极振荡与中国降水及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14
6
作者 肖子牛 晏红明 李崇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5-344,共10页
利用1951~1997年近47年的印度洋海温距平场资料以及相应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得出,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振荡与中国6~8月汛期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前期3~5月份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中国6~8月降... 利用1951~1997年近47年的印度洋海温距平场资料以及相应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得出,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振荡与中国6~8月汛期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前期3~5月份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中国6~8月降水的相关较好。分析1958~1995年NCEP 500 hPa北半球高度场资料发现,印度洋偶极指数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高度场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印度洋偶极指数IODI负位相年有明显的PJ波列存在,印度洋偶极海温异常很可能是通过PJ波列来影响中国的降水。同时,对印度洋地区海温偶极指数和中国地区温度的相关分析表明,印度洋地区海温偶极指数与冬季中国南部地区的温度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偶极振荡 中国 温度 印度洋 偶极指数 降水 相关分析 汛期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 II.机理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温之平 梁肇宁 吴丽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38-1146,共9页
通过区分ENSO外部影响和偶极子内部局地作用,探讨了前期春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主要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上空纬向季风环流的强... 通过区分ENSO外部影响和偶极子内部局地作用,探讨了前期春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主要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上空纬向季风环流的强弱来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早晚。去除ENSO信号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则主要通过影响低层东西向的气压差异和对流层中上层的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进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早晚产生影响;而南印度洋偶极子(SIODM)型的海温分布则主要通过影响亚洲大陆热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低层的辐合辐散运动影响南海夏季风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 南海夏季风 建立迟早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2
8
作者 晏红明 肖子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27,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印度洋 SSTA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低纬地区的暖(冷)SSTA,可以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激发产生与PNA和EAP...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印度洋 SSTA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低纬地区的暖(冷)SSTA,可以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激发产生与PNA和EAP类似的冬季遥相关型或夏季遥相关型波列,对亚洲季风区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异常或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作用。当印度洋暖(冷)SSTA强迫时,亚洲夏季风建立较正常偏晚(偏早),撤退较早(较晚),季风季节长度较短(较长),季风较弱(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印度洋 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季风
下载PDF
冬季和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过程 被引量:31
9
作者 徐志清 范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9-888,共10页
印度洋热力状况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亚洲季风变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以往研究更多关注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化,对南印度洋中高纬地区海温变化关注不够,由此限制了我们对印度洋的全面认识。本文研究了年际尺度上整个印度洋海温异常主导... 印度洋热力状况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亚洲季风变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以往研究更多关注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化,对南印度洋中高纬地区海温变化关注不够,由此限制了我们对印度洋的全面认识。本文研究了年际尺度上整个印度洋海温异常主导模态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过程,以期望为气候变异研究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全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的主导模态特征是在南印度洋副热带地区海温异常呈现西南—东北反向变化的偶极子模态,西极子位于马达加斯加以东南洋面,东极子位于澳大利亚以西洋面;同时,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东极子一致。当西极子为正的海温异常,东极子、热带印度洋为负异常时定义为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反之,则为负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从冬至春,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具有较好的季节持续性;与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而与我国华南地区夏季降水显著正相关。其可能的影响过程为:对于正的冬、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事件,印度洋地区异常纬向风的经向大气遥相关使得热带印度洋盛行西风异常,导致春、夏季海洋性大陆对流减弱,使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偏北,造成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增多,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减少;反之亦然。同时,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可通过改变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向长江中游地区的水汽输送而影响其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经向大气遥相关
下载PDF
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永平 吴爱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5,共9页
用低阶大气环流谱模式就前期冬春季南海-热带东印度洋(10 oN~15 oS, 90~120 o E) 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当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其南北两侧大气低层出现异常气旋性环流,高层出现异常反气... 用低阶大气环流谱模式就前期冬春季南海-热带东印度洋(10 oN~15 oS, 90~120 o E) 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当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其南北两侧大气低层出现异常气旋性环流,高层出现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其东西两侧, 在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强大的异常辐合,高层出现强大的异常辐散;在热带西印度洋大气低层为明显的辐散,高层为明显的辐合,得到了与Gill理论相一致的结论。此时大气低层赤道两侧异常气旋性环流阻挡了赤道索马里越赤道SW气流进入南海, 加强了赤道西风, 并明显减弱了澳大利亚越赤道SW气流,菲律宾以东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使其位置偏南偏西, 同时大气高层印度洋上空的异常东风加强了南亚高压, 从而导致南海夏季风强度减弱, 爆发可能推迟。在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时,大气低层赤道两侧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减弱了赤道索马里越赤道SW气流, 加强了澳大利亚越赤道SW气流,菲律宾东北部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不利于其东侧的副热带高压发展, 同时大气高层印度洋上空的异常西风减弱南亚高压强度,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加强, 爆发可能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低阶大气环流谱模式 冬季 春季 海温异常 夏季风 数值试验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162
11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3-443,共11页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和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一般正位相型的振幅强于负位相型。尽管在极个别年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与太平洋ENSO无关,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ENSO)有很好负相关。它们的联系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资料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亚洲南部流场、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都有明显关系,表明它对亚洲季风活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表水温异常 偶极子型振荡 气候影响 季风活动 亚洲 大气环流 西太平洋副高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夏季降水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5
12
作者 钱玮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6,共8页
利用1979—1999年GISST和CMAP月平均资料,用线性回归滤除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和ENSO的相互干扰,定义纯IOD指数和纯N ino3指数,将海温距平处理为相对独立的3个部分,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得到:6—8月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及热带中印度洋海温... 利用1979—1999年GISST和CMAP月平均资料,用线性回归滤除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和ENSO的相互干扰,定义纯IOD指数和纯N ino3指数,将海温距平处理为相对独立的3个部分,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得到:6—8月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及热带中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都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二者对南方夏季降水序列的拟合方差贡献显著,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关系密切;5月份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可以解释60%左右的南方夏季降水异常,这对南方降水的预测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在正(负)IOD年,热带印度洋SS-TA引起我国南方地区大气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中国南方为整层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区,从而使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偶极型海温异常 中国南方夏季降水 年际变化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屈述军 张铭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3年第2期83-86,共4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9层大气环流模式 ( IAP9- AGCM )作了西南印度洋海温月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当该海域 1~ 3月份的海温出现异常增暖时 ,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均较平常晚 ,反之 ...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9层大气环流模式 ( IAP9- AGCM )作了西南印度洋海温月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当该海域 1~ 3月份的海温出现异常增暖时 ,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均较平常晚 ,反之 ,二者的建立均较平常早 ;该海域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亚洲夏季风 西南印度洋 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海洋性大陆西部夏季降水异常:独立和联系于IOD的模态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琪 管兆勇 +1 位作者 金大超 王旭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8-329,共12页
采用1979—2013年的NCEP/NCAR、GPCP和GODA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地区偏印度洋一侧降水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热带、东亚地区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MC西部,爪洼岛以西洋面(A区... 采用1979—2013年的NCEP/NCAR、GPCP和GODA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地区偏印度洋一侧降水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热带、东亚地区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MC西部,爪洼岛以西洋面(A区)与苏门答腊海以西赤道洋面(B区)降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的同时,还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区域夏季降水正异常时,来自赤道印度洋、赤道太平洋、南海及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偏强。A区降水与IOD(Indian Ocean Diapole)现象密切相关,B区降水则与季风活动的变化联系密切。A区降水异常偏多时,混合层的暖海水向A区汇合,A区的海温异常偏高得以维持,对流层低层在A区及其西南部出现气旋性环流,产生气流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生,降水增多。当B区降水正异常时,对流层低层环流与A区降水正异常时较为相似,但气旋性环流范围偏小、偏西。B区暖海温的维持主要与海洋中的垂直运动有关。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MC区域气候变动特征及亚洲夏季风环流异常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性大陆 降水异常 IOD 海温异常 北半球夏季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I.耦合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梁肇宁 温之平 吴丽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9-634,共16页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全区温度距平为正(负)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晚(早)。在去除了ENSO信号的影响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和SIODM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两个主要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型。对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当前期海温全区为负(正)距平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而对于SIODM型的海温分布,则当前期海温距平为西负东正(西正东负)的SIODM型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 南海夏季风 建立迟早
下载PDF
2004年夏季经向型雨带及其与印度洋偶极模异常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子牛 梁红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1-801,共11页
针对2004年夏季降水为南北向雨带分布的异常特点,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可能造成2004年准经向降水分布的海温场、高度场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夏季降水呈纬向分布的2003年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夏季西太平洋... 针对2004年夏季降水为南北向雨带分布的异常特点,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可能造成2004年准经向降水分布的海温场、高度场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夏季降水呈纬向分布的2003年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中国大陆中纬度地区东部为异常偏东水汽输送,西部为异常偏西的水汽输送,东、西风在110°E形成南北向交界,有利于形成南北经向型的水汽辐合和降水分布。而在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在长江以南形成稳定的带状副高,有利于雨带长时间稳定在副高北侧的淮河流域,同时中国大陆35°N以南地区为异常偏西水汽输送,以北地区为异常偏东的水汽输送,正、负异常纬向风形成东西向交界,有利于形成东西纬向型的水汽辐合和带状降水分布。对海温状况的分析发现,虽然2003年和2004年太平洋异常海温信号较弱,但印度洋和中国大陆近海海温却有明显的差异,2004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海温北高南低,西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赤道热带印度洋海温呈东暖西冷的偶极模负相位特征。而在2003年淮河强降水发生同期,西北太平洋异常海温南高北低,西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赤道热带印度洋海温呈东冷西暖的偶极模正相位特征。因此,印度洋异常海温偶极模的不同相位可能是造成2003、2004年中国夏季降水不同雨带分布型的重要原因。利用中国160个代表站1950-1999的降水资料,进一步分析了印度洋偶极模不同相位异常海温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印度洋偶极模正相位有利于中国南方降水的西移和北方降水的东进,趋向于形成东西纬向型降水分布;而印度洋偶极模负相位有利于中国南方降水的东退和北方降水的西移,趋向于形成南北经向型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带分布型 印度洋偶极模 异常海温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洋三极型式海表温度异常
下载PDF
2016年和1998年汛期降水特征及物理机制对比分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袁媛 高辉 +4 位作者 李维京 柳艳菊 陈丽娟 周兵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38,共20页
利用多种大气环流、海表温度、积雪面积等数据,并利用个例对比分析和统计方法,研究了2016年汛期(5—8月)中国旱、涝特征及与1998年的异同点,并对比分析了这两年导致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1)2016年汛期中国降水总... 利用多种大气环流、海表温度、积雪面积等数据,并利用个例对比分析和统计方法,研究了2016年汛期(5—8月)中国旱、涝特征及与1998年的异同点,并对比分析了这两年导致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1)2016年汛期中国降水总体偏多,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各有一支多雨带。与1998年相比,这两年南方多雨带均位于长江流域,梅雨雨量均较常年偏多1倍以上,但梅雨季节进程有显著差异,1998年发生典型的"二度梅",而2016年梅雨结束后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偏少,主要降水区移至北方。(2)2016年5—7月乌拉尔山高压脊明显偏弱,而1998年欧亚中高纬度呈"两脊一槽"型,这与北大西洋海温距平在这两年前冬至春季几乎完全相反的分布型密切相关。(3)这两年5—7月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环流较为相似,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偏弱,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通量均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异常辐合区,这主要是受到了前期相似的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均为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偏暖模态。(4)这两年8月环流形势有显著差异,2016年8月副热带高压断裂,西段与大陆高压结合持续控制中国东部上空,夏季风迅速转强,长江流域高温少雨。而1998年8月夏季风进一步减弱,长江流域发生"二度梅"。2016年8月MJO异常活跃并长时间维持在西太平洋地区,激发频繁的热带气旋活动,对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转折有重要作用。而1998年8月MJO主要活跃在印度洋地区,使得副高持续前期偏强的特征。除海洋和上述环流差异外,2016年前冬至春季青藏高原积雪的冷源热力效应远不及1998年强,这可能是导致2016年夏季风偏弱的程度不及1998年,而2016年汛期华北降水较1998年偏多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长江流域洪涝 超强厄尔尼诺 印度洋暖海温 高原积雪 MJO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不同模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6
19
作者 袁媛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5-336,共12页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两种主要的模态分别是春季最强的全区一致型海温变化和秋季发展成熟的东西反位相偶极型模态,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两种海温模态对当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不同影响机制。对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增暖和变冷年份的合成分析表明:...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两种主要的模态分别是春季最强的全区一致型海温变化和秋季发展成熟的东西反位相偶极型模态,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两种海温模态对当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不同影响机制。对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增暖和变冷年份的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的增暖(变冷)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印度洋-西太平洋异常的Walker环流圈,加强(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推迟(提早)。由于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变化滞后响应于前冬ENSO事件,因此,作者提出热带印度洋的这种海温模态对维持ENSO对第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作者进一步通过1994年个例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模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1994年的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在初夏就表现出很强的强度,显著削弱了印度洋的夏季风环流,尤其是索马里急流和赤道印度洋西风气流的强度。南海上游季风气流的减弱以及热带印度洋异常反气旋的发展阻碍了印度洋西南季风向南海的推进,从而使得这一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大约2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变化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ENSO 南海夏季风
下载PDF
红水河汛期径流与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荣艳淑 胡玉恒 +3 位作者 张亮 全胜兰 李崇浩 朱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1-840,共10页
使用1951—2014年广西河池市红水河龙滩站的月流量和同期海温、500 h Pa位势高度、850 h Pa矢量风资料,基于相关分析、EOF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红水河汛期流量与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关系,以及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红水河流量的物理机制。结... 使用1951—2014年广西河池市红水河龙滩站的月流量和同期海温、500 h Pa位势高度、850 h Pa矢量风资料,基于相关分析、EOF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红水河汛期流量与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关系,以及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红水河流量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距平分布的三种模态,包括前期夏季印度洋海温距平EOF16—8、EOF12—4、印度洋海温距平EOF12—4和EOF32—4,与红水河汛期流量显著相关。用这三个模态的时间系数、龙滩站前期4—5月平均流量和南印度洋2、3和4月偶极子指数可以很好地模拟龙滩站汛期流量,因此,它们可以作为红水河径流预测的物理因子。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红水河汛期流量的途径可以概括为,印度洋海温冷水年,冷异常可在四个季节持续。春季冷海温可使北半球春季南支气流上小槽波动强烈,南支槽加强,水汽输送显著增强;夏季可显著增强夏季风气流,使更多的水汽输送到红水河增大径流量;秋季和冬季,印度洋的冷海水减弱了北半球冬季环流形势,诱使西北太平洋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使红水河有更多的水汽汇集增大龙滩站流量。反之,印度洋海温暖水年时,四个季节的海温持续增暖,使北半球中纬度低气压系统变得不活跃,冬季形势进入早、而结束晚,中国东部受干燥气流控制时间长,春季和夏季副热带高压增强,同时,夏季风减弱,水汽输送较少,使汛期红水河流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汛期流量 EOF展开 合成分析 印度洋 红水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